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周恩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8-12-29 11:19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内涵之一是加强党的先进性, 而周恩来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一面旗帜, 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实现伟大梦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周恩来的创新精神, 有助于从党的指导思想上永远保持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的忠诚精神, 有助于从党的奋斗目标上永远保持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 有助于从党的宗旨上永远保持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有助于从党的作风上永远保持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有助于从党的体制机制上永远保持先进性。
关键词:周恩来精神; 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 党的宗旨; 党的作风; 体制机制;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之一, 是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1]61.周恩来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一面旗帜, 它集中体现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集中体现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境界, 集中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精神, 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极具现实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精神, 有助于保持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品格, 既坚持真理, 又发展真理, 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理论上的创新, 进而从党的指导思想上保持党的先进性。
弘扬周恩来的创新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增强创新意识。周恩来尚未成为共产党人之前, 就确立了创新意识。早在1918年2月11的日记中, 他即对思、学、行作了旨在创新的规定。即“想要比现在还新的思想”, “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 “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2]331-332.同年, 他加入新中学会, 旨在寻求新的思想改造中国。他在入会的讲演中精辟地阐述了创新之意义:“我们中国所以如此衰弱的缘故, 全是因为不能图新”, 而“泰东西的文化比较我们的文化, 可以说新的太多”.因此, 他大声呼吁:“望诸同志人人心中存着这个‘新’字, 中国才有希望呢。”[2]366-367正因为他确立起创新意识, 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从日本回到国内, 再到欧洲, 经过推求比较, 才找到了救中国的真理, 即马克思主义。
弘扬周恩来的创新精神, 就要像他那样将创新意识付诸实践。1943年3月18日, 他在重庆红岩整风学习时撰写的《我的修养要则》中, 即提出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检讨和整理, 要有发现和创造”[3]125.这既是他对过去学习、工作的经验总结, 也是对今后加强自身修养的原则规定。1949年11月21日, 作为共和国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 在对中南海办公的政府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发表的讲话中, 号召大家要学做一个创造性的新型工作人员。他讲:新政府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完成政府所决定的工作, 还要负责改进这个机构。人民政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积极性, 并且要求有创造性。[4]13-14这旨在鼓励政府工作人员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之后, 他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反复强调, 要敢于学习一切国家的长处, 并把学习外国同独创精神相结合, 进而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于是就有了他参与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系列创新实践和独特的历史贡献。
弘扬周恩来的创新精神, 就要像他那样既坚持真理又发挥真理。在周恩来诸多创新实践中, 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9年5月7日, 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到学习毛泽东时讲:“毛泽东是这样指出真理的人, 坚持真理的人, 发挥真理的人。”[3]335周恩来号召青年人学习毛泽东, 他自己带头学习毛泽东。他不仅是宣传真理的人、坚持真理的人, 还是发挥真理的人。这集中体现在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杰出贡献。江泽民在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的讲话中指出, 周恩来同志“善于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活动中的新鲜经验, 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世界文明中吸取智慧。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有理论建树, 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提出了许多今天仍有重要启示作用的思想理论观点”[5].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在肯定上述贡献的基础上强调, 他还“为后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6].
实践证明, 只有弘扬周恩来的创新精神, 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才能保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当下弘扬周恩来的创新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 既要坚信真理、践行真理, 还要发挥真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创新宣传真理的方式, 坚定全党的理论自信, 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人心, 成为党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 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进而从党的指导思想上彰显真理的魅力。
二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前进方向上, 即从党的奋斗目标上体现党的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的忠诚精神, 有助于把党的最高目标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统一起来,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坚定不移、一往无前的品质。
弘扬周恩来的忠诚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信仰坚定。1917年南开中学毕业后, 周恩来东渡日本, 在求学过程中积极寻求救国济世之真理, 经五四爱国运动这场阶级斗争的洗礼, 一种革命的意识开始萌芽。1920年10月又到欧洲, 对一切主义推求比较, 逐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1922年3月, 他在给觉悟社成员的信中讲:“总之, 主义问题, 我们差不多已归一致。现在再郑重声明一句, 便是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 实行的手段当因时制宜!”[2]451-452“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2]453.周恩来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 信仰始终如一, 历久弥坚。恰如邓颖超所说:“周恩来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 无论是遭受多么大的打击, 他总是立场坚定, 信心百倍, 不屈不挠, 勇往直前。”[7]38
弘扬周恩来的忠诚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致力于奋斗。1922年3月, 周恩来在给国内觉悟社成员的信中坦诚自己愿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志向时, 还附了一首为悼念社友黄爱英勇就义而写的《生死别离》的新诗。他在这首新诗里表明, 理想的实现要靠实践与奋斗。之后, 他更加明确地指出:“理想是需要的, 它可以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 但是理想必须从现实的努力奋斗中才能实现。”[8]393诗言志。这不仅表明他对所信仰的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还表明他对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即共产主义的科学态度。恰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当着实行的时候, 奋斗、勇敢、牺牲三种精神缺一种, 实行便做不到其处。”[2]462周恩来的一生正是勇于牺牲、英勇奋斗的一生。1924年9月初, 周恩来奉命由欧洲回到国内大革命的中心广州, 立即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 作为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开创了军队新型的政治工作制度, 并开始了武装斗争的实践, 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而英勇奋斗。大革命失败后, 他率先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 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篇章。之后面对白色恐怖, 他组建特科, 发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作为党中央工作的主要主持者, 他在发展党的组织、指导各地的武装斗争、扩大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长征途中, 他抱病坚持指挥。在遵义会议上, 他极力举荐毛泽东指挥军事, 为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安事变发生后, 他根据党中央的方针, 运筹帷幄, 促成事变和平解决,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战初期, 他奋斗在抗战前线, 直接参与平型关、台儿庄等重大战役的筹划。之后他长期主持党在国统区的工作, 努力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抗战胜利后, 他率领我党代表团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艰难的谈判。接着, 他协同毛泽东转战陕北, 指挥伟大的战略决战, 直至解放全中国, 始终奋斗在民族解放的最前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他作为共和国政府总理, 既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而精心谋划, 又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热心操劳。他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始终在爬坡拉车, 奋斗不止,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实践证明, 只有弘扬周恩来的忠诚精神, 将党的最终目标与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相结合, 与每个共产党员的岗位职责相结合, 既抬头看路, 又埋头苦干, 躬行实践, 才能保持党在奋斗目标上的先进性。当下, 弘扬周恩来的忠诚精神, 首先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其次, 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担当,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63.再次, 要致力于实践与奋斗, 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 一步一个脚印, 为实现最崇高的奋斗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为人民谋福利的使命上, 即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体现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有助于保持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民的品质, 从党的宗旨上保持党的先进性。
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牢固确立甘当公仆的理念。李先念曾经指出:“我们常讲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什么是全心全意?我看周恩来同志就是我们的榜样。”[9]55显然, 首先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 周恩来即对身边工作人员讲:“中南海是过去封建皇帝呆的地方, 在这个黄圈圈里都是穿黄马褂的人, 是个与民隔绝又统治百姓的禁城。现在解放了, 我们在中南海工作, 就要打破往日的‘黄圈圈',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当真正的人民公仆, 为人民服务。”[10]51新中国在中南海工作的公务员与过去那些穿“黄马褂”的人, 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公仆, 是为人民服务的。无论职位高低, 资历深浅, 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周恩来时刻不忘自己是公仆的定位, 自称是人民的勤务员、总勤务员。其次, 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作为人民公仆, 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在关于昆曲《十五贯》的谈话中讲:“《十五贯》教育我们做’官‘的人, 让我们想一想, 是不是真正在为人民服务。”[11]199他提倡共产党员要满腔热情地、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他表示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辈子拉车不松套, 直至为人民服务而死。再次, 要解决依靠谁的问题。周恩来坚持认为,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比我们强, 群众的办法、智慧比我们多。所以要“永远不与群众隔离, 向群众学习, 并帮助他们”[3]125.为了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必须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虚心地向群众学习, 不断增长为人民服务的才干, 进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满意度。实践中, 周恩来始终自觉地以人民群众为师, 虚心地向人民群众学习, 他也因此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
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为人民的现实利益而操劳。讲到为人民的现实利益而操劳, 首先是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而操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周恩来谈到经济工作中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时明确指出:“今天的主要问题, 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11]13即保障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之后, 他在谈发展重工业与改善民生关系时强调, 要吸取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 优先发展重工业, 忽视了人民的当前利益。“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当前利益, 要求人民过分地束紧裤带, 他们的生活不能改善甚至还要降低水平”, “那么,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 资金也不能积累, 即使重工业发展起来也还得停下来”.[11]230为此, 周恩来在担任国务院总理的26年间, 始终把发展生产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他在主持制订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时, 首先考虑民生的改善。当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冒进倾向时, 他坚持反冒进, 压缩基建投资规模, 努力保障民生。当因“大跃进”而造成粮食短缺时, 为保障粮食供给, 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只要生产, 不要革命”的攻击, 他义正词严地责问:不搞生产, 不搞建设, 人民吃什么?用什么?他千方百计地维持生产秩序。动完手术后不久的他, 发现山区食盐比城市贵一分钱, 立即打电话给李先念副总理, 希望尽快查明并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他就是这样关注人民的现实利益, 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无微不至。
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谋划人民的长远利益。周恩来既为人民的现实利益而操劳, 又不忘人民的长远利益, 致力于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以战略家特有的洞察力敏锐地认识到,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民长远利益的大事, 竭力推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他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对于维护人民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造福人民的意义, 具体地提出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与措施, 并督促实施。他清醒地意识到, 中国虽地大但并非物博, 极为关注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注水利建设,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功能, 让它造福于人民。他重视植树造林、生态平衡, 强调植树造林对平衡生态的意义, 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他关注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 提高人口素质, 着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 牢固地确立公仆理念, 立志为人民服务, 既为人民的现实利益而操劳, 又为人民的长远利益而谋划, 不断让人民看到日益增长的实际利益, 进而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有助于我们保持党在宗旨上的先进性。当下, 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 首先要改变“官”念, 努力清除做官当老爷、做官发财的封建残余思想, 心甘情愿地为人民当差。其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再次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 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1]50, 进而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其作风上的先进性。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作风。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有助于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进而从党的作风上保持先进性。
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理论联系实际。周恩来提出:“理论要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否则就是空话, 于事无补。”[12]157即既肯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 又强调不能把理论教条化, 不顾实际地生搬硬套。他认真总结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倡导全党“说真话, 鼓真劲, 做实事, 收实效”.他认为“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它代表了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根本思想”.[11]350实践中, 周恩来始终坚持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这个灵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尤其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他号召大家研究规律、认识规律、尊重规律, 努力争取“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他既提倡敢想敢说的革命精神, 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坚持积极去做那些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 又努力避免超越现实条件许可做客观上做不到的事, 努力纠正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 扎实稳健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密切联系群众。周恩来在谈到实事求是的路径时, 重要的方法是调查研究, 而搞好调查研究, 就必须真正联系群众。不仅因为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掌握“实事”进而“求是”, 而且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 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实效。周恩来在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不仅率先提出“群众路线”, 倡导密切联系群众, 而且率先垂范, 成为全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楷模。周恩来坚持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事例有很多。1954年冬天, 当他看到人民来信反映北京市交通拥挤、职工上下班不方便的情况后, 一天傍晚下班时亲自上了公交车, 在北京城绕了半圈。在公交车上他与乘客亲切交流, 仔细询问拥挤状况, 听取大家的意见与建议。在掌握北京市交通拥挤的实际情况之后, 很快召开专门会议, 商讨解决“乘车难”问题。
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周恩来在谈到思想改造问题时明确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 是思想改造的最好方式。”[12]158周恩来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先进性的典范。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突出地表现在:一是自觉性, 视自我批评为自我改造、增强党性修养的武器, 主动地开展自我批评。二是示范性, 重视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坚持从我做起, 以上率下。三是公开性, 通过公开的自我批评, 既教育自己, 又教育他人, 争取组织与群众的监督帮助。四是持久性, 视“活到老, 学到老, 改造到老”为自己修身的座右铭, 坚持经常地反复地自我批评。比如关于八一南昌起义失败的教训, 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为此开展的自我批评持续了20多年。
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像周恩来那样,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有助于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进而保持党在作风上的先进性。当下, 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 坚持说真话, 鼓真劲, 做实事, 求实效;就是要深化“三严三实”教育活动, 严以修身, 严以用权, 严于律己, 谋事要实, 创业要实, 做人要实, 让务实之风蔚然成风, 进而彰显共产党人强大的人格力量。
五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体制机制上的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有助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党的制度创新, 进而从党的体制机制上保持先进性。
早在195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体制问题时周恩来即明确指出:“在制度上的中心问题就是民主集中制。”[4]569接着, 他在1957年8月谈到民族繁荣和社会改革问题时讲:“这种改革, 不仅是经济制度的改革, 也会影响到别的方面。……政治上的制度要适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也要改革, 要改革成为民主集中制。”[11]266
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就要像周恩来那样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周恩来坚持把民主集中制视为政治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 就在于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组织制度与领导制度。党在全国执政之后, 又把这种制度运用到政权建设中, 在国家机构普遍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这就有一个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问题。周恩来既反对极端民主化, 又反对个人专断。既看到集权有利于办大事的好处, 又看到忽视民主的毛病, 努力扩大民主。他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辩证统一。他不仅在理论上积极探索扩大民主、完善民主集中制, 而且在实践上率先垂范, 模范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为推进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科学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就要像周恩来那样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周恩来认为, 党是一个集体, 是有组织的。党的领导是组织领导, 而不是个人领导。为此, 他倡导按党章办事, 规范党内生活和决策机制, 努力防止和纠正在重大问题上由主要领导干部个人说了算的弊端, 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在实践中, 他始终坚持维护党的集体领导这一原则, 反对并努力纠正违反这一原则的行为。
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就要像周恩来那样坚持改进领导体制。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周恩来即清醒地认识到:“党政有联系又有区别。党的方针、政策要组织实施, 必须通过政府, 党组织保证贯彻。党不能向群众发命令。”[12]175之后他又指出:“党领导一切, 是说党要管大政方针、政策、计划, 是说党对各部门都可以领导, 不是说一切事情都要党去管。”[11]365他率先提出妥善处理党政关系、改进领导方式的问题。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不少, 恰如周恩来当年批评的那样, 有时候连发戏票、导演戏这些事都去管, 小权过多, 大权旁落, 党委势必成为官僚主义、事务主义的机构, 无法充分实现党的领导。实践中, 周恩来既坚持党的领导, 又努力通过政府及人大、政协管理制度的完善, 积极促进党政分开, 改善党的执政方式。
实践证明, 只有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不断地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完善党的领导体制, 才能使党的组织制度与时俱进, 充满生机与活力, 保持先进性。当下, 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就是要切实加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建设, 大胆创新, 在有效、管用上下功夫。要通过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提高党的依法治国、以制度治党的能力与水平, 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彰显党在组织制度上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3]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4]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5]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1998-02-24 (1) .
[6]胡锦涛。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8-03-01 (1) .
[7]全党楷模周恩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8]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9]周恩来百年纪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10]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2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1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12]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关键词:周恩来精神; 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 党的宗旨; 党的作风; 体制机制;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之一, 是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1]61.周恩来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一面旗帜, 它集中体现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集中体现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境界, 集中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精神, 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极具现实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精神, 有助于保持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品格, 既坚持真理, 又发展真理, 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理论上的创新, 进而从党的指导思想上保持党的先进性。
弘扬周恩来的创新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增强创新意识。周恩来尚未成为共产党人之前, 就确立了创新意识。早在1918年2月11的日记中, 他即对思、学、行作了旨在创新的规定。即“想要比现在还新的思想”, “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 “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2]331-332.同年, 他加入新中学会, 旨在寻求新的思想改造中国。他在入会的讲演中精辟地阐述了创新之意义:“我们中国所以如此衰弱的缘故, 全是因为不能图新”, 而“泰东西的文化比较我们的文化, 可以说新的太多”.因此, 他大声呼吁:“望诸同志人人心中存着这个‘新’字, 中国才有希望呢。”[2]366-367正因为他确立起创新意识, 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从日本回到国内, 再到欧洲, 经过推求比较, 才找到了救中国的真理, 即马克思主义。
弘扬周恩来的创新精神, 就要像他那样将创新意识付诸实践。1943年3月18日, 他在重庆红岩整风学习时撰写的《我的修养要则》中, 即提出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检讨和整理, 要有发现和创造”[3]125.这既是他对过去学习、工作的经验总结, 也是对今后加强自身修养的原则规定。1949年11月21日, 作为共和国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 在对中南海办公的政府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发表的讲话中, 号召大家要学做一个创造性的新型工作人员。他讲:新政府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完成政府所决定的工作, 还要负责改进这个机构。人民政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积极性, 并且要求有创造性。[4]13-14这旨在鼓励政府工作人员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之后, 他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反复强调, 要敢于学习一切国家的长处, 并把学习外国同独创精神相结合, 进而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于是就有了他参与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系列创新实践和独特的历史贡献。
弘扬周恩来的创新精神, 就要像他那样既坚持真理又发挥真理。在周恩来诸多创新实践中, 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9年5月7日, 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到学习毛泽东时讲:“毛泽东是这样指出真理的人, 坚持真理的人, 发挥真理的人。”[3]335周恩来号召青年人学习毛泽东, 他自己带头学习毛泽东。他不仅是宣传真理的人、坚持真理的人, 还是发挥真理的人。这集中体现在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杰出贡献。江泽民在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的讲话中指出, 周恩来同志“善于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活动中的新鲜经验, 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世界文明中吸取智慧。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有理论建树, 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提出了许多今天仍有重要启示作用的思想理论观点”[5].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在肯定上述贡献的基础上强调, 他还“为后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6].
实践证明, 只有弘扬周恩来的创新精神, 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才能保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当下弘扬周恩来的创新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 既要坚信真理、践行真理, 还要发挥真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创新宣传真理的方式, 坚定全党的理论自信, 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人心, 成为党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 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进而从党的指导思想上彰显真理的魅力。
二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前进方向上, 即从党的奋斗目标上体现党的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的忠诚精神, 有助于把党的最高目标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统一起来,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坚定不移、一往无前的品质。
弘扬周恩来的忠诚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信仰坚定。1917年南开中学毕业后, 周恩来东渡日本, 在求学过程中积极寻求救国济世之真理, 经五四爱国运动这场阶级斗争的洗礼, 一种革命的意识开始萌芽。1920年10月又到欧洲, 对一切主义推求比较, 逐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1922年3月, 他在给觉悟社成员的信中讲:“总之, 主义问题, 我们差不多已归一致。现在再郑重声明一句, 便是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 实行的手段当因时制宜!”[2]451-452“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2]453.周恩来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 信仰始终如一, 历久弥坚。恰如邓颖超所说:“周恩来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 无论是遭受多么大的打击, 他总是立场坚定, 信心百倍, 不屈不挠, 勇往直前。”[7]38
弘扬周恩来的忠诚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致力于奋斗。1922年3月, 周恩来在给国内觉悟社成员的信中坦诚自己愿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志向时, 还附了一首为悼念社友黄爱英勇就义而写的《生死别离》的新诗。他在这首新诗里表明, 理想的实现要靠实践与奋斗。之后, 他更加明确地指出:“理想是需要的, 它可以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 但是理想必须从现实的努力奋斗中才能实现。”[8]393诗言志。这不仅表明他对所信仰的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还表明他对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即共产主义的科学态度。恰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当着实行的时候, 奋斗、勇敢、牺牲三种精神缺一种, 实行便做不到其处。”[2]462周恩来的一生正是勇于牺牲、英勇奋斗的一生。1924年9月初, 周恩来奉命由欧洲回到国内大革命的中心广州, 立即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 作为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开创了军队新型的政治工作制度, 并开始了武装斗争的实践, 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而英勇奋斗。大革命失败后, 他率先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 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篇章。之后面对白色恐怖, 他组建特科, 发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作为党中央工作的主要主持者, 他在发展党的组织、指导各地的武装斗争、扩大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长征途中, 他抱病坚持指挥。在遵义会议上, 他极力举荐毛泽东指挥军事, 为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安事变发生后, 他根据党中央的方针, 运筹帷幄, 促成事变和平解决,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战初期, 他奋斗在抗战前线, 直接参与平型关、台儿庄等重大战役的筹划。之后他长期主持党在国统区的工作, 努力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抗战胜利后, 他率领我党代表团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艰难的谈判。接着, 他协同毛泽东转战陕北, 指挥伟大的战略决战, 直至解放全中国, 始终奋斗在民族解放的最前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他作为共和国政府总理, 既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而精心谋划, 又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热心操劳。他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始终在爬坡拉车, 奋斗不止,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实践证明, 只有弘扬周恩来的忠诚精神, 将党的最终目标与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相结合, 与每个共产党员的岗位职责相结合, 既抬头看路, 又埋头苦干, 躬行实践, 才能保持党在奋斗目标上的先进性。当下, 弘扬周恩来的忠诚精神, 首先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其次, 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担当,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63.再次, 要致力于实践与奋斗, 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 一步一个脚印, 为实现最崇高的奋斗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为人民谋福利的使命上, 即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体现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有助于保持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民的品质, 从党的宗旨上保持党的先进性。
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牢固确立甘当公仆的理念。李先念曾经指出:“我们常讲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什么是全心全意?我看周恩来同志就是我们的榜样。”[9]55显然, 首先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 周恩来即对身边工作人员讲:“中南海是过去封建皇帝呆的地方, 在这个黄圈圈里都是穿黄马褂的人, 是个与民隔绝又统治百姓的禁城。现在解放了, 我们在中南海工作, 就要打破往日的‘黄圈圈',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当真正的人民公仆, 为人民服务。”[10]51新中国在中南海工作的公务员与过去那些穿“黄马褂”的人, 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公仆, 是为人民服务的。无论职位高低, 资历深浅, 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周恩来时刻不忘自己是公仆的定位, 自称是人民的勤务员、总勤务员。其次, 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作为人民公仆, 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在关于昆曲《十五贯》的谈话中讲:“《十五贯》教育我们做’官‘的人, 让我们想一想, 是不是真正在为人民服务。”[11]199他提倡共产党员要满腔热情地、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他表示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辈子拉车不松套, 直至为人民服务而死。再次, 要解决依靠谁的问题。周恩来坚持认为,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比我们强, 群众的办法、智慧比我们多。所以要“永远不与群众隔离, 向群众学习, 并帮助他们”[3]125.为了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必须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虚心地向群众学习, 不断增长为人民服务的才干, 进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满意度。实践中, 周恩来始终自觉地以人民群众为师, 虚心地向人民群众学习, 他也因此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
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为人民的现实利益而操劳。讲到为人民的现实利益而操劳, 首先是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而操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周恩来谈到经济工作中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时明确指出:“今天的主要问题, 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11]13即保障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之后, 他在谈发展重工业与改善民生关系时强调, 要吸取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 优先发展重工业, 忽视了人民的当前利益。“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当前利益, 要求人民过分地束紧裤带, 他们的生活不能改善甚至还要降低水平”, “那么,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 资金也不能积累, 即使重工业发展起来也还得停下来”.[11]230为此, 周恩来在担任国务院总理的26年间, 始终把发展生产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他在主持制订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时, 首先考虑民生的改善。当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冒进倾向时, 他坚持反冒进, 压缩基建投资规模, 努力保障民生。当因“大跃进”而造成粮食短缺时, 为保障粮食供给, 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只要生产, 不要革命”的攻击, 他义正词严地责问:不搞生产, 不搞建设, 人民吃什么?用什么?他千方百计地维持生产秩序。动完手术后不久的他, 发现山区食盐比城市贵一分钱, 立即打电话给李先念副总理, 希望尽快查明并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他就是这样关注人民的现实利益, 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无微不至。
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谋划人民的长远利益。周恩来既为人民的现实利益而操劳, 又不忘人民的长远利益, 致力于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以战略家特有的洞察力敏锐地认识到,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民长远利益的大事, 竭力推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他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对于维护人民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造福人民的意义, 具体地提出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与措施, 并督促实施。他清醒地意识到, 中国虽地大但并非物博, 极为关注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注水利建设,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功能, 让它造福于人民。他重视植树造林、生态平衡, 强调植树造林对平衡生态的意义, 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他关注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 提高人口素质, 着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 牢固地确立公仆理念, 立志为人民服务, 既为人民的现实利益而操劳, 又为人民的长远利益而谋划, 不断让人民看到日益增长的实际利益, 进而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有助于我们保持党在宗旨上的先进性。当下, 弘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 首先要改变“官”念, 努力清除做官当老爷、做官发财的封建残余思想, 心甘情愿地为人民当差。其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再次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 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1]50, 进而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其作风上的先进性。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作风。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有助于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进而从党的作风上保持先进性。
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理论联系实际。周恩来提出:“理论要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否则就是空话, 于事无补。”[12]157即既肯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 又强调不能把理论教条化, 不顾实际地生搬硬套。他认真总结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倡导全党“说真话, 鼓真劲, 做实事, 收实效”.他认为“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它代表了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根本思想”.[11]350实践中, 周恩来始终坚持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这个灵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尤其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他号召大家研究规律、认识规律、尊重规律, 努力争取“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他既提倡敢想敢说的革命精神, 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坚持积极去做那些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 又努力避免超越现实条件许可做客观上做不到的事, 努力纠正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 扎实稳健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密切联系群众。周恩来在谈到实事求是的路径时, 重要的方法是调查研究, 而搞好调查研究, 就必须真正联系群众。不仅因为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掌握“实事”进而“求是”, 而且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 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实效。周恩来在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不仅率先提出“群众路线”, 倡导密切联系群众, 而且率先垂范, 成为全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楷模。周恩来坚持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事例有很多。1954年冬天, 当他看到人民来信反映北京市交通拥挤、职工上下班不方便的情况后, 一天傍晚下班时亲自上了公交车, 在北京城绕了半圈。在公交车上他与乘客亲切交流, 仔细询问拥挤状况, 听取大家的意见与建议。在掌握北京市交通拥挤的实际情况之后, 很快召开专门会议, 商讨解决“乘车难”问题。
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周恩来在谈到思想改造问题时明确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 是思想改造的最好方式。”[12]158周恩来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先进性的典范。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突出地表现在:一是自觉性, 视自我批评为自我改造、增强党性修养的武器, 主动地开展自我批评。二是示范性, 重视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坚持从我做起, 以上率下。三是公开性, 通过公开的自我批评, 既教育自己, 又教育他人, 争取组织与群众的监督帮助。四是持久性, 视“活到老, 学到老, 改造到老”为自己修身的座右铭, 坚持经常地反复地自我批评。比如关于八一南昌起义失败的教训, 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为此开展的自我批评持续了20多年。
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像周恩来那样,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有助于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进而保持党在作风上的先进性。当下, 弘扬周恩来的务实精神, 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 坚持说真话, 鼓真劲, 做实事, 求实效;就是要深化“三严三实”教育活动, 严以修身, 严以用权, 严于律己, 谋事要实, 创业要实, 做人要实, 让务实之风蔚然成风, 进而彰显共产党人强大的人格力量。
五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体制机制上的先进性。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有助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党的制度创新, 进而从党的体制机制上保持先进性。
早在195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体制问题时周恩来即明确指出:“在制度上的中心问题就是民主集中制。”[4]569接着, 他在1957年8月谈到民族繁荣和社会改革问题时讲:“这种改革, 不仅是经济制度的改革, 也会影响到别的方面。……政治上的制度要适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也要改革, 要改革成为民主集中制。”[11]266
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就要像周恩来那样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周恩来坚持把民主集中制视为政治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 就在于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组织制度与领导制度。党在全国执政之后, 又把这种制度运用到政权建设中, 在国家机构普遍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这就有一个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问题。周恩来既反对极端民主化, 又反对个人专断。既看到集权有利于办大事的好处, 又看到忽视民主的毛病, 努力扩大民主。他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辩证统一。他不仅在理论上积极探索扩大民主、完善民主集中制, 而且在实践上率先垂范, 模范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为推进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科学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就要像周恩来那样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周恩来认为, 党是一个集体, 是有组织的。党的领导是组织领导, 而不是个人领导。为此, 他倡导按党章办事, 规范党内生活和决策机制, 努力防止和纠正在重大问题上由主要领导干部个人说了算的弊端, 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在实践中, 他始终坚持维护党的集体领导这一原则, 反对并努力纠正违反这一原则的行为。
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就要像周恩来那样坚持改进领导体制。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周恩来即清醒地认识到:“党政有联系又有区别。党的方针、政策要组织实施, 必须通过政府, 党组织保证贯彻。党不能向群众发命令。”[12]175之后他又指出:“党领导一切, 是说党要管大政方针、政策、计划, 是说党对各部门都可以领导, 不是说一切事情都要党去管。”[11]365他率先提出妥善处理党政关系、改进领导方式的问题。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不少, 恰如周恩来当年批评的那样, 有时候连发戏票、导演戏这些事都去管, 小权过多, 大权旁落, 党委势必成为官僚主义、事务主义的机构, 无法充分实现党的领导。实践中, 周恩来既坚持党的领导, 又努力通过政府及人大、政协管理制度的完善, 积极促进党政分开, 改善党的执政方式。
实践证明, 只有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不断地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完善党的领导体制, 才能使党的组织制度与时俱进, 充满生机与活力, 保持先进性。当下, 弘扬周恩来的改革精神, 就是要切实加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建设, 大胆创新, 在有效、管用上下功夫。要通过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提高党的依法治国、以制度治党的能力与水平, 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彰显党在组织制度上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3]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4]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5]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1998-02-24 (1) .
[6]胡锦涛。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8-03-01 (1) .
[7]全党楷模周恩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8]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9]周恩来百年纪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10]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2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1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12]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