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学通识课的必要性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52
摘要:文章首先对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学通识课的必要性进行探析, 然后围绕“民族问题”的问题导向型教学, 贯彻“田野实践”的案例分析型教学, 以及“理论建设”的分组讨论型教学几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民族学通识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民族学; 通识课;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高校, 在文章中指的是我国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或者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偏多的地区 (比如中国西部、西南部许多省份和城市) 除了民族院校之外的普通高等院校。笔者认为, 在这些高校将民族学作为校级通识课很有必要。
一、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学通识课的必要性
从学科发展看, 民族地区是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实践源泉, 知识与真理当反哺于社会, 回归于实践, 才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如学者所追述, 19世纪上半叶, Ethnology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称谓, 在西欧崭露头角。这门学问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之后, 曾以“民种学”“人种学”的名义传播。直到1926年蔡元培先生发表《说民族学》一文, 西文的Ethnology才获得一个中国本土化的学科名称---‘民族学'.蔡元培先生对“民族学”的定义是“民族学是一种考察各民族的文化而从事于记录和比较的学问”, 这一论断在今天也有合理之处与适用之时[1].民族学在中国的用武之地, 主要是为多民族的边疆地区、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服务。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学通识课, 是为了使民族地区高校培养的人才有一定的民族学知识储备, 以应对将来极有可能遇到的民族文化的基本问题。所以, 民族学通识课的开设, 符合民族地区以及多民族国家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从国家层面看, 民族学通识课可以培养民族地区高等人才的文化自信, 增强其民族意识, 从而有助于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一个文化大国, 必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而民族地区高校普及民族学教育无疑有利于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保持。文化整体性和文化相对论是民族学的基本理论, 这些理论以承认人类文化多样性为前提和旨归。无论什么专业的人才, 了解民族学基本理论和思想, 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成长或者求学、生活的环境中的民族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和传承, 从而保护了国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还是文化产业, 都可看作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举措, 都需要有民族学的基础知识。
最重要的是, 从民族地区现状看, 民族学通识课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的民族地区建设, 常常出现经济、文化脱节的情况, 原因之一在于建设人才缺乏民族学理论常识, 好心办坏事。比如, 现实中的若干旅游项目, 本意是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结果却引起文化萎缩和生态恶化。司各特在《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一书中, 就以发展人类学的观点分析了缺乏民族学常识而犯的极端现代主义错误[2].现阶段的民族地区建设, 要与国家政治经济接轨, 无论什么专业的人才, 一旦对民族学常识有了一定了解, 也就降低了盲目发展的风险。
二、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民族学通识课的教学策略
(一) 围绕“民族问题”的问题导向型教学
对于民族学和人类学, “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是一项特殊而重要的本领;问题导向型教学策略, 在帮助学生提高问题意识方面能起很大作用。比如, “什么是民族?”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这个词语的来源, 考查这个概念的形成历史、基本内涵的变迁, 再经过集体学习和讨论, 了解到有关“民族”的基本知识点:欧洲大陆宗教集团的解体和民族国家的崛起;中国封建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族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识别过程;今日未识别民族的问题等。问题解决后, 再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时段的历史考察方法和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这样下来, 围绕一个简单的问题, 学生收获到的将是更有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同样的教学策略可以用于本学科的很多知识点。对于“姓名”“亲属称谓”的提问,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取名方式、亲属关系, 从而引导学生对“亲属制度”问题的学习;对不同民族的不同节假日的提问,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历史, 再结合婚丧嫁娶各种场合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仪式理论”等。
经笔者的教学实践, 这种教学策略的实施, 在民族地区高校之所以切实有效,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族地区高校生源的多民族性、多层次性。例如, 笔者曾经执教的民族地区高校一个来自于不同专业的“民族实验班”, 一个班包括10个以上不同的少数民族。每位学生到达民族地区, 首先, 就要面临环境的认识问题。比如, 民族地区往往有本地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或标志性雕塑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标志的文化内涵, 从而引申至民族文化象征及民族旅游的问题。其次, 在同一个班级中, 不同民族地区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着装打扮、语言音调及艺术特长, 同学之间由于好奇而产生的问题, 就成为民族学采取问题导向型教学策略的最好契机。
(二) 贯彻“田野实践”的案例分析型教学
有时候, “民族问题”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困扰, 但文化自觉应当成为每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 在民族学作为通识课的教育当中, 可以结合每一个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具体案例, 进行案例分析型教学。例如, 探讨“地方性知识”这一民族学话题的时候, 笔者以地方饮食为切入点, 和学生一起以各自家乡的特色饮食为例, 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生态、文化等各方面因素,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也开拓了大家的文化事业视野和学术视野, 并培养了大家实事求是、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学生认为, 其中最深刻的收获在于他们学会了用“他者”的眼光来欣赏自己的文化。那些曾经因为太熟悉而视而不见的优秀民族文化, 被他们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另外,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 在民族学的案例分析中, 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原生性。民族志是民族学的学科生长点, 民族志的创作来源于长时间的田野作业。作为通识课的民族学不一定需要专业性的长时间的田野调查, 但需要掌握这一门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 从而在各门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保持田野作业者以事实说话的态度和举一反三的调研技巧。
(三) “理论建设”的分组讨论型教学
与上述问题导向、案例分析相配合, 民族学通识课适宜在教学中采取分组讨论的教学策略;并且相对而言, 民族学的理论问题更适合采取“分组讨论”的教学策略。民族学的传统理论学派有其历史发展历程。在教学中, 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分三至五人一组, 各组代表一个学派, 每堂课由一个组主讲, 其余组提问以及补充讨论的方式。例如, 民族学理论中对于进化论的思考经历了“单线进化论”和“多线进化论”的阶段, 这也是民族学史上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负责主讲“单线进化论”的小组, 在组内协作挑选主讲人、PPT制作者、答疑者等, 课堂内讲解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后, 由随后将要主讲的“多线进化论”小组提出质疑, 原主讲人回答, 全班思考并讨论。“分组讨论”一是引导学生面对经典的反思精神, 二是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团队作战能力;学生在讨论中不仅能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还能提高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结语
由多民族环境引发的问题意识、在实践中锻炼的实证态度, 以及分组讨论的思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都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所应该具备的, 民族地区的人才更需要这些能力和素质, 这都有赖于作为通识课的民族学课程的教学。因此, 民族地区必须重视通识课, 并采用上述教学策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郝时远。中国民族学学科设置叙史与学科建设的思考:兼谈人类学的学科地位 (上) [J].西部民族研究, 2017 (1) :5-17.
[2]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关键词:民族学; 通识课;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高校, 在文章中指的是我国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或者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偏多的地区 (比如中国西部、西南部许多省份和城市) 除了民族院校之外的普通高等院校。笔者认为, 在这些高校将民族学作为校级通识课很有必要。
一、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学通识课的必要性
从学科发展看, 民族地区是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实践源泉, 知识与真理当反哺于社会, 回归于实践, 才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如学者所追述, 19世纪上半叶, Ethnology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称谓, 在西欧崭露头角。这门学问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之后, 曾以“民种学”“人种学”的名义传播。直到1926年蔡元培先生发表《说民族学》一文, 西文的Ethnology才获得一个中国本土化的学科名称---‘民族学'.蔡元培先生对“民族学”的定义是“民族学是一种考察各民族的文化而从事于记录和比较的学问”, 这一论断在今天也有合理之处与适用之时[1].民族学在中国的用武之地, 主要是为多民族的边疆地区、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服务。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学通识课, 是为了使民族地区高校培养的人才有一定的民族学知识储备, 以应对将来极有可能遇到的民族文化的基本问题。所以, 民族学通识课的开设, 符合民族地区以及多民族国家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从国家层面看, 民族学通识课可以培养民族地区高等人才的文化自信, 增强其民族意识, 从而有助于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一个文化大国, 必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而民族地区高校普及民族学教育无疑有利于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保持。文化整体性和文化相对论是民族学的基本理论, 这些理论以承认人类文化多样性为前提和旨归。无论什么专业的人才, 了解民族学基本理论和思想, 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成长或者求学、生活的环境中的民族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和传承, 从而保护了国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还是文化产业, 都可看作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举措, 都需要有民族学的基础知识。
最重要的是, 从民族地区现状看, 民族学通识课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的民族地区建设, 常常出现经济、文化脱节的情况, 原因之一在于建设人才缺乏民族学理论常识, 好心办坏事。比如, 现实中的若干旅游项目, 本意是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结果却引起文化萎缩和生态恶化。司各特在《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一书中, 就以发展人类学的观点分析了缺乏民族学常识而犯的极端现代主义错误[2].现阶段的民族地区建设, 要与国家政治经济接轨, 无论什么专业的人才, 一旦对民族学常识有了一定了解, 也就降低了盲目发展的风险。
二、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民族学通识课的教学策略
(一) 围绕“民族问题”的问题导向型教学
对于民族学和人类学, “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是一项特殊而重要的本领;问题导向型教学策略, 在帮助学生提高问题意识方面能起很大作用。比如, “什么是民族?”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这个词语的来源, 考查这个概念的形成历史、基本内涵的变迁, 再经过集体学习和讨论, 了解到有关“民族”的基本知识点:欧洲大陆宗教集团的解体和民族国家的崛起;中国封建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族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识别过程;今日未识别民族的问题等。问题解决后, 再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时段的历史考察方法和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这样下来, 围绕一个简单的问题, 学生收获到的将是更有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同样的教学策略可以用于本学科的很多知识点。对于“姓名”“亲属称谓”的提问,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取名方式、亲属关系, 从而引导学生对“亲属制度”问题的学习;对不同民族的不同节假日的提问,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历史, 再结合婚丧嫁娶各种场合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仪式理论”等。
经笔者的教学实践, 这种教学策略的实施, 在民族地区高校之所以切实有效,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族地区高校生源的多民族性、多层次性。例如, 笔者曾经执教的民族地区高校一个来自于不同专业的“民族实验班”, 一个班包括10个以上不同的少数民族。每位学生到达民族地区, 首先, 就要面临环境的认识问题。比如, 民族地区往往有本地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或标志性雕塑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标志的文化内涵, 从而引申至民族文化象征及民族旅游的问题。其次, 在同一个班级中, 不同民族地区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着装打扮、语言音调及艺术特长, 同学之间由于好奇而产生的问题, 就成为民族学采取问题导向型教学策略的最好契机。
(二) 贯彻“田野实践”的案例分析型教学
有时候, “民族问题”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困扰, 但文化自觉应当成为每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 在民族学作为通识课的教育当中, 可以结合每一个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具体案例, 进行案例分析型教学。例如, 探讨“地方性知识”这一民族学话题的时候, 笔者以地方饮食为切入点, 和学生一起以各自家乡的特色饮食为例, 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生态、文化等各方面因素,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也开拓了大家的文化事业视野和学术视野, 并培养了大家实事求是、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学生认为, 其中最深刻的收获在于他们学会了用“他者”的眼光来欣赏自己的文化。那些曾经因为太熟悉而视而不见的优秀民族文化, 被他们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另外,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 在民族学的案例分析中, 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原生性。民族志是民族学的学科生长点, 民族志的创作来源于长时间的田野作业。作为通识课的民族学不一定需要专业性的长时间的田野调查, 但需要掌握这一门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 从而在各门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保持田野作业者以事实说话的态度和举一反三的调研技巧。
(三) “理论建设”的分组讨论型教学
与上述问题导向、案例分析相配合, 民族学通识课适宜在教学中采取分组讨论的教学策略;并且相对而言, 民族学的理论问题更适合采取“分组讨论”的教学策略。民族学的传统理论学派有其历史发展历程。在教学中, 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分三至五人一组, 各组代表一个学派, 每堂课由一个组主讲, 其余组提问以及补充讨论的方式。例如, 民族学理论中对于进化论的思考经历了“单线进化论”和“多线进化论”的阶段, 这也是民族学史上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负责主讲“单线进化论”的小组, 在组内协作挑选主讲人、PPT制作者、答疑者等, 课堂内讲解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后, 由随后将要主讲的“多线进化论”小组提出质疑, 原主讲人回答, 全班思考并讨论。“分组讨论”一是引导学生面对经典的反思精神, 二是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团队作战能力;学生在讨论中不仅能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还能提高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结语
由多民族环境引发的问题意识、在实践中锻炼的实证态度, 以及分组讨论的思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都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所应该具备的, 民族地区的人才更需要这些能力和素质, 这都有赖于作为通识课的民族学课程的教学。因此, 民族地区必须重视通识课, 并采用上述教学策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郝时远。中国民族学学科设置叙史与学科建设的思考:兼谈人类学的学科地位 (上) [J].西部民族研究, 2017 (1) :5-17.
[2]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关于研究藏族格言文化的重要性
下一篇:研究民族学如何改革教学课程开发
相关论文推荐:
研究民族学如何改革教学课程开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