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织造,指的是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主要为清代皇室采办织造事宜,《大清会典》记载其分工为:“凡大红蟒缎、大红缎、片金、折缨等项,派江宁织造承办。仿丝绫、杭绸等项,杭州织造承办。毛青布等项,每年需用三万疋内,苏州织造承办,需用至四五万匹,则分江宁等处织办。”但除了这项主要的本职工作外,三织造在江南地区还承担了其他的职责,就是笼络江南文人士族、密探江南官场情形、搜集江南各类信息等。
之所以由江南三织造来承担这些责任,主要是因为其官员多出身内务府,或为郎中,或为主事,与皇室关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较科举出身的官员,皇帝也更加信任这些“自家人”。譬如,康熙六次南巡,就有五次以织造署为行宫,乾隆则干脆将织造署改造成了临时行宫。
江南三织造所在的江南地区素为文人士族聚集之地,明末清初,这些士人成为了江南地区残明反抗势力的精神领袖,如陈子龙、夏完淳等。这些反抗势力一直坚持到了康熙前期,成为了皇帝的心病,譬如,康熙三年(1664年),南明大臣张煌言等五人兵败被俘,于杭州斩首。这种文化上的抵抗远比明刀明枪的农民起义难以镇压,皇帝只能采取怀柔政策。而江南三织造的官员深谙圣意,采用各种手段拉拢江南士人,缓和矛盾。
据清宫档案记载,江南名士熊赐履病故后,康熙帝下旨让苏州织造李煦查看其家中情形并着人照顾,李煦查看后上奏折称:“跪奏奉旨至江宁府大学士臣熊赐履家中,见有三子,其长子熊志伊年四十一岁,言语颠倒,悲喜不常,所患痰病未愈。至于第二子熊志契年方九岁、第三子熊志夔年方八岁,但兄弟分居,长子熊志伊住上元县省字铺地方,志契、志夔跟随生母龚氏另一宅居住在上元县增字铺地方。臣看熊志伊家中光景尚还过得日子,若志契、志夔则门庭萧索,而熊志伊亦未能看顾两弟。
臣至江宁织造衙门宣示谕旨,着曹 照看熊赐履之子,臣亦随当照看钦遵圣谕也,谨具折奏覆。再,熊志伊差家人至臣苏州署中,具呈求代奏谢恩。合并奏闻,伏乞圣鉴。”可以看出,熊赐履死后,熊家长子多病,两个幼子尚小,难以自立,整个熊家陷入困顿,而正是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及地方官员的照顾,熊家的窘境才大为缓解,此举也得到了当时士人的交口称颂。不仅如此,《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自曾祖父曹玺以下三代四人皆为织造,素以文风传世,与江南士人交往频繁,地位颇高,逐渐削弱了他们的反抗心理。这种恩威并施的拉拢手段,最终让江南士人逐渐消散戒心,认可了清王朝的统治。
除了拉拢江南士人,稳定民心外,江南三织造还承担了密报江南官场情形的任务。江南地方富庶,历来为国家赋税支柱,加之如前文所说,民心未稳,地方官员职责重大,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官场情形,加强对这些官员的控制,皇帝将江南三织造作为其在江南的眼线。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就在给苏州织造李煦的朱批中写道:“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
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教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可以看出,对于科举出身的地方官员,皇帝的信任度远不如内务府出身的自家人,为了更好地掌握地方官员的情况,将暗中监视的任务交给了在地方并无具体行政职责的三织造官员。而李煦对于自己的任务也是心知肚明,接到皇帝指示后,就连上了两道折子。当年十二月初二日,李煦上奏道:“……臣闻原任户部尚书王鸿绪,今岁解职回家之后,每月必差家人进京,至伊兄都察院王九龄处,探听宫禁之事,无中作有,摇惑人心。又有徽州人程兆麟者,陕西曾做过道官,今往来苏州、扬州,招摇多事,时有闲言。又有苏人范溥,系山东东平州知州,丁忧归里,自称熟于京师要路,亦有招摇不根之语,理合据闻覆奏,伏乞圣鉴。”
次年正月十九日,李煦又奏:“……臣打听得王鸿绪每云:‘我京中时常有密信来,东宫目下虽然复位,圣心犹在未定。’如此妄谈,惑乱人心。臣煦感戴圣恩,谨遵谕旨,据闻奏覆。而王鸿绪门生故旧,处处有人,即今江苏新抚臣张伯行,亦鸿绪门生,且四布有人,又善于探听。伏乞万岁将臣此折与前次臣煦亲手所书折子,同毁不存,以免祸患,则身家保全,皆出我万岁之恩赐也。
至于前所奏程兆麟、范溥,其两人亦每每乱言东宫虽复,将来恐也难定。理合一并覆奏以闻。”从这两份奏折,我们知道,在清代当官,只要你到了一定的级别,或者在朝中具有一定关系网,即使你解职了,仍然逃不过皇帝的眼线。
不仅是已经解职的官员,就是督抚大员,也在李煦的汇报范围之内。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南科场案发,皇帝先后遣派钦差户部尚书张鹏翮、穆和伦和工部尚书张廷枢至江南审理,时任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关系不睦,也被牵扯入案。皇帝对此案极为关注,多次密写朱批给李煦,要其“再打听明白速奏”“再打听速奏”“知道了。张伯行见此光景,说些什么?张鹏翮如何了”“再密打听,奏闻众人议论如何”,等等,李煦上体圣意,随时将该案审理情况以密折形式汇报,自康熙五十年十二月起,至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共上相关事宜奏折十一份,几乎每月一份,不可谓不尽心。其中语句如“钦差户部尚书臣张鹏翮,亦未有定见”“但是抚院虽系清官,事无决断,其实人多拖累。总督也并不曾要钱,办事勤敏,极得民心”“张伯行见此光景,说这些百姓都偏为了总督,觉得有不平的意思”“……(张鹏翮)大人若早日严审房官、主考,那卖举人的关节,来踪去迹,自然水落石出,有何难审,要费这许多日子功夫。总因心性偏执,瞻此顾彼,游移不决,以致拖延到目下方完……”等无不一一要紧。对于皇帝而言,若仅靠钦差大臣和当地督抚的汇报,必然难以明晰事件全貌及官员于其中的关节,遑论了解相关民情了。李煦作为皇帝的心腹,虽然品级远低于奏折中的几位大员,但他的密报,才是皇帝最为倚重的情报来源。
此外,江南三织造还负责江南地区各类情报的汇总,如农业生产、农民起义等。在农业方面,汇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农种、米价、受灾、天气等各类情况。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初一,苏州织造海保上奏:“本年江苏各属十余州县,近山近水之处虽间有洼田被淹,统计为数无多。
……至于各处一切高田、平田,早禾、晚稻秀实丰茂,大胜往年,现在次第刈获,俱有十分收成。”乾隆五年(1740年)九月初四,江宁织造安宁上奏:“江南地方近年以来间有收成歉薄之处。……铜山、萧县、沛县、丰县、砀山、海州、赣榆、邳州、泰州等九州县,……河滩沿海各属地土低洼,素常原不尽种禾稻。今岁春收已获丰稔,而通省晚稻又俱丰熟,米粮平贱。”
乾隆六年(1741年)八月初一,杭州织造伊拉齐上奏:“杭、嘉、湖三府于今春二、三、四月间天气寒冷,阴雨连绵,豆、麦歉收。又值桑叶尽被霪雨淋湿,蚕食发胀,损伤过多,出丝寥寥,价值昂贵。通计三府所产丝斤较之往年仅收十分之四。”
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二十日,江宁织造嵩年上奏:“江宁地方自播种二麦之后,天气晴和。入冬以来,前于十月二十九日得有微雨,究未深透。兹于十二月十八日酉时彤云密布,亥刻雪花飘洒,嗣渐缤纷,至十九日寅时止。缘南方气候稍暖,旋落旋融外,积厚尚有三寸,四野一律均沾。”可以说,负责织造的江南三织造承担了当地农业部门的主要汇报工作。
在稳定社会政局方面,江南三织造也是皇帝了解最真实情况的主要来源之一。
仅在康熙晚年,江浙一带即有不少农民起义,如四十六年(1707年)的太仓一念和尚起义,四十七年的浙江四明山地区农民起义,四十八年的浙江云和县彭子英起义,五十一年(1712年)的浙江台州渔民起义等等,在镇压这些起义的过程中,三织造为皇帝提供了详实的情报。如四明山农民起义,康熙曾给苏州织造李煦朱批:“又闻浙江四明山有贼,尔密密访问明白奏来。”为此,李煦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仔细探访,将以张廿一、张廿二为首的农民起义从起事到被剿的全过程彻查清楚,并记录了当地百姓对该次起义的议论:“目下众人议论,皆云江浙百姓屡受万岁洪恩,去年偶逢旱灾,辄敢行劫拒捕,各贼实死有余辜。皆地方文武不能教化于平时,又不能消弭于临事,遂致群贼横行,众论沸腾,咸怨地方文武各官疏忽智之所致也。”这与负责管理职责的地方官员的说法肯定不一样,毕竟,对于农民起义无需承担责任的织造官员而言,没有任何需要避讳、顾忌的地方,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将最底层的民情直接汇报给皇帝。
对于身处皇宫之内的皇帝来说,平素了解国家大事往往只能通过臣子的汇报,而地方官员要想步步高升,对皇帝自然是报喜不报忧,能瞒则瞒,能骗则骗,所谓的“忠心”只能位居次席。因此,皇帝要想真正了解真相、管理大臣,就不得不依靠诸如江南三织造这样的特殊机构,这也让江南三织造的官员们,除了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外,不得不身兼数职,成为皇帝在地方的眼线,毕竟,与皇室渊源匪浅的三织造官员,也算得上皇室的一分子,自然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 明清儒学君臣关系论多元分析 | 明清时期江右商的宗族教育与商帮经济的互动 |
| 明清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因:农业发展研究 | 元明清时期贵州土司贡赋与环境的协调 |
| 明清怀帮药商诚信经营理念梳理 | 明清商人经商途中的盗贼侵扰情形论述 |
| 明初江南士人的政治态度和行为表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