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日本想象。
《日本变政考》的重新发现,对于了解康有为的真实思想具有驱除迷雾的巨大功效。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黄彰健仅见到《日本变政考》的显微胶卷,就将之视作“罕见秘笈”,用为考证康有为《戊戌奏稿》的有力凭证[1]561.后大陆学者从故宫博物馆的昭仁殿中发现了这本当年进贡给光绪皇帝阅览的藏书[2].围绕这本书的写作和进程时间、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及其对光绪皇帝的影响,大陆学者已做过初步介绍和研究。日本学者则特别注意到了《明治政史》对《日本变政考》的影响,但康有为根据自己的需要也做了不少的“改释”工作[3].我们认为,《日本变政考》无疑是戊戌变法过程中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最集中体现日本想象的最早着作,对于我们重新理解中西古今之变,实在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史意义。
何谓“日本想象”?日本想象与日本观有异同:日本观是中国如何看待日本的形象问题,日本想象则是中国将日本视作值得效法的对象,是中国反观自身和提示改革方向的真理源泉。中国的日本观起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中国的日本想 象 至 今 大 概 也 只 有 短 短 的10年 时 间(1898-1908)。这10年刚好也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时代[4]4.而《日本变政考》则生逢其时,既适应了时势,也塑造了时势。
用“想象”这个词来指称真理的源泉问题,这不是笔者的发明,主观上也不带贬义。不能把想象简单等同于空想和幻象,想象更非虚假和虚伪所能尽之。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同样如此。我们只要想想安德森把他有关民族主义的经典着作称之为“想象的共同体”,就能了解这一点了。
事实上,每一个激荡的时代往往也是想象力大爆发的时代。想象越热诚,人的主体能动性就越是汹涌澎湃。中国数千年来并不多见的大变革,正是在上下同 具热诚的 “日本想象”中大 踏 步 跃进的。
二、日本想象的起源。
据传有人向晚清大学堂监督张亨嘉询问中西学的优劣,他回答说:“中国积弱至此,安有学?
即有学,安敢与外人较优劣?假而甲午争朝鲜,一战而胜日;戊戌援胶州,再战而胜德。诸夷跂足东望,谓中国之盛由人才,人才出科举,欧美各邦将有效吾楷折八股而立中华学堂者矣!”[5]477这当然是诙谐的笑话,但愤激之中却饱含实情。中国的日本想象,完全不是一个理性论证的漫长过程,而是通由战争而得以奠定不容分辩的根基: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迅速催使中国人形成了长期挥之不去的无比巨大的危亡感和屈辱感,战败的虚弱也在实际上时时挑动着列强瓜分中国的觊觎之心,这是戊戌变法的基本前提。
中国的日本想象不是真正的对日本本身的想象,而是借道日本以吸取西方的精华。但也不能简单忽视这种作为跳板的道法方式,因为西方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起码包括两大洲多个国家,其间的异同亦难一概而论,且文明演化各有蜿蜒曲折的历史脉络,既然“泰西以五百年讲求之者,日本以二十余年成之,治效之速,盖地球所未有也”,那么,“但收日人已变之成功,而舍其错戾之过节。日本为其难,而我为其易;日本为其创,而我为其因。按迹临摹,便成图样”[6]103-4.
日本变法的成效及其经验教训,就中国而言,可说跳板比之模板反而是更好的道法对象。
从现实角度观察,中日两国同文同种,日本既先中国而踵步西政,对于像康有为这些鲜通西文的士绅来说,借道相对方便得到的有关日本方面的各类书籍,也更易于一窥堂奥。
1895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其后俄国势力广泛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境内;1897年以后,德俄相继租借胶州湾、旅顺口、大连湾、辽东半岛,这一系列举动反而促使日中两国形成了共同的危机感,所谓“黄金十年”,即因此而得以大开方便之门。
其后中国人向外游学、留学和考察诸事,以及延聘外人充担政治军事法律顾问或学堂工艺教师等,多以日本为主。乃至中国翻译西书的名词概念,通行于世者亦多采日本译文。在这段时期前后,日本一方面详细调查研究大清国,一方面上交政府、中亲督抚、下纳政治异见和排满革命的流亡人士,诱导、奖掖、扶持、挑拨、恐吓,种种方法交替使用,时为轻重,恩威并施,其实已经颠覆传统的中日关系[7],而以中国师者自处了。
三、从三代之治到日本之治。
自汉武以后,一统王朝多奉儒学为官方意识形态。一般都误认为官方意识形态就只能单纯维护统治秩序,其实不然,任何有效的意识形态都存在批判现存统治秩序的面向,当统治阶层言行不一致或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的时候,尤其如此。中国的儒学者至迟从宋代开始,以天理作为核心概念,贬低汉唐时代流传的功利主义、礼仪形式主义和佛老学说,在政治上要求回向三代,即用内外体制上的封建取代郡县,用教育择人上的学校取代科举,用税法田制上的井田取代均田,最终则是用复古主义来形成一套系统的有关三代之治的礼乐论。这种三代想象,历宋元明以至有清一代,虽表述方式各有千秋,但可说从未衰歇。晚清冯桂芬很早即明确提出“采西学”,然即使“采西学”,依归指向仍是:“要以不畔于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8]2脱却掉有关三代之治的古典想象,替换成有关日本之治的现代想象,所谓古今中西之变,就隐含于康有为精心编撰的《日本变政考》之中。
这种脱换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过渡性,因为《日本变政考》的第一默定读者是光绪皇帝,进呈的时间尚在1898年,不管要求变法的时代呼声如何强烈,传统的习惯势力依旧相当强大。《日本变政考》一书共13卷,卷十三乃表格形式,可不计,余12卷,以“臣有为谨按”或“臣谨按”的形式所添加的按语合168条,其中引经据典36条,所引经典包括《尚书》、《诗经》、《春秋》、《周礼》、《王制》等。我们可随手择取一条,以观其引经据典的风范:
“日人变法之始,即知此义,定三权之官,无互用之害,立参与,议立法官,故其政日新月异,而愈能通变宜民,盖得泰西立政之本故也。《书》之立政,三宅三俊,《诗》称三事,皆三权鼎立之义。……今欲行新法,非定三权,未可行也。”[6]115以康有为之习气,自然绝非注疏六经之人,但读此引语,亦可知“六经注我”也不能范围他了。诗书于此,已经根本不具有任何历史的本来意义了,纯粹成为现代学说的附庸性门面语。宋明儒者依托经书以想象三代之治,即使冯桂芬援西学也是欲复圣人之道,而康有为则借用经书附庸于日本之治的想象,这是一大变化。
那么,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日本之治呢?时至今日流行的有关戊戌变法的叙事模式,多从梁启超于1923年写作的一篇文章出发,即戊戌变法是向西方学习的制度时期,以区别洋务运动的器物时期和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时期[9]43-45.其实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已早言之。
但更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康有为尚在戊戌变法的火山口上即已断言了:“近自甲午败后,讲求渐深,略知泰西之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学校,于是言学校者渐多矣。实未知泰西之强,其在政体之善也。”[6]115这无疑是身处其局中者的最先自觉。
但这种自觉的清晰度究竟如何,也未必是没有疑问的。【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