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汉民族与突厥语民族最古老的史诗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8-12-24 12:48
摘 要:《山海经·帝俊》是《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内容,它是汉民族最古老的史诗遗迹,虽然残缺凌乱,却仍然保留下很多史诗母题,可供后世学者进行比较研究。而《乌古斯传》是突厥语民族最古老的史诗雏形,它在被发现时也是残缺的,篇幅也很短,但基本故事情节与母题已经很完整,正好可以与《山海经·帝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山海经·帝俊》确实是一部残存的史诗,可以通过对《乌古斯传》的研究进行修复。
关键词:《山海经·帝俊》; 《乌古斯传》; 史诗; 比较。
史诗虽然是外来的名词,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一种文学样式,不能因为汉语民族在清末之前没有这样的说法就认为汉民族没有史诗。对于汉民族到底有没有史诗的讨论,学术界从清末民初一直讨论到现在,仍没有定论,但汉民族这样一个拥有如此灿烂文明和久远文学史的民族,肯定有过史诗。有人认为《史记》中的五帝本纪等历史传记作品属于史诗,但是缺乏虚构; 有人认为《水浒传》等英雄传奇小说属于史诗,但是非诗体; 有人认为《黑暗传》等民间搜集的长诗属于史诗,但是文学成就不高,总的来说都不是真正的史诗。要知道史诗大都产生于民族文化的早期,不光是史与诗,而且得是一个族群原始思维的产物,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内容,因此要找史诗,必须在最早期的民族作品中寻找。本着这样的精神,笔者找到了汉民族最古老的神话典籍《山海经》,里面果然有珍贵的古汉族史诗的遗迹,其中关于太阳神帝俊及其子后羿的部分就是代表。为验证其史诗性,可与一篇公认的史诗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乌古斯传》是合适的比较对象。
一、《山海经·帝俊》与《乌古斯传》的可比性。
《乌古斯传》[1]是突厥语民族最古老的一部史诗短篇,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字数很少,翻译成汉语只有四千多字。但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史诗该有的很多元素它都有,是被公认的史诗雏形之一。《山海经·帝俊》若是能与之相匹配,便可以称之为史诗的遗篇。《山海经·帝俊》并不是《山海经》[2]的独立篇章,而是其中关于帝俊的内容,分散于几个篇章中,显得比较零碎,但正是这种原初的状态,与《乌古斯传》比较时才具有对等性。两部作品都属于史诗的古老形态,是篇幅短小的神话,又有很多元素类似,可以进行跨民族比较。
( 一) 两者都是族源神话。
史诗至少有三个根本元素: 一是史,二是诗,三是神话传说。其中最后一个往往被忽略,其实只有最后一个才真正属于原始思维,剔除了它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史诗,而只是长篇叙事诗。由希腊神话以及特洛伊战争衍生出来《荷马史诗》,可知神话与史诗具有共通性。两者都是对现实的神化演绎,喜欢夸大的手法,借助神力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其主角都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人物或者族群的祖先。《山海经·帝俊》与《乌古斯传》属于后者,为先祖类史诗。当然两者的不同是鲜明的,前者是农业民族的族源神话,而后者是游牧民族的族源神话,两个民族的生产和生存方式截然不同。但是可以按照着名学者叶舒宪的分法,帝俊史诗划为太阳英雄史诗,《乌古斯传》划为战马英雄史诗。[3]
( 二) 字数都很少但母题都很丰富。
两者都只保留下来粗略的框架,字数都很少。《乌古斯传》总共不到一百行,远远比不上同属突厥语族史诗《玛纳斯》的 20 万行。而《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部分更是零星不连的片段,没有整合到一起。不过,两部作品的母题却很丰富。《乌古斯传》中的英雄史诗母题,除了祈子和英雄被害等母题之外,其他常见的母题都有。《山海经》中的帝俊史诗因为后世儒家知识分子的务实态度,保留得很不全面,但是其母题也很丰富。
( 三) 主角都是日月之父。
帝俊是日月之父,被《山海经》简称为帝,但到底是黄帝还是舜帝,争议很大,或者都不是。据袁珂先生研究,帝俊是战败民族东夷人的上帝,在商朝灭亡后逐渐被黄帝取代。[4]关于他的神话大部分都散失了,剩余的片段保留在了《山海经》里,是《山海经》中地位最高的神。相比之下,乌古斯也是日月之父,其子孙也曾经被打败过,被迫西迁进入新疆和中西亚。
二、可比较的英雄史诗母题。
英雄史诗是史诗类型中篇幅最宏伟、人物最多、成就最大的一种。其常见的母题有神奇受孕母题、奇异诞生母题、少年立功母题、娶妻生子母题、英雄征战母题、英雄死亡母题、英雄子孙复仇母题、英雄复活母题等。[5]其中《山海经·帝俊》与《乌古斯传》可比较的英雄史诗母题有娶妻生子母题、英雄征战母题、骏马与神箭母题以及分封诸子母题等。
( 一) 娶妻生子母题。
一般来说,帝王都是妻妾成群、儿孙满堂。而始祖帝王则是后世众多国家的祖先,他们的子孙后来都繁衍成了很多的国家。这是古代先民互相认同和表示亲近的一种说法,即承认有同一个来源,应该相亲相爱。《乌古斯传》中,乌古斯有两个妻子,第一个是蓝光少女,反映了古突厥民族的天崇拜,是萨满教的影响。同为草原民族的蒙古人也崇拜天,在他们心目中天为“腾格里”,是神的所在。而天上发光的东西主要有三种,也就成了蓝光姑娘的三个儿子:太阳、月亮、星星。
一胎生下三个男孩。
大孩子起名叫太阳,二孩子起名叫月亮,最小的孩子起名叫星星。[1]2.
乌古斯汗的第二个妻子为树洞姑娘,反映了古突厥民族的树崇拜[6],也是萨满教信仰的影响,民间至今仍有为古树建庙祈求的习俗。树洞则象征了女子的子宫,是生殖崇拜。认为树洞能生人,在《金枝》的观点看来,是一种巫术关联想象。在相关的神话中树洞甚至被做为创世母神的象征,生下了世界。在古突厥人看来,世界地理主要有三种,也就成了树洞姑娘的三个儿子: 天、山、海。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关键词:《山海经·帝俊》; 《乌古斯传》; 史诗; 比较。
史诗虽然是外来的名词,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一种文学样式,不能因为汉语民族在清末之前没有这样的说法就认为汉民族没有史诗。对于汉民族到底有没有史诗的讨论,学术界从清末民初一直讨论到现在,仍没有定论,但汉民族这样一个拥有如此灿烂文明和久远文学史的民族,肯定有过史诗。有人认为《史记》中的五帝本纪等历史传记作品属于史诗,但是缺乏虚构; 有人认为《水浒传》等英雄传奇小说属于史诗,但是非诗体; 有人认为《黑暗传》等民间搜集的长诗属于史诗,但是文学成就不高,总的来说都不是真正的史诗。要知道史诗大都产生于民族文化的早期,不光是史与诗,而且得是一个族群原始思维的产物,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内容,因此要找史诗,必须在最早期的民族作品中寻找。本着这样的精神,笔者找到了汉民族最古老的神话典籍《山海经》,里面果然有珍贵的古汉族史诗的遗迹,其中关于太阳神帝俊及其子后羿的部分就是代表。为验证其史诗性,可与一篇公认的史诗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乌古斯传》是合适的比较对象。
一、《山海经·帝俊》与《乌古斯传》的可比性。
《乌古斯传》[1]是突厥语民族最古老的一部史诗短篇,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字数很少,翻译成汉语只有四千多字。但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史诗该有的很多元素它都有,是被公认的史诗雏形之一。《山海经·帝俊》若是能与之相匹配,便可以称之为史诗的遗篇。《山海经·帝俊》并不是《山海经》[2]的独立篇章,而是其中关于帝俊的内容,分散于几个篇章中,显得比较零碎,但正是这种原初的状态,与《乌古斯传》比较时才具有对等性。两部作品都属于史诗的古老形态,是篇幅短小的神话,又有很多元素类似,可以进行跨民族比较。
( 一) 两者都是族源神话。
史诗至少有三个根本元素: 一是史,二是诗,三是神话传说。其中最后一个往往被忽略,其实只有最后一个才真正属于原始思维,剔除了它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史诗,而只是长篇叙事诗。由希腊神话以及特洛伊战争衍生出来《荷马史诗》,可知神话与史诗具有共通性。两者都是对现实的神化演绎,喜欢夸大的手法,借助神力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其主角都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人物或者族群的祖先。《山海经·帝俊》与《乌古斯传》属于后者,为先祖类史诗。当然两者的不同是鲜明的,前者是农业民族的族源神话,而后者是游牧民族的族源神话,两个民族的生产和生存方式截然不同。但是可以按照着名学者叶舒宪的分法,帝俊史诗划为太阳英雄史诗,《乌古斯传》划为战马英雄史诗。[3]
( 二) 字数都很少但母题都很丰富。
两者都只保留下来粗略的框架,字数都很少。《乌古斯传》总共不到一百行,远远比不上同属突厥语族史诗《玛纳斯》的 20 万行。而《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部分更是零星不连的片段,没有整合到一起。不过,两部作品的母题却很丰富。《乌古斯传》中的英雄史诗母题,除了祈子和英雄被害等母题之外,其他常见的母题都有。《山海经》中的帝俊史诗因为后世儒家知识分子的务实态度,保留得很不全面,但是其母题也很丰富。
( 三) 主角都是日月之父。
帝俊是日月之父,被《山海经》简称为帝,但到底是黄帝还是舜帝,争议很大,或者都不是。据袁珂先生研究,帝俊是战败民族东夷人的上帝,在商朝灭亡后逐渐被黄帝取代。[4]关于他的神话大部分都散失了,剩余的片段保留在了《山海经》里,是《山海经》中地位最高的神。相比之下,乌古斯也是日月之父,其子孙也曾经被打败过,被迫西迁进入新疆和中西亚。
二、可比较的英雄史诗母题。
英雄史诗是史诗类型中篇幅最宏伟、人物最多、成就最大的一种。其常见的母题有神奇受孕母题、奇异诞生母题、少年立功母题、娶妻生子母题、英雄征战母题、英雄死亡母题、英雄子孙复仇母题、英雄复活母题等。[5]其中《山海经·帝俊》与《乌古斯传》可比较的英雄史诗母题有娶妻生子母题、英雄征战母题、骏马与神箭母题以及分封诸子母题等。
( 一) 娶妻生子母题。
一般来说,帝王都是妻妾成群、儿孙满堂。而始祖帝王则是后世众多国家的祖先,他们的子孙后来都繁衍成了很多的国家。这是古代先民互相认同和表示亲近的一种说法,即承认有同一个来源,应该相亲相爱。《乌古斯传》中,乌古斯有两个妻子,第一个是蓝光少女,反映了古突厥民族的天崇拜,是萨满教的影响。同为草原民族的蒙古人也崇拜天,在他们心目中天为“腾格里”,是神的所在。而天上发光的东西主要有三种,也就成了蓝光姑娘的三个儿子:太阳、月亮、星星。
一胎生下三个男孩。
大孩子起名叫太阳,二孩子起名叫月亮,最小的孩子起名叫星星。[1]2.
乌古斯汗的第二个妻子为树洞姑娘,反映了古突厥民族的树崇拜[6],也是萨满教信仰的影响,民间至今仍有为古树建庙祈求的习俗。树洞则象征了女子的子宫,是生殖崇拜。认为树洞能生人,在《金枝》的观点看来,是一种巫术关联想象。在相关的神话中树洞甚至被做为创世母神的象征,生下了世界。在古突厥人看来,世界地理主要有三种,也就成了树洞姑娘的三个儿子: 天、山、海。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