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5 月召开的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2014 年 9 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又提出,城市民族工作中要通过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抓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流入地的管理和服务,解决各民族流动人口的无序状态,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的提出为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和守望相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态空间。在嵌入式社会建设中,对多重身份的考量可以有效引导人们拒绝追捧那些有强制性忠诚和排斥性的群体,鼓励个体成员归属一些开放性的群体组织,以此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
一、多重身份的理论框架
社会发展和社会化的后果之一就是培养了人的多重身份。正如多米尼克·什纳贝尔在《社会学理解》里所言: "现代社会不是由相互层叠、边界清晰的群体构成,而是由同时具有多角色、多参照标的个体组成。根据社会条件和历史情境,他们根据自身个体或集体的以往经历来选择参照和身份认同的不同形式……现代社会建立在人们的流动之上,建立在他们忠诚或背叛的多元性之上,建立在他们身份的多元性之上。"[2](P. 3)但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如宗教狂热、民族主义抬头等解构多重身份、建构特有身份的现象,重新梳理、研究和考量身份理论对于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的建构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 身份的可建构性
身份的可建构性,决定了身份的多重性。不同学者对身份的理解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身份的可建构性。爱德华·赛义德指出: 身份绝非静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3](P. 426)赛义德强调了身份的可变动性和身份建构的可引导性。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费雷泽认为政治是不同性别、民族、派别获得身份的斗争。费雷泽认为"需要得到承认的"应该是"群体成员个人在社会互动中作为完全参与者的身份",这种身份的承认与不承认是"通过制度化的模式来实现"[4].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非常强调"身份"的建构,"独特的身份认定在社会中具有三个基本功能: 告诉自己我们是谁,告诉他人我们是谁和告诉自己他人是谁。在告诉自己我们是谁的过程中,独特的身份认定强烈地显示了一整套涉及特定的有关行为者的利益抉择和偏好取向。"[5](P. 174 -176)温特认为"利益依赖并起源于身份,因此,身份从自助到合作的变化也是利益变化的必要前提条件,从而导致行为的变化。"[6](P. 96)身份建构考虑的不是先天赋予的客观身份(国籍、性别、外貌等) ,而是基于认同和教育后天习得的身份。后天身份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习得,为制度对身份的引导和调控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客观获得的身份,在社会生活中,人为什么会认同某些群体而不是别的群体,需要研究认同的动机、认同的心理和情感因素。
(二) 多重身份理论
华特曼 (Waterman )[7](P. 342 -358)和 杜 加 斯(Deaux)[8](P. 1059 -1068)专门研究过身份范畴,并提出身份范畴的多样性。华特曼认为自我身份的建构受身体、社会职业、性别、心理特质、道德和意识形态等范畴的影响。根据杜加斯的阐述,群体范畴与宗教、职业、政治身份、个人关系、某个群体是否被贴上标签有很大的关系。琼斯和麦克尤恩更是通过调查研究做出了影响身份的多重维度概念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个人身份维度包括种族、文化、性别、性取向、宗教、社会阶级等,某种身份变得是否突出受家庭背景、社会文化条件下,目前的生活经历,生活、职业决策和规划以及个人的外部感受和心理体验等影响。琼斯认为他们的模型也印证了杜加斯关于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关系的定义:社会和个人身份有着最根本上的联系,个人身份的定义至少部分地被社会身份所决定,而社会类别的范畴也体现着个人的意志。[9](P. 405 -414)身份虽然是一种分类,但是个体认同动机的形成决定着某种身份对个体的意义,也决定着个体对群体身份的义务和忠诚。
阿玛蒂亚·森强调洞察到"在当代,实现世界和谐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人类身份多重性的更为清晰的把握,以及充分认识到,人们的这种多重身份是纷繁复杂的,并且坚决反对将人们按某一单一的、鲜明的界限来进行划分。"[10](P. 3)多重身份可以避免人们对某种强制性和排斥力的社会组织的追捧。人的身份具有这样的特性: 在垂直(时间) 维度变化不大,比如某种客观身份可能会一直不变,但是横向维度(比如兴趣、爱好、职业、政治身份) 却可以不断地开发、引导和合理性选择。身份的特性为制度和政策设计对个体职业身份、文化身份、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调控提供了空间。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