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地区朝鲜民族抗日活动的开始
与中国仅一河之隔的朝鲜自古以来就与中国交往密切,两国之间人口迁徙频繁,尤其是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大批原居住于朝鲜北部鸭绿江和图们江边境地区的贫民自发地越境迁入我国东北地区,他们在那里垦荒种地,建立了新的家园。
19 世纪末,日本开始不断地侵略朝鲜,许许多多的朝鲜人被迫背井离乡,移居中国东北。据日本外务省政务局调查编印的《大正三年末止关东州及满洲居住的日本人及朝鲜人分布状况略图》统计,在大正三年即 1914 年共有 271388 名朝鲜人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又据赤塚正朝的《在满鲜人论策》记载,至 1928 年,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 580285 人,在 14 年间就增加了 30 多万人。移民到中国的朝鲜族把东北地区作为其根据地,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反日武装斗争,他们中的大多数与东北各族人民同进退、共奋斗,并逐渐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1]1078.
历史上,朝鲜民族在东北的反日武装斗争是从义兵斗争开始的。朝鲜着名的义兵将领柳仁锡早在 1900 年就在鸭绿江边组织义兵运动,他们不断打回朝鲜境内,多次袭击日军据点,其活动在朝鲜民族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08 年在朝鲜的斗争受挫之后,柳仁锡带领朝鲜义兵进入东满地区,并在那里依靠当地的朝鲜族群众建立起了独立运动的基地。经过努力,义兵斗争在东满地区迅速发展了起来,当时比较着名的还有朴正彬、朴长浩、白三奎、全德元等带领的多支义兵队伍。
朝鲜着名爱国志士安重根也曾经在中国东北进行过反日斗争,1909 年 10 月 26 日,他在哈尔滨火车站亲手击毙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极大地鼓舞了朝鲜义兵的反日斗志。另外一位着名朝鲜族反日将领洪范图于 1910 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以后,也率领其部队转移到东北地区长白县一带的中朝边境地区继续开展反日运动。1919 年朝鲜的三一运动爆发后,他再次组织义兵,以延边地区的明月沟、凤梧洞等中朝边境地区为据点进行军事活动,并率领部队在甲山、惠山等地多次打击日军。
这些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民族抗日者从一开始就坚持反日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息过,他们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不断战斗,取得了赫赫战果。而在他们之中,除了被迫流亡到中国继续坚持抗日活动的朝鲜革命者以外,也包括原本就生活在东北并已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中国朝鲜族抗日者。
二、朝鲜民族抗日者与其他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1931 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地区各族、各阶层民众奋起抗日,其中主要的有三种抗日力量:即东北抗日义勇军、山林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这些抗日武装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朝鲜民族抗日者,如《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 44)》中所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在十一名主要领导人之中有六人是朝鲜族同志;再如汤原游击队,至 1935 年夏天共有队员六十一人,而朝鲜族队员就有四十一人;在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军司令部十四人中有七人是朝鲜族,卫队连十一名党员中朝鲜族有八人……而这样的情形在当时是较为普遍的。
东北的朝鲜民族抗日者不仅仅是人数多,而且在抗日运动中的地位也比较重要,牺牲人员的数量也多。在 1930 年 4 月 15 日中共满洲省委给中央的《关于建立韩文翻译科等问题》的信中这样写道:满洲的少数民族运动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现在农村(如东南北满)的工作,完全偏于韩人方面,中国农民的工作刚在开始,同志的数量百分之九十以上也是韩人”,为了更好地团结朝鲜民族以及“正确的领导他们的运动起见”,已在省委之下成立了少数民族部,专门讨论朝鲜民族的工作。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朝鲜民族在东北抗日运动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与他们的团结以及对他们的领导。另外,在一份名为《东北三十四名抗日民族英雄牺牲情况简记》的文件中记载了 34 名为抗战牺牲人员的基本情况,其中有李光林、金玉山等 18 人为朝鲜族,占一半还多。由此可见,朝鲜民族抗日者的作用不容忽视。
更重要的是,作为东北抗战主力的东北抗联,其很多组成部队最初都是由朝鲜民族抗日者组建起来的,例如,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前身就是由朝鲜民族抗日者李红光和李东光在南满建立的磐石游击队,东北抗联第二军也是由金日成在 1932 年 4 月 25 日创建的安图抗日游击队发展而来的……实际上,朝鲜民族抗日者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军的创始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队伍就是后来东北抗日联军的核心力量。
最后,随着抗日形势的变化及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积极联合各路抗日武装,并于 1937 年 12 月正式建立了着名的东北抗日联军。许多的朝鲜民族抗日者加入了这支英勇的队伍,其中许多人还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从此之后,朝鲜民族抗日者便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与东北其他各民族一起继续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朝鲜民族抗日者这个群体中,中国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地走上了民族解放的最前线,成为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和典范[2]325;而朝鲜革命者则同中国的革命者共同抗日,加强了中朝革命者之间的团结,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于中朝人民关系的挑拨与离间,而且大大增强了东北地区的革命力量,将原先朝鲜革命者组织的零星的反日斗争升华到了中朝革命者联合战斗的更高级的形式,积极响应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使得东北地区的抗日活动既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一部分,也成为朝鲜人民反日斗争的一部分[3]31.
三、部分杰出的朝鲜民族抗日者及其为中朝两国革命所做的巨大贡献
常年战斗在东北大地上的朝鲜民族抗日者在艰险的抗日斗争环境中不断成长,有许多英勇的朝鲜族指战员长眠在白山黑水之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朝鲜民族抗日者经受住了残酷的斗争考验,成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和党政领导人,这其中就包括了金日成、金策、李红光、朱德海等人。
金日成本来出生于朝鲜的一个农民家庭,但五岁时就随父母移居到了东北,他不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创建了安图抗日游击队,后来还曾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第三团政委、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三师师长等职务。在东北进行抗日活动期间,金日成与中国的很多抗日志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他与张蔚华之间的友谊一直以来都广为称颂。张蔚华本是一个富家子弟,但在金日成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而且还成为抚松地下党的负责人。1937 年,叛徒郑学海出卖了张蔚华,日本宪兵企图以他为诱饵来抓捕金日成,为保护金日成以及朝鲜革命军的司令部,张蔚华借机饮毒自尽,毅然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金日成的安全。这份用生命来扞卫的友谊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之间的友谊,也是中朝人民之间伟大友谊的代表[4]20.金策,朝鲜咸镜北道城津鹤城人,在幼年时期就来到了东北。
作为中共党员的金策历任东北抗联第 3 军 4 师政治部主任、中共北满省委书记等要职,他在北满省委工作期间曾发表过多篇着名的文章,是抗联中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一名领导人。1939 年 11 月 1日,他在《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章中直接针对“托陈派的匪徒及汪精卫等走狗们”提出的“英法因为欧洲战事,不能援助重庆政府,所以今后中国抗战必归失败”的论调,指出即使英法不援助中国,抗战也不会因此而“停和”与失败,因为“中国抗战实力的日益巩固与扩大,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精诚团结,才是中国抗战最后胜利的基本保证”.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打败侵略者,鼓舞了各族人民的抗战士气。
李红光,朝鲜贫苦农民家庭出身,九岁时随父母流亡到吉林,20 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磐石游击队队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参谋长、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等职务,1935 年 5 月 12 日,年仅 25 岁的李红光牺牲在了东北。李红光一生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并取得了累累战果,是与杨靖宇、赵尚志等齐名的东北抗日英雄,他曾带领队伍在临江地区击溃了日军井上分队和伪军一部、智取东昌台子伪军据点、火烧窟窿榆树的伪警察署、在清原县巧设埋伏痛击日伪联防队……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杨靖宇将军的高度赞赏,每当有重大的军事行动,杨靖宇都会主动找他征求意见。当时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日本鬼要挨枪,出门碰着李红光;日本鬼运不吉,出门遇上杨靖宇”,从中可以看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5]36.
朱德海也是一名朝鲜族共产党员,在东北工作期间,他为促进东北地区的民族团结曾两度身陷囹圄。1930 年,29 岁的朱德海根据组织的安排前往北满。在北满,他组织了揭发金佐镇勾结日本人挑拨中朝民族关系罪行的群众示威游行,因而遭到逮捕,后来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反动派才被迫释放了他。1932 年,朱德海又接受组织安排到密山开辟抗日游击区,那里的一些朝鲜族亲日势力在很多朝鲜族聚居区组织“朝鲜人民会”,企图离间朝鲜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他为此深入群众,给群众讲形势、讲道理,引导朝鲜族抵制“朝鲜人民会”,随后他遭到了监视并被伪满军逮捕,但是在当地群众的保护下再次幸运地躲过一劫。就这样,朱德海同志一直努力地为促进东北地区的民族团结而工作着。
在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命运下,无数的朝鲜民族抗日者在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不惜生命和鲜血,誓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蹂躏与掠夺,这样的行为,无论是对(包括朝鲜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浴血抗战,还是对中朝双方联合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朝鲜民族抗日者把青春和生命奉献在了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他们以不屈的斗争彰显了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更用生命和鲜血铸造了中朝两国深厚的友谊,为中朝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洪岩,王蕾,刘德赢。19 世纪以来中国朝鲜族人口迁移分布及聚居区形成研究[J].地理科学,2011(9)。
[2]刘智文。朝鲜族的反日斗争与双向认同[J].近现代史,2007.
[3]车创奎。民族解放与国际主义的完美结合[J].天池学刊,1996(2)。
[4]刘莉。张蔚华与东北抗联精神[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5]刘畅,冯馨。李红光与杨靖宇[J].党史纵横,2010(8)。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