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镛,字乾翔,号颂南,泉州府晋江县三十九都塔后村(今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北峰街道北峰社区塔后村)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位"抗直敢言","直声震天下"的坚强抗战派分子,与朱琦、苏廷魁并称为天下三大名御史,《清史稿》《福建通志》(民国版)列有其传.他卒后,钦赐祭葬,祀乡贤祠.其墓现位于塔后村西南的西姑院处(1998年3月被公布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该墓重修时,陈氏裔孙从墓中取出两合墓志铭托原泉州市文管办拓片,再将之下葬.遗憾的是,2008年6月3日傍晚,该墓被盗,两合墓志铭不翼而飞,迄今下落不明.幸好有拓片保存.
这两合墓志铭,一系陈庆镛的墓志铭,为奉政大夫、云南安平抚彝同知李峥嵘所撰,镌刻于清咸丰九年(1859);一系陈庆镛暨妻宋氏的墓志铭,为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北巡抚署两湖总督郭伯荫篆额,奉政大夫、刑部员外郎衔河南司主事陈棨仁撰文,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南书房行走潘祖荫书丹,镌刻于清光绪六年(1880).两合均是黑页岩石质的长方形志石,无志盖,每合各两方,计四方,双面刻.
第一合:第一方基本完好,第二方断为两截(已粘合).每方长30.5、宽22.8、厚20.22厘米.额,上部镌刻篆书阳文"皇清"二字,又线刻莲瓣纹宝盖和双火龙图案;下部镌刻篆书阴文"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工科给事中颂南陈公墓志铭"23字,分5行.志文(附录于后并断句),楷书,纵29行,满行19字,共947字.字迹端正遒劲,大多清晰可辨,只有个别几字因破损剥落.
第二合:二方都基本完好,每方长45.5、宽32、厚0.10厘米.额,镌刻篆书阴文"诰授中议大夫颂南陈公暨德配宋淑人志铭"18字,分3行.志文(附录于后并断句),楷书,纵78行,满行24字,共1669字.字迹端正遒劲,大多清晰可辨,只有小部分因磨损模糊不清.另者,有三处因刻错而改刻,并重复镌刻正确之字附于旁.
这合墓志铭编入陈棨仁《绾绰堂类稿》第四册"墓志铭",因是手抄,内中好多处有漏字,或增字,或抄错。
陈庆镛是清末一代名臣,在我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从他的这两合墓志铭中尚可获得不少新的历史信息,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1.陈庆镛的字、号.《清史稿》只记载他"字颂南"[1],《福建通志》记载他"字乾翔,别字颂南"[2],新编的《泉州市志》和《鲤城区志》都记载他"字乾翔,号颂南"[3].从第一合墓志铭来看,《福建通志》及新编市志、区志所记载陈庆镛的字、号是正确的.
2.陈庆镛的生卒时间.《清史稿》《福建通志》只记载他的卒年,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海林、李延沛先生编的《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也只标出他的卒年[4].从第一合墓志铭可知他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二月十三日,咸丰八年八月初二日(1858年9月9日)卒于泉州团练公所(址在今开元寺西塔对面),享寿六十四岁.
3.陈庆镛的家世.新旧志书都几无记载,而这两合墓志铭却有较详细的交代.第一合墓志铭记载:"曾大父讳继儒、大父讳可德、父讳大睿,钦旌孝子,皆以公贵,奉赠其官."可见在陈庆镛登科为官之前,其祖上只是普通庶人.所以说,陈庆镛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长大后能够中举当官并着述丰富,完全是靠个人的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得来的.
4.陈庆镛的教师生涯.这在新旧志书中都没有记载,可第一合墓志铭交代得很清楚.该墓志写道:"公七岁就外傅,聪慧异常."《辞源》言:"外傅,教学之师."这就是说,陈庆镛因"聪慧异常",七岁就当过教师.该墓志铭又写道:"丙午,旋里,主金石、玉屏两书院,掌教造就甚多."这就是说,在清道光丙午(1846),陈庆镛返回家乡(其原因后面会谈到)后,曾主持金石、玉屏两书院.玉屏书院址在原厦门岛上,而金石书院址不知在何处?陈庆镛曾写过《玉屏、紫阳二书院经费碑记》,内中记载说:"自道光辛丑海氛告警,所存息荡遗,于是二书院并为一.已酉,余主讲其地,兴泉、漳、永肄业耒者,屡纷纷满户外, "[5]
于此看来,道光辛丑(1841),玉屏书院与紫阳书院虽合并为一,但依然还称之为二所书院,陈庆镛则是在道光已酉(1849)主持该书院.所以,墓志铭所说的金石书院是否是紫阳书院之误,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另者,从墓志铭上的记载和陈庆镛所撰之碑来看,他的教学成绩斐然.
5.陈庆镛的科举之路.新旧志书的记载较为简单又不够全面,而这两合墓志铭,尤其是第一合墓志铭有较详细全面的记载.据载:陈庆镛于清道光壬午(1822)在泉州参加科试,时礼部侍郎韩树屏来此视学,试以古学《谏果赋》,"得公卷,大加赏识,以将来必为谏垣名臣,遂拔冠军,取入晋庠一名",从而赴省参加乡试,中举人第23名;道光壬辰(1832),赴京参加会试、殿试,中进士第47名.
6.陈庆镛的为官历程.第一合墓志铭对他在外任职的时间交代得较为详细.据载,陈庆镛于清道光壬辰中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派习国书散馆,改授户部主事";道光已亥(1839),"补户部云南司主事";道光辛丑(1841),"升授户部江西司员外郎";道光壬寅(1842),"补江南道监察御史";道光乙已(1845)八月,"升授工科给事中",后因"巡视东城,失察同官案,吏议降调,候选光禄寺署正"(《福建通志》错载为"巡视中城").于是,道光丙午(1846)返归故里,"栖迟桄门,日事稽撰",之后又主持书院的教学工作;咸丰七年(1857),林俊率领农民起义军围攻泉州城数日不克而退,乃因"公先事筹饷调练,其保全桑梓之功尤大,大府入告以道员即选",翌年"竟因病不起","以疾卒于泉州团练公所","朝廷以公功为多,特赠光禄寺卿衔".从墓志铭以及新旧志书所载、陈庆镛的为官历程来看,他生前的最高官职是监察御史,卒后赠光禄寺卿.
7.陈庆镛的学术造诣.《福建通志》记载,他"尝自题楹语云:'六经宗孔(安国)、郑(玄)、百行学程(颐)、朱(熹).'用顾亭林(顾炎武)语也"[6].而这两合墓志铭则都记载他说:"六经宗许(慎)、郑(玄),百行学程、朱."并且第二合墓志铭也记载说,这是他引用"顾先生之言".陈棨仁是陈庆镛的学生,他必然亲自聆听过老师所讲的这一句话,另者,从第二合墓志铭可知,陈庆镛所着的《籀经堂稿》《齐侯罍铭通释》均成书刊行,而《三家诗考》《说文释文校本》《古籀考》《毂梁通释》尚为草稿,未成书.
8.陈庆镛的墓葬.旧志无载,新志只记今址.从第一合墓志铭可知,清咸丰九年(1859),陈庆镛原葬于晋江三十九都玉塔里塔后村(今丰泽区北峰街道北峰社区塔后村)的福安宫(俗称大宫)口(第二合墓志载,至光绪六年,只是形式上与夫人宋氏合葬于南安三都佛迹山之麓).据陈氏裔孙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北峰中学扩建校舍,被勒令草草移葬于塔后村西南的西姑院处,并将其夫人宋氏、侧室方氏与之合葬在一起."最后,必须指出这两合墓志铭对于陈庆镛诰授的文散官阶及其诸孙名字的记载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诰授的文散官阶,第一合墓志铭是称他"诰授中宪大夫",而第二合墓志铭则称他"诰授中议大夫".按清朝官制,中宪大夫为文散官十八阶之第七,正四品;中议大夫为文散官十八阶之第六,从三品;这两者的官阶是相差一级,但不管是中宪大夫还是中议大夫,都应是他生前被诰授的.然而,这两合墓志铭则都是在他卒后镌刻的,其所标出的当是他生前所享受的最高官阶.所以,陈庆镛生前所诰授的文散官最高官阶是中宪大夫,还是中议大夫,就难于判断.
总之,陈庆镛是一位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着名历史人物.他的这两合墓志铭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今之被盗,下落不明,虽有拓片保存,但亦弥补不了它的损失.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