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嘎尔尼访华背景、原因
(一)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的余晖使得英国急于开辟海外市场满足大英帝国的野心.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成为英国的首要侵略对象.最重要的是在那时茶叶日益成为英国各级社会人士生活上的必需品,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全体英国人不分男女老少,每人每年平均消费一磅以上茶叶.务实的英国人思索若将来英国方面不必依赖外国进口,自己生产价格便宜的茶叶,那就有必要同北京王朝搭上关系,改善英国在华商人的处境.
(二)原因
虽然英国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并持续进行贸易往来,但英国商人在中国并未收到应有的尊重,相比之下欧洲其他各国在华待遇优于英国,英国政府急于改变这种现状遂决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二、所采集的植物研究
英国进华的外交使团中,小斯当东是一位植物爱好者,对中国种类繁多的植物很感兴趣.访华途中,他采集了许多植物标本带回英国,为英国邱园增添了植物品种.这些标本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作物的种类及其地区分布情况,其中,有些是野生植物,也有不少中草药材和食用植物.
在北京、天津一带收集的植物标本有90种;在北京到承德的路上收集的植物标本有60种;在山东和江南地区搜集的植物标本有105种;在江西和广东地区搜集的植物标本有83种,分析所采集的植物,总结此次采集工作的得与失.
1.采集植物数量巨大,但所得植物的经济价值甚微首次采集在北京、天津、河北的大部分以及河南山东的小部分地区,共获取植物百余种,以药用植物居多,如萱草、蟋蟀草、滇苦菜、鼠李等,此类植物到达英国后经引种驯化对英国的临床医学、药剂学等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也有不少野草,如榎草、毒麦、金狗尾草、稗等,特别是滨藜,这种沙漠常见植物,人类接触或食用后,经强烈日光的照晒,裸露皮肤先有刺痒、麻木感,后引起浮肿,对人身体健康构成一定威胁;还有毒麦,能致人昏迷,吸取土壤养分,破坏田间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被认为是恶性杂草,被引进到英国后势必会对英国的生态系统带来恶性影响.
但那些集药用、食用、园艺价值于一身的植物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2.数种植物在四次的采集中重复出现,重复的采集工作费时费力使节团在从北京回国的路上,从北京到广州历时三个月之久,植物品种繁多复杂,特征千差万别,加之英国植物学家使命在身,采集心切,很难确切记得哪种植物已收纳囊中.如,在北直隶地区采集的马利筋到了第二阶段北京-承德路上又被采集了一遍,在江西到广州的路途中叶采集了马利筋,但马利筋不仅具有观赏价值,用于园林绿化,而且在医学方面用途广泛,抑制人的鼻咽癌细胞,具有抗肿瘤作用,重复的采集工作也不枉此行.
植物学家可能也是考虑到多一盆植株多一分存活率的想法,尽可能多的搜集植物.但是重复搜集某种植物如果此植株用途广泛符合其"利益驱动论",但是好多无使用价值的野生植物也被频繁采集,如稗是一种有害野草,妨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但其却数次出现,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植物采集路途中分别出现.
还有金狗尾草,此种杂草危害严重,滨藜、春蓼也是如此.
3.食用作物极少,少量的经济植物弥补此次采集遗憾如在第一阶段的采集北直隶地区,只有茄子、西瓜、扁豆、青菜等蔬菜类食用价值较大,其中部分原因是是团队的植物学家受班克斯委托采集园林植物.在植物利用历史上,人们对于植物的开发利用都是先采集食用植物,再发掘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后才上升到精神层面追求美学价值,采集观赏植物.
此时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人们在丰衣食足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但此次采集园林植物较少,野草、药用植物居多,少量集多种应用价值于一身的经济植物使此次采集工作不至于徒劳无功,如在北京地区采集的虫实,是饲料动物的较好材料,除此之外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能清除体内自由基、降血压、舒张血管抗动脉硬化、免疫调节、抗肿瘤、增强肺、肝、肾功能等作用;采集得禾本科芦苇,其秸秆是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草叶编织席、帘等用.
枝叶嫩时为优良饲料;嫩芽可食用;花絮可作扫帚填枕头;根状功能清胃火,除肺热;有健胃、镇呕、利尿之功效.
4.获得中国部分植物的生产情报因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植物殖民在亚洲的驿站和桥头堡,加之使节团此次中国之行全程费用开销基本由东印度承担,所以使节团奉行东印度公司的使命,获取中国植物情报.在此次博物考察过程中,使团成员得到了中国蚕卵、漆树、乌桕、茶叶等的植物标本,并将上述经济植物的生产过程带到了印度,特别是茶叶被引进到印度后,中国制茶产业被完整复制到印度,以致19世纪60年代起,印度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的贸易额比重不断提升,由此冲击了中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的贸易额.
除此之外,英国在华期间除了收集植物生产情报、获取植物标本外,还设法勘察中国海岸线、军备情况等,间接给1842年的鸦片战争提供了信息支持.
三、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分析
英国博物学尚未发展完善.
英国的博物学在十九世纪才涌现较权威性地植物学家,如罗伯特布朗,胡克等,并且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内部成员之间并无认真学术的风气,尚未激发起研究中国博物的热情,于是此次之行并未有较多具有专业博物素养的植物学家同行,植物采集工作也并未经过严密组织,缺乏统一领导.中国落后、以天朝上国自居.如使节团达到广州时,广州巡抚急于打听使节团访华的目的,中国官吏为了打听底细,或者也可能为了进行破坏,屡屡促使东印度公司代理人写信给特使,请其不要到天津,先到广州稍事勾留.中国官员对待使节团的态度使得英国植物工作者无法深入内地做采集工作.
四、总结
学界对此次采集工作的得与失评价不一,但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是此次英国使团访华不论是对英国还是对中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团副使斯当东将此次采集的近四百件植物标本送给英国的植物学"巨擘"班克斯,随后这些植物标本辗转到瑞士植物学家坎东勒手中,坎东勒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王国的自然体系》第一卷中,增进了欧洲对中国物产的认识.而使节团在中国长达九个月的科考活动为后期发动的鸦片战争奠定了基础,随团成员巴雨施凭借其专业的建筑知识勘察了长城的防御能力并还原了长城的工程剖面图,除此之外勘察了中国军队的装备情况和作战能力.
上述种种做法都为大英帝国发动战争侵略中国做出了准备.
参考文献:
[1]万婧。中西方跨文化传播中的面子协商---以马噶尔尼使华事件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
[2]解莹。对马噶尔尼使团来华的一点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3]王少凡。马噶尔尼使团的收获---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理解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1(04)。
[4]葛剑雄。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J].求知导刊,2013(03)。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