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以来的西藏考古主要探究吐蕃政权统一之前的历史,即石器时代和早期金属时代。考古发现早在 1~5 万年前,西藏就有了人类活动,开启了历史进程。西藏考古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价值却不可忽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成为了亚洲古文明的“荟萃之所”.由于西藏与外界的相对隔绝及其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这里保留了许多周边文明元素。[1]
一些世界性学术问题的解决,都将依赖于西藏考古的发展。
1 1980 年以来考古研究概述
1980 年以来,西藏的考古工作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培养了一大批藏族考古人才,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1 旧石器时代。一丁在《从近年来新发现看西藏的原始文化》中叙述了考古发现对探究原始人类在西藏的历史和古文明的重要意义。认为日喀则定日县旧石器类型与内地比较相似,有些可以从中找到祖型,应源于内地。推测在旧石器中晚期,原始人类已分布于西藏的广大地区。达·海馨的《高原考古文化悠然崛起---迎来人类发祥之源的发现时代》阐述了西藏对于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介绍了大量史前岩画、墓葬遗存、旧石器文化遗存,提出了西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可能是人类发祥地的大胆假说。霍巍的《近十年来西藏考古的发现与研究》记述了藏南定日县苏热、藏北申扎县和阿里日土县的旧石器遗址。但都采自地表,没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只是根据石器类型进行判断,准确性受到质疑。在《西藏考古与西藏古代文明 - 献给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中, 霍巍认为苏热、吉隆、日土等旧石器遗址为西藏的人类起源提供了证据。并提出了如何评价西藏进入文明的途径与时间、西藏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两个问题。李永宪在《西藏石器时代的新发现》及其与霍巍合作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的原始文化---西藏考古新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初探》论述了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石器遗址与旧石器工艺传统的继承关系。
1.2 新石器时代。甲央和霍巍的《20 世纪西藏考古的回顾与思考》整体阐述了上个世纪西藏的考古情况,并指出其中的诸多局限和思考。首先,将西藏的考古工作追溯至西方传教士和学者对西藏历史、宗教、民俗的调查,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指出其局限性;其次,介绍建国年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西藏考古学的建设;最后,介绍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昌都卡若遗址和一处可能是贵族墓地遗址的列山墓地。文章思路严谨,条例清楚。霍巍的《近十年来西藏考古的发现与研究》记述了拉萨曲贡、堆龙德庆和贡嘎县昌果沟等新石器遗址。把拉萨河谷的开发史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认为今后的考古重点应放在拉萨河谷、藏南谷地,以确认卡若文化、曲贡文化的连接地带,建立该地区的考古体系。
李林辉在《近年来西藏地区主要开展的考古工作及收获》中介绍了 2004 年和 2005 年的考古发现,主要包括林芝波密县考古调查、拉萨加日塘遗址发掘,并将以加日塘为代表类型的原始文化命名为“加日岗文化”.童恩正和冷健的《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认为卡若遗址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可能是新石器时期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与黄河上游的原始文化也有较密切的关系,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的中石器时代文化相似,文化特征非常复杂。霍巍的《西藏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认为曲贡、堆龙德庆遗址,从陶器特征上看,应属于同一文化,与昌都卡若差异较大。他将曲贡、堆龙德庆归纳为西藏中心地带文化,可能代表典型的西藏史前文化;卡若文化可能属于“西南高原山地原始农业文化区”.
1.3 早期金属时代。王仁湘的《拉萨曲贡:雪域远古的辉煌》记述了曲贡遗址出土的青铜镞,把西藏使用青铜的历史由原来普遍认为的距今 2000 年提前到 4000 年,大大扩展了西藏的文明历史。夏格旺堆和普智的《西藏考古工作 40 年》介绍了西藏早期金属时代的考古发现,包括金属制品的工艺特征、艺术风格、文化涵义和大石遗迹或巨石文化、岩画。霍巍的《西藏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论述了西藏早期金属时代的大石遗迹、崖画、原始本教、刻划符号。认为西藏的大石遗迹与本教关系密切,源于自然崇拜;崖画与我国北方的风格一致。提出岩画的年代、族属问题是一个难度较大且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童恩正的《西藏考古综述》针对西藏的石器时代终究终于何时、铜器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铁器又是在什么时候传入等由于资料限制,难以回答的现状提出了“早期金属时代”概念。认为西藏的石丘墓、大石遗迹和动物性纹饰都有北方草原文化的特征,时代和来源不定的料珠可能源出伊朗。
仝涛的《西藏阿里“象雄考古”新发现》介绍了象雄都城卡尔城址(即“穹隆银城”)及故如甲木墓地,出土遗物显示出它与邻近的扎达地区、南疆地区、印度北部地区和内地存在广泛的联系,对于研究古城的形势、建造、使用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霍巍、李永宪的《西藏阿里象泉河流域考古调查取得重大进展---古老象雄文明的神秘面纱有望早日揭开》论述了在象泉河流域考古中发现的大批前佛教时期遗物,尤其是双面青铜佛像和穹隆银城遗址,对于研究象雄文明意义非凡。吕红亮在《西藏西部阿里丁东遗址相关问题初探》中结合尼泊尔穆斯塘地区考古发现以及喜马拉雅民族志,对丁东遗址年代、聚落布局、季节性质、建筑特点以及经济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它代表了西藏西部早期金属时代定居畜牧部落的居址,对研究阿里早期历史极为关键。
2 考古研究评述
2.1 成果与不足。1980 年以来,西藏考古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在对西藏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的过程中,考古研究迅速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发掘有步骤的进行,进展明显。第二,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特别是藏族学者的加入,西藏的考古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956 年中科院科考队在藏北那曲首次发现细石器,在西藏也是第一次。先后对昌都卡若遗址、拉萨曲贡遗址、阿里丁东遗址等一系列石器时代和早期金属时代文明遗存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揭秘了西藏的远古历史,增加了民族团结与认同。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西藏受自然条件、技术力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中的一些遗址的研究还不太可观。尤其是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判定主要根据石器类型和特征,没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准确性受到质疑。
2.2 建议。第一,建立系统的考古体系。西藏考古研究虽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这些材料多是互无联系、孤立和局部的,很难找出内在的关联,亟需建立科学的考古学体系。第二,开阔的学术视野。
要把西藏置于亚洲的中心区域来研究,探究她与周边文明的联系,增进同国际藏学界的交流。第三,加强对藏族考古人员的培养。他们通晓藏语,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信仰,具有天然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童恩正。西藏考古综述[J].文物,1985(9)。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