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立于民族共同体基础之上的维护和扩大本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益的思想观念、理论思潮和实践活动,以促进本民族的生存、独立和发展。自 20 世纪以来,经过三次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民族因素已不仅极大地影响着当代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甚至也因此成为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时不得不认真考虑的因素。其中,民族主义思潮又以其思想的先导性和独特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尤为引人注目.
民族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般认为,民族主义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法国 18 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发展于19 世纪亚、非、拉等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运动时期,此后又历经 20 世纪世界范围内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主要目标的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等一系列历史运动.在此过程中,不仅民族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由简单而复杂,内容日渐丰富,民族主义思潮作为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亦不断发展变化,并以其思想先导性的特点对国际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和作用.
特别是,20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伴随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体系的建立,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异常尖锐,始终贯穿于社会各领域,与其他各类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兴起了全球性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这一背景掀起了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建国为政治理念的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此后,在极端民族主义基础上建立的法西斯政权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步瓦解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殖民体系,掀起了新一轮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建国的民族自决运动和联合国推行的“非殖民化”运动,构成了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内容。美苏冷战结束前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所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越来越引起第三世界的警觉,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全球问题不断出现,南北差距并未因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而缩小,一些新型民族独立国家政权更迭频繁,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经济发展滞后问题以及发生在各国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更是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于是一场兴起于全球范围内的反全球化运动成了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主要内容.
尽管在已经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民族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思潮,还是作为一种政治运动,都曾引起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是有关民族主义的含义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心理、情感说.如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台湾学者陈遥煌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为归属对象的心理状态.”二是阶级思想说。如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前东德阿·科辛则认为,民族主义是“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民族的阶级利益”.三是民族国家目标说。如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的共同契约,它的适当表现是愿意形成一个自己的国家,因此它一般有助于这样的国家的诞生。”
民族主义的当代表现
民族主义自发轫至今,无论内涵,还是外延,抑或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据内涵分析,当代民族主义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类型:
一是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在经济发展中强调民族利益的追求。主要表现为两种:其一,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由于这些国家面临全球化带来的严竣挑战,对西方经济霸权保持高度警惕,所以它们被动地采取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民族经济为目的的自我保护性、防御性经济政策这种经济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抵御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对落后国家构成的某种利益侵害,但是弱小国家也会因此丧失对外合作、发展的机遇,无法享受国际管理机制下的优惠政策和特殊利益,使缩小南北差距更加困难.其二,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强化本地区民族国家共同利益的区域经济集团的经济民族主义.其强调该地区各民族国家的联合,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主张组建成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某种超民族国家机构,形成地区民族主义的国际合作.经济集团“内外有别”的经济政策,使其对内具有融合功能,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外则具有排他功能,统一壁垒政策必然有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
二是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在前苏东地区,突出表现为非主体民族的分离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分裂;在非洲地区,集中表现为部族民族主义和种族民族主义;在西方国家,除了存在民族分裂分子的活动外,冷战后还表现为民族排外情绪的增长。从积极方面看,政治民族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维护国家统一的巨大合力,显现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反映出主权平等思想和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意识,具有整合功能。从消极方面讲,政治民族主义危及地区和平与稳定,破坏地区和国家安全,具有破坏功能。在西方国家,民族排外主义所表现的排外情绪的增长以及所产生的暴力事件,有可能成为法西斯主义滋生、复活的土壤。在前苏东地区,民族分离主义不仅导致民族国家的分裂,而且在许多地区伴随着频繁的暴力冲突,形成冷战后局部战争的新“热点”.在非洲地区,一些国家的部族民族主义和种族民族主义,引发大规模部族仇杀和种族屠杀事件。
三是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以保持、净化、强化本民族文化为目标,可表现为民族文化理念的对外输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固守和对外来文明的排斥、宗教思想及其他意识形态的扩张等.一般来讲,文化民族主义具有强大的粘合力,既可以用来增强全民族团结,反对地区分裂主义和外来势力干涉,又可以成为固守本民族文化理念、排斥一切外来文明的武器,还可以成为引发文化扩张、意识形态输出、进行文化殖民的动力.因此,文化民族主义的存在,有利于保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保持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存在的消极作用是对各国、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形成阻碍,延缓全球化进程,如果畸形发展,还会严重影响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如在日本,以天皇制为代表的日本文化民族主义,在国内具有强大的民族聚合力,在对外关系中却常常表现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再如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往往既具有阻遏西方文化模式的强行输入、反对霸权文化的一面,又有固守文化传统、排斥先进文化、保持社会孤立性的一面.
民族主义的应对策略
客观地看,当今世界,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仍然存在,因此,对民族主义理论要有正确的态度,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民族主义思潮更要冷静分析,严肃对待.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多年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理论、制度、方针和政策,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因此,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
二是借鉴国外解决民族问题的有益经验.民族关系始终是各国政府极为关心的问题,各国为此制定并实施了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主要有民族中心主义政策、民族熔炉政策、民族一体化政策、民族同化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民族等级制度与民族歧视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主权国家政策以及丑陋的种族隔离政策等。通过对国外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发和经验。比如,现代国家的多民族共存具有客观性、长期性,通过暴力和行政手段、强制同化,不可能使民族消亡,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再如,实行国家各级权力和政党、政府以及军队的非民族化,可摆脱民族主义束缚.还如,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主权国家本身,任何外部干涉都不利于国内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
三是实行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我们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维护和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邓小平就深刻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造成这种隔阂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政策”,而少数民族自身也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统一、繁荣与富强,就必须消除汉族的大民族主义和少数民族的狭隘民族主义,“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出现了”.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民族主义的历史进程及存在的问题与价值 |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