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内涵、地位及标准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8-12-29 11:26
[摘 要]“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党和国家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而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意蕴。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今世界各国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主阵地,是各国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集中体现,时刻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势。转型期主流与非主流相互交融、交锋、斗争,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两者相互混淆、主次不分的现象,这极大地消解了主流的权威地位。科学解答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之含义、指向、表现、特征、标准、地位以及建设策略,既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战略,也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条件,更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团结社会大众、培育主流价值观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学理基础。
[关键词]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 主流界定。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1]( P106),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焦点、热点和难点。纵观学界研究现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指向、核心体系、结构形态、本质属性关注较多,关注重点基本都是“意识形态”部分,而对于“主流”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主流”的前提性价值意义,这也导致了对主流意识形态概念界定和理解视角比较单一。因而,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前意识形态建设实际,探讨主流意识形态之主流内涵、主流地位、主流标准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含义及“主流界定”.
通常,主流是指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事物发展的主要趋势及状态,《现代汉语词典》对“主流”的解释是: 一是指相对于支流的“干流”,二是指“事情发展的主要方面”.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主流的东西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从现实社会生活来讲,主流的东西是社会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东西,并达到一定的认可度和流行度。从支配方式来讲,主流的东西对社会大众具有约定俗成的舆论引导力和规约力,始终影响和主导社会实践主体的言行举止。从生成逻辑来看,主流的东西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扎根于历史和人民,不会轻易被社会大众抛弃或舍弃,而短时间流行并容易被社会大众遗忘的东西难以进入主流,或者说即时即现即消失的通俗娱乐流行的东西难以代表主流。当然,若通俗流行的东西经过长时间洗礼和实践检验仍然深深埋在社会大众心里,并能与时俱进地孕育新内涵新内容新生命,最终也会变成主流的东西。比如,许多经典流行歌曲和民歌经过一代代传承,并自觉与历史、时代融合,持续地增强人们的记忆,给予人们内心深处感动,必然会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即主流。从政治统治来看,主流的东西一要直接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二要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阶级意志、基本愿望保持高度一致,三要有利于巩固阶级统治,帮助统治阶级团结大众、凝聚社会共识,四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至少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基于当代语境和建设实践,主流的含义随着社会生活变迁必然会拓展和泛用。因此,从广义来讲,主流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意蕴: 一是指具有指导、主导、统治之地位; 二是国内外社会主体广泛认可和接受并自觉践行; 三是契合特定的历史传统和时代背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四是始终与支流或非主流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引导支流或非主流与其日益兼容,极力构建推进历史前行之动力。
“主流界定”是指以党和学界一致认可的范式解答“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即本质内涵和具体指向。意识形态不等于主流意识形态,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与联系。目前,学界存在着内涵界定和具体指向之间的模糊性,经常出现用内涵指代指向、用指向替代内涵的现象,没有将两者明确区别开来,这难以形成一个明确的、突出“主流”意蕴的主流意识形态范畴。显然,分辨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功能、价值和意义的区别与联系是当代中国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其中,界定主流意识形态基本内涵是整个课题的基础部分,必须做到准确、鲜明、到位、通俗。其一,马克思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观点。马克思一方面关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意志和立场的意识形态,即占据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着眼于人类未来社会特征,关注和探讨全社会范围内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文本中,两者是交替使用的,两者本质内涵是相互交融的,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包含关系,特别是论及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时也赋予了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意蕴。当前,马克思意识形态内涵和外延获得了拓展,其用法和意义也出现了泛化的趋势,但是作为统治阶级思想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规范全社会思、言、行、举、止的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遇到了“泛化”挑战,被学界赋予了更多的形式和意义,在多学科领域实现了新的建构,并且在全新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了更多的主流内容。对此,我们亟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深度提炼和构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其二,主流意识形态应有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个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使命,一是服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大局,即为国家服务; 二是服务人民,服务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即为社会及人民服务。简言之,其始终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服务。因此,既定的价值目标使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自身特定的表征。从历史发展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可持续性、传承性和现代性;从内容体系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理论性; 从基本立场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民族性、革命性、价值性和大众性; 从政治统治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主导性、控制性、整合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从实现路径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从主体间性来看,当代主流意识形态既具有集体性,又兼顾群体性、个体性。
其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即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李长春指出: “意识形态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意识和思想体系的反映。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规律”,“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2]( P49)。所以,界定主流意识形态本质内涵必须兼顾两点: 一是统治阶级,二是社会大众。笔者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是指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内外社会主体广泛认可、对其他意识形态具有主导性和整合性、深深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理想信念和日常生活、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反映统治阶级意志、根本利益、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体系,实质包括全党、全国、全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的意识形态体系,以此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关键词]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 主流界定。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1]( P106),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焦点、热点和难点。纵观学界研究现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指向、核心体系、结构形态、本质属性关注较多,关注重点基本都是“意识形态”部分,而对于“主流”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主流”的前提性价值意义,这也导致了对主流意识形态概念界定和理解视角比较单一。因而,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前意识形态建设实际,探讨主流意识形态之主流内涵、主流地位、主流标准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含义及“主流界定”.
通常,主流是指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事物发展的主要趋势及状态,《现代汉语词典》对“主流”的解释是: 一是指相对于支流的“干流”,二是指“事情发展的主要方面”.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主流的东西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从现实社会生活来讲,主流的东西是社会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东西,并达到一定的认可度和流行度。从支配方式来讲,主流的东西对社会大众具有约定俗成的舆论引导力和规约力,始终影响和主导社会实践主体的言行举止。从生成逻辑来看,主流的东西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扎根于历史和人民,不会轻易被社会大众抛弃或舍弃,而短时间流行并容易被社会大众遗忘的东西难以进入主流,或者说即时即现即消失的通俗娱乐流行的东西难以代表主流。当然,若通俗流行的东西经过长时间洗礼和实践检验仍然深深埋在社会大众心里,并能与时俱进地孕育新内涵新内容新生命,最终也会变成主流的东西。比如,许多经典流行歌曲和民歌经过一代代传承,并自觉与历史、时代融合,持续地增强人们的记忆,给予人们内心深处感动,必然会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即主流。从政治统治来看,主流的东西一要直接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二要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阶级意志、基本愿望保持高度一致,三要有利于巩固阶级统治,帮助统治阶级团结大众、凝聚社会共识,四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至少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基于当代语境和建设实践,主流的含义随着社会生活变迁必然会拓展和泛用。因此,从广义来讲,主流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意蕴: 一是指具有指导、主导、统治之地位; 二是国内外社会主体广泛认可和接受并自觉践行; 三是契合特定的历史传统和时代背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四是始终与支流或非主流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引导支流或非主流与其日益兼容,极力构建推进历史前行之动力。
“主流界定”是指以党和学界一致认可的范式解答“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即本质内涵和具体指向。意识形态不等于主流意识形态,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与联系。目前,学界存在着内涵界定和具体指向之间的模糊性,经常出现用内涵指代指向、用指向替代内涵的现象,没有将两者明确区别开来,这难以形成一个明确的、突出“主流”意蕴的主流意识形态范畴。显然,分辨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功能、价值和意义的区别与联系是当代中国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其中,界定主流意识形态基本内涵是整个课题的基础部分,必须做到准确、鲜明、到位、通俗。其一,马克思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观点。马克思一方面关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意志和立场的意识形态,即占据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着眼于人类未来社会特征,关注和探讨全社会范围内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文本中,两者是交替使用的,两者本质内涵是相互交融的,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包含关系,特别是论及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时也赋予了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意蕴。当前,马克思意识形态内涵和外延获得了拓展,其用法和意义也出现了泛化的趋势,但是作为统治阶级思想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规范全社会思、言、行、举、止的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遇到了“泛化”挑战,被学界赋予了更多的形式和意义,在多学科领域实现了新的建构,并且在全新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了更多的主流内容。对此,我们亟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深度提炼和构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其二,主流意识形态应有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个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使命,一是服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大局,即为国家服务; 二是服务人民,服务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即为社会及人民服务。简言之,其始终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服务。因此,既定的价值目标使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自身特定的表征。从历史发展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可持续性、传承性和现代性;从内容体系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理论性; 从基本立场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民族性、革命性、价值性和大众性; 从政治统治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主导性、控制性、整合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从实现路径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从主体间性来看,当代主流意识形态既具有集体性,又兼顾群体性、个体性。
其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即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李长春指出: “意识形态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意识和思想体系的反映。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规律”,“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2]( P49)。所以,界定主流意识形态本质内涵必须兼顾两点: 一是统治阶级,二是社会大众。笔者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是指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内外社会主体广泛认可、对其他意识形态具有主导性和整合性、深深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理想信念和日常生活、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反映统治阶级意志、根本利益、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体系,实质包括全党、全国、全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的意识形态体系,以此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五个统一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话语 | 习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六点论述 |
思想政治教育复归人类生活的前提、依据及本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