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物遗址保护的重要性
陕西以地下文物资源丰富而着称,尤其是古遗址数量众多,历史价值大、等级高。根据 2011 年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数据可知古遗址、古墓葬的数量为37820处,占全省不可移动文物总数49058处的77.1%[1].在“十二五”期间,陕西有 15 处列入全国 150 处大遗址,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如何做好文物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是陕西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另一方面,尤其长期裸露的夯土文物遗址,由于强度低、易风化、保护难度大等原因,也是困扰陕西文物保护工作的难点。
建国以来,陕西在文物遗址保护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努力,积极探索。截至目前,完成了近三十项文物遗址保护工程。陕西文物遗址的保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至1985年为起步阶段;1985年至2005 年为探索阶段;2005 年至今为发展阶段,这也基本代表了我国大遗址保护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在大型文物遗址保护方面,陕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对这些保护展示工程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陕西文物遗址保护主要方式
总体上讲,对文物古迹的修缮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和重点修复四类工程[2],文物遗址亦不例外。其中,日常保养严格来讲不能归为工程一类,应属于日常管护工作。陕西靖边统万城永安台、南台墩的保护属于重点修复工程,而榆林部分明长城、镇北台款贡城的修缮采取了现状修整的方式,但这两类保护工程不在此讨论范畴。防护加固是为防止文物古迹损伤而采取的加固措施。所有的措施都不得对原有实物造成损伤,并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环境特征[3].陕西对大型重要文物遗址的保护以防护加固工程为主,以下均围绕此类保护工程展开研究探讨。
对一般文物遗址考古发掘后大都以回填方式保护,也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防护保护方式。但对于一些重要的大型文物遗址,基于开放展示的需要,主要采取保护性覆盖和保护性建筑两种方式;结合复原展示的保护工程,又可进一步分为展示性保护和非展示性保护是一种针对遗址本体全封闭式的工程手段,采取隔离病害因素,消除隐患的“主动治疗”.保护性覆盖必须接触文物本体的保护方式。保护性建筑是一种针对改善遗址保存环境,为遗址创建一个适宜保存的相对独立空间,是隔除外部诱发“病因”的“保养疗法”,一般不扰动遗址本体。
(一)保护性建筑方式
国内使用保护性建筑方式始于西安半坡遗址。1956 年半坡遗址考古发掘后,首次采用“保护大棚”的模式,建设成为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3],开创了我国保护性建筑方式的先河,对后期考古遗址的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4 年发现的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延续了“保护大棚”的模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随后耀州窑一号窑址、秦始皇兵马俑兵二、三号坑、唐华清宫御汤、乾陵东西乳阙,汉阳陵南阙门及从葬坑、唐大明宫大丹门等遗址保护,是这种保护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保护性建筑基本属于无损保护方式,达到完整保存遗址的目的,良好地展示了文物遗址的原真性。
陕西早期文物遗址保护建筑,如半坡遗址保护大厅(陕西民居窑洞的立面风格)、秦俑一号坑保护大厅,在形式上并不反映文物遗址本身历史文化信息。1988 年,耀州窑遗址一号保护大厅建筑形式外观设计成窑炉、烟道的形象,体现了保护性建筑与文物遗址内涵的关联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我省首个附带展示性的保护建筑。九十年代建成的秦俑二、三号坑保护大厅,借鉴秦汉时期字母阙造型元素,外墙采用石材,饰以出土兵马俑浮雕头像,展现了秦汉时期厚重古朴的风格,是具有遗址信息元素的展示保护性建筑。
上述示例还属于部分信息元素的有限展示的话,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陕西几处历史建筑遗址的保护中,逐渐尝试了完全展示性保护建筑方式。对文物遗址而言,一般非专业游客很难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结合保护性建筑设计作为辅助展示手段,完整展现遗址历史信息,使参观者得到更加形象的理解和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这种方式目前仅限于历史建筑遗址。
以汉阳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建筑为例,通过考古发掘保存有东西阙台、门道、塾屋、廊道、柱石、散水等文物遗迹,结合历史资料、建筑结构研究,建筑规模外观形式,力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复原南阙门历史形制。也有人将此方式称之为“建筑结构复原保护”[4].与此相类似的有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和唐华清宫御汤遗址。从设计初衷而言,希望将保护性建筑成为陈列展示内容的组成部分,成为辅助阐释遗址内涵的一件特殊展品,所以应尽量做到一定程度的历史真实性。
保护性建筑应高度重视与文物遗址整体环境的协调[5].保护性建筑既要考虑保护效果,做到对文物遗址本体的最小干预度,又要综合考虑文物遗址的规模形态、历史价值、资金状况、道路交通、工程技术等因素。除此之外,必须认真评估其对遗址周边原有环境风貌的影响,汉阳陵外藏坑保护大厅的设计,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值得借鉴。汉阳陵外藏坑位于汉景帝陵园内,紧邻封土,保护展示厅采用全封闭地下方式,尽可能做到了弱化、淡化建筑规模和体量,最大限度减少对文物环境造成的影响。在类似于汉阳陵文物遗址的大环境内,任何新建构筑物,只能是附属角色,不可喧宾夺主。设计者须约束自己追求艺术创作的欲望,不得把文物遗址当做创造力和发挥想象力的试验田。
2000 年,由于乾陵东西乳阙遗址因风化日益严重,遭受暴雨不断发生坍塌,经批准实施建筑保护,设计方案以仿唐三出阙楼形式。在完成了承台部分后经专家现场考察评估,暂缓了上部阙楼后续工程至今。现在来看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保护性建筑为预留参观通道,平面尺寸在原基础上向外扩放2米,不可避免造成外形有些失真;二是其位于东西乳峰之上,视觉体量过大,较明显地改变了原环境,对乾陵整体风貌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保护前残缺的遗址已形成视觉习惯,新建保护建筑失去部分历史沧桑感。
从现在来看虽有缺憾,但十几年来,保护性建筑对遗址发挥的保护作用是毋容置疑的。对于必须露明的文物遗址最大的问题就是防雨,必须建造保护性建筑以遮风避雨。建造保护性建筑,对于地上文物古迹是最不得已的措施,而对于需要核准露明的地下遗址,则是最合适的措施[6].
(二)保护性覆盖方式
对文物遗址考古发掘后大都以回填方式保护,对于一般遗址来说,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的好方式。但对于出于展示利用需要的一些重要文物遗址,为避免长期露天对遗址的损害,除采用保护性建筑外,大多数结合展示,选择保护性覆盖方式。
1987 年唐大明宫麟德殿遗址是我省首次使用此方式典型实例。在已发掘的遗址上部覆土0.3米,并按原规模尺寸位置,复原建筑台明和全部柱础布局石(考古发掘只发现了 3 个基础石)。
汉长安城桂宫遗址位于现代地坪以下1.5米,考古发现了两个半地下式的建筑,道路散水、墙体等遗迹,丰富清晰,具有良好的观赏性。经回填后,在原址地对位复原考古发掘遗迹,并客观地保留了原有残缺、火烧等痕迹 ttt.用复制考古遗迹作为替代真实文物遗址,即使自然损害也可循环修复,重复利用。
不足之处,不是真实遗迹原貌,吸引力有所减弱。位于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唐长安城寰丘遗址,也采用保护性覆盖展示方式,但在展示效果上与汉长城桂宫遗址和麟德殿遗址有所不同。后两遗址本身整体基本以平面为主,覆盖保护后规模形态变化;而唐代寰丘为直径 52.8 米礼制建筑遗迹,现存夯土高 8米,由四层不同直径圆台重叠而成,每层台高2米,各层均设有十二阶分布于四周[7].保护工程具体做法是在完成了必要本体加固技术措施后,夯筑补齐各台周边,表面覆土1.2米夯实,再作防并增设参观踏道。覆盖保护用于非平面的唐寰丘遗址,保护后展示遗址存在一定变形失真问题。
乾陵朱雀门也是以非平面为主的夯土遗址,由于长期风化剥落,表面疏松,目前残留高6米,坡度陡立。按照唐寰丘遗址简单的补筑夯土覆盖保护,已不能完全解决存在的问题。依据考古发掘获得了四周散水、台明、墙体包砌等结构和材料信息,补全缺失夯土原址,使用传统材料复原朱雀门承台,上部木结构阙楼未做恢复。
唐大明宫含元殿位于龙首塬南坡东西长280米,南北宽250米的高地上,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遗址的代表。含元殿构筑于三层夯土台上,面阔十一间,进深28米。东西两侧30米处分别建有栖凤阁与翔鸾阁。殿与阁之间以曲尺形长廊连接,各转角设角楼,南东西两侧各有朝堂,由左右严谨对称的建筑群组合而成,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组宫殿建筑群。含元殿遗址现遗存夯土台、部分砖铺地面、砖散水、台壁包砖、石质柱础、栏杆及螭首等,高低错落,平面布局复杂,保存情况参差不齐。
1995年至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对含元殿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为保护工程提供了考古学依据。从考古发掘、方案编制,专家论证,审批实施,历时 10 年完成竣工。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的目的是补强夯土,防护加固,完整展示含元殿台基全貌,在我国大型历史建筑遗址的保护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首先是加固夯土台内现代多孔窑洞,以及台壁因裂隙等安全隐患;二是表面的防护,先铺一层细砂再覆盖 45公分黄土,形成保护层;三是各层台外壁砌筑保护性挡土墙,外包青砖;四是覆土盖夯实至各层平面,上铺设方砖地面。最后安置柱础石,主殿用传统方法夯筑0.8米高的矮墙,以展示原建筑隔墙及柱网布局。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考古资料依据充分的第一、三层夯土台,均可按照遗址原表层砖石包砌做法予以复原,但与原遗迹有所区分。二层台因破坏严重而高度无法确定,为完整展示三阶殿台,经认真推测也予复原。对于部分保存较好的砖铺地面、散水、柱础石等遗迹,在保护层上设置观察窗或观察井进行展示。因此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是殿台复原与覆盖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
三、文物遗址保护展示的综合性和长期性
从陕西文物遗址保护展示的实践来看,一个文物遗址的保护方式取决于其历史价值、遗址规模、保存状况、整体环境、地理位置、可观赏性等诸多因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确定最适宜的保护展示方法,简单的模仿照搬是不可取的。一个大型文物遗址,如大明宫、秦皇陵、汉长城等,大都由多个文物遗址组成,同一个文物遗址区域内,往往运用多种保护方式相结合,就汉阳陵而言,南阙门、地下从葬坑为保护性建筑;罗经石遗址是示意性展示保护覆盖方式;排水渠遗址采取回填保护三种方式。
在文物遗址保护过程中,修复展示也要适度把握。一种方式是将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读懂的考古信息,真实转化为普通参观者看得懂的直观形态,如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保护。另一种是利用保护性建筑的形象复原,“翻译”历史建筑遗址的隐形内涵,是对考古发掘研究成果进一步阐释。既不可过度修复,更不能主观臆造,两者都不可取。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陕西省在文物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已取得了显着成效,但鉴于其复杂性,仍然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保护材料和技术的进步,U以及保护理念的创新。因此文物遗址保护与展示是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工程,需要长期不断研究探索。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方法 | 731考古发掘中对罪证文物的保护 |
木质文物的受损原因与保护措施 | “四有档案”文物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
国际法视角下我国文物保护的创新路径(本科) | 刑法保护流失文物的建议(本科) |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调和(本科) | 出土文物的包装与文物的运输研究(本科) |
保护文物古迹加速城市建设和发展 | 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阻碍及其解决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