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门沟栈道遗迹
阴平道是秦汉以来武都郡、阴平郡境内的陇蜀交通要道,它上启岷江,左接桓水,途经甘肃省岷县、宕昌县、舟曲县、陇南市武都区,下至文县玉垒关。这里山大沟深,人烟稀少,为蜀道之险途。正所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阴平道闻名于世始于邓艾伐蜀,《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云:“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 卷二十八《魏书·邓艾传》P779)嘉陵江支流岷江与白龙江于陇南宕昌县两河口镇汇合,在两河口东 1. 5 公里处,又有石门水自南而北经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大川镇石门沟、石门坪二村注入白龙江。石门位于石门村村北,东西二山于此突聚,双高如阙,形成宽约15 米宽、高 80 米的“石门”景象。石门沟栈道镶嵌石门东西两壁,东石门栈道长近 150 米,今存栈道孔约 140 孔,东北岩壁转为弧面,栈孔较密集,前后间隔约 3 米,有些地方上下排列多达三五层,栈孔方形,口径约 20厘米,稍低处又有 10 厘米左右的小方孔伴随; 东南端栈孔渐稀疏,并变为单排。
西石门栈道长约 60 米,今存栈道方孔 46 孔 ,底层部分栈道孔已被不断上升的河床遮盖,中段近河床底层栈孔尤粗,最大者口径 30 × 28厘米,这极有可能是连接东西石门的桥梁道孔。距底层栈道 10 余米高处,另有一条栈道自北向南斜上延伸。石门沟栈道不仅是阴平道西段连接武都至舟曲、宕昌的主干道,也是通往武平、沙滩诸寨的重要入口,自古为兵家必争要地。石门之名,始见于《三国志》,姜维请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卷四四《蜀书·姜维传》P1065)元魏时,因“顾其地为杨氏所必争”,“太平真君九年,于仙陵山东置武都镇,寻于镇城置郡,又置石门县,为郡治”。( 卷三《郡县治城邑考》P1)《阶州备志》对此记载尤详:盖将利置县始于石门。石门之名其来最久,始见于《三国志》,姜维请置围守,维之伐魏,如阴平之维城,葭芦之悬鼓,剿五部氐,屯沓中,因过武阶桥头,多由此道,历历可证,以是知武阶之境旧有此名。魏遂因以为县耳。后周宕昌王梁弥定寇石门戍,戍即故县之名,至今未改。( 卷三《郡县治城邑考》P3)《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蜀汉·益州北部》标示,石门沟所在峡谷为“孔函谷”。据裴卷举、王俊英考证,舟曲东南的大峪、武坪、沙滩一带正是三国时姜维屯兵的军事重镇——— 沓中所在地。(P45 - 52)因此,石门沟栈道至迟在三国时期已开通。
二、《朱处仁题记》摩崖
近日,在西石门东壁发现一处镌刻于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 的《朱处仁题记》摩崖( 图6) ,《题记》高出河床 90 厘米,纵 120 厘米、横 45 厘米,楷书 5 行,字径约 5 厘米,下部因泥沙冲刷有十余字已模糊不清。文曰:圣宋皇四年孟冬,尚书屯田员外郎□( 通) 判阶州 /事朱处仁,自十六日西之本州故城□( 镇) 、峰贴城、平定关 /点检城寨后,廿三日过此,又巡历至武平、沙滩诸寨襀,/廿五日题记河口镇西石门硖东壁上。左班□□□( 殿直买) /马向宣、右班殿直巡检李士宗、福津县尉王□□( 侍) 行。
此前,笔者还在武都万象洞发现两帧与之相关题壁墨书,分别是题写于宋皇佑四年的《朱处仁题壁》和《向宣题壁》。《朱处仁题壁》墨书位于万象洞天庭西壁,楷书4 行云:田曹外郎通判郡事朱□ ( 处) 仁。 /左班殿直买马向宣、司理参军 /王宏,福津县令张□,/大宋皇四年三月九日游此。
《向宣题壁》墨书 ( 图8) 位于万象洞卧龙坝西北壁,楷书 4 行云:镇戎向宣、/河中王宏同 /游此。皇 /四年( 三月) 。
朱处仁,字表臣,营邱 ( 今山东省昌乐县营邱镇) 人,少从苏舜钦游,宋景佑元年 (1034) 登进士第。初任泗州( 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 判官、夷陵 ( 今湖北宜昌东南) 推官,皇佑四年通判阶州 ( 今甘肃省陇南市) ,嘉佑二年 (1057) 任泗州知州( 卷一八五《仁宗·嘉佑二年》P4473),嘉佑五年 (1060)“以淮南、江、浙、荆湖、福建等路提举运盐公事、职方员外郎朱处仁为屯田郎中”( 卷一九一《仁宗·嘉佑五年》P4626)。朱处仁与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人交往甚密,相互和唱诗文颇多。他宦游楚州时曾约请苏舜钦为其父朱咸熙(982 - 1020) 撰写《歙州黟县令朱君墓志铭》( 卷十四P109)。
朱处仁皇佑初通判阶州一职,史籍文献失载。阶州通判初置于庆历元年(1041)( 卷一三四《仁宗·庆历元年》P3200),宋初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与知州无异,名为佐官,实际是共同负责,并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察州”。
欧阳修有《送丁元珍峡州判官》一诗:“为客久南方, 西游更异乡。江通蜀国远, 山闭楚祠荒。油幕无军事,清猿断客肠。帷应陪主诺,不废日飞筋。”南宋周必大刻本及《四部丛刊》景元刻本《欧阳修全集》于此诗题下均出校记云“一作《送朱处仁》”。(P163)据沈文倬《苏舜钦年谱》载,丁元珍 ( 字宝臣) 与朱处仁于景佑元年同登进士第。丁旋任峡州判官,朱亦旋出为峡州推官。欧阳修守夷陵期间诗作常将此二人表字连署。许隽超先生曾提出 “此诗与丁元珍的生平以及两人的交往经过不符”,“若作《送朱处仁》,则其中的诸多触忤之处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P20)许先生所言极有理,由 “为客久南方,西游更异乡。江通蜀国远,山闭楚祠荒”四句可明显看出,作者所送之人是北人,其在南方为官多年,如今又将迁官西去,这与朱处仁身份及经历相契,陇南朱处仁相关题刻的发现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那么,以上所列欧阳修《送丁元珍峡州判官》应正名为《送朱处仁》,诗作无疑写于皇佑初年朱处仁通判阶州之时。
左班殿直买马向宣,镇戎军 ( 今宁夏固原一带) 人。左、右班殿直,武阶名,属三班小使臣阶列(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5 丙戌) 。《石林燕语》卷八载: “国初,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 卷八P118)右班殿直巡检李士宗,姓字无考。《职源》载:“巡检,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巡捉私茶、盐等,各视其名分以修举职业,皆掌巡逻讥察之事。”(P122)《朱处仁题记》所言故城镇、峰贴城、平定关、武平、沙滩诸寨,皆在今甘南舟曲县境内,为宋时阶州博马名镇。《宋史》:阶州,县二: 福津 ( 中下) ,领峰贴硖、武平、沙滩三砦、团城堡、平定关; 将利 ( 中下) ,砦一:故城。本故城镇,不知何年建为砦。( 卷八七《 地理三》P2157)《阶州直隶州续志》:平定关,在州西北。宋时于福津县西界置。以御羌人处。
峰贴峡寨,在州西一百二十里。与番戎相接,宋置寨于此,为戍守要地,产良马。即今西固峰贴城,在州西二百三十里。
武平、沙滩二寨,俱在州西,皆宋所置。( 卷十二《关梁》P94)峰贴城,即今舟曲县峰迭乡,位于白龙江的冲积扇上,古城寨遗址尚存,宋熙宁八年(1074)于此置茶马互市。故城镇,或谓“西故城镇”,即西固城 ( 今舟曲县治) ,在春秋战国时为白马氐所居,汉开西南夷为羌道县,后魏为武都郡石门县地,宋为阶州福津故城镇,绍兴二十年(1150)福津县令张俊臣筑西固城,二十七年(1157) ,县令平武寨苗彦茂重建。( 卷三《郡县治城邑考》P5)宋阶州福津县有安化、利亭、石门、角弓、河口、故城六镇( 《元丰九域志》) 。
三、陇南宋代茶马交易
西汉王褒《僮约》谓:“武都买荼 ( 茶) ,杨氏担荷。”这是目前所见茶叶商贸的最早记载。今传《僮约》文本,始见于唐人所编《艺文类聚》、《初学记》和《古文苑》,其中成书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的《艺文类聚》时间最早。《艺文类聚》卷三十五与严可均辑 《全汉文》卷四十二皆作“武都”,而《初学记》卷十九与《古文苑》卷十七作“武阳”,当前国内学者对“武都”还是“武阳”争议颇多,在此暂不讨论。
茶马互市究竟始于何时,学界尚有分歧。西垂( 陇南礼县大堡子山一带) 养马早已闻名,《史记·秦本纪》说:“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间,马大蕃息。”《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云:“武都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唐初“马邑州”的命名可能与博马有关,《新唐书》载:“马邑州,开元十七年置,在秦、成二州山谷间。宝应元年徙于成州之盐井故城。”( 卷四三《地理七下》P1036)盐井,即陇南礼县盐官镇。《十国春秋》称:“王建以骑将起家,故得蜀之后,于文、黎、雄、茂等州多市番马,十年之间,遂得及兹数。”( 卷三五《前蜀一·本纪》P497)应该说,陇南博马至迟始于唐末天复七年( 天佑四年〈907〉)。宋初,西北地区的原州、渭州、秦州、德顺军等地是汉、藏、党项等各民族贸易的市场,也是宋朝以茶易马的主要场所。茶马互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传统贸易形式。不过,“国初博易戎马,或以铜钱,或以布帛,或以银绢”,还不是真正的茶马贸易,只是到了“熙宁以来,以我蜀产 ( 茶) ,易彼上乘”,茶马贸易才真正开展起来。宋章如愚言:“熙宁以来,讲摘山之利,得充厩之良,中国得马足以为我利,戎人得茶不能为我害,彼以食肉饮酪之性所嗜惟茶。”( 卷四四P626)《阶州直隶州续志》也说:宋雍熙、端拱间,阶、文、成州皆市马。其后置场,则阶州、文州市吐番马,取良弃驽。初以铜钱给马值,有司言“戎人得钱,销铸为器”,乃以市帛、盐钞、茶及他物易之。( 卷一四《 物产》P115)宋真宗景德三年 (1006) 陇右诸州买额中,“阶州蕃部马五千匹,省马千匹”居首位,“文州蕃部马二千匹,省马七百二十匹”位列第三。( 《兵二四·之二》P7180)大中祥符七年 (1014) 前后,阶州地方官员因干预马政而受惩处:“欣,莆田人,初为阶州军事推官,时自知州以下皆坐买马得罪,而欣独免,由是以清谨知名。”( 卷八三《真宗·大中祥符七年》P1903)《宋史》云:“市马之官,自嘉佑中始,以陕西转运使兼本路监牧买马。”( 卷一九八《兵十二·马政》P4951)然而,《朱处仁题记》与《朱处仁题壁》均有“左班殿直买马向宣”的记载,可见,早在皇佑初年已有了专门负责买马之事的地方职官。
宋神宗时,王韶拓边河湟,上言“西人颇以善马至边,所嗜唯茶,乏茶与市。”( 卷一八四《食货下六·茶法二》P4498)宋庭便把茶马贸易扩大到熙河地区,“自是国马专仰市于熙河、秦凤矣”( 卷一九八《 兵十二·马政》P4950)。于是宕昌、峰贴峡和文州( 文县) 的战马名播海内:盖南渡前,市马分而为二: 其一曰战马,生于西陲,良健可备行阵,今宕昌、峰贴峡、文州所产是也; 其二曰羁縻马,产西南诸蛮,短小不及格,今黎、叙等五州所产是也。( 卷一九八《 兵十二·马政》P4955)川、秦马司互市之地,惟西和、阶州并是西马,比诸州为最上。( 卷一一六八四《 职官·四三》P3331)熙宁中陇南境内所置茶场有:成州在城及府城场、栗亭场、泥阳场。熙宁九年十二月置。
岷州在城及长道县、大潭县、盐官镇、宕昌寨、间川寨、长川寨、荔川寨、谷藏堡。熙宁八年闰四月置。阶州在城及将利县、西故城镇、峰贴峡寨,熙宁八年闰四月置。( 卷一七五六○《 食货·二九》P5314 - 5315)从《朱处仁题记》看,阶州“五寨”( 故城、峰贴城、平定关、武平、沙滩) 是宋初市马名镇毋庸置疑。朱处仁题记( 皇佑五年〈1052〉) 距陇南置茶场( 熙宁八年〈1075〉) ,仅相隔二十余年,而西人嗜茶,又非一朝一夕,所以,有理由相信,陇南茶马交易熙宁前已在民间进行着。
绍兴十二年 (1142) 宋金议和,宋廷立互市于宕昌,致使西陲骑军复盛。今存甘肃成县的《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写道:西边地控全秦,平原浅卑,风埃千里,实骑兵用长之利。信武顺王时,以金缯诱致迭宕诸羌,使之耕牧并塞之田。自是,益置互市于宕昌,故多得奇骏。辛巳之战,西路骑兵甲天下。自张松典榷牧,始奏绝军中互市,听其给拨,故所得多下驷,数辄不充。公叹曰:“马者,兵之用也,吾宁罢去,不忍一旦误国重事。”即条奏利害,以谓军中市马,行之三十余年,有骑兵精强之声,而无岁额侵损之害,不宜更变。今军□给□非昨时比,祈许岁市匹五百,庶其可振矣。时孝宗锐精内治,□远烛微,惟恐弗及,旨从中出,特许市七百匹。西陲骑军,于是复盛。( 卷四《 宋下》P16027)西和县胡询之先生收藏的出土于长道镇的《杨进墓志铭》( 绍兴二十九年〈1159〉) 也说:“公( 杨进) 素有伯乐之鉴,屡被檄于宕昌收买,进马千百之数,无一不当,人孰可继? ”
有学者言: “在几乎整个南宋时期,朝廷所需的西北边马基本上是通过西和州的宕昌寨和阶州的峰贴峡及文州马场获得,其中宕昌寨和峰贴峡两地的市马量和马匹质量之优,使得这两地的边马收市在南宋市马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P27)“自绍兴初运茶博马,系于西和州管下宕昌寨、阶州管下峰贴峡置场,其茶运却从兴州置口以去摆铺运发,系经由兴州顺政、长举县,阶州将利、福津县,前去临江茶场交纳,应副博马支用。”( 《兵二三·之三》P7161)因此,宕昌寨、峰贴峡、临江寨 ( 宕昌县临江铺乡) 三地位置显得十分重要。绍兴二十一年 (1151) ,“诏西和州管下宕昌马场添买马官一员”( 《兵二二·二五》P7156);“绍兴三十年,殿前司差向昌务前去宕昌监视买马”( 《兵二二·三一》P7159),隆兴二年(1164) ,“差统领官孟庆孙前去宕昌等处,同共监视买发”( 《兵二二·三一》P7158)。乾道八年(1172) ,又于西和州置添差通判一员“专任宕昌监视买马”。由于仅宕昌置库就“收支买马钱粮、茶绢数百万贯”,“年额买马,几近万匹,出纳钱物浩瀚”,所以都大茶马司申请,分别铸造“西和州宕昌买马之印”和“茶马司宕昌茶帛库记”两方铜印。( 《兵二三·之九》P7164)为保证宕昌寨所买西马在运送途中,不被其它马种偷换。宋庭采取了乾道四年 (1168) 二月十四日提举茶马监牧公事张松的建议:将宕昌马场买到马赤寸,于马项下印烙引卖人姓字火印,排纲起发。若将来到行在内有短寸匹数,及齿岁不同,乞看验火印姓字降下,责凭根究,追理短寸亏官价钱。( 《兵二三·之二》P7160)
尽管如此,运抵四川的战马仍有 “不应格者”,南宋淳熙八年(1181) ,知兴国军朱曦颜言:四川茶马司于宕昌、黎、文等州,市马万二千余匹,不应格者,官即不买,又禁民间私售。夫马在官与藏于民一也,与其弃之化外,孰若养于民间,为吾外厩邪! 乞听军民从便收买,缓急可以获用。即收夷人之心,复与省地之利。
淳熙三年(1176) ,为保证纲马运送,宋庭曾对陕南、陇南沿途马驿进行整置: “汉阳军郢房州及金洋州、兴元府、兴、成、西和抵宕昌马驿狭隘弊陋。诏逐路漕臣选委有才力官,躬视前去逐驿检视,疾速措置督责,务要整肃,不致阙误。”( 《兵二三·一四》P7166)
四、石门沟栈道在阴平道茶马运输中的地位
在宋初,阶州是出使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乾德四年 (966), 西行取经的继业三藏,在其《西域行程》中说:“业自阶州出塞西行,由灵武、西凉、甘、肃、瓜、沙等州入伊吴、高昌、焉耆、于阗、疏勒、大石诸国……过雪岭至三耶寺,由故道,自此入阶州。”( 卷下P858)宋张舜民《画墁录》对阴平道西段交通有详细记载:凡自岷州趋宕州,沿水而行。稍下,行夫山中,入栈路,或百十步复出。略崖豤豥,不可乘骑,必步。至临江寨,得白江。至阶州,须七八日,皆使传所不可行。
张舜民所言为北宋初年路况。至熙宁四年(1070) ,王韶平羌叛乱,曾引兵伐木,致力于道路的整修与拓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七载:盖洮、岷、迭、宕连青唐玛尔巴山,林木翳荟交道,豦阻不可行,( 王) 韶欲为兵除道,乃先遣人以伐木为名,令青唐羌为卫,以大兵驻谷口镇之。至是,可连数骑以行。( 卷二四七《 神宗·熙宁六年》P6022)
王韶伐木除道为此后的茶马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石门沟栈道改造与完善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石门沟栈道距岷江与白龙江的交汇地两河口镇仅 1. 5 公里,沿白龙江则进入舟曲故城及峰贴城境内。溯岷江而上,过临江寨抵宕昌、岷县。自临江寨东行,迳南阳镇,越牛尾关,即与宋时大潭县通连,再沿西汉水顺流而上可达秦州( 天水市)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的《牛尾关豧梯崖路碑》有“岷通蜀川,普渡诸众,泾商通行数载”的记录; 今存大潭县故治 ( 甘肃礼县白关乡太塘村) 刊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 的《两县二八分科后记》载:“自朝廷立市西戎之马于宕昌,马政刍秣之重,首事于潭邑……吾乡之民,赓赓然役于马政,困于赋役。”既然《宋会要辑稿》说“( 阶州) 将利、福津两县不系茶运经过地”( 《兵二三·之二》P7160),可知汇聚于秦州的官茶必然是通过这条道路运达临江寨的。
自石门沟栈道南行,即进入《三国志》所谓的“孔函谷”,过三角坪,抵武平寨,有多条捷路与阴平 ( 甘肃文县) 及南坪 ( 四川九寨沟县) 相通。其一,从大峪沿拱坝河东下,越拱坝梁,出博峪沟迳至阴平; 其二,从大峪至沙滩,南行跋涉武坪、大海沟林间古道,越青山梁至南坪; 其三,从拱坝河畔进插岗沟越过插岗岭经二十四个亮晃晃古便道,即入博峪,再沿白水江到达古阴平——— 文县; 其四,从拱坝河进入铁坝沟、越木头岭,亦进入白水江河谷。(P50)今存文县中寨西北黄土地村,立于民国五年(1916) 的《中寨拐筏岩修路碑》载:我乡之东北有拐筏岩路者,上通洮岷,下适蜀汉,因为秦蜀之要道,亦为文南之咽喉。悬崖峭壁,碧岫青严。云横秦岭,齐鹳雀以摩空; 雾锁岷关,并鹫峰而颉秀。仰观则猿惊鹤唳之壁,俯瞰则鸭头鱼跃之浪。危同九折,险逾八盘。行旅则裹足而不前,商贾则惊心而怯步。
出石门沟栈道沿白龙江东行,过两水镇,抵武都,首先进入阴平道主干道,即武都——— 文县临江——— 口头坝——— 玉垒——— 碧口——— 广元——— 入蜀。自两水镇北行,过蒲池,亦有古道与西和、礼县相连。从武都沿 205 国道北进,越米仓山,抵望关,东与略阳相接,即望关——— 长坝——— 巩集——— 寺台——— 白马关——— 大南峪———略阳。自望关北行,迳平洛镇,一条古道进入西汉水流域,与西和县打通,另一条道路则与成县相接。过成县东可进入嘉陵道,继续北上则进入祁山道,与天水连通。由此可见,石门沟栈道是阴平道西段茶马进出的咽喉要塞。
笔者推测,石门沟栈道遗迹中,位置较高的栈孔可能是三国或之前开凿,位置较低的两排大约完成于宋代。由于石门沟栈道处在距离较远的弧形通道上,路面狭窄促迫,危难阻峻,两山壁立,下有不测之溪,相向而行的赶马人彼此无法看见对方,而且马队排纲而行,只进不退,一旦相向而遇,就会出现“进不能济,息不得驻”( 《西狭颂》) 的尴尬局面,其后果不堪设想。由此推测,石门沟栈道可能是一个“立交桥”式的立体通道,分布密集而多层排列的栈道孔遗迹就是最好的见证。假如果真如笔者推断的那样,石门沟栈道就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令人叹为观止。
五、余论
除石门沟栈道外,在两河口至临江寨之间尚有多处险关。如花石关、邓邓桥、鲁班阁和通北口等。今存距宕昌县化马乡石阏子村一华里的岷江南畔崖壁上有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 镌刻的“天沆永搏”四字榜书摩崖,款云:“山右武乡赵牧题。大清康熙乙酉。慧多祥,刘星住刊。”
《陇右金石录》引《阶州志》云:花石关,在州西两河口花石峡,双崖对峙,绝壁有“天沆永搏”四大字旁书,有小字远不可识。( 卷七《 明二》P1622)邓邓桥在宕昌县官亭乡邓桥村。相传为邓艾、邓忠父子所建,故名。闽中诗人陈如冈曾赋诗云:“束马悬车不易行,崎岖险道出阴平。当年人抗期期诏,此日桥留邓邓名。板屋数家喧虎迹,石崖千尺涌江声。前途听说明朝坦,稳卧篮舆梦不惊。”(P86)邓邓桥近壁有摩崖题刻云:明崇祯九年,岷江泛滥,江水横溢,邓邓桥垮塌,车马难行,渡水之辛苦不堪言。为达津途,蒋秀为总督工,以旗为号; 董生奎为木工技师,筹木运石,丈量土地,测定地势,动员该地民工,复修岷江邓邓桥。明崇祯九年岷州文生□□□记之。
鲁班阁栈道在甘江头与邓邓桥之间。《武阶备志》载:“鲁班崖,在西固城北九十里,两崖悬绝,有二灵柯插入崖隙间,以栈覆土以通往来。”( 卷一《建置》P12)南宋绍兴二年(1132) 的《鲁班阁题诗》云:“潜而勿用已沉残,起料阶州顾七持。从日初与云雨士,方纵或跃舍崖间。”( 《附录》P635)通北口在宕昌甘江头乡甘江头村,今通北口留存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题壁墨书:大明岁次庚午年,岷州管辖临江里地名洞冰后尖佛嘴,边踩人马难过。近蒙三司老爷过往,改宕昌地方旧地。地方总甲黄世龙带领甲人开斩阶州□伦。明嘉靖二十四年。茶马运输是宋代阴平古道西段兴盛的主要原因,除茶马互市外,食盐交易也十分重要。“解盐之法,是为边备根本”( 卷上P750),“量入计出,可助边费十分之八”( 卷一八一《食货下三》P4418)。阶州曾产食盐,并于此置场榷卖:户部言:“昨察访永兴等路常平免役李承之奏: 阶州福津、将利县界出产土石等盐,可以置场榷买,定价出卖。若比较每年所收息役钱数各有增剩,经久可行,其条画措置,令陕西制置解盐相度申请。”从之。( 卷三八九《 哲宗·元元年》P9467)因此石门沟栈道也是阶州“土石等盐”运往舟曲、宕昌以之易马的唯一通道。
总之,石门沟古栈道遗迹及《朱处仁题记》摩崖等沿途相关题记的发现,为研究宋代熙河、秦凤等路茶马交易与运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同时为考察阴平古道西段交通线路积累了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与考古价值。
[ 参考文献 ]
[ 1 ] ( 西晋 ) 陈寿. 三国志 [ M ] . 北京: 中华书局,1964.
[ 2 ] 吴鹏翱. 武阶备志 [ M ] . 同治十二年( 1873) 抄本.武都区图书馆藏.
[ 3 ] 裴 卷 举 ,王 俊 英. 沓 中 考 [ J ] . 西 北 史 地 ,1997 ,(2).
[ 4 ] ( 宋 )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 M ] . 北京: 中华书局,1986.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四川射洪地质遗迹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