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水灾频仍。《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1]50考古界在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都发现有距今4 000年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地质记录,青海地区、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也有洪水的遗迹[2].水患灾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也对人们的居住环境产生了巨大威胁。本文拟从考古发现来考察先秦先民对水灾防范的措施。
一、选择离水近便且较高的居住地
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居住地的选择既不能离水太远,又要防止河水泛滥的侵扰。
在尚未发明房屋之前,人类多利用天然岩洞作为居住之所。《墨子·辞过》载: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3]
世界各地史前人类遗存均发现于洞穴之中的事实,也充分证明当时人类广泛采用洞穴作为栖息之地。这些洞穴皆与河流保持一定的落差。有学者指出,贵州原始人选择栖身的自然洞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水。为了生活用水及渔猎方便都选择湖滨、河谷或海岸的河汊附近。第二,防水淹。为防止河水上涨时受淹,所选择的洞口都高出附近水面10-100 米不等,多在 20-60 米处。第三,洞内较干燥。多选择钟乳石较少的喀斯特溶洞,洞内湿度较低,以利生存。第四,洞口背向冬季主要风向。已发现的岩洞,很少朝向东北或北方[4].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建筑房屋,选择居址时同样注意高而平坦的地带。如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由于从事农业生产定居下来,从而出现房屋和聚落。已发现的聚落遗址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梯状台地上,或者在两河交汇处比较高且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方没有河水泛滥之患,而且土地肥美、近河,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渔猎,交通也方便[5].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相当广泛,大体以关中、晋南、豫西一带为中心,西至渭河上游,个别遗址达到洮河流域,东至河南,南及汉水中、上游,北达河套地区; 已发现1 000余处。调查发现: 这些遗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台地上,或者在河流的汇合处,高出河面 10 余米至数 10 米不等。这大概是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才得以确定的最大洪水期的极限水位。这样的位置既便于汲取生活用水以及制陶、建屋、农耕生产用水,又便于渔猎和采集经济的作业[5].夏商时期,先人进入定居时代。虽然遗址中发现了井的遗存,但是离水近且较高的居住地依然是选择城址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我们以夏商时期的几个城址为例来加以说明。
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这是目前所能够确定下来的唯一的夏代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坐落在黄土高原东南边缘的伊、洛河冲积平原上,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西北是海拔1 000-2 000米的黄土高原,东部为海拔 500米以下的黄淮海平原。这里景观组分复杂,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相间,伊、洛、瀍、涧河流纵横。夏代建都之初,二里头一带水源充足,气候宜人,植被覆盖良好; 含水层为砂砾卵石,水量丰富,为浅层地下水源好的地区。
郑州商城。郑州商城北临黄河,黄河南岸的邙山东西长 18 公里,高出水面 100 余米,可使商城百姓免受黄河泛滥之苦。商城位于高阜之上,西有荥泽,东有圃田泽。这里的土壤为黄垆土,成土母质为黄土性洪积物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性良好,适耕期长,保水保肥性也好,适于农作物生长。商城当时的植被覆盖良好,文献记载,今河南的中牟、荥阳一带在当时都有大片森林。
东下冯商城。东下冯遗址在山西夏县,地处运城盆地东缘的涑水支流青龙河的上游。河北岸地势开阔,南岸往东约 3 公里是中条山。山、河之间是一片东北高、西南低的缓坡。遗址位于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岸台地上。该处土地肥沃,取水便利。
湖北盘龙商城。湖北盘龙城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滠口镇叶店村境内。黄陂区地处鄂东北,北面和东北面有大别山环绕,西北面是随枣走廊,南部与汉口相邻。区境北部是大别山南延余脉的低山岗地,南部是江汉平原,地势开阔,全境为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 30-50 米。滠水从北向南纵穿全境,至滠口以南汇入长江。府河( 涢水下游) 从西缘入境流向东南,至武汉市湛家矶注入长江。盘龙城位于府河北岸的盘龙湖西侧,东、南、北三面环水。整个遗址群位于低矮的丘陵与湖泊交错地带,府河以南为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植被覆盖良好。
安阳殷墟。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太行山麓与华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带。《战国策·魏策一》载,殷墟“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6].《魏都赋》又说: “南瞻淇澳……北临漳滏。”[7]西部依太行山为山岗丘陵,东部为漳河洹河冲积扇。当时,大河( 黄河) 孟津以下,循西山东北行,至今安阳、内黄间,仍向东北流去。从文献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当时的黄河距殷墟也只有 22. 5 公里,而北面的漳水、滏水距殷墟也不超过 25 公里。洹水从中蜿蜒流过,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此外,殷都地势较高,可以抵御洹水泛滥[8].西周定都镐京。镐京位于陕西省长安县西北丰河以东的昆明池北岸,关中平原南部。这里土地肥沃,西有沣水自北向南流过,取水非常便利。
到周武王定都时,这里的农业已经非常发达。丰镐一带是周人多年经营的地方,因此镐京又称为“宗周”.东周王城洛邑。东周王城的选址也同样注重以上原则。武王克商后,准备在伊、洛之间兴建新邑以镇抚东方。营建辅都洛邑之前,武王与臣下经过了反复考察。《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之言: “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1]129《尚书·周书·洛诰》也记周公曾言: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
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9]洛邑附近丰富的水资源,是其作为东都的重要条件。
不难看出,从石器时代聚落的选择到三代城址的选择,都在便于取水的同时,又注重居址的高度,以防止河患的侵扰。
二、修建城墙和城壕
史前人类在防御水患侵袭的过程中,还发明了城。《世本·作篇》载“鲧作城郭”,应是中原地区居民在同洪水斗争中,从修筑堤防受到启迪开始建造城郭。
考古工作者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原始城堡已有城垣,山东章丘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后岗遗址也发现了夯土围墙。其中山东历城的龙山镇,有保存得相当好的版筑墙残存[10].1977 年至 1981年,在河南登封县告城镇西的王城岗,发现一处近10 000平方米的城址,距今约4 010 ± 85 年,树轮校正为4 415 ± 140 年[11].1979 年河南淮阳县城东南4 公里处的平粮台,发现一处面积约50 000平方米的城址,距今约3 960 ± 140 年,树轮校正为4 355 ± 100 年[12].1984 年山东寿光县孙家集镇遗址发现的古城,面积40 000余平方米,是一处龙山文化中期偏后的遗址[13].1986 年河南郾城县石槽村郝家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面积近20 000平方米,城外有护城壕,距今4 900到4 500年时间[14].这些古城的城址,均系龙山文化时代建造,大体相当于历史上的鲧、禹之世。“这些设施,似可被当作城池的萌芽,或者说是出现城的征兆。”[15]
既然城的产生是在大水泛滥的背景之下,那么城的功能自然与防止水害紧密相连,只是后来国家出现后,城又被赋予更多的社会防御功能。
但从根本上说,城对水害的防御功能并没有失去。钱穆曾说: “耕稼民族的筑城有两种用意: 一是防游牧人的掠夺,而另一是防水灾的漂没。”[16]徐旭生指出: “城同堤防本来是同一的东西: 从防御寇盗说就叫做城; 从防御水患说就叫做堤防。”[17]徐仲舒认为: 城垣的修建,在低地穴居则为必要设施,在山岳地带也为防御猛兽侵袭的屏障[18].可见,防御水灾的功能是城池极其重要的功能之一。【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