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年山东省枣庄市文物管理站在枣庄市薛城区东北部邹坞镇中陈郝村蟠龙河畔发现一处中国古代瓷窑遗址,由于该遗址发现于中陈郝村,故名中陈郝瓷窑遗址。考古研究表明,该瓷窑南北朝开始创烧,经隋、唐、宋、元、明几个朝代的发展,直至清后期逐渐衰落,前后历经 1400 余年。
根据考古发掘,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之大,年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在我国北方是不多见的,在山东属首位。因此有“中国北方第一窑”的称号。目前学界对中陈郝瓷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出土的瓷器产品以及遗址的概括和总结方面,缺乏对整个瓷窑兴衰的研究。结合相关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本文试着对中陈郝瓷窑的兴衰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根据现有发掘及先后出土瓷器分析,中陈郝瓷窑的创烧时间应在北朝北齐时期。距今约有 1400 多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北方已发掘的陶瓷遗址中,创烧年代是比较早的。“根据中陈郝瓷窑址青瓷区地层堆积以及出土的筒式碗来看,与临淄北朝晚期崔式墓出土的碗接近,钵式碗与山东大学新校西门北齐墓出土的碗类似,高鼻深目的胡人头像与青州北齐武平年间的石室墓中线雕的胡人像风格相同,而三足支丁又与在淄博寨里北朝瓷窑遗址中出土的支丁相同。”[1]( P120)中陈郝瓷窑遗址以中陈郝村为中心,方圆 3 公里,地上地下散布着许多瓷片、窑具,整个窑址总面积达 5 平方公里,是山东境内最大的古瓷窑,也是我国江北第一民间古瓷窑。根据散布的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遗址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据《兖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期的中陈郝黑瓷被列为贡品运往京城。《大明一统志》和《乾隆府厅州县图志》都曾提到“兖州府土产黑瓷器,峄县出”、“峄县土贡黑瓷器”.另外隋代青瓷窑炉的发现,也为过去枣庄一带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归属,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证明枣庄地区早在隋唐以前就开始烧制青瓷了。
中陈郝瓷窑在北朝时期开始创烧,宋元时期发展壮大。北宋时期,“山东陶瓷业的发展也很突出,产瓷器数量和窑址比唐代大为增加,瓷器生产地区遍布各路,主要集中在淄博、泰安、枣庄、青州、德县、峄县六处。”“这些瓷窑的生产大都具有一定规模,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各瓷窑所制瓷器不仅供应本地官府和民间需用,而且还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2]( P251)“陶瓷业是山东的传统手工业部门,至元代又有很大发展。瓷器产地主要分布在淄博、枣庄等地,其生产规模比前代有所扩大。”“文献记载,元时峄州西北四十里有陶者数千家,岁以陶致富饶。’”[2]( P298)“元时,峄州钓台居民业陶者甚多,作冶什器贾数千里,获利尤厚”.[3]明朝和清朝前期是中陈郝瓷窑继续发展的时期。直至明代,中陈郝瓷窑自南北朝烧制出青瓷以后,已经历经了唐宋金元数朝,并在前朝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代的中陈郝已成为瓷器的集散重镇,蟠龙河两岸窑炉林立,河上舟楫穿梭。
官府专门在此设立了公馆,设置了巡检司,经济、文化异常繁荣。明朝嘉靖时期该地的陶瓷大户董家盛极一时,董家花园、董家林地残存的碑文就有句云“国运河道徐兖路,车装船发帝王州。亭传乡里车书重,草野黎元向北讴”.反映了中陈郝瓷窑的陶瓷通过蟠龙河道和峄县东西官道车装船运转到徐兖南北大路,直通京城的兴盛景象。
《大明一统志》提到“兖州府土产黑瓷器,峄县出”.考古发掘证明,这些瓷窑大都是由私家合办的民间瓷窑,从出土实物分析,这一时期中陈郝瓷窑烧制的瓷器釉色较单一,与同时期山东其他地方的民窑出土的瓷器基本相同,这是因为明代朝廷对民窑烧瓷有“禁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诸瓷器,违者罪死”[4]的禁令。同时,明代的煤矿开采业继续发展,峄县的煤层贮量丰富,到处是煤井之凿,以致地方官府认为如此发展下去有伤绝地脉的危险。及至清朝乾隆以后,统治集团已经腐朽,社会生产力遭到空前破坏,各种富有民族传统的手工技艺也在腐败社会制度的束缚下衰落下去。陶瓷手工业和技艺也是如此,只有景德镇能维持一定生产,其他各窑更是一蹶不振。
二
如前所述,中陈郝瓷窑从南北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持续了 1400 余年,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民窑,为什么能够持续兴盛呢?
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 一) 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发掘采集的标本和历年来出土的器物来看,中陈郝瓷窑的瓷器分为生活用品、冥器、玩具等。其中以生活用品最为丰富,有碗、盘、罐、钵、杯、瓶、灯、缸、砚、枕、执壶、水盂、高足盘、鸡腿瓶、盖器等二十多种。从这些出土的瓷器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规模较大的民窑,中陈郝瓷窑主要是生产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所用的基本生活用瓷。
( 二) 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枣庄北部山区盛产瓷土、耐火粘土和垩土这些烧制瓷器的重要原料,《峄县志》记述境内北卓山、钓鱼台诸山地理环境时就提到过“上多白垩”,“岭阜盘结多煤炭,多白垩青垩,坚粘不让西国产”,“其麓多白垩青垩,陶人用之,筐值百钱,居人以为利。”
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历史上又有煤炭开采业,为烧制瓷器提供了必要的燃料。
金代窑炉及煤渣的发现,确切的证实,早在距今八百多年前,枣庄地区就采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了。为北方利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也为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依据。“作为山东新兴的手工业部门,采煤业在元代开始已初具规模,产煤产地主要集中在峄州”,“峄州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为煤炭的开采运销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据峄县温口甘泉寺碑记载,此地自元代开始开采煤炭。”[2]( P299)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兴盛的采煤业为瓷窑的发展和瓷器的烧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而元代大运河的开通更为瓷器的销售和运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 三) 安定的社会环境
“公元 439 年,北魏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社会渐趋安定; 孝文帝时又先后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颁布了均田令、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北朝的瓷业也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5]( P279)北朝的瓷器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省市都有发现。此后的唐宋明清等时代,该地区所在的现山东南部地区政治一直比较清明,为瓷窑的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它的发展趋势与社会的安定与否、经济的发展状况,亦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 四) 便利的交通条件
中陈郝村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有两条南北河流,两条东西河流贯流于村中,此河名曰许由河,流入蟠龙河,蟠龙河自北向南从中陈郝村流过,连接京杭大运河,中陈郝瓷窑生产出的瓷器大部分通过蟠龙河上的船只运往全国各地,优越的水运条件为中陈郝瓷器的产销提供了方便。明清时期的中陈郝甚至成为烧瓷业的集散巨镇,蟠龙河两岸窑炉林立,河中舟楫穿梭,鼎盛时期形成了“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的繁荣景象。官府专门设立了公馆,设置了巡检司。不但提高了瓷器的质量,而且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广泛交流。19 世纪中叶之前,由于运河畅通,以运河航运贸易为依托,运河沿岸城镇商品贸易十分活跃,清中叶时,山东地区“不仅每年有数百万担漕粮要经运河转运,而 且 南 北 商 货 往 来 大 都 取 道 于 运河。”济宁、滕县、峄县就一直是鲁南与江南传统贸易的中心。【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