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蕃王朝的建立与兴盛
吐蕃部落发展到公元六世纪时,已经是奴隶社会的阶段。这时它的第三十一代赞普达日聂司当政,经济、政治力量已相当强大,达日聂司已筹划要建立王朝了。生产亦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出现了吐蕃七贤的第三个贤者俄朗赞芒,此人是达日聂司的一个大臣。他的主要功绩是教人们烧薪成炭,作为冶炼金属的燃料; 开始冶炼银、铜、铁,并发明在河流上架设桥梁;农业上,发明木犁驾在牲口上,利用畜力犁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具的改革,金属武器的制造,吐蕃部落威胁着附近部落的安全,而一些部落的臣民慑于吐蕃的强大,悄悄地前来投诚。最著名的有赤邦松的大臣娘·曾古和韦·义策等,潜入雅砻河谷的青瓦达孜,与达日聂司盟誓征服苏毗部落的大事。
达日聂司的儿子朗日伦赞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当他成了三十二代赞普时,雄心勃勃地试图很快吞并周围部落,率兵往北进发,兼并强邻,扩大领地。但是,当朗日伦赞向外扩张旗开得胜的时候,部落内落矛盾也爆发出来了。旧贵族把朗日伦赞毒死。于是,统一高原的重担便落在他的儿子松赞干布肩上。松赞干布是西藏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西藏历史上是一位拥有无与伦比的功绩和威望的雄才大略式的领袖。公元 7世纪初,松赞干布少年登基,十三岁时便当了吐蕃部落的第三十三代赞普。他年少有为,又有几个得力的大臣当帮手。
便先平息内乱,稳定内部,巩固王权,迁都拉萨( 逻些) .然后发展经济,制定法律,统一官制兵制,划分军政区域,任命官员、派遣将领,建立了统一的吐蕃奴隶主政权,出现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吐蕃王朝。其使吐蕃的疆域扩展到北至吐谷浑,南至泥婆罗( 今尼泊尔) ,天竺( 今印度) ,东与唐朝相邻,形成了有史以来吐蕃疆域最大的时期。
松赞干布安定了整个西藏地区,农牧业生产飞快发展。这时,牛羊遍野、农田成垅,农业上已有防旱、排涝措施。在松赞干布当政时期,他的一个大臣吞弥桑布扎,是吐蕃史上第四个贤者。他带领一批人,不辞辛苦去天竺学习梵文,并结合西藏实际情况,创造了三十个藏文声母和四个韵母的拼音文字。自此有了文字,藏族历史得到记载,文化艺术发展便更加迅速了。
吞弥桑布扎作为吐蕃社会的第四贤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整个吐蕃社会中,还有三个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贤者。第五个贤者是公元七百五十四年赤德祖丹当藏王的时候出现的,名叫赤桑羊顿涅的大臣。他的主要贡献是统一了度量衡单位,并主张用货币交换,促进商业发展。公元七百七十八年赤松德赞赞普在位时,主持兴建了桑耶寺,又派七个富家子弟出家当僧人,这在藏史上被称为“七觉士”.同时,赤松德赞又请来内地和印度的高僧到桑耶寺讲经传法、翻译佛经,佛教大兴。这时又出现一个贤者,名这郭·赤桑尧拉,这个人的功绩是主张把住房从山上搬迁到平地来定居,并在房屋四周开垦荒地; 他又主张把山上溪流引到平地进行灌溉,奠定了流传至今的西藏村落的形式。第七个贤者是赤德松赞的一位臣子,名叫达赞冬司,此人主张分清敌我,对敌侦察清楚,狠狠打击; 对内部人民的过错,用以劝说和罚金,不宜过于残酷。这种不采用酷刑的主张,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上的进步。吐蕃社会从部落到王朝时期,几百年中,先后出现七个才智出众的人物,人们称之为吐蕃七贤。吐蕃七贤的排列与记载,藏族史书各持其说,这里根据的是达仓在译师西绕仁青坚增所著的《大吐蕃史》。
公元634 年,吐蕃王朝已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王朝,这时中国中心部位的汉族王朝是强盛的唐朝,唐朝当时是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同一时代的两位天才政治家、军事家松赞干布和唐太宗李世民,都适时地掌握了客观需要,以蕃唐通婚的形式,建立了友好和平关系。
松赞干布从建立吐蕃王朝时起,就比较注重利用佛教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力宣扬佛法,所以佛教在西藏得到较快的传播。西藏的第一座寺院是桑耶寺,它坐落在山南地区泽当以西 20 公里处。创建桑耶寺的是公元 755 年即位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儿子,他被藏史誉为松赞干布以后的第二名王。赤松德赞不仅治政有方,而且本人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曾派专使去印度迎请莲花生入藏,翻译经论,宣传佛法,并历时 10 年建成具有藏、汉、印三种形式和风格的桑耶寺。开光典礼当天有 7 人出家,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批出家僧人。而桑耶寺的建立,标志着吐蕃、唐朝、印度三地宗教文化在赤松德赞时期融汇在吐蕃。
二、吐蕃王朝的衰落与崩溃
( 一) 噶氏家族的专权与衰落
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孙芒松芒赞( 《新唐书》作乞黎拔布) 继位,国事由大相噶·东赞代行,是为噶氏家族专权之始。噶·东赞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区分“桂”( 武士) ,“庸”( 奴隶) 等级,清查户籍,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也日臻完备。噶·东赞为人沉勇有谋,善机变,用兵有节制,在吐蕃王朝中,声名显赫,是一个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相。667 年( 唐乾封二年) ,噶·东赞卒,其子钦陵兄弟先后执掌王朝实权。在噶氏家族掌权的 50 年间,吐蕃王朝的实力又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对外不断进行武力扩张。
670 年( 唐咸亨元年) ,吐蕃攻占安西四镇: 龟兹(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焉耆( 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区县西南) 、疏勒( 今新疆喀什市) 、于阗( 今新疆和田市西南) ,构成了对唐朝一向重视的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即“丝绸之路”的威胁。唐朝派出以薛仁贵为首的 10 万大军攻吐蕃,在大非川( 今青海省共和县切吉草原) 遭到钦陵的阻击大败。吐蕃攻占安西四镇,既可镇慑西羌诸部,又把持了这一通商要道上的税收,而且四镇之地距吐蕃本部不远,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便于控制,因此,吐蕃争夺唐朝安西四镇蓄谋已久。安西四镇既被吐蕃攻占,唐蕃之间的征战日趋频繁,此时吐蕃的军事力量正处在强盛发展的时期。
噶氏家族擅权期间,芒松芒赞及其子丁颉蛏芒布结( 《新唐书》作器弩悉弄) 都是年幼即赞普位,王朝的军政大权一直控制在噶氏家族手中,赞普位高而无实权。钦陵驻军于今青海省东部,实力有增无减,而且还培植了一批雄厚的亲信势力。在钦陵当权期间,曾经发生过大藏地区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事件( 687 年) .大藏( rtsang-chen) 疑是大宗( tsong-chen) 之误写。宗,即宗喀( 今青海省涅中县) ,为钦陵驻军所在地。
在吐蕃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是对立的阶级。王室和贵族是奴隶主阶级。奴隶主以下的都是属民。属民包括平民和奴隶。奴隶中的一部分是从被征服地区掠夺来的人民,一部分是平民在阶级分化中破产下降而变成奴隶的。
奴隶要为奴隶主从事生产,或被用于家务劳动及随军的勤杂人员,这一部分奴隶称为“庸”,奴隶主还把一部分奴隶和平民编入军旅,让他们参加作战,这一部分人被称作“桂”.作为社会等级,“桂”的地位显然要高于“庸”.奴隶主阶级豪华奢侈,以残暴的刑杀维护其统治,甚至将奴隶殉葬,或作为盟会祭天的牺牲品。当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达到一定极限时,其贪婪的刀锋又转向平民。吐蕃的贵族将领,在对外进行武力扩张时,劫掠财富,中饱私囊,虏获人丁,以扩充奴隶的数量。对内则是征调频繁,加重赋税。使奴隶和平民不堪其苦,促使吐蕃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吐蕃王室对于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压迫,与贵族奴隶主殊无二致。但是,贵族将领们的跋扈专横,拥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大不利于王室的集权统治,王室亟需稳定局面以巩固集权,贵族将领的行径,构成了对王室权力的严重威胁。此时,吐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深化了。
676 年( 唐仪凤元年) 芒松芒赞去世,其子丁颉蛏芒布结即赞普位,贵族及地方豪酋,多拥兵作乱者,王室将乱事次第平息。695 年( 武后天册万岁元年) ,丁颉蛏芒布结已届成年,首先处死噶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赞辗恭顿,随后于698 年( 武后圣历元年) ,以“出猎”为名,先派兵执杀钦陵的亲信两千余人,再派人召见钦陵,钦陵拒不受命,丁颉蛏芒布结亲自领兵讨伐,未战,钦陵兵溃自杀。钦陵弟赞婆率钦陵子莽布支投唐。唐封赞婆为“归德郡王”,授“辅国大将军”,封莽布支为“安国公”,授“左羽林大将军”.按,莽布支疑是钦陵子论弓仁,《新唐书·论弓仁传》对其封赠有异说。噶氏家族对吐蕃王朝的专权至此告终。
( 二) 吐蕃王朝的崩溃
1. 达玛禁佛“灭法”.赤祖德赞积极崇佛的政策,特别是极力提高僧人的政治地位,使钵阐布主管王朝的行政大权,引起了反对佛教的贵族势力的强烈不满,一部分贵族制造钵阐布·勃阑伽允丹与王妃属卢氏“私通”的谎言,致使赤祖德赞误杀钵阐布·勃阑伽允丹。838 年( 唐开成三年、吐蕃彝泰二十四年) ,赤祖德赞被贵族杀害,原钵阐布·娘·定埃增桑布也被杀。赤祖德赞之弟达玛( 《新唐书》作达磨,藏文史籍作赤祖德赞之兄) 被反佛教的贵族拥戴,继赞普位。
达玛在位仅四年( 838 ~ 842) .此时,吐蕃社会的阶级矛盾更趋尖锐,加以吐蕃农牧区又连续发生了空前的瘟疫、霜雹和洪涝灾害,反对佛教的贵族遂制造舆论,把一切自然灾害都归咎于信奉佛教所致,而达玛又是一个“嗜酒,好田猎,喜内,且凶愎少恩”的人,他原是受贵族拥戴才得以即赞普位的,自然他也要受到贵族的摆布。据敦煌古藏文史料记载,达玛即赞普位初期,仍然依照吐蕃惯例,发愿礼佛弘法。此时,他采取了和赤祖德赞截然相反的政策,下令封闭吐蕃境内的全部佛寺,焚毁佛教经典,佛像被抛入河中,强迫所有僧人还俗,不愿还俗者,被迫从事屠夫、猎人等违反佛教戒律的职业,有些高僧还遭到杀戮。达玛镇压佛教的措施,在吐蕃境内雷厉风行,使佛教在吐蕃已经形成的势力受到严重的挫折。因此,尊信佛教的人视达玛为牛魔王下凡,而称他为“朗达玛”.朗,藏语,意为牛。达玛的禁佛措施未能维持很久,公元 842 年( 唐会昌二年) ,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死。达玛的禁佛与赤祖德赞的崇佛,实质上是吐蕃奴隶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转移奴隶和平民的斗争方向,维护和巩固奴隶制统治的不同手段,而其表面现象则是佛教和本教的斗争。
达玛被刺前,王妃已怀孕,王后为争夺权位,也伪装成有孕。843 年( 会昌三年) ,王妃生一子,为防王后抢走,白昼由人围绕,晚间用许多盏灯光守护,以故取名欧松,意为光护。王后买得一乞人之子,胁迫朝臣认可系她所生,名永丹,意为母坚,即母亲坚持认定的。永丹在《新唐书》上被记载为王后之兄尚延力之子,名乞离胡。达玛被刺后,欧松和永丹分别被不同的贵族集团操纵,争夺赞普宝座,互不相让。永丹以逻些为根据地,自称“赞普”,而达玛的亲生子欧松,却被排挤到约如,即今西藏山南地区东部一带,与永丹对立,双方进行了长年的斗争。
2. 吐蕃在河陇地区的统治解体。当吐蕃王室分裂的信息传到吐蕃属部,各领兵将帅也拥兵自重,相互混战。
公元842 年( 唐会昌二年) 冬,吐蕃驻洛门川( 今甘肃省武山县) 讨击使论恐热利用吐蕃王室分裂之机,阴谋夺取政权。他以讨伐王朝中控制实权的綝氏家族为借口,以永丹“无大唐册命,何为赞普”作号召,发兵西征。此时,以永丹为代表的吐蕃王室势力,派尚思罗统大军,并发苏毗、吐谷浑、羊同等属部的军队配合,迎战论恐热。论恐热利用吐蕃长年统治属部,属部人民对吐蕃敢怒而不敢言的矛盾,使苏毗等属部的军队分崩离析,最后,尚思罗兵败,被论恐热缢杀。论恐热合并尚思罗及苏毗等属部的兵力,共10 余万人,势力较前更为强大。
当时,吐蕃驻守鄯州的节度使是尚婢婢。据《新唐书》记载,尚婢婢是羊同人,出身于吐蕃高官门第,他为人宽厚,又有学问,赤祖德赞很仰慕他的为人,命他担任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在鄯州为官,很有威望。论恐热率军西征,必须先除掉尚婢婢,以免退路被切断。论恐热自恃人多势众,以为尚婢婢一介书生,不是他的对手。二军在大夏川交锋后,尚婢婢巧布伏兵4 万之众,诱使轻敌深入的论恐热身陷重围,几乎被生擒。
844 年( 会昌四年) 春,论恐热又聚集兵力,向尚婢婢镇守的鄯州大举进攻,激战多次,未能取胜。851 年( 唐大中五年) ,论恐热朝唐,求河渭节度使官职,遭到唐宣宗的拒绝。此后,论恐热与尚婢婢长年混战,最后,两败俱伤,同归于尽。《资治通鉴》记载这场混战的后果是“二千里间,寂无人烟”,“赤地殆尽”,使这一地区内的各族人民遭到长达 20 余年之久的沉重的战争灾难。唐朝趁吐蕃王室分裂之机,于 844 年( 会昌四年) 议复河湟 18 州建制,派刘濛为巡边使,命令他储备粮饷、军械,探听吐蕃兵力的虚实。849 年( 大中三年) ,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原州所辖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等 7 关的守将降唐。前此一年( 848) ,沙州( 今甘肃省敦煌市) 人张义潮率众起义,吐蕃在沙州的守将闻风远逃。
851 年( 大中五年) ,张义潮以瓜( 今甘肃省安西县) ,沙、伊(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肃( 今甘肃省酒泉市) 、鄯、甘( 今甘肃张掖市) 、河( 今甘肃省临夏市) ,西( 今新疆吐鲁番市) 、兰( 今甘肃省兰州市) 、岷( 今甘肃省岷县) 、廓( 今青海省贵德县) 等11 州图籍归唐。唐授张义潮防御使,其后,唐朝又在沙州设立归义军的建制,张义潮又被唐朝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兼11 州观察使。与此同时,吐蕃镇宁河、渭( 今甘肃平凉) 二州的将领尚延心降唐,受唐封武卫将军,任为河、渭等州都游奔使。从此,吐蕃占据长达百余年的河西陇右地区,又重新回归唐朝。此时唐朝的实力较前更为衰弱,已经濒于全面崩溃。此后不久,全国统一的局面,即为分裂的五代十国所取代,吐蕃社会也同样进入了一个互不统属的分裂割据时期。
【参考文献】
1. 尹伟先著。 明代藏族史研究[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0
2. 陈庆英,丹珠昂奔,喜饶尼玛,廖东凡,张晓明,周爱明著。西藏通史[M]. 厦门: 鹭江出版社,2004
3. 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 西藏通史简编[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北齐皇权建立与东魏北齐汉化进程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