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建筑行业及建筑市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全面保障建筑工程的项目质量切实发挥建筑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必须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当前, 我国在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剖析, 进一步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关键词:工程质量; 发展现状; 监督管理; 创新模式;
建筑市场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建筑工程的质量发展又直接影响着建筑市场的发展, 所以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意义重大。要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水平, 首先要全面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内涵及其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其发展现状
对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在我国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 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也起到了有效的监督作用, 同时是我国建筑市场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另外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不仅仅是监理公司的责任也是建筑公司的责任, 所以鉴于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1.1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有其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既是建筑工程建设本身的要求, 也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建筑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包括: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使用维护等多个环节, 而对工程本身进行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是贯穿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品质。 (2) 当前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要求必须全面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新鲜血液,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涌现出一些急功近利、谋取私利的单位和个人, 以牺牲质量换取速度; (3) “监督管理是保障质量的重要措施, 也是强化安全施工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声誉, 而且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1]。 (4)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实现建筑本身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然要求, 如果在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阶段不注意对质量进行把控, 随着工程的推进或者在建筑投入使用阶段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不仅会增加建筑施工建设的成本, 而且严重影响建设单位、施工等单位的企业荣誉和社会信誉, 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1.2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我国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方面已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 为建筑工程质量和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不断发展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 不可避免地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其中既有建筑工程实施主体, 即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方面的问题, 也有外部, 如政府部门、社会媒体等方面的原因, 这些为进一步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指明了方向。参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主体的各单位单独执行监管模式是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 各单位、各部门在各自的工作权限内进行独立管理, 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交流, 这就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孤立化, 即使发现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除了监管主体之间的单独作战、缺少合作外,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方法还没有实现现代化、数字化, 以工程资料的管理为例, “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建立, 不论是施工方、总承包方、监理方还是以后的业主方, 都对工程项目的资料管理以及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格外看重, 是每一个工程建设相关人士必须要注意和监督的重点所在”[2], 因受建筑施工现场条件的限制, 现在的建筑工程的资料管理远远没有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建筑工程资料的现代化管理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创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发展
2.1 转变单一监管模式, 实行多主体联合监管的新模式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周期长、工作量大、工作程序繁多、牵涉到的主体单位多, 鉴于以上特点, 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时要注意转变传统的单一监督管理模式, 实行多主体联合监管的新模式。“多主体”是指进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单位和个人既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建筑施工生产的相关企事业单位, 还应该包括建筑工程的使用者-广大人民群众及各方面有效的社会监督;多主体联合监管的模式除了在主体上要求多元化, 在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实地监督管理时也要发挥联合作用, 有效监督、有效沟通。
多主体联合监管的实行要以施工现场为根据地, “各质量监督分管科室要对所管工程实行高、中、低的分级评价方法, 并就相关质量监督文件、施工注意事项、隐蔽工程施工日期、质量监督检查办法及验收程序时间与工程参建方进行交底, 增加监督检查次数及频率, 在现场适时召开质量分析会, 表扬高质量工程典型。”[3]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单位、多部门之间要建立畅通的联系机制, 能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换、交流, 及时解决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不仅仅是建筑部门的责任, 亦是全社会的使命, “政府应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引导社会公众主动参与到公共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队伍行列中, 支持和引导其正确合理的参与行为”[4], 人人都参与到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来, 建立全方位、综合性、立体化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
2.2 要借助科学设备仪器和信息管理技术, 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效率和水平
针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相关单位和部门要有效借助现代化的科学设备和仪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等来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监督机构应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 尤其现场检查已有手摸、眼看、尺量等一般检查手段转变为采用钢筋扫描仪、回弹仪、激光测距仪等先进仪器、设备, 以数据采集、数理分析为依据的科学检查手段”[5], 科学化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手段能够有力确保所收集的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从而提高整个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将众多繁杂的数据进行处理, 相关单位及部门将现场收集到的各项数据和图纸设计、工程计划等数据都输入到计算机中, 建立起关于某一建筑工程的庞大的数据库, 为后期的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奠定基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对海量的信息进行自动检索、处理, 这大大提高了数据信息本身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 同时也有利于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2.3 实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透明化、长效化
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不仅仅是为了工程自身的质量, 而且要通过对质量的监管来提高整个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 实现建筑工程发展建设的现代化。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要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建设, 施工现场的进度进展、建筑材料的采购使用以及建筑工程的负责人等信息都要以公告栏的形式对外公布, 这有利于外界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 要注意实现其发展性, 即在工作开展中注意提升、从现有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经验, 同时要注意优化监督管理这一工作本身, “从监督信息化水平、监督工作闭合情况、监督工作规范性和严谨性、监督工作量和质量等方面, 加强日常监督工作检查、督查及考核工作, 并组织召开讲评通报会, 及时通报考核情况”[6], 只有全方位的切入才能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形成健全、科学且切实有效的模式, 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 为建筑市场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2.4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让“四库一平台”发挥更好的监督作用
“四库一平台”包含了信用库、项目库、人员库以及企业库, 四库互相联通, “一平台”就是一体化工作平台, 初步实现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
建立“四库一平台”可以加强工程的动态监管, 对工程项目现场、项目进展以及人员情况等进行监管, 严格监管项目人员的构成, 防止行业乱象的发生, 确保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四库一平台”能够对建筑资质的办理进行透明化、规范化的管理, 防止个人与企业资质挂靠乱象, 进而让有能力的个人、企业承担项目建设, 为工程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让“四库一平台”发挥更好的监督作用。
为加强“四库一平台”的信息监管作用, 应当强化信用, 及时公开工程建设企业与注册人员等建筑时常关注的信用信息;加强信息监管, 严查弄虚作假, 加强已经入库项目信息的监督检查力度, 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 通过随机抽查、定期检查等方法监管信息真实性等。
2.5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要与节能环保相结合
绿色建筑在不影响建筑质量的基础上, 通过先进技术、新型材料实现节能, 可以降低环境污染, 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的空间,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 在建筑节能环保过程中, 应当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 加大力度研发新建建筑绿色节能评估体系, 开发既有建筑绿色节能化的评估方法, 节能环保与质量需要符合相应要求, 绿色节能建筑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 才可以得到有效的质量控制。
3 结语
建筑工程的投资建设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基础和推手, 工程项目的质量品质与建筑企业的发展和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创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建筑工程质量事关民生大计与国民经济, 通过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构建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茂刚.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性[J].科技风, 2015 (19) :176.
[2]王英斌.论规范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对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性[J].工业, 2017 (3) :00199.
[3]胡洁.基于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与模式创新的分析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22) .
[4]陈彪.公共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研究[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3) .
[5]倪娜.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4) :73~75.
[6]高乔明.强化管理创新举措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J].工程质量, 2012, 30 (12) :33~37.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