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进行的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我仔细研究了文登区博物馆馆藏的与丛兰相关的4卷圣旨。这部分圣旨从内容上对丛兰德历任官职进行一系列介绍,这对于我们研究明朝官制和政治制度以及丛兰个人的生平有很大帮助。
丛兰,字廷秀,号丰山。文登县城东关人,官至明朝南京工部尚书,谥赠柱国太子少保。明成化葵卯年(1483年)中举人,弘治庚戌年(1490)进士,从此踏入仕途。授户科给事中,进兵科右给事中,迁通政司参议、左通政。正德四年(1509)冬,出理延绥屯田。刘瑾伏诛,擢通政使,不久任户部右侍郎督理三边军饷,还理部事。正德七年奉命巡视居庸、龙泉诸关,督宣、大军饷,进右都御史总制宣、大、山东军务。正德十年夏,改督漕运,兼抚江北。正德十五年迁南京兵部尚书。嘉靖元年(1522)三月十七日致仕,次年卒,年六十八。
圣旨是封建皇帝表彰功臣,鼓励忠教的一种手段,明朝的圣旨一般通过多种颜色进行分级,一般以三种、五种和七种颜色,史称“多彩圣旨”.而丛兰圣旨是丛兰担任正三品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敛都御使时,正德六年四月十五日,正德皇帝封他和其妻邢氏( 封为淑人)的圣旨。该圣旨有红、青、赫石、浅黄、明黄五色,用料考究,色彩绚烂,栩栩如生。弘治十年正月三十日,丛兰得两轴敕命,一轴封他祖父丛实荣通议大夫户部右侍郎和封其妻马氏为孺人;另一轴封他父亲丛春为侍郎户科给事中母刘氏为孺人。嘉靖二十三年二月初一,丛兰长子丛磐得的是一轴诰命,封丛磐为光禄寺良酝署署丞和其妻曲氏封为孺人。而在字体上,明朝朝廷文案多以台阁体为主,四卷圣旨行文洗练,书法醇美。不仅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史料,更是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书法作品。
圣旨是对当时朝廷多种文书的一种统称,在不同的应用中分为“制”、“诏”、“敕”、“谕”和“敕命”、“诰命”几个种类,这几种文书之间区别十分严格。而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形式叫做“诰命”和“敕命”,这两种文书源于我国西周时期的分封萌荫制度。这两种文书所记载的内容一般以官员的官职、生平事迹以及授勋加封等为主,有时还记载官员家人和先代收到退恩的内容。部分官员甚至可以一代为官,封荫数代,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古代官员“封妻荫子”的政治需要,因此圣旨成为了一种鼓励忠君的重要手段。明清时期五品官员以上为“诰命”,六品及六品以下为“敕命”.
关于封赠的范围,明洪武二十四年规定凡文武官员,一品封赠三代,即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二品、三品封赠二代,即父母、祖父母;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即父母。
而诰命和敕命和其他文书不同,一般这两种文书的载体是比较贵重的由江宁织造的绫锦丝织物上。两者通常都已卷轴的形式出现,因此也有“诰轴”和“敕轴”之称。诰命的颜色一般分为三色、五色和七色,以黄、红、蓝、白、青五种颜色纺织而成;而敕命一般用纯白色的绫锦制成。两者在两侧均有盘龙,而不同的官职等级在轴柄以及圣旨封面图案上有严格的区分,一品官员以玉为轴,文官鹤面,武官狮面;二品官员以犀角为轴,二品以下及二品以下官员文官武官所用锦面图案一致,二品赤尾虎锦面;三品四品瑞荷锦面,檀木鎏金;五品、六品均以黑牛角为轴,五品瑞草锦面,六品葵花锦面。
圣旨多以朱砂、孔雀蓝等较为珍贵的矿物材料研磨书写而成,这种材料能够在长时间保存而不发生变化。而圣旨的第一个字一般都印有一朵祥云,意味着“天赐祥云”.而圣旨的两端各有两条升降的龙,这两条龙在不同的角度会发生光的折射变化,中间绣着奉天敕命、奉天诰命的皇家专属标示。
丛兰受封敕命,可以看出他的历任官职,我们馆藏的这几份圣旨都是符合制度的:正德六年,丛兰上封正三品,而且在丛兰的家史上也可知,丛兰父母和祖父母二代都得到受封,和当时的制度相吻合。中国的圣旨制度最早萌芽于上周的礼乐制度,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规章制度,后又经理了唐宋明清,逐步发展完善,圣旨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封建历史君权至上的历史背景。
从圣旨“奉天承运”中也可以对古代对皇权的崇拜。不同朝代的圣旨从材质、色彩、印章以及装裱都是存在很大不同的,圣旨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政治的发展史,从圣旨制度的兴衰也可以看出整个历史朝代的发展,而其珍贵性也决定了圣旨是十分稀有的史料。除此之外,圣旨上的字迹也让我们对当时的书法历史有所了解,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更是不可多得的书法文化作品。
参考文献:
[1]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第十五章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2]光绪本《文登县志》。
[3]《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卷《丛兰列传》。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