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1999—2010年间有关现代人类起源研究的文献综述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1 两种假说的对立
1.1 夏娃学说
1.2 多地区起源说
1.3 中间路线
2 多学科多角度研究成果
2.1 解剖遗传学
2.2 考古学
2.3 社会学
2.4 年代学
3 展望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内容摘要:现代人到底是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困扰了人类自己几百年的问题。即使时至今日,科学发达,考古发现不断增多,人们依旧无法明确的说出自己的起源。在1999至2010年12年间,中国学者和世界上各地的学者都还在对这个问题做着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显着。本文将从两种假说的对立,多学科多角度研究成果和展望三个方面来论述这12年间,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部分论文所反映出的研究成果。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现代人;人类起源;研究综述。
什么样的人类才能称之为现代人类呢?周忠和先生告诉我们,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晚期智人(例如:山顶洞人就属于晚期智人)。
关于现代人的起源,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大假说:一个是目前比较流行的非洲单一起源说,即俗称的夏娃学说。与之相对的是多地区起源假说。(也有人认为主要有三种假说,还有一种假说为基因流学说。 这里我们采用两大假说的说法。)而这两大假说的对立,也构成了目前学术界关于现代人类起源问题研究的主体。
1 两种假说的对立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现代人类起源的两大对立假说为“夏娃学说”和“多地区起源”,在学术界有些人支持前者,有些人支持后者,还有一部分学者采取了“中间路线”,即认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有一定的理论的依据。
1.1 夏娃学说
龚缨晏在《现代人类起源的“夏娃”理论》一文中详细介绍了现代人类起源中的“夏娃理论”。文章指出“夏娃理论”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产物。之后介绍了线粒体DNA在遗传学中的作用,从而为阐述威尔逊的实验结果可信性做出说明。再次通过威尔逊的实验结果说明夏娃理论即“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均来自于以为非洲女性,她是人类各种族的共同祖先。”4最后,文章指出虽然夏娃理论颇受攻击,但是夏娃论者不断提出新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方玄昌在《寻找人类迁徙路线》的报道中,通过采访复旦大学教授卢大儒先生,指出“根据基因分析,实际上中国民族的各民族祖先距离我们都非常近。”和“绘制基因地图”项目的阐述,说明并支持了夏娃学说。
李晓晨在《人类起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通过阐述尼安德特人与现代欧洲人的差异,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得出的研究成果和运用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方法研究现代土着居民群之间的遗传巨鹿的研究成果,支持了建立于“夏娃学说”上的人类起源迁徙说。 在克里斯·斯特林格着,陈星灿翻译的《非洲与现代人的起源》一文中,他从自己1971年以来的对尼人华师进行的测量和分析入手,进而阐述了基因学家于1987年对尼人DNA所做的实验,坚定而有力的支持着“夏娃学说”。作者在与他人合着的《走出非洲——现代人类的起源》一书中有着更为详细的研究成果。译者对与这篇文章有着中肯的评价“本文虽短,但对十年以来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作了很好的概述,值得一读。” 霍正浩在《mtDNA与现代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一文中,通过介绍mtDNA,即线粒体DNA自身的特点,进而介绍mtDNA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的运用,最后推断出人类起源的时间和迁移路线。从而支持“夏娃学说”。 目前,大部分的西方学者都支持“夏娃学说”,但于此相对立的是,一批学者所坚持的“多地区起源说”。
1.2 多地区起源说
“多地区起源说”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就是中国着名的古人类学家吴新智先生。吴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这样的一种观点。并将其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模式。 在《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一文中,吴新智在文中利用中国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为多地区进化说提供实证,此外还简略介绍了用DNA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目前达到的结论,并从体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环境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诸方面的对这个结论进行检验。
在《古人类学研究进展》一文中,吴新智指出“使用现代人的分子生物学资料去探索和复原人类的历史,毕竟是间接的,其间有许多问题需要寻找合理的解决,不久前刚刚起步的人类化石古DNA研究只是很不成熟的探索,也有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进化的直接证据,其他古代遗物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硬证据。”从而说明多地区起源说的合理性。
俄国学者阿·潘·杰烈维扬科在《欧亚大陆人类的起源与现代居民的起源》一文中,阐述了大约发生在180—200万年前,猿人(直立人)第一次离开非洲家园的第一次大迁徙,和发生在距今约35—45万年前的第二次大迁徙浪潮。用欧亚大陆许多地区找到的考古学材料作为支撑,支持并肯定“人类多地区起源说”。 以上两派学者都坚持认为自己所持的理论更具有说服性,而还有一大批学者则选择了一种“中庸之道”,认为两种假说在都有道理的同时又都有缺陷,真正的定论需要更多证据的发现。
1.3 中间路线
华诗迪在《非洲!还是四大洲——现代人起源之争再起波澜》一文中,即介绍了金力教授利用Y染色体上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为遗传标记“调查东亚人群Y染色体单倍型的类型及频率分布规律”发现这些东亚人群中无一例外地带有非洲人的遗传基因和标志的结果,证明东亚人群的“非洲起源说”,也介绍了吴新智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最后指出“遗传学的证据倾向于支持‘非洲起源说’, 而一些古人类学的证据则支持‘多地区起源说’。”在《中国人从哪里来?》一文中,介绍了中国人类起源发展的过程之后,最后选择了“中国人究竟是从非洲走来的,还是在本地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而来,目前古人类学界尚无定论。”这样一种表述作为最后的总结。 在岳冰类似通讯稿的《关于现代人起源的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举行》一文中,我们看到日本学者尾本的发言代表了许多走中间路线学者的观点“研究现代人起源的重要之点是获取证据。基因方面的证据对了解这段历史更有利;化石和石器对了解古代人的行为更合适,都要尽量积累过得硬的资料,在方法上要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得出结果总是会加上推测,但推测则是有危险性的。” 出了基于两大假说上的人类起源研究,在研究现代人类起源的时候,许多学者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并不局限于古人类学而研究古人类学,他们更多的采用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多学科多角度的进行深入的研究,使现代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更加具有可行性,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2 多学科多角度研究成果
在现代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更加趋于采用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中主要有解剖遗传学,考古学,社会学和年代学等学科,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一下。
2.1 解剖遗传学
木人在《奔跑是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文中,通过新发现的人类化石,阐述了美国哈佛大学和犹太大学的人类学家们对一些化石证据的新研究表明,奔跑可能是人进化过程中一个关键因素。最后文章认为“从解剖学意义上来看,奔跑能力的形成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种改变,它最终改变了人的体态”。11 周忠和先生的《DNA解读人类起源》一文,霍正浩的《mtDNA与现代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一文和《六万年前人类化石的DNA》都主要通过对从化石标本中提取出线粒体DNA的实验结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周忠和先生认为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霍正浩则完全支持“夏娃学说”。《六万年前人类化石的DNA》一文则是对澳大利亚实验小组的结果做了一定的展望。 麦吉尔在《穴居人是人类老祖宗吗——俄报挑战人类起源说》一文中,作者阐述了以现代女性基因为依据而进行的母系家族分析和以现代男性基因为依据而进行的父系家族分析,提出穴居人与智人拥有共同的祖先,但是由于穴居人智力低下最终为历史淘汰,人类真正的祖先理应为智人的观点。 盛桂莲,赖旭龙,王頠合着的《分子人类学与现代人的起源》以及吴新智的《与中国现代人起源问题有联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的讨论》则主要采用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成果进行研究。在《分子人类学与现代人的起源》一文中,通过蛋白质研究,mtDNA研究,古DNA研究和Y染色体DNA几个方面,分别对非洲起源学说和多地区起源学说做了分析,并在最后对现代人的起源研究做了讨论和展望,认为“综合细致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系统科学地 应用开发多种现代技术,人类学界将来必然会对现代人的起源和进化这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追寻到我们现代人真正的‘根’。”
2.2 考古学
刘武,高星,裴树文,武仙竹,黄万波在《鄂西-三峡地区的古人类资源及相关研究进展》一文中,指出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装饰品等人类活动遗存,以及与古人类伴生的动物化石。近年的野外发掘及实验室研究也都证明鄂西—三峡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直是古人类生存与繁衍昌盛的区域。进而指出该地区丰富的古人类资源对研究与中国古人类演化有关的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刘武,何嘉宁,吴秀杰,吕锦燕等人在《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将山顶洞人和现代中国人做了对比,通过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吴新智的《中国人类化石研究对古人类学的贡献》和《人类起源研究回顾与中国古人类学展望》,以及赵炳清,陈瑞芳合着的《对我国境内古人类向现代人类演化历程的阐释》等文章,则主要通过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多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和大量的古人类化石,阐述了我国古人类有独立发展和连续发展的特征,从而否定非洲起源说的观点。
2.3 社会学
杜水生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探索人类本身的来源一直是现代科学的前沿课题,但是由于这一课题把人类本身做为研究对象,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13作者通过对100多年人类起源研究历史的回顾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尤其是当前现代人的起源问题成为学术界的争论的热点问题,努力克服社会心理因素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可以使我们早日抵达理想的彼岸。
2.4 年代学
石丽,张新锋,沈冠军合着的《中国现代人起源的年代学新证据》和沈冠军的《中国现代人类起源:来自南方化石地点的年代学证据》则采取了年代学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对的现代人类起源问题进行了论述。两篇文章均是从介绍年代学入手,阐述了年代学在人类起源问题研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中国现代人起源年代学新证据》一文中,作者指出基于铀系测年技术,在研究了我国南方多个中、晚更新世人类遗址的年代之后,表明中国也存在约10万年前的现代人遗址。现代人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可能不晚于非洲和西亚。在《中国现代人类起源:来自南方化石地点的年代学证据》则将年代学的测定做了细化,基于新生碳酸盐岩铀系测年,研究了中国南方柳江人洞等多个晚期人类化石地点的年代,结果远大于原认为的20~30 ka。晚期智人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可能不晚于西亚和南非。作者进而指出中国40~100 ka间人类化石的“缺环”,很可能只是测年技术系统误差造成的假象。两篇文章基于年代学的实验结果对非洲起源说持否定态度,并认为“对岩溶洞穴遗址进一步的综合研究,有可能 为破解有关现代人类起源的诸多疑点提供重要的以至一锤定音的证据。”
3 展望
吴新智先生在《对21世纪发展中国人类起源研究的若干建议》一文中,对未来中国人类起源研究提出了诸多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发现更多的化石,更深入的进行形态学研究。第二,同步开展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研究。第三,寻求人类古生物学与分子人类学在人类起源与进化研究方面的协调。第四,构建可信度更高、涵盖面更广的我国古人 类年龄框架。第五,当进行我国古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研究。这五点建议也正是对未来的一个展望,为未来的现代人类起源研究指出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法奎:《人类进化趋于停止论可信吗?》
2、《中国人从哪里来?》,《生命科技》,2003年第15期。
3、《人类起源两大假说》,《生命科技》,2003年第15期。
4、吴新智:《浅谈人类起源与进化》,《大自然》,2004年。
5、王方辰:《人类起源之谜》,《科技潮》,2002年第7期。
6、袁宾:《人类进化的缺失环节》,《飞碟探索》,2002年第6期。
7、周忠和:《DNA解读人类起源》,《华夏地理》,2007年第1期。
8、方玄昌:《寻找人类迁徙路线》,《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5月16日。
9、吴新智:《古人类学研究进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年第5期。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