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 1794—1857) 原名远达,字墨深,湖南邵阳人,是我国近代着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编辑家。魏源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地方督抚的幕僚并从事编辑着述工作。在李明山《近代编辑家评传》中,魏源与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相提并论。[1]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魏源编辑的着作主要有《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等。其中《海国图志》是魏源以中外文化资料为基础,采取辑、补、撰的方法来完成的。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博参群议以发挥之”等编辑理论。[2]这不仅反映了魏源作为文化探索者深邃的文化智慧,也为当代编辑活动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
一、《海国图志》中的编辑思想
魏源在编撰《海国图志》时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编辑着述能力。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托,魏源于 1825 年( 道光五年) ,代为编辑了120 卷的《皇朝经世文编》,选入了有关实用和利于实务的文章 2236 篇,表达了“经世致用”的编辑目的; 在 1842 年( 道光二十二年) ,魏源又编撰了 14 卷《圣武记》,前 10 卷为编辑整理部分,整合了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前后的故事,而后 4 卷为撰写部分,对清王朝的军事问题进行了论述。[3]通过这两部书的编辑和着述,魏源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编辑经验和突出的着述能力。或许正是因为林则徐了解魏源突出的编着能力加上自己即将被流放新疆,1841 年 7 月在京口( 现在的江苏镇江)把编撰《海国图志》事宜托付给老友魏源,把相关资料交给魏源并向魏源表达了“恐患无巳时,且他国效尤”的远虑。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魏源不忘好友重托,旁征博引,整理加工,通过辑、补、撰的方法来完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五十卷本于 1843 年阴历 5 月在扬州发行。在《海国图志》中,不仅表现了魏源成熟的编辑技巧,而且表现了魏源精辟的编辑思想。
首先,提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理念,在编辑着述上表现了魏源独特的编辑风格和创新精神。在《海国图志》序言中,谈到材料的选取时,魏源说“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4]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促使人们用新的思考来适应形势的要求,林则徐等人倡导“睁眼看世界”,进行了艰苦而卓越的文化探索,魏源作为“睁眼看世界”派的中坚力量,他对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在编撰《海国图志》时,明确提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创新理念。其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材料的选取上独具特色。正如魏源在《海国图志》序言中所谈到的: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 曰,彼皆以中士人谈西洋,此则西洋人谈西洋也。”资料选取的独特性是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成功的秘诀。在编撰《海国图志》过程中,在介绍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情况时,大都采用域外资料。魏源的域外资料除了林则徐交给他的《四洲志》、《澳门日报》等材料外,魏源还非常重视自己社会实践得来的第一手材料。他在浙江裕谦幕参府中参预抗英事宜,亲自审讯英军俘虏,将了解到的情况写成文章《英吉利小记》等辑入《海国图志》。其二,在编辑经验和方法上,既总结经验,又开拓创新。在对编辑经验和方法的研究中,魏源发现了《一统志》等书编得很有特色,称誉为“不刊之令典”。并对其“地从主人,名从中国”等编撰原则进行了肯定。[6]在《海国图志》的编撰过程中地名和人名的采用也大致遵守这一原则。更重要的是,《海国图志》的编撰除了编辑已有的资料之外,还采取了“补”和“撰”的方法来加以完备,以至于有了后来的 60 卷本和100 卷本,突破了传统编辑活动的范畴,给近现代编辑活动赋予新的内涵。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在当时是很有胆识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对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国近现代编辑史上也是首倡创新精神。
其次,提出“博参群议以发挥之”编辑观,在编辑过程中旁征博引、博采众长,且结合时代特点提出自己见解,在编辑活动中注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海国图志》序言中,魏源还谈到: “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7]与孔子“述而不作”编辑观不同,魏源提出“博参群议以发挥之”的编辑观,倡导“述而又作”。要理解魏源“博参群议以发挥之”编辑观,着重要理解其中的“参”及“发挥”的内涵。一方面,“博参群议”中的“参”字告诉我们对收集的材料不要一味地盲目崇拜。《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等着作都是在大量收集古今中外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但魏源并不是盲目地搬砌材料,而是有相当多的增补和修订。
在《海国图志》之后编撰的《元史新编》序言中,魏源提出: “莈其芜、整其乱、补其漏、正其诬、辟其幽、文其野,讨论参酌”[8],这应该是魏源对于“参”字很好的解释和说明。也就是说,在编辑活动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材料,要善于分析研究,要根据编撰目的需要来选取材料。魏源认为,史书要应时而作,选材必须以能反映该时期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文化特点为标准,这也是“博参群议”中“参”的标准。另一方面,在“博参群议”的基础上还要做一些基于实际情况的“发挥”的工作。在这里,“发挥”是指提出自己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发挥”是有根据的,绝对不是对某种观点、某个作者无端的歪曲,也不是个人的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而是通过分析,综合他人材料,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人风格,提出自己见解。因而,《海国图志》不是一部纯粹罗列史料的海图着作,魏源明确地提出自己的编撰目的: “以师夷制夷”、“以夷款夷”而作。
而且在《海国图志》中,“图以经之,表以纬之”,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已经具有鲜明的近现代图书整体风格,这也是一种“发挥”。在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困境中,魏源提出“博参群议以发挥之”的编辑观,体现出深邃的文化智慧,也说明了魏源是思想家类型的编辑家。
二、《海国图志》中编辑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当今文化传播全球化的时代,虽然中国已经摆脱了近代文化困境,但又面临着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当文化变得具有多元倾向并且会进一步多元的时候,在对文化的关注中,会不可避免地进行文化选择。在当代编辑活动的导向中,文化选择尤为重要。在当代编辑活动中虽然不可避免承载与传播大众化、世俗化、娱乐化产品,但对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的承载和传播仍然是编辑活动的主要导向。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扬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应有之义。在当代编辑活动中,要追求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内涵,这就要求编辑主体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素养和修炼。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的“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博参群议以发挥之”等编辑思想。这不仅反映了魏源文化探索的智慧,也为当代编辑活动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当代编辑应该具有勇于改革和勇于担当的文化创新意识。魏源“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文化创新意识,在当代仍然有着深刻的指导价值。编辑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文化创新,当代编辑要有文化创新意识,也要具备崇高的文化担当精神。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创新是在文化选择基础上的再创造。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当代编辑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有正确的、健康的文化观。文化自觉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生命和社会文化生命的自觉意识,体现在对于自己所处的生活关系、生存命运、生命追求的理性审视和自主选择。魏源在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的社会转型时期,理性审视当时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以“博参群议”的方式表达对文化的自主选择,表现出敏锐的文化自觉。当代编辑主体只有具备敏锐的文化自觉,才能很好地将民族优秀文化纳入人类的社会文化并加以传播,才能很好地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
编辑活动不是纯粹地拼凑和组合,而是人类社会一种独特的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9]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的积累、传承,离不开与“文化他者”的交流互补。当代编辑主体应该把文化创新意识贯穿到编辑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当代编辑在文化选择的过程中要勇敢地去探索,勇敢地去承担文化创新的重任。
其次,当代编辑要加强自我素养修炼,要具备广博的视野和深邃的思维。魏源的“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博参群议以发挥之”等编辑思想,彰显出崇高的思想文化特质,为当代编辑活动追求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内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引导。编辑活动中的导向非常重要,它引导甚至决定社会文化的导向。在《海国图志》编撰过程中,无论是文化创新还是文化功利主义倾向,魏源以思想家的深邃思维,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进行了艰苦而卓越地思考和探索,起到了很好的文化导向作用,同其他思想文化学者一起引导中国近现代文化走向创新图强的文化格局。这也使得《海国图志》成为具有深刻思想文化底蕴且影响深远的学术名着。而当前编辑活动的导向,存在着世俗化、娱乐化的倾向,很多编辑活动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并不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当代模式化、流水线式生产( 编辑出版) ,甚至可以忽略编辑主体的存在。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虽然在编辑活动中不应该排斥世俗化、娱乐化产品的承载与传播,但对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的承载和传播仍然是编辑活动的主要任务。因而,编辑主体要在编辑活动中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素养,努力使自己具备思想家的气质,以便在当代编辑活动中正确把握思想文化导向,做一个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当代编辑。
魏源以敏锐的文化自觉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进行了艰苦而卓越的文化探索,他的编撰活动流露出一种强烈的负责任的文化担当意识。在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当代,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自我修养尤为重要。编辑主体把良好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自我修养贯穿到编辑活动中的每个环节中,才能胜任新时期文化担当的重任。总之,编辑主体通过领悟和学习魏源的编辑思想,要做一位有思想敢于担当的当代编辑。
参考文献:
[1]李明山.近代编辑家评传[M].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2][4][5][7]魏源. 魏源全集[M]. 长沙: 岳麓书社,2004.
[3]贺双非.《海国图志》作者及版本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 2) : 61-62.
[6]夏春胜,刘亚民.魏源编辑思想初探[J].承德师专学报,1991,( 1) : 72-75.
[8]魏源.魏源全集[M].长沙: 岳麓书社,2004.
[9]张敏.论期刊编辑的文化选择与文化传播[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 3) : 57-59.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