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和洪仁玕、陈玉成、李世贤等苦撑太平天国残局达七八年之久,尤其在 1862 年陈玉成牺牲以后,主要是李秀成在独撑危局。对太平天国政权来说,李秀成功绩卓着,但其缺点错误也比较突出。几十年来,关于李秀成是否变节、《忠王李秀成自述》的真伪、被俘后投降或伪降等问题,史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对李秀成这个历史人物有个正确的评价。
一、开疆扩土 逆挽危局
李秀成,广西藤县新旺村人,1823 年出生于贫雇农家庭,八岁入私塾,因家庭贫困,仅读两年,即辍学务农。
太平军兴后,李秀成参加太平军,逐步从一位普通士兵成长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着名将领。在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之后,李秀成毫不犹豫地接受洪秀全的任命,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将领一起坚持军事斗争,逆挽危局,并攻占苏杭,进军上海,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纵观李秀成的一生,其功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军事上中流显砥柱、铁肩担重义。天京事变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李秀成勇担重任,同陈玉成等部太平军一起,于 1858 年二破清军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同年,又在三河镇歼灭了湘军精锐李续宾部,迫使围困安庆的湘军不战自逃。1860 年,李秀成与陈玉成等部太平军再次合作,采用 “围魏救赵”之策,二破清军江南大营,稳定了天京的形势。随后,李秀成又向苏南、浙江进军,开辟了苏浙根据地,建立了苏福省,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第二,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首先,注意安抚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攻克苏州后,李秀成亲自下乡安抚百姓,被乡民手执武器团团围住,随从人人失色,李秀成却十分镇静,和蔼地安抚百姓,宣讲太平天国革命救民的宗旨,获得百姓的悦服。李秀成还将苏南人民的苦况上奏天王,获得天王准许,减轻了苏福省的田赋。其次,注重发展工商业。苏南本是发达地区,但各地关卡林立,关税多如牛毛,再加屡遭兵祸,太平军攻占前已是一片萧条。李秀成攻克苏南后,下令减轻各卡关税,促进工商业流通,使得太平天国治理下的苏南百货云屯,到上海的船只,往来如织,呈现一片繁华的景象。
第三,外交上亲善友人、打击外国侵略者。李秀成对外国友人采取了友善的态度,与其平等相处,而对外国侵略者,则进行沉重打击,令侵略者闻风丧胆,正如 《忠王李秀成自述》 所言: 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则即败。
二、“投降”还是 “伪降”?
1864 年 7 月 19 日,天京城破,23 日李秀成在方山被俘,被俘期间,李秀成亲笔写下了数万字的供词,这就是后人所称的 《李秀成自述》。在自述中,李秀成称赞曾国藩 “今见老中堂恩惠甚深,中丞大人智才爱众,惜士恩良,我愿将部下两岸陆续收全,而酬高厚……尽义对大清皇上,以赎旧日有罪愚民。”
根据自述中的这些言语,后人推断李秀成变节投降了清朝。李秀成是不是真的变节投降了呢? 围绕这个问题,史学家们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李秀成是 “伪降”清王朝,试图东山再起。如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就认为李秀成是 “伪降”,并提出他 “伪降”曾国藩是想效法三国时的蜀将姜维 “伪降”钟会,他的 “伪降”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捡得一条命,而是苦肉缓兵计,主要目的是劝曾国藩自立为王,起兵反清。
与此同时在曾家的后人中也流传着 “李秀成劝曾国藩反清做皇帝,曾国藩不敢”的口碑。另一种观点认为李秀成是真心投降曾国藩,其行为完全是一种 “乞活求生”的叛徒行径。在供词中,李秀成对洪秀全后期的所作所为极其不满,所以才自叹 “一身屈错,未遇明良”,并对曾国藩表白说“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未及,中丞大人情厚难酬,是以我心自愿,将国中一切供呈”。据此,部分学者认为李秀成变节投降,并引用毛泽东主席阅读《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后的批示: “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晚节不忠,不足为训。”以为凭证。
以上争论,学者们的立足点都是 《李秀成自述》这本供词。但是,这本供词是否可信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本供词的由来,1864 年 8 月 7 日,李秀成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在南京处死。按照清朝法律,重要犯人的供词应该在犯人画押之后原原本本的上奏朝廷,曾国藩却没有将供词原本上奏,而是找了八九个与李秀成字迹差不多的幕僚,将供词重新缮写,每人只写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都没有看到供词的全貌。曾国藩做了这样一番修改之后,才命人将供词送军机处备查。同时在安徽安庆九如堂刊印,这就是后人所见的九如堂刻本。
因九如堂刻本被做了大幅修改,治史者都不以此为据,而苦心寻找自述的原稿。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原件稿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1944 年,广西通志馆的吕集义先生从湖南湘乡曾国藩后人那里拍摄的 “原稿”。另外一种是 20 世纪50 年代由台湾影印出版的曾国藩后人曾约农所藏的 “原稿”。但是,学者们对这些原稿也持有疑问,有的学者认为《李秀成自述》稿本是李秀成的真迹; 有的学者认为现存的自述是曾国藩删改过的,字迹相像但可能是出于专门的伪造; 有的学者认为原稿是真的,但被曾国藩撕毁了一部分。着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在湘乡曾家看到过 《李秀成自述》原稿,见稿末被撕毁,认为曾国藩不肯把 《李秀成自述》原稿公布,必有不可告人之隐。
至于,他不愿示人的那一部分究竟包含哪些内容,现无史料准确论证,只能留待后人考证。
由于没有史实证明李秀成变节投降,仅有自述可能证明他存在污点,所以 《李秀成自述》成为其是否投降的最重要证据,他牵涉到李秀成到底是忠是奸,是 “投降”还是 “伪降”的评价问题。但作为最重要证据的 《李秀成自述》的真伪也存在疑问,所以对于李秀成到底有没有变节投降?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只能姑且存疑。
三、千秋功过 谁人评说
李秀成受命于危难之际,数解京围,开辟苏浙根据地,抗击外国侵略者,可谓厥功甚伟。但其缺点和错误也显而易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领地、轻全局。太平天国建都以后,由于地理因素,主要威胁来自上游,保障上游的安全一直是既定方针,尤其在天京事变以后,随着武昌、九江等名城重镇的相继丢失,安庆成为天京的唯一屏障,在太平天国的政治天平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洪仁玕更是清醒地指出“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作为一名富有军事政治经验的将领,李秀成不会不知道这一点,然而,他却醉心于自己的苏南领地,二次西征进兵迟缓,致使太平军佯攻武汉、实解安庆之围的战略成为泡影。陈玉成被迫返回安庆,血战湘军,李秀成手握重兵,却以远水为名,拒绝救援。自古以来,凡是偏安江南的政权都是抱定守江必守淮的原则的,而李秀成竟然昧于大势,不能不说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洪仁玕指出: “忠王既抚有苏杭两省,以为高枕无忧,不以北岸及京都为忧。”是有一定道理的。此时的李秀成已经明显偏重集团利益,而忽视全局,完全听不进洪仁玕的劝告,最终果真被洪仁玕言中,安庆陷落以后,清军分兵攻略江浙,不过一年的光景,李秀成领地丧失殆尽。
第二,识人不明,分散主义严重。李秀成统领江浙地区时,在选拔将领、用人识人等方面缺乏一定的判断力,苏州八王反水就是明证。反观陈玉成等人,部下很少出现大规模的叛降行为。《太平天国通史》指出: 李秀成在羽翼未丰之时,总是借助陈玉成兵团或者相互配合,而一旦等到掌握军权以后,李秀成坐大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笔者认为这个评价是符合事实的,至少李秀成在后期的种种失误与他脑子里面的个人主义、分散主义有着重要的联系。
纵观李秀成的一生,如同太平天国革命和太平天国史一样,可谓辉煌和黯淡同在,他曾叱咤风云,却如梦幻一场。我们在惊叹其多谋善断、用兵如神的同时,也对其忽视上游、轻视安庆的重大战略失误,唏嘘不已。关于 《李秀成自述》的真实动机,囿于史料匮乏,我们只能作一系列的大胆假设,而无从考证。虽然李秀成在很多问题上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 “变节”的事情为后人所诟病,但是,他曾经为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对太平天国后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无史料证明他出卖了太平天国,因此梁启超称赞“李秀成真豪杰哉”,所言不虚也。
[参考文献]
[1]李秀成. 忠王李秀成自述[M]. 中华书局原稿影印本,1963.
[2]罗尔纲. 假设举证———李秀成伪降考[A]. 困学集[C]. 北京: 中华书局,1986: 154.
[3]罗尔纲.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57.
[4]洪仁玕. 洪仁玕自述[A]. 太平天国( 第 2 册) [C].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52.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