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兴安岭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勤劳聪慧、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一个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神秘的民族风情,真正与森林和驯鹿融为一体的民族,那就是纯洁而神秘的鄂温克族。“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没有文字记载,这个民族喜打猎,善驯鹿,以熊为图腾,信奉萨满,千百年来过着逐水草而居住的迁移游牧生活。
一、瑟滨节探源
瑟滨节起源于古老的祭祀仪式,鄂温克族的祖先是以游猎为生,每次猎到大型的猛兽,都要在森林中举行庆祝的祭祀仪式活动,部落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缺一不可,瑟滨节最初的形式是以祭祀为主,要举行三天的祭祀活动。祭祀的内容是只对熊祭祀,显得单一而又带有宗教的色彩。熊这样的大型野兽轻易不会被捕到,因此,鄂温克族在早期的狩猎生活中,瑟滨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大致都会在夏季举行。由于人们狩猎经验的不断积累,狩猎次数增多,在数量上急剧减少,人们开始捕猎其他动物,更广泛地利用大自然的馈赠。瑟滨节也从对“熊祭祀”慢慢演变为对山川、天地和自然的祭祀,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带有浓郁的民族音乐色彩和民族地域的传统习俗。在祭祀仪式活动中,人们杀牛宰羊祭祀山神,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现在的瑟滨节是以欢乐祥和的喜庆内容为主,主要以歌舞的形式来庆祝,源自狩猎、生活、生产劳动的竞技游戏以及取暖狂欢的篝火晚会。在鄂温克族诸多的传统民族节日中,对“瑟宾节”的重视程度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在这一天开展纪念活动并放假一天,把象征吉祥如意、和睦进取的驯鹿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随着瑟滨节祭祀和宗教色彩的逐渐退化,从而演变为鄂温克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节日。
根据《太阳的崇拜者》记载,鄂温克人每当猎获到熊时,都要在神圣的落叶松树下燃起熊熊篝火,举行全部落男女老少都要参加的盛大宴会,这样大型的宴会要持续三天三夜。第一天,煮熊脖子,要一直煮到凌晨。这时,人们围着篝火跳舞,有的人故意将两脚尖向里钩,顽皮地模仿熊走路的姿势。第二天,举行瑟滨节,向“巴伊安奈”神(我国鄂温克族人叫“白纳查”)恭敬地奉献熊的最嫩、最鲜美的内脏,以此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仪式完毕,猎人们欢快地跳起舞。然后举行盛大的晚餐,吃熊肉、喝熊汤。深夜,人们坐在篝火旁,由部落酋长举行盛大的宴会,通宵达旦。第三天,男人们围坐在煮好的熊头四周,女人们坐在旁边的树林里,桌子上摆放着供他们食用的熊腿,在老人的带领下祝福祈祷后食用。最后,跳着舞,成群结队地去寻找一棵长得匀称、挺拔、高大的落叶松树,将熊的颅骨挂在树枝上。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够经常看到它,表达猎人对这位“大森林的统治者”的崇敬之情。
二、节日活动过程
瑟滨节当天,鄂温克族人从四面八方涌入瑟滨节会场,以鄂温克族的节日歌“彩虹歌”和跳“天鹅舞”拉开瑟滨节的序幕,人们用舞蹈和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本民族特色风貌的歌舞表演和体育竞技活动相继展开,传统舞蹈有舒缓的尼日格勒舞、摇豪尔舞和应用广泛的萨满舞。反应牧区生活的抒情民歌、生活色彩浓郁的劳动歌曲以及即兴填词的扎恩达勒一系列的传统民歌一一上演,风情野餐的开始是宣告歌舞表演的结束,这样的野餐一直持续到篝火晚会的开始,又是新一轮的狂欢,也是瑟滨节的高潮,部落家族中的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起圆圈舞,乘着酒兴极尽狂欢,直到第二天早上才会尽兴而归。
瑟滨节上还举行祭祀敖包活动,它没有敖包大会那么盛大,首先要在敖包前方摆上供桌并摆放好贡品,如宰杀好的牛羊、马奶酒、奶制食品、糖果、点心等。其象征意义是祈求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吉祥如意。一般这样的活动多设立在草原的最高处,用石块和土块垒成圆形的祭坛,上面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彩纸。
喇嘛是按地位的高低排座念经,群众围坐或站在喇嘛的两边,形成圆圈。念完经后,由首席喇嘛领头,群众跟在喇嘛之后,从右向左绕敖包走三圈,而后将祭品散放在敖包上,群众争先恐后分享祭品,然后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块。
(一)文艺活动
1.草原音韵马头琴
在瑟滨节上,鄂温克族牧民和表演艺术家演奏悠扬的马头琴,有独奏、齐奏。马头琴在草原上也是伴奏乐器,在蒙古语中称为“绰尔”,素有草原音韵之称,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和宝贵遗产。因其琴杆上雕刻精美的马头为饰之故。马头琴大概是由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库莫奚族的奚琴发展而来,它历史悠久,音色纯正,音质极佳,风味独特,在蒙古族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居住在内蒙古地区的鄂温克族才在传统节日里表演,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鄂温克族在瑟滨节上表演歌舞。
2.“天鹅舞”
鄂温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天鹅舞”在鄂温克语中叫作“斡日切”,是瑟滨节日上传统的民间舞蹈。关于“天鹅舞”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中的传说如:在古代的战争中,作战的鄂温克族军队失散,失散的军队根据天鹅飞行的方向找到了队伍并返回了家乡,因而对天鹅产生敬仰、崇爱之情。舞蹈动作简单,由妇女们模仿天鹅的各种姿态,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舞蹈,舞步独特且刚健有力、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大多数通过妇女舞蹈来表现鄂温克族的生产和生活,表现了鄂温克族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具有浓郁质朴的山林气息。
三、“柬达温”的当代变迁
在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当中,一个特定音乐事象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衰退,反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究其原因必然是在生存环境范围内与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相协调、相适应的关系。
新时期的“柬达温”在适应社会结构上,做出了如下的变迁与创造:首先,在“结构特质”方面,音乐表现方式上由简单的演唱发展成为带有电声、音响伴奏的形式;由独唱、合唱等变成形式复杂的多声部音乐;由简单的两句体经过现代作曲技术手段的加工变成了趋同流行歌曲的结构模式。其次,在“风格特质”方面,由原来描写狩猎、采集等劳动生活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歌曲扩展成为对新生活的歌颂性歌曲。最后,在“文化属性特质”方面,体裁流布环境范围由森林延伸到乡镇、扩大到城市;受众者由猎民扩大到市民阶层;音乐操纵者也由原来业余的猎民变为职业性歌者;歌曲的功能效用由原来非商品性的自娱扩展为商品性的娱人。
“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为人们所认同、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音乐属于文化的范畴,其变化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柬达温”变迁究其内部原因是鄂伦春族人民传统意识形态的改变。老一辈鄂伦春人的离去,带走了鄂伦春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年轻的鄂伦春人不懂得鄂伦春语,对学习及传播鄂伦春传统音乐失去了兴趣,他们同样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原汁原味。外部原因就是现代文化冲破了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壁垒,慢慢渗透到了鄂伦春人民的全部生活,城市主导的现代音乐生活方式,以强劲的姿态涌入鄂伦春族的思想当中,被当作普世性模式,以绝对的优势战胜“旧”的音乐文化。“柬达温”在这些因素下,选择了融入现代,形成了有别于过去“民族音乐”的“第二种传统音乐”.“变迁是所有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中的一种永存的现象。”
社会形态的变化,引起了鄂伦春传统文化的变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变化的同时,传统旧有的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再发展而进步。“柬达温”也会在新的音乐文化中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锐,王立扬,初征。鄂伦春族民俗与音乐的传承流变[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3]王立扬。“古伦木沓”节中展现的鄂伦春民歌变迁[J].大舞台,2013(12)。
[4]博特乐图。城乡关系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存承[J].音乐艺术,2013.
[5]杨仕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7.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