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的成因及社会预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8-12-29 11:24
摘要:“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作为21世纪两次有代表性的国际政治运动,在成因和后果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本文通过选取GDP增长、腐败程度、政治自由和媒介自由这四方面的国际同比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建立起了政治动荡运动一级预警、二级预警和相对安全的三级社会预警体系。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在经济、反腐和文化建设上对可能发生的政治动荡予以针对性的回应。研究发现,经济稳定是避免发生社会政治动荡的首要保障,全力反腐,控制社会不公,降低两极分化趋势是预防社会政治动荡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国际政治;动荡社会;预警。
21世纪以来,国际上爆发了两次有代表性的政治运动,一次是2002-2004年前苏联国家的政治变革,前苏联地区的部分国家通过一系列和平、非暴力手段进行了政权更迭。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又称“栗子花革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黄色革命”(又称“郁金香革命”),统称“颜色革命”.第二次是2010年开始,后波及整个中东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这些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都拥有相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宗教信仰,其文化和习俗也大多相同,是中东国家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至今仍在进一步辐射其影响。
纵观这两次政治运动,尽管在一些国家,推翻了现政权,但也有一些国家,政治运动并未成功。本文通过对这两次政治运动爆发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建立评估此类政治运动的社会预警机制。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对“颜色革命”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的研究视角有三个:一是内因研究,这些多基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构成、媒介发展等角度分析运动爆发的内在原因。如将贫困、社会不公、两极分化、贪污腐败、地区种族对立列为导致“颜色革命”的重要因素。①还有学者认为,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是导致“颜色革命”的重要原因。②概括而言,国内学者大多将“颜色革命”的内因归结于四点:经济不景气,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媒体的鼓动与渲染。第二个研究视角是对于外因的研究,多集中在西方霸权、美俄关系的角度。将“颜色革命”看作是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对前苏联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渗透,建立一个亲美疏俄、符合美国“民主和价值观”的政权。③ 第三个研究视角是“颜色革命”对我国的启示。这些研究从分析西方势力利用非政府组织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入手,提出要警惕“颜色革命”.④ 这些研究为“颜色革命”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丰富了“颜色革命”的相关研究。
对“阿拉伯之春”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分析其成因、过程、结果的论述。有的从中东局势和内外因进行分析,将“阿拉伯之春”爆发的原因总结为政治独裁、经济不振、贫富分化、失业率高和政府腐败。⑤ 有的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指出美国在对中东、北非政策中存在双重标准,致使中东局势错综复杂。⑥ 有的则从外交视角,观察各国在中东的战略和政策调整,并对我国参与中东事务进行建议。⑦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国内学界对媒体在阿拉伯运动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新媒体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界站在西方民主价值观的角度上对两次政治运动进行研究,多倾向于认为这是一场民主的胜利。西方学者的研究角度较为广泛,既有从宏观层面对各个运动发生国的分析,也有从微观层面对某一运动要件的分析以及从政治学角度对运动发生 国 民 主 政 治 的评析。
对于“颜色革命”,国外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发生的成因和意义研究。从成因来看,大多将“颜色革命”的成因划分为五要素。如独裁政体、公民社会的进步、统治精英的内部分裂、经济因素造成的民众不满、独裁统治的合法性。⑧ 或归纳为五个要件:政体、表达自由、媒介独立、潜在的压迫与政治多元化。⑨ 此外,也有学者对这次运动失败的国家进行研究,认为政治运动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些国家通过国内政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限制公民社会来阻碍“颜色革命”. 不难看出,在西方研究学者眼中,政治视角是研究“颜色革命”的出发点。
对于“阿拉伯之春”的研究,国外学者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用“扔鞋指数(shoe-thrower's index)”将阿拉伯政体的不稳定的因素归纳为:当权者的执政年限、青少年群体的多少、民主、腐败、出版自由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还有学者从经济层面分析了“阿拉伯之春”,认为经济衰败导致的贫穷、失业和经济机会少引发了“颜色革命”.有研究指出了中东地区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并认为腐败问题可以在相邻国家蔓延。 还有研究分析了社交媒体在“阿拉伯之春”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无论是“颜色革命”还是“阿拉伯之春”,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多将这两次政治动荡分开来分析,但从这两次政治动荡的实际构成要件来看,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经济衰退、失业率高、政治腐败、专制统治,媒介的推动作用等。我们将其归纳为经济、腐败、政治自由和媒介自由四方面的因素,并试图对国际政治动荡运动的成因和后果进行分析。
二、国际政治动荡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经济问题是社会政治动荡发生国面临的普遍问题。苏联解体后,相关独立国家经济衰退,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上升,导致人们对当权者和生存现状不满,以致社会矛盾激化。阿拉伯国家亦如此,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依赖程度高,工业化发展较慢,青年人口所占的比重较大,但就业岗位却严重不足。
(1)前苏联国家经济状况分析。
经济低迷、失业率高是政治运动发生国面临的普遍问题。我们选择政治运动取得成功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以及运动流产的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行对比分析。
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爆发于2005年。由表1数据可知,2004-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增长速度呈明显下滑趋势,2005年人均GDP增长率甚至出现负增长。格鲁吉亚的GDP增速虽在上升,但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还没有达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2003-2004年乌克兰GDP增长虽也较快,但由于1992年到1999年,乌克兰国民生产总值下降75%,国民经济还处于恢复期。这些国家贫困人口多,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多数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经济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是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诱因。
在运动流产的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2001年到2005年期间,两国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处于相对波动较小。白俄罗斯2005年GDP增长率降低了两个百分点。哈萨克斯坦一直在小幅度下跌,此两国经济状况较差,有政治运动爆发的土壤。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关键词: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国际政治;动荡社会;预警。
21世纪以来,国际上爆发了两次有代表性的政治运动,一次是2002-2004年前苏联国家的政治变革,前苏联地区的部分国家通过一系列和平、非暴力手段进行了政权更迭。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又称“栗子花革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黄色革命”(又称“郁金香革命”),统称“颜色革命”.第二次是2010年开始,后波及整个中东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这些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都拥有相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宗教信仰,其文化和习俗也大多相同,是中东国家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至今仍在进一步辐射其影响。
纵观这两次政治运动,尽管在一些国家,推翻了现政权,但也有一些国家,政治运动并未成功。本文通过对这两次政治运动爆发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建立评估此类政治运动的社会预警机制。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对“颜色革命”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的研究视角有三个:一是内因研究,这些多基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构成、媒介发展等角度分析运动爆发的内在原因。如将贫困、社会不公、两极分化、贪污腐败、地区种族对立列为导致“颜色革命”的重要因素。①还有学者认为,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是导致“颜色革命”的重要原因。②概括而言,国内学者大多将“颜色革命”的内因归结于四点:经济不景气,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媒体的鼓动与渲染。第二个研究视角是对于外因的研究,多集中在西方霸权、美俄关系的角度。将“颜色革命”看作是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对前苏联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渗透,建立一个亲美疏俄、符合美国“民主和价值观”的政权。③ 第三个研究视角是“颜色革命”对我国的启示。这些研究从分析西方势力利用非政府组织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入手,提出要警惕“颜色革命”.④ 这些研究为“颜色革命”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丰富了“颜色革命”的相关研究。
对“阿拉伯之春”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分析其成因、过程、结果的论述。有的从中东局势和内外因进行分析,将“阿拉伯之春”爆发的原因总结为政治独裁、经济不振、贫富分化、失业率高和政府腐败。⑤ 有的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指出美国在对中东、北非政策中存在双重标准,致使中东局势错综复杂。⑥ 有的则从外交视角,观察各国在中东的战略和政策调整,并对我国参与中东事务进行建议。⑦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国内学界对媒体在阿拉伯运动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新媒体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界站在西方民主价值观的角度上对两次政治运动进行研究,多倾向于认为这是一场民主的胜利。西方学者的研究角度较为广泛,既有从宏观层面对各个运动发生国的分析,也有从微观层面对某一运动要件的分析以及从政治学角度对运动发生 国 民 主 政 治 的评析。
对于“颜色革命”,国外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发生的成因和意义研究。从成因来看,大多将“颜色革命”的成因划分为五要素。如独裁政体、公民社会的进步、统治精英的内部分裂、经济因素造成的民众不满、独裁统治的合法性。⑧ 或归纳为五个要件:政体、表达自由、媒介独立、潜在的压迫与政治多元化。⑨ 此外,也有学者对这次运动失败的国家进行研究,认为政治运动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些国家通过国内政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限制公民社会来阻碍“颜色革命”. 不难看出,在西方研究学者眼中,政治视角是研究“颜色革命”的出发点。
对于“阿拉伯之春”的研究,国外学者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用“扔鞋指数(shoe-thrower's index)”将阿拉伯政体的不稳定的因素归纳为:当权者的执政年限、青少年群体的多少、民主、腐败、出版自由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还有学者从经济层面分析了“阿拉伯之春”,认为经济衰败导致的贫穷、失业和经济机会少引发了“颜色革命”.有研究指出了中东地区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并认为腐败问题可以在相邻国家蔓延。 还有研究分析了社交媒体在“阿拉伯之春”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无论是“颜色革命”还是“阿拉伯之春”,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多将这两次政治动荡分开来分析,但从这两次政治动荡的实际构成要件来看,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经济衰退、失业率高、政治腐败、专制统治,媒介的推动作用等。我们将其归纳为经济、腐败、政治自由和媒介自由四方面的因素,并试图对国际政治动荡运动的成因和后果进行分析。
二、国际政治动荡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经济问题是社会政治动荡发生国面临的普遍问题。苏联解体后,相关独立国家经济衰退,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上升,导致人们对当权者和生存现状不满,以致社会矛盾激化。阿拉伯国家亦如此,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依赖程度高,工业化发展较慢,青年人口所占的比重较大,但就业岗位却严重不足。
(1)前苏联国家经济状况分析。
经济低迷、失业率高是政治运动发生国面临的普遍问题。我们选择政治运动取得成功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以及运动流产的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行对比分析。
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爆发于2005年。由表1数据可知,2004-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增长速度呈明显下滑趋势,2005年人均GDP增长率甚至出现负增长。格鲁吉亚的GDP增速虽在上升,但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还没有达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2003-2004年乌克兰GDP增长虽也较快,但由于1992年到1999年,乌克兰国民生产总值下降75%,国民经济还处于恢复期。这些国家贫困人口多,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多数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经济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是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诱因。
在运动流产的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2001年到2005年期间,两国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处于相对波动较小。白俄罗斯2005年GDP增长率降低了两个百分点。哈萨克斯坦一直在小幅度下跌,此两国经济状况较差,有政治运动爆发的土壤。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争 | 冷战后美共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