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概述(本科)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4
摘要:李鸿章在晚清的政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一生是饱受争议的一生,大多数看见的表面只是李鸿章的卖国贼的丑恶形象,却很少有人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抱着对李鸿章政治生涯的好奇那段饱受屈辱的历史的惋惜,我选择李鸿章作为一个了解那段历史的入口,下面就请随我一起走近历史,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一起去还原那段关于李鸿章的历史真相吧!
关键词:李鸿章 生平事迹 爱国 卖国
李鸿章生于1823年,于1901年逝世。是晚清的军政重臣,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李鸿章的发迹得益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曾国藩的赏识。在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横扫中国江南地区,清朝的“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是靠汉族大员的团练才将其平定。其中就包括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李鸿章成为了清廷显赫的风云人物,他开始受到赏识和重用。但是在过去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被称为是他的一项“罪证”。
我认为这是因为受过去得意识形态影响,凡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就是反动势力,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凡是不“革命” 的就是反动的顽固派,而在清朝那个时期“革命”其实是被理解成“造反”,造反是一个政权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作为一个清廷的军政大臣,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定和权贵们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他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其实在经过了太平天国这次大规模的内战后,李鸿章凭借军事力量强大起来了。但是这时正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让李鸿章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势不可挡。于是他敏锐的洞察力促使他立刻作出对淮军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决定,用现代兵器武装,此后的许多年里,淮军基本充当了国防军主力。后来他又组建了北洋海军,当时被认为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颗明珠。这两支队伍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国防近代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还有,创办实务是李鸿章的另一个成就,他认识到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民族企业,不能一味的外国人买兵器,所以他积极投身洋务运动,作为晚清洋务集团,拉开了近40年“洋务运动”的序幕。一方面,他办实业,铁路、海防都是他最早创办的,另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电报等。另一方面,他同时看到光有造船的的机器不行,还要有造船的人和懂原理的人这个道理。于是他派遣留学生。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陆军军官,都是李鸿章派遣的。不过由于留学周期太长,而洋务急需人才,所以大多是聘请洋人。另外李鸿章还设立翻译官,翻译了很多科学、军事方面的书籍,然后办学堂,做了很多事情。在办军事工业后发现没有钱就无法养兵。于是他又办民用工业,办轮船招商局和洋人争利益,开煤矿等。办民用工业钱不够用,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官方出一股,民间资本出一股,总的是国家控股,官督商办。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体制。
事实上,李鸿章搞洋务是阻力重重的,很多人认为他大逆不道。比如造轮船,要大机器生产。当时很多顽固派就反对,他们认为以洋人为师就是乱我中华,就是用夷变夏。至于修铁路,很早就提出来了,最后在1889年慈禧下懿旨批准,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耽误了很多年。至于洋务运动需要的技术人才,在当时根本没有人愿意学,认为只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在洋务派和顽固派历次的争论中,顽固派总是把技术性的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上升到违反孔孟之道。中国人有种泛道德化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李鸿章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国才取得来之不易的一点点近代化的进步。由此观之,李鸿章是个爱国士大夫。
李鸿章被指责最多的就是甲午战败,签署中日《马关条约》。李鸿章早就认识到了日本的威胁。他创立北洋水师时就指出“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日本起见。”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下令不许出战有诸多原因。主要因为当时是慈禧60大寿,不能被一场战争搅和。其次,他深知中国几十年的军事变革,不过是一个纸灯笼,实际上不足以战胜日本。更主要的是李鸿章了解自己部队的腐败,根本不能打,只能养成猛虎在山之势威慑日本。在百弊丛生的中国,他根本不能以一人之力补天,被日本战胜是必然的。我们过去总提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可是不能说盛世的、革命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李鸿章做了一个衰落国家的替罪羊。 至于后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根本没有什么责任,战争的挑起和整个过程李鸿章都没有参与。他还和张之洞,搞了 个“东南互保”,保存了一点实力和中国经济的命脉,一方面没有彻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谈判有了一点最起码的本钱。
李鸿章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奔波劳碌,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尽自己所能强国,说他“卖国”其实是不符合史实的。 当然,李鸿章在强国的同时,也有许多错误和不足的地方。比如他搞军事工业现代化,却没有对军事体制尤其是陆军进行多大的革新。还有就是他任人唯亲,尤其是对同乡的照顾。再就是只重视对器物的变革,没有进行政府的体制的变革。即使在淮系内部也没有现代管理体制的样子,还是古代幕府的延伸。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在列强眼中享有盛誉。所从事的近代化活动其成效虽“不足御侮”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自强和富有更没有使中国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李鸿章的近代化活动。当时中国军事、外交屡遭失败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而不在于李鸿章的洋务活动。靠个人的力量去改变那种积贫积弱的局面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李鸿章基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梁启超肯定李鸿章既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又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李鸿章是近代强国富民道路的探索者之一他所从事的洋务运动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李鸿章的变局观很好的反应了他知西方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同时,李鸿章也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世间本无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谈。李鸿章像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不在于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并选择了继承者将这一事业传接下去。这也是李鸿章留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遗产。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李鸿章举办洋务活动在不同程度上起了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利、抗衡的作用维护了清王朝的苟延残喘,这是李鸿章的本意。但他没有想到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近代教育会冲击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破坏封建制度的根基增强了独立自主的竞争意识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垮台和资本主义发展。这种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不是李鸿章的预期目的但这些进步因素的萌发又无不与李鸿章的思想、行动紧密相联系。李鸿章应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人物。李鸿章作为一个新旧交替的清末官员,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传统的官僚作风。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够做到他这点,我认为已经很不错了。
总结:过对李鸿章的认识,我觉得有许多地方值得今天的中国政府借鉴。比如洋务运动时期搞的官督商办,一百年后我们的改革也在用。我们今天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国家控股。这在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刺激民间资本的投入,可是不能根本的解决问题,因为实际掌权的的仍然是官员,商人没有发言权,导致企业仍然死气沉沉,官商很难融合。再有就是只重器物层面的改革,而没有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今天我们的改革至少也要消除那些政治方面那些限制经济自由健康发展的东西。另外李鸿章的改革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这使他在与顽固派的争论中总是处于劣势,最后这能自己低头做事,所以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有系统的思想作支撑。再有李鸿章的军事现代化变革也没有组织,军队的腐败,直接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注意的。最后,李鸿章对外国有一种恐惧的心里,很“畏外”,所以处处采取委曲求全的做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国家在同外国打交道时应该挺起脊梁,据理力争,保护住我们应有的尊严和底线!!这需要我们这年轻一代的努力,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
梁启超《李鸿章传》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谢世诚《李鸿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侃《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关键词:李鸿章 生平事迹 爱国 卖国
李鸿章生于1823年,于1901年逝世。是晚清的军政重臣,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李鸿章的发迹得益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曾国藩的赏识。在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横扫中国江南地区,清朝的“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是靠汉族大员的团练才将其平定。其中就包括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李鸿章成为了清廷显赫的风云人物,他开始受到赏识和重用。但是在过去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被称为是他的一项“罪证”。
我认为这是因为受过去得意识形态影响,凡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就是反动势力,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凡是不“革命” 的就是反动的顽固派,而在清朝那个时期“革命”其实是被理解成“造反”,造反是一个政权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作为一个清廷的军政大臣,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定和权贵们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他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其实在经过了太平天国这次大规模的内战后,李鸿章凭借军事力量强大起来了。但是这时正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让李鸿章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势不可挡。于是他敏锐的洞察力促使他立刻作出对淮军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决定,用现代兵器武装,此后的许多年里,淮军基本充当了国防军主力。后来他又组建了北洋海军,当时被认为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颗明珠。这两支队伍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国防近代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还有,创办实务是李鸿章的另一个成就,他认识到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民族企业,不能一味的外国人买兵器,所以他积极投身洋务运动,作为晚清洋务集团,拉开了近40年“洋务运动”的序幕。一方面,他办实业,铁路、海防都是他最早创办的,另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电报等。另一方面,他同时看到光有造船的的机器不行,还要有造船的人和懂原理的人这个道理。于是他派遣留学生。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陆军军官,都是李鸿章派遣的。不过由于留学周期太长,而洋务急需人才,所以大多是聘请洋人。另外李鸿章还设立翻译官,翻译了很多科学、军事方面的书籍,然后办学堂,做了很多事情。在办军事工业后发现没有钱就无法养兵。于是他又办民用工业,办轮船招商局和洋人争利益,开煤矿等。办民用工业钱不够用,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官方出一股,民间资本出一股,总的是国家控股,官督商办。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体制。
事实上,李鸿章搞洋务是阻力重重的,很多人认为他大逆不道。比如造轮船,要大机器生产。当时很多顽固派就反对,他们认为以洋人为师就是乱我中华,就是用夷变夏。至于修铁路,很早就提出来了,最后在1889年慈禧下懿旨批准,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耽误了很多年。至于洋务运动需要的技术人才,在当时根本没有人愿意学,认为只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在洋务派和顽固派历次的争论中,顽固派总是把技术性的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上升到违反孔孟之道。中国人有种泛道德化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李鸿章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国才取得来之不易的一点点近代化的进步。由此观之,李鸿章是个爱国士大夫。
李鸿章被指责最多的就是甲午战败,签署中日《马关条约》。李鸿章早就认识到了日本的威胁。他创立北洋水师时就指出“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日本起见。”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下令不许出战有诸多原因。主要因为当时是慈禧60大寿,不能被一场战争搅和。其次,他深知中国几十年的军事变革,不过是一个纸灯笼,实际上不足以战胜日本。更主要的是李鸿章了解自己部队的腐败,根本不能打,只能养成猛虎在山之势威慑日本。在百弊丛生的中国,他根本不能以一人之力补天,被日本战胜是必然的。我们过去总提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可是不能说盛世的、革命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李鸿章做了一个衰落国家的替罪羊。 至于后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根本没有什么责任,战争的挑起和整个过程李鸿章都没有参与。他还和张之洞,搞了 个“东南互保”,保存了一点实力和中国经济的命脉,一方面没有彻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谈判有了一点最起码的本钱。
李鸿章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奔波劳碌,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尽自己所能强国,说他“卖国”其实是不符合史实的。 当然,李鸿章在强国的同时,也有许多错误和不足的地方。比如他搞军事工业现代化,却没有对军事体制尤其是陆军进行多大的革新。还有就是他任人唯亲,尤其是对同乡的照顾。再就是只重视对器物的变革,没有进行政府的体制的变革。即使在淮系内部也没有现代管理体制的样子,还是古代幕府的延伸。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在列强眼中享有盛誉。所从事的近代化活动其成效虽“不足御侮”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自强和富有更没有使中国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李鸿章的近代化活动。当时中国军事、外交屡遭失败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而不在于李鸿章的洋务活动。靠个人的力量去改变那种积贫积弱的局面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李鸿章基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梁启超肯定李鸿章既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又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李鸿章是近代强国富民道路的探索者之一他所从事的洋务运动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李鸿章的变局观很好的反应了他知西方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同时,李鸿章也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世间本无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谈。李鸿章像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不在于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并选择了继承者将这一事业传接下去。这也是李鸿章留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遗产。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李鸿章举办洋务活动在不同程度上起了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利、抗衡的作用维护了清王朝的苟延残喘,这是李鸿章的本意。但他没有想到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近代教育会冲击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破坏封建制度的根基增强了独立自主的竞争意识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垮台和资本主义发展。这种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不是李鸿章的预期目的但这些进步因素的萌发又无不与李鸿章的思想、行动紧密相联系。李鸿章应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人物。李鸿章作为一个新旧交替的清末官员,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传统的官僚作风。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够做到他这点,我认为已经很不错了。
总结:过对李鸿章的认识,我觉得有许多地方值得今天的中国政府借鉴。比如洋务运动时期搞的官督商办,一百年后我们的改革也在用。我们今天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国家控股。这在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刺激民间资本的投入,可是不能根本的解决问题,因为实际掌权的的仍然是官员,商人没有发言权,导致企业仍然死气沉沉,官商很难融合。再有就是只重器物层面的改革,而没有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今天我们的改革至少也要消除那些政治方面那些限制经济自由健康发展的东西。另外李鸿章的改革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这使他在与顽固派的争论中总是处于劣势,最后这能自己低头做事,所以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有系统的思想作支撑。再有李鸿章的军事现代化变革也没有组织,军队的腐败,直接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注意的。最后,李鸿章对外国有一种恐惧的心里,很“畏外”,所以处处采取委曲求全的做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国家在同外国打交道时应该挺起脊梁,据理力争,保护住我们应有的尊严和底线!!这需要我们这年轻一代的努力,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
梁启超《李鸿章传》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谢世诚《李鸿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侃《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评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本科)
相关论文推荐:
近代时期英雄名人辈出的原因探析(本科) | 评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本科) |
对近代历史人物蒋介石的认识(本科) | 清末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简介(本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