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我国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园东路391号的元妙观,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虽在现代城市建设进程中遭受重创,道观范围大为缩小,四周被城市道路与高楼切割逼仄,但仅存的古建筑群依然布局严整、结构独特、气势恢宏、韵味淳厚(图1)。尤其是三清殿基本保存了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修后的风貌,是我国南方地区仅存不多的宋代木构建筑典型代表,于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社会意义。
如何有效保护元妙观现有遗存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科学、合理、适度地发挥其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依法做好对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成为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客观评价、认真分析和深入探讨的课题之一。
1 历史沿革与现状概况
1.1 历史沿革
据《民国莆田县志》记载,元妙观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原名无考,俗称“旧观”,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重建,敕名为“天庆观”①。后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均有重修三清殿。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赐额,更名为“玄妙观”.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陷城之后的四十三年(1564年),分别重修了三清殿、通明殿、三门;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修了三清殿、东岳殿、文昌殿、福神殿,募建了文昌宫、五显庙;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又一次重修并扩建了三清殿。
清圣祖康熙即位(1662年)后,观避御讳,改为今名“元妙观”.后于清仁宗嘉庆二年(1797年)、文宗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德宗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分别重修了东岳殿(包括中殿、拜亭、两庑及三门)、福神殿、三清殿和山门。
据《莆田县宗教志》记载,最盛期时的元妙观建筑群规模宏大,北通下井巷,南临兼济河,东邻万寿宫,占地约24亩(1.6hm2),与兴化府衙、莆田县衙、城隍庙同样面积(图2)。道观内布局对称严谨、主次分明,各主要宫殿均坐北朝南,偏东4°,纵中轴线自南而北依序为:屏墙、外石埕、山门、内石埕(又称内丹墀埕)、三清殿、庭院埕、通明殿(又称玉皇殿)、砖埕、九御殿、后砖埕、四官殿、后院、北围墙,东西各并列有一个跨院(图3)。
但民国后至今,多为破坏的历史。道观先后被用作驻军营房、湖山小学校舍、地方法院、福建新报社社址与印刷工场、莆田第四中学等,殿宇陆续被拆除,现代城市建设进展迅猛,遂成今日格局(图4)。
1.2 现状概况
元妙观现状范围占地面积约5000m2,主入口位于东南角。地块南侧西南被城市主干道梅园路斜切,西侧隔莆田四中主入口广场为北河路,北侧紧邻莆田四中,东侧隔商住楼与北大路相近。
元妙观现状范围内的现有建筑遗存依然保持着东西并列三路、南北递进式院落的总体格局。依据位置与轴线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组。①三清殿组群:位于元妙观纵中主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保留有外埕、山门、内埕、东西廊、三清殿。②东岳殿组群:位于元妙观东侧次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保留有照壁、山门、拜亭、东西廊、东岳殿。③西岳殿组群:位于元妙观西侧次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保留有拜亭、内天井、东西廊、西岳殿。④其他:五帝庙、五显庙、文昌宫、福神殿、玄帝庙西大门等。其中,西岳殿组群南部、东岳殿组群东侧,都有添建的现代建筑(图4)。
2 综合价值分析评价
2.1 历史文化价值
(1)历史的物化见证
莆田元妙观保存有宋、明、清、民国时期的木构建筑,它们不仅是元妙观营造修建历史的见证,而且是莆田市悠久历史的物证。
(2)珍贵的史料价值
莆田元妙观现存的各时期古建筑在建筑结构、构造做法、材料运用、装饰装修等方面,既传承了特定历史时段官式建筑的普遍特点,又彰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还保留有诸多道教文化的通用符号,是我国南方地区道教建筑的典型代表,为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古代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
其中,尤以三清殿的文物价值为最高。其现状基本保存了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修后的风貌(图5),与福州华林寺大殿、宁波保国寺大殿并称为中国南方宋代的三大木构建筑,为研究我国宋代及宋以前的南方建筑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①三清殿保留有我国传统建筑工艺与做法的更多古制,既佐证了南方古建筑可能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而保存有更古老的做法,又显示出南北方建筑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历史发展的差异。
以大木构架为例(图6),其特点是:内柱升高、梁尾入柱、构成垂直的横向梁架,似《营造法式》中所载的厅堂型梁架做法;而其柱间重叠多层栱、枋,构成槽,又似《营造法式》中所载的殿堂型梁架做法。假设将其内柱降至与檐柱同高,则其构架形式将比唐佛光寺大殿的做法更为古老。
再以扶壁栱为例(图7),其做法体现为以“一单栱托一柱头枋”为一组,逐层重叠,直抵槫下。这种单栱素枋交替重叠的做法常见于敦煌壁画中,可推测应是盛唐以前的旧法。而北方自公元782年所建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之后就不再有这样的做法了,而是改为在泥道栱上用多层柱头枋构成井干式的槽,在枋上隐刻出栱身的做法。②三清殿保留有若干我国宋代福建地区特有的构造做法,体现出浓郁的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特色。
比如,斗底有凸出的斜棱;昂嘴和梁头刻作特殊的两折曲线形;梁断面近于圆形,两端都从入柱处开始卷杀两肩;屋顶全部用扁椽,不用飞椽,椽头用遮椽板;翼角椽从外檐转角铺作角缝的外跳跳头起开始向外撇做辐射状;各栱都是单材栱,栱眼的上棱抹斜边,外浅内深,利用视觉的错觉造成栱头微微上翘的效果,等等。
这些做法不仅与我国北方同期建筑不同,甚至与南方的宁波保国寺大殿、较晚的南宋元代建筑也有差异。但将它们和福建现存的几座石塔如福清水南塔(建于北宋宣和间,1115年-1129年间)、泉州开元寺仁寿塔(建于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年-1237年)、镇国塔(建于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年-1250年)相比较,却基本相同,因此可以确定这些都是我国宋代福建地区特有的工艺技法。③据近年来中日建筑史学家的考证与研究,三清殿的建筑特色和日本镰仓时期从中国南宋传过去的“大佛样”建筑(图8)极为相像,证明“大佛样”是传自南宋福建的地方建筑式样,这不仅为深入研究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正确客观地解答中日古代建筑交流史上的悬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证和为数不多的宝贵史料(目前仅发现元妙观三清殿、福州市华林寺大殿和泰宁县甘露庵三座建筑与日本镰仓“大佛样”建筑有很多相似与类似之处),而且为我们利用日本大佛样建筑遗物所蕴含的福建特色,充实对我国宋代福建地方建筑特点的认识提供了珍贵的线索②。④除三清殿以外,三清殿山门及东西廊庑、东岳殿(图9)、西岳殿反映出我国南方明时期木构建筑的特色,保留有整根的石雕龙柱(图10);东西岳殿的拜亭、山门、廊庑、照壁,五显庙、五帝庙、福神殿、文昌宫、玄帝庙大门等,又为研究我国南方清朝木构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还有民国时期的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图11)。它们以物化形态,不仅完整记录、真实反映了元妙观内建筑的整修历史,而且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为集传统建筑文化、地域建筑文化、道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独特风貌。
2.2 艺术价值
莆田元妙观古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有序,建筑结构脉络清晰、有机严谨,细部构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梁架彩绘繁简相宜、意蕴丰富,外观风貌气势恢宏、韵味醇厚,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2.3 科学价值
莆田元妙观各建筑遗存的主体结构选用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木结构体系,传承了木结构防震抗震性能好、形式丰富多样、空间灵活多变等优越性;而围护结构则因地制宜地选用了红砖、赤瓦、白石基等颇具福建特色的建筑材料;歇山顶或悬山顶的屋顶形制,则是对不同形制和等级的充分利用;从而在结构选型、材料选择、建筑形制等方面体现出灵活处理实际问题、充分发挥结构优越性、有效降低建造成本等科学性与适宜性。
2.4 社会价值
莆田元妙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莆田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三清殿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若能在深刻了解其营造与演变历史、宗教与文化意义、社会与历史地位,深入挖掘其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有效保护与传承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之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实际需求,赋予其新的意义与功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将对完善提升莆田市的城市文化品位、促进莆田经济发展、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现存主要问题分析
莆田元妙观古建筑群因历史悠久,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及历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受到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破坏,遗存本体与生存环境都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历史格局与环境风貌破坏严重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观面积逐年减小。北半部分消失,取而代之以莆田四中校舍,观内原有的园林、三清殿主轴后(北)半段建筑(如玉皇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西侧次轴线上的西岳殿山门、关帝庙与福神殿,东侧次轴线上的林蕴忠烈祠等均已不存;西南部被城市干道梅园路斜切,西岳殿山门、三清殿前埕等被毁,观前兼济河被覆盖;历史格局残缺过半,观内地坪低于周边城市道路、广场地坪,呈“城市盆景”的状态(图12);加之观内有插花现代建筑,传统的格局与环境风貌已不复存在。
3.2 遗存本体残损现状与破坏原因
元妙观内的现有文物建筑,除三清殿组群与东岳殿组群分别于2000年、1985年进行过全面维修,总体现状较好以外,其余遗存现状堪忧,尤其是西岳殿(图13)、文昌宫、福神殿、太子殿及配套大门、照壁等残破不堪,濒临倾圮,需进行抢救性维修。究其残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自然因素:元妙观古建筑群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又地处南方,雨量充沛、白蚁成灾,木构架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与白蚁蛀蚀,糟朽、变形、空蚀、残缺现象严重,进而导致屋面凹陷坍塌,墙体酥碱开裂,装饰彩绘褪色、脱落等问题。②人为因素:在历年使用与维修过程中,对传统建筑形制的改变直接对遗存形成破坏。
3.3 周边环境带给遗存的不良影响
①元妙观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梅园路,且与该道路之间仅隔以简易栏杆(图14),大量的过往车辆对文物建筑形成安全隐患、空气污染、粉尘污染以及震动影响。②元妙观西边缘低于莆田四中入口广场2m左右,北侧与东侧被莆田四中宿舍、商住楼等包围,不仅无法形成消防车环形通道,给古建筑群带来安全隐患,而且形成若干垃圾死角难以清理(图15),对古建筑群的景观风貌、环卫质量、本体安全都带来严重影响。③元妙观缺少停车设施,不利于文物建筑的展示利用。④元妙观周边建筑多为六、七层的多层建筑,甚至还有二十四层的高层建筑,在建筑高度、风貌等方面都与文物建筑格格不入(图16)。
4 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我们制定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策略所应坚持和遵从的总方针。基于此,本文依据莆田元妙观的价值评估与现状评估结论,针对性地提出如下保护与利用策略。
4.1 合理划定保护区划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为指导,依据元妙观的遗存内容与分布现状、环境特色与现存问题,结合相关城市规划,划定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图17),分别提出管理与控制要求,为古建筑群的有效保护与良好展示提供条件、营造氛围、给予保障。
鉴于元妙观周边建设现状难以改变的客观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保护区划不同于偏远地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是需要更为细致并与现状相协调。保护范围以确保所有遗存的安全为目标,四至界限选择元妙观的现状边界(南侧、西侧)或现状边界外扩2~4m(北侧、东侧),排除本体周边搭建建筑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建设控制地带目标为古建筑的良好展示预留一定缓冲空间,保证主次入口节点的必要空间和消防通道的环通。
4.2 制定本体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的制定应当遵循“保持建筑的历史形态,维护和修复传统风貌,改善环境和内部设施,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利用”的原则,以元妙观各遗存的保存现状为依据,分别针对性提出保护工程及要求。①对于保存现状良好的三清殿组群、东岳殿组群采取“日常保养”的保护措施,及时发现并化解可能对遗存造成损伤的各种因素。②对于残损现象较多的西岳殿组群等古建筑采取“重点修复”的保护措施,恢复结构的稳定状态,增加必要的加固设施,更换糟朽木构件及破损构件,添配缺失的部分等。③对元妙观内原有的西岳殿组群“山门”,建议采取“原址重建”的保护措施,适当修复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④对元妙观内的非文物建筑进行拆除,重建的管理办公用房等应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持一定的间距。⑤修建元妙观主入口大门,完善管理系统,明晰保护与展示范围(图18)。
4.3 提出环境治理建议
针对元妙观周边环境现存问题,分别提出整治建议,有效控制环境现状对文物建筑的不良影响:①于梅园路与元妙观地坪高差处设2m高的砖砌围墙,并设绿化隔离带。②拆除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预留消防通道,重新设计建设必要的管理用房与文物库房等,及时清理元妙观内及周边垃圾,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风貌与品质。③利用莆田四中主入口广场作为元妙观的生态停车场,并于元妙观东南角建设主入口大门,形成主入口集散空间。④对规划范围内的非文物建筑进行拆除或外立面整饬,使之与古建筑群风貌相协调。
4.4 编制展示利用规划
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展示主题,明确展示内容,明晰展示流线,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游览环境,赋予元妙观崭新的展示、研究、教育、旅游等综合内涵,为合理利用该建筑遗存向社会公众开放展示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平台,保证永续发展。
结语
莆田元妙观是我国南方地区仅存不多的、包含了宋至民国时期木构建筑的道教古建筑群,以生动的物化形态真实记录了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彰显着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下独特的建筑、雕刻、彩绘等艺术特色,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典型案例,也为地方文化宣传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城镇建设的日新月异,莆田元妙观的文物本体与生存环境都面临着各种严重的威胁,亟需我们对这一瑰宝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完整保护其文物价值,充分发挥其现实意义,推动其永续发展。(图略)
参考文献
1 张琴,纂。 石有纪,修。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16民国莆田县志(一)。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 柯国森。莆田县宗教志。莆田:莆田县宗教事务局,1991.
3 傅熹年。福建的几座宋代建筑及其与日本镰仓“大佛样”建筑的关系。建筑学报,1984(4):68-77.
4 陈文忠。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建筑初探。文物,1996(7):78-88.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珠海古建筑特点、价值及保护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