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与柳姓的由来与发展
柳下惠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中国历史上顶尖名人,但他的佳言懿行却得到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及古代圣贤的赞颂,特别是关于他的“坐怀不乱”传说,成为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美谈,成为中国男性的最高道德典范,受到后人的敬仰。
他是柳姓始祖也并无争议,所以他受到柳姓后裔的普遍尊重。而遗憾的是,像他这样的历史大名人,竟无人为他作传。他的一生业绩只散记于《论语》《孟子》《左传》《国语》及其他子书之中,使人难以窥探他的生平全貌。幸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柳氏”条目之下,简要地记载了柳下惠的姓氏由来及柳姓发展的脉络,现摘录于下:
柳氏出自姬姓,鲁孝公子夷伯展孙无骇,生禽,字季,为鲁士师,谥曰惠,食采柳下,遂姓柳氏。楚灭鲁仕楚。秦灭天下,柳氏迁于河东。秦末柳下惠裔孙安始居解县。
安孙隗汉齐相。六世孙丰后汉光禄勋。六世孙轨晋吏部尚书,生景犹,晋侍中,二子耆、纯。耆太守,号西眷。耆二子恭、璩。恭后魏河东郡守,南徙汝颍,遂仕江表。曾孙缉,宋州别驾、宋安郡守,生僧习,与豫州刺史裴叔夜据州归于后魏,为扬州大中正、尚书右丞。方舆公五子 、庆、虬、桧、 上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有关柳姓的源流基本是正确的,但也有小小失误。其说“柳氏出自姬姓”,是正确的,因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鲁国的后裔皆出自姬姓是毫无疑问的;但下面说“鲁孝公子夷伯展孙无骇”则不准确。考诸史实,鲁孝公之子名展,展之子名夷伯,夷伯之子名无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鲁孝公子夷伯展”,是把鲁孝公之子展与孙夷伯混记在一起,从辈分上说差了一辈。这种失误可能是传写之误。据《世本·氏姓篇》记载(秦嘉谟辑本):“展氏,鲁孝公子展之后,孙无骇生展禽、展喜。”虽然没记夷伯,但辈分不错,无骇确是公子展之孙。那么无骇生子为什么叫展禽、展喜呢?因为无骇以其祖父之名展为姓,而称展无骇,故其子不再姓姬,而称为展禽、展喜。展禽就是柳下惠。
关于展禽又称柳下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就说得很清楚了。因为展禽在鲁国仕士师(主管刑狱的官),食采于柳下,惠是谥号,故称柳下惠,其后裔去掉下字,遂姓柳氏,柳下惠遂成柳姓之始祖。在楚国灭鲁之后,柳氏子孙遂在楚国做官。秦灭六国,柳氏迁于河东,遂成为河东柳氏。秦末,柳下惠裔孙柳安始居解县(山西临猗)。柳安之孙柳隗在汉任齐相,其六世孙柳丰在后汉任光禄勋。柳丰的六世孙柳轨在晋任吏部尚书。柳轨生景犹,任晋侍中。柳景犹生二子柳耆、柳纯。柳耆任晋太守,号称西眷。柳耆生二子柳恭、柳璩。柳恭任后魏河东郡字,南徙汝颍,遂仕江表(南朝),柳恭孙柳缉,任宋(刘宋)州别驾,宋安郡(广东连县)郡守。柳缉生柳僧习,与豫州刺史裴叔夜,据州叛宋归于后魏,任扬州大中正、尚书右丞。柳僧习(即方舆公)生五子,柳 、柳庆、柳虬、柳桧、柳 。据《周书》《北史》记载,柳庆、柳虬、柳桧都在西魏、北周做过高官。到了唐代,柳姓有三人任宰相。柳 在唐太宗时任中书令。柳璨在唐昭宗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柳浑在德宗时任同平章事。这三位宰相在政治上皆有建树,达到了河东柳氏的鼎盛期。另外,柳姓在唐代还有一位大名人柳宗元,他的官位虽不及宰相,但却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一说关于柳下惠的采邑问题。关于柳下封邑在今何地,这是研究柳下惠的学者最难解决的问题。
因为在中国各种古籍中,凡提到柳下邑时,均未说明今地线索,只是说柳下属鲁地。在鲁什么地方均未说明。万般无奈,我查了三本地名辞典。一是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1982年重印,由臧励等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其中“柳下”条云:“在直隶濮阳东四十里。”
濮阳当时属直隶,今属河南。二是查阅了江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初版,1989年二次印刷,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在其“柳下”条云:“柳下,春秋鲁地。一说在山东新泰县柳里(今名夏家隅);一说即今河南濮阳县东柳下屯(柳屯)。”三是查阅了由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由复旦大学教授魏嵩山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的“柳下”条云:“柳下,春秋鲁地。一说在山东新泰市柳里(又名夏家里);一说在今河南濮阳东柳屯集。”三本地名辞典是根据什么确定柳下的地望呢?笔者推测可能是根据实地调查,因在古籍中是找不到线索的,而这种实地调查是与当时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那时中国还没有发展旅游业,还不太注意名人故居的重要性,故柳下今地只有濮阳一说,山东新泰并未表态。1989年、199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是在“文革”之后,这时中国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名人故居的价值已被重视,所以就出现了山东新泰一说。另外,从柳下今地名来看,也能引人思考。河南濮阳县至今仍有柳下屯(或称柳屯),当地柳姓老百姓都说自己是柳下惠的后代。至于山东新泰柳下今地,已改名为“夏家隅”,说明当地人对“柳下”的印象是模糊不清的,其可靠性就要大打折扣。不过,从科学研究角度出发,对山东新泰说也不能轻易排除。
柳下惠的道德与业绩
1.坐怀不乱
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传颂千古,是家喻户晓的美德。此典故最早见于《毛诗·小雅·巷伯》的“注疏”中:“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 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子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在这段文字中最关键之处就是:“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意思是说,你何不像柳下惠那样,用体温温暖后门之女,国人不说他乱行。这条资料说明,早在汉代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美德,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后世的文人在他们的着作中也多有记载。
如汉人孔安国在《孔子家语》中,元人胡炳文在《纯正蒙求》中,都记载了这一典故,其细节虽小有出入,但“坐怀不乱”的主题则是一致的。
2.智退齐师
据《国语·鲁语》记载:“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欲以文辞谢齐),病 (想不出适当言辞),问于展禽(柳下惠),对曰:‘获(柳下惠字)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为小国而自傲),以怒大国,使加已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可者,将无不趋也(百物之中能行赂于齐,皆无所爱),愿以子之辞行赂,其可赂乎?’展禽使乙喜(柳下惠之弟展喜,乙,老二),喜以膏沐犒(齐)师。曰:
‘寡人不佞,不能疆埸之司(没能管好边境主官),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称君,周公及齐先君大(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许,为平而还。”展喜以周成王赐鲁周公、齐太公的职分为由而发表的议论,使齐孝公无辞面对,只好讲和而退军。其实展喜的说辞,完全是由柳下惠策划的,可见柳下惠的智慧,可以不战而退齐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也记载了此事,文字大同小异,但智退齐师的精神则完全一致。
3. 明祀典而止祭海鸟
《国语·鲁语》:“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
展禽曰:‘越(迂也)哉,臧孙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类)也,不在祀典……凡 、郊、粗、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明质(诚信)也。及天之三辰(日月星),民所瞻仰也。及地之五行(金木水火土),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祀典。今海鸟至,已不知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能问,非智也。今兹海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
以上柳下惠对臧文仲不懂祀典而滥祭海鸟的批评,及国之祀典之论述,都是很中肯的,特别是对“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的推断,是非常正确的,后经过调查,才知道“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所以海鸟才飞至鲁东门避灾。臧文仲这次表现得还不错,在听了柳下惠的批评之后说:“信吾过矣,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并写三封简书,分送给三卿(司徒、司马、司空),让他们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儆效尤。
4.以诚信为国
《吕氏春秋·审己》记载:“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侯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指诚信)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能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此文是说鲁君欲以假岑鼎骗齐侯,齐侯不信,退回假岑鼎,并让使者告诉鲁君,只要柳下季说是真岑鼎就可以收下。说明齐侯对柳下季诚信的信任。于是鲁君就想让柳下季说假话以骗齐君。柳下惠说:国君既要保存岑鼎,又要保存鲁国,这让我为难,因为我以诚信为国,破坏我的诚信而保存鲁国,我办不到。于是鲁君就把真岑鼎献给齐侯,而保存了鲁国。《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柳下季很会说话,既保住了自己的诚信,也保存了鲁国。刘向的《新序·节士篇》也记载了岑鼎的事,其文大同小异。
5.遭三黜不离祖国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不可以去乎?’曰:‘直道事人,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这条资料说明,柳下惠在鲁国为士师曾三次遭到罢免,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投奔他国呢?柳下惠说以正直侍奉人,到哪里都会被三黜,如以歪邪之道侍奉人,何必离开祖国。这说明柳下惠坚持正道,不怕三黜,也不愿意离开祖国的高贵品质。东汉人应劭在《风俗通义·十反》中记载的“展禽不去所生”,也是赞颂柳下惠三黜而不去父母之邦的优良品德。
6.不羞 君,不辞小官,与乡人处不忍去
《孟子·万章下》说:“柳下惠不羞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油油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方风者,鄙夫宽,薄夫敦。”这条资料说明,柳下惠不羞于侍奉污秽之君,不辞小官。进升时不隐瞒自己的贤才,办事时必以正道而行,被遗弃时而不怨恨,困厄时而不愤懑。与乡人相处时而悠然自得,不忍离去,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光着身子躺在我身旁,也不会污染我。凡是听到柳下惠教化的人,鄙狭的小人,都会宽容。浅薄的人,都会敦厚。可见柳下惠的人格魅力之伟大。
《孟子·公孙丑》也有类似记载,只是结尾部分与《万章下》大不相同,而持批评态度。孟子曰:“伯夷隘(狭隘),柳下惠不恭(不该与乡人相处而悠然自得),君子不由也(不取于此)。”看起来孟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有矛盾的,后者的评价大概是由孟子身份、地位决定的。
孟子站在君子的立场,认为柳下惠不应与小人相处,“油油然不忍去”,故得出了“君子不由也”的结论。以现在眼光来看,孟子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
7.约货去怨,轻财不匮
《孔子家语·北子行》说:“孝恭慈仁,允(信)德图(谋)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柜),盖柳下惠之行也。”这是《家语》作者孔安国对柳下惠的高度评价。他认为柳下惠具有孝顺、恭敬、慈善、仁爱及信德、谋义的美德,还有紧缩财货以去怨,轻视钱财而不入柜的风格。根据孔安国的评价,可以说柳下惠是一位具有完美道德的高尚之人。
8.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意思是说柳下惠执宏大之志,不以三公的荣位改变自己的操行。这是以荣利为目的的小人办不到的,令人肃然起敬。《汉书·东方朔传》有一句“柳下惠为大长秋”的话。师古注曰:“以其贞洁,故为大长秋。”这是东方朔为汉武帝策划有什么品德才干的人,才能适合做什么官的言论。大长秋是管理后宫的主官,所以只能像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品德的人,才适合担任大长秋。可见柳下惠的品德操行是令人信服的。
9.羞闻不义之战
《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圣人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霸),苟为诈而已,故不称大君子之问。五伯比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禹、汤、文武),犹武夫(似玉之石)之与美玉也。”这条资料说明,柳下惠是反对以欺诈为由而发动的不义之战,因此对鲁君问他伐齐事而羞耻,认为孔子的门人中五尺之童都羞称五伯,但他也知道五伯比其他诸侯为贤,但与夏商周三代相比,就像石头与美玉相比,是不足称道的。这说明柳下惠虽反对不义之战,但对夏商周三代所进行的统一战争还是肯定的。
10. 关心民瘼
刘向《列女传·贤明传》:“柳下惠曰‘:由由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这段话中的“由由之民”最难理解。有作“愉悦”解,有作“迟疑”解,有作“宽舒”解,但在此处皆讲不通。笔者认为此处“由由”,即“悠悠”,为众多之意。柳下惠说的是有众多的老百姓,将陷于灾害,我能不管吗?这与《孟子·万章下》所说的柳下惠“与乡人处,不忍去也”是同样心情,都是关心民瘼的体现,这是当时的一般政治家所难做到的。
孔孟的赞颂与其诔文
1. 孔子称柳下惠为贤人
《论语·卫灵公》:“臧文仲其窃位者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这是孔老夫子为柳下惠打抱不平,故而说鲁国执政大夫臧文仲是个窃位者,明知柳下惠为贤人,而不推荐他在适当的位子上。能得孔子赞颂的人并不多,称柳下惠为贤人,是对柳下惠的最高评价。另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数称臧文仲、柳下惠。”意思是说孔子能以严师事之的,常称赞臧文仲、柳下惠。但这句话,《史记会注考证》引梁玉绳的话说:“孔子屡贬文仲,何尝称之,不当与柳下惠并举。”这明显是抑臧扬柳,不同意《仲尼弟子列传》的意见。
2.孟子称柳下惠为百世之师
《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
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孟子赞颂伯夷、柳下惠为圣人,为百世之师,凡是听到伯夷、柳下惠教化的人,贪婪的人可以变廉洁,懦弱的人可以有斗志,刻薄的人可以变敦厚,鄙俗的人可以变宽容,可以使人振作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的人闻之,无不振作兴起,奋发有为。
3.孟子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也
《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清高)者也。伊尹圣之任(负责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和谐)者也。’孔子圣之时(行止随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注曰:“伯夷清,伊尹任,柳下惠和,皆得圣人之道也。孔子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孔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者也。”从《万章下》的言论看,孟子最尊重的还是孔子,“是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者也”。但也承认伊尹、伯夷、柳下惠“皆得圣人之道也”。因为孔子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也”,而被后人尊称“和圣”。这个评价也是非常高的。
4.孟子赞颂柳下惠为仁者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屑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居子亦仁而己矣,何必同。’”
上段文字恰好为上文的“伯夷清,伊尹任,柳下惠和”的含义作了明确的解释。所谓伯夷清高,就是说他“不以贤事不屑”。所谓伊尹对政局负责任,就因他能“五就汤,五就桀”,在汤、桀之间奔波而寻找明主。所谓柳下惠和谐,是因为他能“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要以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家、社会存在的问题。孟子认为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人对政局的处理和态度虽不同,但都符合仁道,认为只要符合仁道,就不必相同。但孟子对伯夷的肯定评价,古今都有不同意见,认为伯夷的清高,是对政局不负责任。
5.柳下惠妻所撰之诔文
《列女传》卷二《贤明传·柳下惠妻》:“柳下惠既死,门人将诔之。妻曰:‘将诔夫子之德也,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者。’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 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
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门人从之,以为诔,莫能窜一字。君子谓柳下惠妻能光其夫矣。《诗》曰:‘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之谓也。’”
柳下惠妻所作的诔文,既简洁明快,又全面周到,把柳下惠不自夸耀,无穷的智慧,诚信待人,屈柔从俗,蒙耻救民,三黜不蔽,永能自立的品德和贡献,都精确地反映出来,故门人不能窜改一字。关于谥为惠也非常恰当。按《谥法》:“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完全能涵盖柳下惠一生的公德与业绩。
柳下惠妻所作之诔文,被评为“能光其夫矣”的赞语,也是恰如其分的。
柳下惠一生的公德与业绩,不仅使柳下惠后裔感到自豪,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应该予以发扬光大。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柳下惠封邑濮阳是中华柳姓起源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