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在他的技术政治学中, 通过揭示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 指出科学技术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异化力量, 使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成为了一种新型极权主义。而马尔库塞为了寻求人的解放,从弗洛伊德的学说出发,结合马克思的解放论,提出了新的救赎形式,形成了马尔库塞的审美政治学,这是马尔库塞所提出的解决科技异化的途径。 马尔库塞的审美政治学自然有其文化渊源和哲学根基。 马尔库塞一直在关注人, 他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解放人类而展开的。马尔库塞后期深受佛洛伊德的影响,提出了“爱欲解放”的理论。 他认为这一思想是在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基础上吸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马尔库塞的审美政治学实现了从技术上的审美救赎到自然的审美还原。 通过爱欲解放,再现“新感性的人”,从而实现人性的审美还原,也就是说,审美政治学从人与科学技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全方面的救赎。
一、马尔库塞的审美政治学建构
(一)技术的审美救赎
在马尔库塞看来, 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异化的力量,成为了压抑人的、否定性的工具。
既然原先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那么就需要重建技术基础。 为此,马尔库塞提出了价值物质化的概念。 马尔库塞批判科学技术的中立性,他认为,正因为科学技术看似价值无涉的中立性的存在,才导致科学技术将人变成工具,从而对人进行统治。所以,对科学技术就要进行审美价值的转移。而这种转移,并不是说科学技术自身不存在着价值,而恰恰相反,要对它们进行一种重新的价值界定。因此,技术的美学还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将美学理论转变为技术原理。马尔库塞认为,“高级文化”内部还有否定性,还有敌对和越轨因素,与现实存在一种破裂趋向的美学价值, 要将这种高级文化转化成一种新的需求体系。 而这种需求应该是与虚假需求相对的,是真实的需求。 也正因为如此,人自身真正的感性和理性就被解放出来了。其次,将技术的需求变成现实技术,也就是说完成价值物质化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新技术”. 而新技术的产生意味着技术的解放,技术的解放就会使得政治解放,从而使得人和社会获得解放。 因此, 在马尔库塞看来,“新技术”是“审美技术”,是解除压抑、实现救赎的方式。
(二)自然的审美还原
在马尔库塞看来, 发展新技术的目的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又提出了自然的审美还原。在马尔库塞看来,自然不仅仅包括人们生活的外部自然环境,还包括人自身的自然性,也就是人性。在马尔库塞看来,之前的人们只是把自然看成一个客体,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对自然的征服,是对自然的索取。所以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就越被人们破坏,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越加恶劣,那么自然的报复就会越加剧烈。所以马尔库塞认为,应该恢复自然的主体性,实现自然的主客体统一,从而建立一个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不能只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还要求得人与自然的共存, 自然解放才会使得人获得解放。 同样,这也不是要求我们回到前工业社会,即便是在农耕文明时期,人类活动依旧对自然构成破坏;更不是要求我们回到对自然的盲目崇拜, 那样的话人依旧未被解放,科学技术打破的就是人对自然的崇拜。马尔库塞所希望看到的是在“新技术”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把自然看做一个主体,从而实现对马克思对自然的人道占有的超越。 这一思想至今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①.
(三)爱欲的解放
在马尔库塞看来, 科学技术的统治已经从人的心理层面进行控制。 因此为了实现真正的解放就必须从心理层面入手。 马尔库塞在后期受弗洛伊德的影响, 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人的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爱欲解放论。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中,无意识比意识更加根本,而生本能比死本能更加贴近本质要求。生本能包括“渴、饥、睡、性”这些因素,其中性欲在生本能中占统治地位。而弗洛伊德认为性中的力比多就是人的本能。 马尔库塞在此基础上提出爱欲是人的本质, 而现代社会对人的压抑就是对爱欲的压抑。 而人的解放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就是要把爱欲从“额外压抑”中解放出来。爱欲解放不是性欲解放。爱欲是高层次的追求,而性欲是低层次的。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就是劳动解放,所以在马尔库塞看来,爱欲活动就是劳动, 真正意义的劳动是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而自愿追求的,是人体器官的自由消遣。因此爱欲解放的核心是劳动解放, 是对劳动解放的弗洛伊德化。
(四)人性的审美还原
为了改变单向度的社会, 必须要改变单向度的人。因此马尔库塞提出了人性的审美还原,也就是人的非压抑性升华,造就“新感性的人”.马尔库塞把马克思的感性活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相结合,不仅得出了“爱欲”,还得出了“新感性”的概念。 “新感性”的新,并不是说人自身原先没有,而是因为人的感性活动已经在现实中被压抑、磨灭了。因此为了重新获得,并且赋予新的地位和功能,必须对人性进行审美还原。首先是感受力的还原,从而能够认识自我。然后是自省能力的还原,使得人原先被压抑的否定性能够重新回到自身。最后是审美能力的回归,从而使得人知道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美。 而人也由单向度的人回到了双向度的人,具有“新感性”的人。马尔库塞认为, 新感性的概念是在马克思的感性思想的基础上,与弗洛伊德“爱欲”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称为新感性。“新感性观是马尔库塞后期批判理论的一个主要生长点,标志着他从 50 年代的‘爱欲解放论’走向了 70 年代的‘艺术解放论’”[1](39).
二、对审美政治学的解读
(一)提出背景-新型极权主义的出现
马尔库塞在其着作《单向度的人》中详细阐发了他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看法,形成了他的技术政治学。
马尔库塞发现, 科学技术已经不再仅仅是人们改造自然、释放巨大生产力的工具,相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统治人们的工具, 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异化力量。而也正是由此,发达的工业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 通过科学技术的隐蔽而又强大的意识形态作用, 从人的心理层面开始就实现对人的彻底控制。在政治领域内,实现对立面的统一;在生活方式方面,制造出仿佛人们生活“平等”的假象;在文化方面,将高级文化商品化,从而消除高级文化内在的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性,成为大众文化,实现对人更强的控制;甚至通过对语言的控制,实现哲学的单向度化,最后把人的否定性彻底压制,改造成单向度的人。 不仅如此,“马尔库塞认为这样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即不合理成分存在于其合理性中”[2](21).通过确立技术的合理性和中立性,通过这种价值预判和价值预设,将所有的“不合理”都排斥在外,实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绝对控制。马尔库塞的痛苦在于:人们享受着这种看似富裕、平等、一片欣欣向荣的社会,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奴化”了,成为了一个被“抬举”的奴隶。在马克思时代,工人对社会的巨大否定性可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实现对社会固有统治的颠覆,实现人的解放,但在马尔库塞时代,工人已经成为了单向度的人,科学技术的社会统治无比强大,马尔库塞悲哀地发现,原先的解放路径已经不再有效。 因此马尔库塞致力于寻找一条新的解放路径。 最后马尔库塞将目光聚焦于人的心理层面,他发现了弗洛伊德。
(二)理论来源-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发现,在当前社会,因为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和泯灭,心理学问题已经是一个政治问题。
马克思所忽略的正是人的潜意识中的能量。 在马尔库塞看来,“将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矛盾的弗洛伊德主义融合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130). 因此,马尔库塞在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后,结合马克思的解放论提出了爱欲解放②. 爱欲解放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首先,爱欲解放体现了马尔库塞对人性解放的追求。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是从社会层面探求人的解放之路,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 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当代社会。 马尔库塞在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层面的学说后,抓住人的本质是爱欲这一点,寻求对马克思解放理论的突破。其次,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与马克思感性解放相对立, 是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一种退化。马尔库塞认为,他的这种抓住人性本质的心理层面的爱欲解放是对当前马克思的解放理论的一种完善和发展。 但是,恰好与之相反的是,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是形而上学的,“是以心理上的‘快乐原则’为基础,把人的解放理解为一种本能的升华和释放, 是一种优先和最后都是审美意义上的解放,因而把人的解放看作是浪漫的艺术革命,强调‘乌托邦’具有实在意义”[4](27). 第三,马尔库塞的“爱欲”不是性欲。 主要是两方面的不同:一方面,爱欲是泛化的性欲,马尔库塞从性欲中肉体的快感抽象出快感,认为它是人所要追求的, 因此爱欲就不再局限于性欲, 人本质内在追求的所有快感都是爱欲。 另一方面,爱欲的动力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性冲动,而是追求所有快感的冲动。所以也有学者提出,爱欲与性欲的不同是在量上和质上的不同③. 第四,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发现了在人的身上存在着基本压抑与额外压抑。马尔库塞认为,文明对人的爱欲压抑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压抑,也可以称为是本能压抑。 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压抑是为了实现生存而不得不存在的。 因此这种压抑是一直存在的,是必要的。 而额外压抑在马尔库塞看来是社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强加于人们身上的,是额外的和不必要的。 所以在马尔库塞看来, 爱欲解放就是把人们从额外压抑中解放出来。 可是马尔库塞自己也没有办法分清楚哪些是基本压抑,哪些是额外压抑。 “这两种压抑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模糊, 因为额外压抑常以基本压抑的面目出现,很难区分”[5](19). 也正是因为此,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不得不带有着更多乌托邦的色彩。
马尔库塞 1955 年出版了他的爱欲解放的着作《爱欲与文明》,1964 年出版了其技术政治学的着作《单向度的人》, 直到马尔库塞晚年, 在 1972 年和1977 年先后出版了其审美政治学的代表作《反革命与造反》、《审美的向度》。 这说明了在马尔库塞的政治哲学思维中, 为了解决技术政治学所提出的新型极权主义问题,马尔库塞在爱欲解放的基础上,将爱欲的解放提升到审美的救赎, 使得爱欲解放成为了审美救赎中人性救赎的重要一环。
(三)思想旨归---从爱欲解放到审美救赎的人性解放
马尔库塞最初的爱欲解放论通过把爱欲解放和感性解放相对立, 从而使得爱欲解放不仅没有实现对马克思的感性解放的超越,相反是一种倒退。但是在 1969 年,马尔库塞在其着作《论解放》中意识到,从被压抑爱欲的人中解放出来的关键是培养一个人道的“新人”,这就是马尔库塞“新感性”的人的提出。
“新感性观是马尔库塞后期批判理论的一个主要生长点,标志着他从 50 年代的‘爱欲解放论’走向了70 年代的‘艺术解放论’”[1](39). 而完成从单纯的吸收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观点实现弗洛伊德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爱欲解放到后来的艺术审美解放, 靠的是马尔库塞吸收了席勒的哲学思想---审美救世论④,因此马尔库塞审美政治学的艺术解放路径也就产生了。 马尔库塞在之前的许多着作中都曾经零散地提到过艺术的内在否定性作用。在他看来,艺术就是反抗的, 具有革命的性质,“艺术作为异于现实世界的独立王国, 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事物和既定秩序的破旧立新。 一方面艺术拒绝与既存现状的无限靠近,它拆穿现实伪装的西洋镜, 祛除蒙蔽世俗眼睛的面纱;另一方面,艺术使不存在的、不在场的东西存在和出场”[5](26).在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中,理性的极大排斥性和现实的合理性使得人们无法现实地进行反抗,因此在马尔库塞看来,只有通过艺术的这种先天具有的对现实的反叛性,来重新唤起人的革命性质。
同时马尔库塞也注意到了,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许多流行文化已经失去了这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这种他称之为大众文化的存在反而成为了一种新型极权主义加强对人控制的工具, 马尔库塞在其着作《单向度的人》中曾经叙述到过这种现象。 因此在他看来,真正对现实具有革命意义的文化是高级文化。
当然, 马尔库塞也注意到了艺术与革命并不是统一的,相反要完成艺术对革命的影响,需要通过对人的作用才能实现。
而从艺术解放的路径出发, 马尔库塞认为审美救赎需要通过两方面才能够实现对人的解放, 一方面是审美形式,另一方面是恢复“新感性”,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创造出“新人”. 在马尔库塞看来,审美形式是承担革命的载体, 所以审美形式必须要能够承载现实中所无法承载的东西, 并且是一个趋向于古典艺术标准的整体。具体地讲,审美形式是一个能够容纳许多素材的整体, 艺术作品通过整合素材以赋形。 这样,经过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艺术作品,在马尔库塞看来必然是超脱于现实的,能够揭示真理,能够揭示现实的本质。而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揭示就是一种对被压抑的爱欲的释放, 就实现了对人的解放。 除了审美形式,马尔库塞认为,要实现人的解放,还要恢复人的新感性。 在马尔库塞看来,感性和理性是相对的, 而科学技术就是通过一种绝对的理性实现对人和社会的绝对控制, 将人的感性彻底给压抑了。 因此, 为了从这种绝对理性中把人解放出来,马尔库塞认为就要重新找回人的感性。而找回的不是旧感性,而是一个改造后的新感性。 因此,“‘新感性’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使人通过‘审美’恢复‘感受力', 感受力的恢复可以使人获得最基本的认识自我、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能力,从而为人的潜能的进一步解放打下基础”[2](28).而无论审美形式还是“新感性”观,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因此马尔库塞的审美救赎的落脚点就是实现人的解放。
关于人的解放, 在马尔库塞看来主要分为三个维度:首先是人与技术的解放。马尔库塞正是因为发现了技术将人异化,才提出其审美政治学,他要从建立一种“新技术”和“新感性”人两方面对抗科学技术的理性, 从而摆脱人的工具化和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统治。其次是人与自然的解放。人不再一味向自然索取,科学技术也不再是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 在马尔库塞看来,通过审美的救赎,不仅实现自然的主客体统一,还将自然本身也看做一个主体,这样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主体的平等, 从而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的解放。 最后,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在马尔库塞看来通过审美形式和新感性的方式, 使得人们摆脱了异化和意识形态的压抑以及额外压抑, 使被压抑的爱欲释放出来, 使得人们能够依据自己的内心需求去进行劳动和工作,获得发展。马尔库塞的所有理论的最后归宿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
三、马尔库塞的审美政治学救赎
马尔库塞的审美政治学具有其合理性, 但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马尔库塞所提出的解放路径,即通过恢复人的真实需求,人的审美救赎,通过审美教育等等,来恢复人的感性和内在的否定性,这种思路与马尔库塞所处的环境有关。一方面,马尔库塞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马克思主义者,脱离底层的群众, 并不能真正考察和反映当时工人的情况。 其次,发达的工业社会通过技术理性,已经磨灭了人的否定性, 而且强大的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巩固了社会统治,这与马克思所处的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很大的不同, 人的革命性和否定性已经被泯灭,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即使政局会动荡变化,社会体制却是依旧很稳定。因此,马尔库塞发现了技术的理性作用的同时, 也发现了艺术和审美的感性功能,能够在人的精神层面实现对人的“革命”. 所以,马尔库塞面对这“稳固”的资本主义社会,所设想的只是依靠乌托邦式的审美还原, 来恢复人的否定性, 从而对社会进行改造。 其乌托邦色彩主要体现在:其一,将爱欲作为人的本质,因此认为对人的解放就是对爱欲的解放。 虽然在后期他结合马克思的劳动解放, 认为真正的劳动属于人的爱欲的本质要求。 可是这也体现了马尔库塞因为受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分析的影响,从个人的心理层面看待人性的本质。而人的本质是类本质,人的解放是全人类的解放。因此,从人的心理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和全人类出发去考虑人的解放, 在先天上就是一种后退。 其二,为了实现与技术理性的对抗,马尔库塞抓住了感性对理性的这种对抗性。在马尔库塞看来,要把人们从这种技术理性下解放出来, 唯有靠人自身的感性来实现。 这自然有其道理,但是,马尔库塞在对技术理性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 又陷入了对感性的过分崇拜,夸大了感性的革命性质,寄希望于艺术和审美这些精神层面的活动来实现对人的解放,甚至认为这已经成为了唯一的解放路径, 放弃了社会革命的主张,这就有点乌托邦的色彩了。不过这些都是马尔库塞在当时发达工业文明社会和他所处的自身条件中的无奈之思。 因此,不得不承认的是,马尔库塞的解放途径是虚幻的,是空想的,是难以实现的。
在进入 21 世纪的新时期,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社会情况下, 如何看待马尔库塞的审美政治学依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当前中国由于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经济总量已经到了世界第二。
快速的工业发展和财富积累, 使得中国目前社会上也出现了马尔库塞所发现的那些现象和问题。 例如苹果公司的果粉们为苹果公司的系列产品而疯狂;网络产业的急剧扩张化, 已经辐射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最典型的就是网络与手机的结合,使得人们在越来越方便地运用智能手机的同时, 也变得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 而文化产业的大量娱乐化,以美国大片、韩剧与日本的动漫为首的影视产业也充斥着中国的几乎每家每户的荧幕。 甚至西方的大量品牌产业通过占领中国市场, 已经影响了中国人的所有生活。中国人从小就穿阿迪达斯和耐克,吃着麦当劳和肯德基,看着美国大片和日本动漫长大。那么这是否也像马尔库塞所预见的那样, 中国也被这种隐蔽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所包围了呢? 这是否就是说中国需要重新把国门关起来, 进行闭关自守呢?中国虽然已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中国依旧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中国现在还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 而科学技术本身就具有解放生产力的功能, 因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大力坚持发展科学技术的必然结果。 而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对科学技术内部负面因素的警惕。 应该借鉴马尔库塞的审美政治学,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的价值,不只是将文化产业化,还要深挖文化自身的人文价值,关注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强调科学技术的理性作用时,也要避免这种理性作用扩展到全社会, 维护和发展人们的感性思维, 最典型的就是在发展自然科学和以理性为主的社会科学的同时,也要发展人文科学。在强调数据和科学分析的同时,也要发展感性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还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上。 而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科技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在当前中国,一个不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 不仅是发展的也是和谐的中国梦,才是真正符合民族复兴要求的中国梦。
注释:
①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不应该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共生关系,而要建立这种新颖的共生关系,就必须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历史作用重新加以反思。 因为当代人的生活既然无法回避生态环境方面出现的一系列紧迫的问题,既然在生态学的语境中,生产、增长、发展和资源的开发都是有限度的,那么,无视这些限度,盲目地谈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参见俞吾金《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 期第 138-140 页)。
②有关转向弗洛伊德的原因,学界众说纷绘,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几点:嫌弃马克思主义忽视人的解放和心理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无法解释垄断资本主义状况下革命意识的危机;受弗洛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马克思的社会革命学说结合起来;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使理性的社会分析捉襟见肘,社会的外在压抑已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压迫,精神分析研究统治形式的这种新变化刚好派上用场;时逢冷战,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盛行,在美国过流亡生活的犹太人马尔库塞自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极力避免在着作中过多提及马克思,《爱欲与文明》中弗洛伊德外衣下的马克思身影就是对国内环境的条件反射。 事实上,从马尔库塞的思想脉络来看,他走向弗洛伊德并不意外。 如果说马克思的革命学说是社会层面上的解放理论,那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暗含心理层面上个体本能解放的可能, 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在《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塞把这两个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合一,作为武器来批判工业文明和展望未来非压抑性社会的前景,希望收到相得益彰的现实效果(参见王博《马尔库塞的审美救赎思想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年硕士论文,第 17 页~18 页)。
③在马尔库塞看来,“爱欲所指的是性欲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量的扩张表现为:在对象上,爱欲从性欲的性行为延伸到与性无涉的活动如艺术创作, 并从中得到快感;在范围上,爱欲从肉体活动扩展到精神领域,从对异性肉体的饥渴升华到对艺术的爱。 质的提高表现在:从目的上看,爱欲的目的不是生殖第一而是快乐至上; 从效用上看,爱欲从男女两性间的局部、 短暂的鱼水之欢延伸到持续、全面的精神愉悦(参见王博着《马尔库塞的审美救赎思想研究》,四川师范大学 2012 年硕士论文第 18 页)。
④席勒认为,审美是达到人性解放、达到人的自由的必由之路。 由于人性中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感性和理性,因此,人天生有两种冲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 完整的人性应是这两种冲动的和谐统一,但事实上近代以来,这两者彼此分裂、无法统一,唯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才能使它们达到统一,在游戏冲动中,完满的人性得到了自由实现。 而这种基于游戏冲动的活动就是艺术和审美,人唯有在艺术和审美中,才能达到这种自由,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参见杨晓莲《功利主义的审美和艺术---马尔库塞的审美功能论评析》一文,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6 期第 104 页)。
参考文献:
[1]黄晓伟。马尔库塞技术的审美救赎思想探究[D].沈阳 :东北大学,2013.
[2]侯 龙岗。马 尔库塞审美救赎论研究 [D],武 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2.
[3]王 伟。马尔库塞的审美乌托邦理想[J].山 东社会科学 ,2002(1)。
[4]刘兴章。爱欲解放和感性解放---马尔库塞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比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
[5]王博。马尔库塞的审美救赎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