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 提出要“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 对参政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时代命题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 与执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携手同行, 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参政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对参政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作出粗浅的理论探讨, 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全党 (执政党) 对参政党建设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进而支持和帮助参政党进一步加快推进自身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参政党建设,执政党建设,同一性,差异性
去年2月, 在与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新春座谈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重大命题。这一概念包含了民主党派是“干什么的”及是“什么样的”政党定位和政党定性问题, 是更加完整、客观的科学论断, 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其重要意义在于充分肯定了民主党派的进步性, 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增强其履职的责任感、使命感, 从而加快参政党建设步伐。尤为难得的是,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 明确提出要“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 对参政党建设更是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我国的政党建设包括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 都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党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为了加强全社会对参政党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笔者拟就“两个党建”的辩证关系, 即参政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作一粗浅的理论探讨。
一、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
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 是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关系, 亦称统一性或一致性。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两个党建”都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任何政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都有自己的政治路线, 政治路线是总揽全局的。政党都是在实现自己的政治路线中建设和发展自身的。党的建设, 无论参政党还是执政党, 都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 成为党建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新世纪新阶段, 这条原则在参政党来看, 就体现为其党建同中共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紧密相连。参政党为什么要必须坚持和贯彻中共提出的基本路线 (政治路线) 呢?这是因为他们作为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 中共的基本路线代表和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要求, 也反映了八个民主党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所以, 参政党坚持和贯彻中共的基本路线, 既是与中共团结合作共事的必然要求, 也是保障参政党自身根本利益之所在。基于此, 民主党派在各自章程中都根据执政党的基本路线制定本党派的政治纲领。其政纲内容大体上包括: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动员和团结全体党派成员, 发挥特点优势, 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 为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样的政纲贯穿于参政党建设全过程。
2、“两个党建”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党建内容、形式和原则。
在党建的内容和形式方面, 参政党和执政党一样, 都必须围绕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五个方面开展自身党建。在党建的原则方面, 中共党建中关于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的原则,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集体领导原则, 用制度规范党风的原则等, 也都适用于参政党建设。例如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革章程中明确规定了“本党的组织原则……个人服从组织, 少数服从多数, 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 全党服从中央。”农工党章程中也规定“本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两个党建”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由于我国参政党和执政党是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 因而两个党建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参政党和执政党可以相互监督, 当然主要是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如果参政党建设搞好了, 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就会相应增强, 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和监督执政党改善领导, 少犯错误, 促进中共党建健康发展。二是两个党建各有特色, 各有经验, 是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的。尤其是中共, 历经90余年风雨和斗争考验, 积累了丰富的党建经验, 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供参政党借鉴学习。而相较而言, 参政党建设的经验就显得欠缺, 一些党建规律总结起来还若明若暗, 难于把握, 其中党建理论和思想尤显不足, 其体系尚处在构建之中, 这都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若能从执政党建设经验中吸收借鉴有益养分, “以党为师”, 则对于参政党建设水平的提高, 一定会起到促进和倍增作用。
二、参政党建设的特殊性
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也有差异性, 即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参政党特殊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两个党建”的目标指向有所不同。
党建目标, 即把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 是党建的根本问题。中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作为执政党, 在其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建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领导核心”。而各民主党派则由于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 不可能也不应当按照执政党 (“领导党”) 的形象面貌来塑造自己。各民主党派党建目标概括起来说, 就是把自身建设成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积极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如果说执政党党建目标的着力点在“领导”的话, 那么参政党党建目标的着力点则在于“参加”和“参与”。关于参政党党建目标, 各个民主党派章程中有具体表述。例如, 九三学社章程提出:“自身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 提升整体素质, 发挥参政党功能, 把我社建设成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参政党。”我们在把握参政党党建特殊性时, 必须要看到其与中共党建目标上的统一性, 即两者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目标之下。如果简单放大这种特殊性, 就会犯片面性错误。
2、“两个党建”在政治建设 (政纲) 上有不同要求。
制定科学的政治纲领, 是政党政治建设的前提。中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其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现阶段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共的政纲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 体现了党的性质, 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阐明了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各民主党派则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是接受中共领导的参政党, 其政纲与中共的最低纲领相一致。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规定的奋斗目标也是各民主党派的奋斗目标。参政党由于自身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制约, 不可能像中共那样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其最高纲领。如果连最高纲领都一样了, 那各民主党派就成了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了, 就会失去自身特色和存在价值了。
3、“两个党建”在思想建设上也是有差异的。
中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 是全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各民主党派虽然在各自章程中用不同的表述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但始终未明确规定把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党派成员的必备条件和切实义务。这是由于各民主党派具有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党派成员中固然不乏马克思主 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但是不可能用共产党员的思想标准去要求全体成员。也就是说, 民主党派是允许 (不是提倡)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存在的。因此, 民主党派章程没有把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其成员的应尽义务, 是无可非议的。另外, 在党建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上也有差异。中共党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秉承列宁的“灌输论”, 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是靠自发产生的, 而是靠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灌输”来实现的。这成为中共党内思想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而在民主党派的思想教育中却不可用“灌输”的手段, 而是坚持“自我教育”的原则。例如在作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合党校的社会主义学院, 规定学员以“自学为主”, 提倡学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贯彻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三自”“三不”) 。
4、“两个党建”的组织建设范围及领域不同。
中共是领导13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 其成员和组织遍布每个行业和领域, 延伸至国家的最基层组织———农村、工厂、学校、机关、社区等等。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 在组织发展上遵循“三个为主”原则, 即以协商确定的重点分工为主, 以大中城市为主, 以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知识分子为主。这样, 参政党的组织发展就被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广大农村地区、高校学生及城市许多部门、单位不存在民主党派的成员和组织, 因而也不存在参政党的组织建设。这样的范围不是随意决定, 而是由各民主党派协商确定, 由其性质、地位决定的, 也是各党派的特色和优势所在。由于党派成员和组织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集中在科教文卫体和企业, 其组织建设必然会形成一些不同于执政党的情况和特点, 组织工作的任务和方式也会有别于执政党而形成差异性。
5、“两个党建”在作风建设上也有不同的内容的特点。
党风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 这里列举“三大作风”的例子, 摘其要点而论之。中共有“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参政党的作风建设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倡导这三大作风, 不过在具体内容的把握上, 又显示出特殊性来。理论联系实际, 就共产党的党建而言, 主要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就参政党党建而言, 主要是强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 就共产党来说, 是联系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群众;就参政党来说, 所联系的则主要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批评和自我批评, 就执政党而言, 要更多地强调自我批评;就参政党而言, 则是通过批评和建议方式, 更多更好地监督执政党。
三、结束语
总之, 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相比较, 确有诸多自身特殊性。这种特殊性 (即差异性) 与同一性的对立统一, 就构成了参政党建设的“矛盾运动”, 并由此形成参政党建设的特殊规律。我们把握了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 就会更加自觉地把参政党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从而与执政党建设相匹配, 并驾前行。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