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期间,制定《商租办法》、《满洲拓殖会社设立要纲》、《满洲移住农业移民百万户计划》、《开拓团法》、《满洲移民训练所设置要纲案》等一系列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政策法令,将日本国民移住中国东北作为国策来推行。
关东军参谋长西尾寿造曾在满农业移民会议上关于将日本农业移民作为国策的意义总结为:一、成为满洲国的构成要素;二、确保大和民族发展;三、有助于解决日本国内问题;四、保证国防安全。因此,日本开拓团成立的目的首先具有军事意义,是日本吞并中国东北,以及对苏作战的军事辅助机关。因此,日本开拓团并不是单纯的移民,而是货真价实的侵略者。关于日本开拓团来历性质已有学者进行过详细阐述,本文仅以日本殖民时期北安地区开拓团入植情况和北安市博物馆馆藏的相关文物及资料做以简要概述。
一、日本开拓团在北安地区的基本情况
本文所指的北安地区是1932年到1945年北安县(原龙镇县)、通北二县。1932年6月,日军侵占北安地区。1933年2月6日,日本关东局指使伪满洲国通过《商租办法》,允许日本军民在伪满洲国享有和中国人一样拥有土地的基本权利。并于同年4月制订了《移民实施纲要案》,拟计划在5年内将11万日本农民移入东北。在此背景下,首先迁入北安地区的是朝鲜开拓团。
由于北安主星朝鲜族乡位于通肯河低洼河套地区,土壤肥沃,十分适宜水稻种植,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有朝鲜移民陆续来到,这一时期多为自发移民。根据日本与大韩帝国于1910年8月22日签订《日韩并合条约》,此时朝鲜半岛已经成为日本殖民地多年,必然要接受日本政府所推行的移民政策影响。1934年,日本关东军制定《朝鲜人移民办理要纲》,"移住朝鲜人在营农上所需之土地,由驻满日本帝国最高机关加以安排。"在日本侵华期间,北安地区的朝鲜人开拓团主要有天德农场、河北农场、忠庆、朝阳等四个团。根据1941年伪北安县人口资料统计,当时北安朝鲜居民为938户、7,538人。
日本人开拓团则是在1936年4月第一次入植北安地区,地点是在龙镇,有人员42名。同年5月9日,日本政府《满洲移住农业移民百万户计划》正式出台,计划自1937年起,20年内向中国东北100万户,约500万人。1937年全年,北安地区日本开拓团计划入植430户,来自日本山形、新泻、埼玉三县;截止1944年,北安地区至少有日本开拓团36个,有日本移民约2.2万人。
二、北安地区日本开拓团的分类
严格来讲,开拓团这一名称是1939年,时任满洲拓殖委员会事务局局长的稻垣征夫呈给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长官星野直树的《关于更换移民名称的问题》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凡是与满洲移民有关的各种名称,在所有场合一律将"移民"改为"开拓".然而,移民团也好,开拓团也好,都无法改变其侵略的本质。根据伪满开拓总局统计,1941年底,北安省入植开拓团73个,是伪满洲国各省入植团数最多的省,其中北安县入植率为24.2%,通北县入植率为37.79%.北安地区日本开拓团类别有自警村、集团开拓团、义勇军开拓团、满铁训练所、勤劳奉仕队等多种类别,现以比较重要的几种做以简要说明。
1.自警村
北安地区在日本侵华期间入植有自警村2个,分别是1936年4月入植的龙镇自警村和1939年入植的白家自警村。自警村又称铁路自警村,设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将日本集团农业移民分布到全满洲铁路沿线;二是作为铁道线路警备。北安地区第一个入植的日本开拓团性质的日本移民村就是龙镇自警村。其主要任务是为服务于铁路警备的同时,从事农耕生产。自警村人数虽然较少,根据1936年5月统计,整个东北自警村及家属人数为489人。他们是日本开拓团的先遣部队,配备武器,"坚决按照以从事农业为主,服务警备为从的原则办事".
自警村在入植第一年无偿使用土地、房屋、农具、牲畜、种子,可以马上从事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土地为永久居住地。
2.集团开拓团
1936年5月,日本公布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及其具体实施计划《暂行甲种移民实施要领案》,将日本移民东北分为4期,每期5年,其中甲种移民指的就是集团开拓团。它们是日本移民东北的骨干,由日本政府提供资金补助。1937年,日本政府将"满洲移民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款项内容包括移居地调查费、集团移民费、集团移民指导员及干部培养费、移民奖励费、训练所建设费、补助费等。北安地区集团开拓团共有27个,主要有集团开拓团、集团组合开拓团、集团归农开拓团、集团农工开拓团、集团马产开拓团等多种种形式。其中集团归农开拓团、集团农工开拓团、集团马产开拓团属于半农业或由其他行业转为农业的移民。
3.满铁训练所与义勇军开拓团
1937年,日本关东军提出《青年农民训练所创建纲要》,制定《青少年开拓民实施方案和理由》后将"青少年开拓民"这一名称改为"义勇军",同时发布《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纲要》,将日本国内在校高年级学生及适龄青少年集中培训军事及农事,分批开赴中国东北。当时位于今北安市建国村的满铁二井训练所是规模较大的一个义勇军开拓团训练所,有日本14-17岁青少年256名。训练科目包括文化科(含日文、中文、数学等)、军事训练、农事训练、特技训练等四种基础训练。有木工、铁工、炊事、畜牧等多个班别。这些青少年经过三年训练,将编入正式开拓团。事实上,随着二战进入尾声,日本兵源严重不足,这些青少年义勇军未能训练结束就大多数被补充到关东军以及各军工企业,如大连三菱造船厂、奉天三菱机器工厂等。北安地区实际上入植的义勇军开拓团只有八荣、十道沟、善邻、曙、天原、小柳、第二次曙等7个,人口千余人。
此外北安地区尚有日本开拓团农场4个,分别是白家、新泻、埼玉、九道沟郡马,同样是《开拓团法》、《开拓协同组织法》和《开拓农场法》下的产物。日本开拓团所使用的土地是从中国人手中掠夺来的。早在1932年日本关东军在《移民一般农耕地的选定及获得对策方案》中就提出移民土地获得方法,主要就是对中国人已耕土地及未耕土地进行强制征收以及低价有偿收买。而在有偿收买中还多采用强制手段。这在1937年通北县老街基日本移民招垦用地取得中表现最明显,第一次收购土地面积8,143,48晌,仅支付68,252.75元,平均每晌地不足1分钱。
三、从日本开拓团文物资料看日本移民的心态
北安市博物馆在做文物征集工作中,将日本侵华罪证文物作为重点,并将日本开拓团遗物归入此类。2010年,北安市博物馆征集到两件日本开拓团文物,都是邮品。一件是伪康德十一年(1944年)伪满洲国北安省通北县第二次曙义勇队开拓团寄往日本长野县下高井郡的一封信,信封已经开启,信文尚在,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另一件是从伪满洲国洲北安省通北县柳毛沟惠那村寄往日本岐阜县的邮资明信片。由于邮戳模糊,从明信片背面文字中推断约为1944年11月。这两件文物是当时开拓团的团员写给家中亲人的信件,除认定一个记载不详的开拓团名称外,还对当时日本开拓民的生活情况及心态的详实记录,经黑龙江省文物专家鉴定组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在两件邮件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国内形势表现出比较悲观的态度,已经做好最坏打算,表现出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但同时也表现出以"为国战死"为荣的心态。
从中国的角度来讲日本开拓团是侵略者,也是战争或者说是日本国策的受害者,从日本开拓团移民穴泽武雄和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的原满铁二井训练所队员莫宝清(岩间典夫)的回忆文章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日本贫困人家子弟,听信日本国家编织的谎言,响应国家号召才来到中国。但在中国并不像日本国内宣传的这样好,尤其是青少年义勇军,工作量大,吃不饱饭,经常造成非战减员。他们的厌战情绪很高,对曾经帮助他们中国人十分感激。北安市博物馆在2011年曾接待过几位日本开拓团移民幸存者,当时他们已经是耄耋之年。而上世纪90年代,还时常有一些日本开拓团的幸存者回到北安拜望,表示要为日中人民友好贡献微薄之力。
总而言之,大部分日本开拓团移民对中国抗日战争心态很复杂,一方面,他们还怀抱"为天皇陛下尽忠""为国战死为荣"的心理,希望日本赢得战争胜利;一方面由于关东军的"弃民政策"使他们伤亡惨重,从而对不计前嫌帮助他们的中国人心怀感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开拓团以强制或低价收购中国人的土地,造成上百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他们同时又是日本国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1946年葫芦岛大遣返中,200余万开拓团移民作为难民返回日本,还有2万余日本妇女和孤儿被遗弃在中国。日本开拓团在别的国家"开拓"本身性质就是侵略行为,再美好的词汇也掩盖不了这一事实。"作为兵站基地的北安省,在大东亚战争时期担负着最紧要的农、副、林产物的补给"也因此受祸最重,尤其是北安、通北二县,开拓团入值率居各省之前列。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回望这段易被人忽略的历史,是警示,也是反省。错误的国策使日本走上了战争道路,殖民和侵略他国,祸害的终究还是日本国民。本文全部数据都来源于黑龙江省档案馆关于日本移民的档案,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日本向东北移民[Z].哈尔滨:内部发行,1989.10、161.
[2]北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北安县志。[M].北安:内部发行,1993.817.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