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形象的视角研究南京民国建筑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54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和人工环境,也是一个城市视觉形象和文化风格的体现。1927年4月,南京成为民国首都以后,为了塑造新都形象,体现国民党所奉行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理念,国民政府在新都建设及建筑中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体现民族文化理念的建筑未能“一统天下”,多元风格的城市建筑形成了南京的独特形象。研究南京的民国建筑及其文化内涵,可以考察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城市近代建设和发展轨迹,探寻当年城市建设者的理念追求与实际效果。民国时期的南京建筑,在一般的南京史志书籍中都有记载,互联网上也多有介绍,还有专门的“南京民国建筑网”刊载有关动态和史话。但从学术角度,尤其是从城市形象的视角对南京民国建筑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本文愿作引玉之砖求教于方家。
1 南京新都建筑规划与实施的基础
南京的民国建筑风生水起,主要是在1928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以后,但其基础则是清末民初以来南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建筑业,特别是建筑风格、建筑科技及建筑业态的变化。“十朝都会”南京,数度城郭巍峨,宫室华丽,寺庙庄严,民居密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曾是这座城市往日建筑的写照。然而,自明代以后因国都北迁,特别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与清军在此进行的城市攻防战,南京的建筑多半毁于战火。1896年谭嗣同到南京时,看到的竟是“一座空城,四周荒田”,“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气象”。清末民初,长江航运兴盛带来了南京口岸的繁荣,沪宁、津浦铁路的建设和开通,加之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曾国荃、张之洞、端方等在南京的经营,南京城市元气在晚清至民初重新恢复。至民初,近代工商业、运输业、邮电业和外国文化思想、教育科技在南京出现,新式学校、医院开始在南京兴建。特别是占有新区位优势的下关地区率先崛起,由过去城市边缘的江滩荡地演变为水陆交通繁忙、商旅辐辏、马路纵横的商贸交通区。南京的城市建筑也步上海、汉口、天津、青岛等得现代化风气之先城市的后尘,在城北新兴地区建造了一批具有交通运输、货栈码头、工厂车间、邮政通讯、商业贸易、集会议政等功能的新型城市建筑。典型者有金陵制造局厂房、江苏咨议局、江苏邮政管理局、下关和浦口火车站、江南水师学堂、金陵中学等建筑。新式建筑的联翩落成逐渐勾勒出南京的现代城市面貌。
1928年3月,国民革命军击败“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同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建都,由此开启了南京“十朝都会”的最后一个国都时代。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南京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建筑造就了全新的规划和发展平台,“南京新建国都,以后房屋楼宇建筑必当次第进行。
其最为重要之部分,则有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之公署,有新商业区之商店,有新住宅区之住宅,其他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演讲堂,等等,将来亦须一一从新建筑”。南京作为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衙署、文教、宗教、名人居所、陵墓祠堂等建筑历来集中,但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形成了全国的政治和行政中心后,旧有的建筑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不仅大批机关公务新建筑将会应运而生,而且由于首都城市的吸虹集聚效应,其他事业和产业的重心也随之转向新都,因此,文教、科学、体育、商业、金融以及服务性建筑也会大量出现。
自晚清到民国,新的西式建筑材料、工艺、技术、机械逐渐传入中国,成为民国南京建筑的科技基础。1865年,法国园艺家约琴夫·莫尼埃发明混凝土以后,这一建筑新材料新技术很快风行。新型的建筑技术以钢筋混凝土和砖石作支撑和承重,建筑层高和面积可以大大突破砖木结构尤其是木质材料造成的局限。在建筑技术上,操作有规程,施工有标准。1910年,南京新建的“南洋劝业会”主塔楼(即江苏谘议局)首次采用了西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技术。跨度6米的薄壳拱形梁以浇筑混凝土而建成。钢筋混凝土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使得建筑强度大大增加,在楼层及建筑高度上打开了可以建造多层或高层建筑的广阔发展空间。
新的建筑科技推广不仅在器物层面上,更在人才层面上。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的传承和西方建筑科学知识的传播使得一批中、西建筑规划和设计师崭露头角,成长起来。在与南京建筑相关的建筑师中,佼佼者有上海彦记建筑事务所设计师吕彦直;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杨廷宝;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童寯、陈植、赵深;范文照事务所设计师范文照;上海华海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刘敦祯、兴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徐敬直;南京陶记工程师事务所建筑师李宗侃;上海公利工程司建筑师奚福泉;上海基泰工程司建筑师关颂声、杨宽麟等人。这批建筑大师大多在欧美留洋学习过,明了当时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努力结合中西建筑之长,在南京首都建筑和城市美化的创作设计、风格造型、审美标准、建筑功能拓展以及新型建筑材料运用等探索和创新上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随着建筑技术和施工工艺的改进及房屋结构变化,明清时代从事建筑业的土木作坊也由新型营造厂所取代。至1937年,南京登记注册的甲级营造厂有170家,乙级营造厂有156家,丙级营造厂250家,丁级营造厂349家,总数925家;1948年,甲级营造厂有259家,乙级营造厂63家,丙级营造厂,130家,丁级营造厂173家,总数625家。与新式建筑相配套的水电安装、卫生设施、五金电料、装潢装饰等公司商行也相继出现。
2 南京新都建筑的理念导向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者,对城市建筑早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是古代城市建设的指导性理念。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制度形态从君主专制变化为民主共和以后,对城市建设的理念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南京成为民国首都以后,以“主义”为建党立国之本的国民党政府,逐渐生长出政府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苗头。首都建设中以一定的思想观念加以主导,应是这一路径的尝试。
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欲让袁世凯到南京就任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职,希望中央机关留在南京时,其原因之一就是感到北京皇家建筑所显示的专制集权理念与民国首都应有的形象相冲突。孙中山认为民国首都为“中外具瞻”,而北京“宫庙未改”、“城社尚存”,容易唤起和引发执政者的帝王专制思想。1920年代后期,北伐“大革命”浪潮澎湃,打倒军阀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势力,争取民族自由独立;肃清专制余毒,建设共和制度成为主流政治话语。国都选择和建设当然需要适应这一政治背景。北伐军占领南京后,人们根据孙中山的遗愿决定建都于南京。在有关建都何地的争论中,主张建都南京者充分发挥了孙中山当年对北京建筑的看法,认为北京“房屋庭苑,虽云壮丽,然系帝制遗物,只可代游人观赏,不合共和国官吏居住。从来掌握北京政权之人,非帝制自为,即恋栈而不忍去者,盖帝王之思想遗毒也。今既建都南京,从新建筑平民式之衙署,铲除数千年封建专制遗毒,打破从来官尊民卑思想,名实相符”。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定都南京宣言》。4月24日,成立南京市政厅。6月1日,南京市政厅改为南京特别市政府。南京市政府机构建立以后,宣示:“努力于造成革命的新南京,与欧美首都并驾齐驱。”学习“英、美、法、德、奥、比、瑞、日等国诸首都管理,市政日新月异,有条不紊”的经验,“欲于最短期间实现社会化的新都市”。1928年12月1日,南京设立了隶属于“首都建设委员会”的“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统筹负责建设南京的《首都计划》的制定工作。《首都计划》是我国第一部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当时欧美先进国家的巴黎、纽约已有的城市规划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首都建设委员会”
主席是孙中山之子、任广州市长期间成绩斐然的孙科。1929年12月,《首都计划》编制成功,孙科在出版的序言中指出:“良以首都之于一国,固不唯发号施令之中枢,实亦文化精华之所荟萃。觇人国者,观其首都,即可以衡定其国民文化地位之高下,关系之巨,盖如是也。”
正是首都建设承载着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因而在南京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上,《首都计划》之六“建筑形式之选择”指出:“关于此项房屋楼宇建造,经过长久之研究,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当时,西式建筑在中国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汉、青岛、旅顺、广州及南京已经大量落成,其优越性已经为国人所见。因此,《首都计划》对这一疑似有“复古”之嫌的建筑指导理念阐发解释道:“一国必有一国之文化,中国为世界最古国家之一,数千年来,皆以文化国家见称于世界。文化之为物,大都隐具于思想艺术之中。原无迹象可见,惟为思想艺术所寄之具体物,亦未始无从表出之。而最足以表示者,又无如建筑物之显着,故凡具有悠久历史之国家,其中固有之建筑方术,固当保存勿替,更当发扬光大之,此于希腊罗马可见也。”在考察了中国建筑艺术传播而施用于欧洲的事实之后,《首都计划》进一步强调“可见中国建筑艺术之在世界,实占一重要之地位。国都为全国文化荟萃之区,不能不藉此表现,一方以观外人之耳目,一方以策国民之兴奋也”。该计划提出,在首都建筑中突出民族文化,一方面“凡西洋文明之优点,固宜‘迎头去学’”,要吸收西方建筑科技进步成果;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建筑形式来体现“东方文明之真精神,亦宜发扬光大之”。时人在讨论南京首都建设时,进一步指出诸如国民政府五院,国民大会堂、总统府等“政治区”的公共建筑,应“使国内及国际人士观光首都者登临其地,即觉气象万千,不期而起高山仰止之感。故建筑一事,虽属物质建设,诚能运用得宜,大足以代表民族精神与文化”。
应当说明的是,编制《首都计划》的“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本着“用材于外”的做法,特聘美国着名建筑工程师墨菲(Murphy Henry Kil-lam)及其助手古力治(EmestP.Goodrich)、穆勒(Colonel Irving C.Moller)、麦克考斯基(TherdoreT.McCroskey)参加“首都计划”的制定工作,墨菲、古力治“为顾问,使主其事”,中国方面重要的参与者吕彦直(中山陵设计者)也是清华留美学生。所以,在明确首都建筑的基本风格时,“经过长久之研究”,说明讨论过程是激烈而反复的。最后,在国都建筑规划和设计中以将“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和“吾国美术之优点”相结合,也是一个经慎重研究后的妥善提法。
3 民族风格主导下的新都建筑
1927年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由于局势还未完全稳定,加之编制建设规划,新的以公共建筑为主的建设至1929年才起步。1930年代后,民国步入“十年黄金期”中的高速发展阶段,首都建筑亦进入兴盛时期,至1937年达到高峰。在此其间,南京建成了一大批机关、学校、科学、文化、商贸、使(领)馆、别墅、陵寝等建筑,形成了南京建筑的“民国风”。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其后两年间亦新建一些建筑,但与抗战前相比毕竟属于“回光返照”了。
南京建都后的新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西北部,因为当年南京城市西北部相对于老城南,空地较多,新的建设无需大量拆迁扰民,且城市西北部与南京现代水陆交通沪宁铁路、津浦铁路、长江航运等通过京市铁路、中山路等相联,观瞻首都风貌第一印象当从此城市门厅进路处形成。其具体的分布一是沿着中山路而进行,即沿着今天的中山北路、中山东路至中山门20多公里的大道兴建。
由此线路,又可以辟出山西路、新街口和明故宫三个重点。山西路地区以行政机关建筑为主;新街口地区以商业金融建筑为主;明故宫地区以政党社团机关建筑为主。二是西康路地区,为新住宅区,俗称公馆区。前后共建成近70万平方米的花园式洋房使馆和住宅。三是中山陵园地区,以纪念性建筑中山陵和党政要人的居所为主。此外,在北极阁—鸡鸣寺、鼓楼—汉口路、傅厚岗—高楼门、国府路(今长江路)、太平南路等地区,也兴建了大批民国公用、商务和民用建筑,不少优秀的民国建筑作品棋布于此。民国建都南京后,新的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和水平的建筑分布在各种类型功用的建筑当中,有机关公务、文教卫生、科学研究、商业金融、服务接待、官邸住宅、使馆公寓、宗教陵墓等各个方面。
建筑列表没有包括建都南京前的建筑,也只是将1927年后的主要建筑予以列出。在这些建筑中,能够反映《首都计划》所提倡的“民族文化形式”的建筑主要体现在党、政、团体机关的公务建筑和文教科学、纪念性建筑中,其代表作是国民政府的立法院、行政院、考试院、交通部、经济部、粮食部、励志社、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编辑委员会、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央博物院、小红山主席官邸、中山陵等建筑。这些建筑多具备仿中国古代宫殿、府衙式重檐歇山大屋顶、琉璃彩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花窗重门、平台护栏等“国粹”元素,外观“民族文化”特色显着。如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建筑,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位于今玄武区中山东路309号,与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建筑对称布置,俗称“西宫”。该建筑由基泰工程司杨廷宝等建筑师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1935年2月动工,1936年7月建成。党史馆平面开阔,布局对称,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大小办公室、会议室和史料库房等,二、三层为陈列室。主体建筑外观为仿古宫殿外廊式建筑,承台一层,承台之上主体三层,坡梯直达二层。建筑重檐歇山顶,琉璃筒瓦屋面,檐口仿木斗拱形式,外墙面采用黄色面砖镶贴,二层24根廊柱和16根半嵌入式圆柱漆以朱红,梁枋饰以旋花,承台及建筑四周立以镂空花栏杆,整个建筑气派华贵。大楼的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方各建有一座四面坡攒尖顶的警卫房,仿木斗拱、绘彩梁枋。内部装修以菱花门窗,天花藻井,沥粉彩画。
新都建筑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建造时则有更为具体的原因。首先,在于建筑的功用。如小红山主席官邸为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接待中外来宾之处,理应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其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宫廷式样的造型。其次,取决于使用者的思想文化旨趣。如国民政府考试院首任院长戴季陶主张“尊孔复古”,因而考试院明志楼、宁远楼、公明堂、图书馆、宝章阁等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主要采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考试院在清代南京文庙、武庙的基础上扩建,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风格特色。再次,与南京建筑传统也有关联。
南京民初一些建筑,如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虽然由外国教会所建,但当时外人建校反而注重“入乡随俗”,其建筑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一传统到国民政府手中更不能丢弃。由于国民党掌握政权后主张复兴中国文化,抵制帝国主义列强影响,所以,新都南京的主流性建筑多能彰显“民族文化”。这些建筑大多分布在中山北路、中山东路等南京主干道上和紫金山风景名胜纪念区,成为城市的视觉形象。
南京建筑的主流性民族风格并不意味着帝王专制建筑文化的回归。首先,在建筑内部完全摒弃了古代帝王、衙门建筑的大堂形式,而是采用了西式办公室分布。即建筑内部是一间间办公室,往往中间有走廊通联。其次,由于建筑空间的利用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往往都是二层、三层楼的层高,内部空间利用充分,摆脱了中国古代建筑外观宏伟高大而内部只有一层厅房的夸张形式。再次,在新建筑科技条件下,均能采用混凝土建筑技术,仿古建筑重檐歇山式大屋顶梁架、斗拱、楹柱、梁枋其实都是以混凝土浇筑而成,大大地节省了建筑木料和成本,并按照西式建筑工艺建造。南京中国古典式建筑既要与外来文化相抗衡,弘扬民族文化,又要避免帝王专制的宫廷建筑形式的影响,实属不易。幸亏当时有一大批融合中外建筑理念和技术的建筑师精心设计和营建,方能取得平衡。不过,这种中国古典“大屋顶”式建筑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在建筑用材特别是屋顶建造上用材甚多,而在建筑高度上局限较大。建造于1934年6月的国民政府外交部,最初设计为中国古典传统风格,宫殿式重檐歇山大屋顶。后因经费紧张,抛弃原方案,由建筑师赵琛、陈植、童隽重新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承建,建成了平顶屋面建筑,风格以西方早年摩登风格为主,兼及新民族形式。一些建筑大师,如范文照等人后来也剪断了“复古”和“折衷”的纠结,转向了欧美现代主义风格。1950年代,曾经对民国时期建筑的“复古主义”进行过批判。虽然不久就得到了纠正,但仿古式建筑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建筑经济实用和城市用地紧张,建筑需要大幅度地增容向空中发展的趋势。所以,除1953年在南京大学(原金陵大学校址)东南楼、西南楼等处建筑中一度恢复过这一建筑风格外,在后来的南京城市建筑中已经很少采用这一风格造型。这种风格造型在当时也没有对其他大城市的新建筑产生过大的影响。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构成了南京民国建筑的独特风格,使之突破了在上海外滩、天津租界、汉口江岸等开放口岸所建造的西式建筑水准、模式和风格,在西式建筑文化的强势输入面前另辟蹊径,融合外来理念和技术,复兴传统文化和艺术,展现出与沪宁线的另一端———上海各有特色的城市建筑形态和审美风格。
4 新都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南京建都后新建筑表现民族主义理念是与当时执政党的思想一致的。民族主义本居三民主义之首,推翻清朝统治后一度虚置。国民党北伐后,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为民族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北伐胜利的精神鼓舞。新的国家首都建筑当时要反映这种精神,民族文化形式因之成为主导。
但是,南京建筑的民族文化风格远未“一统天下”,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形象。南京民国建筑主要风格造型表现为以下几种:
第一,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其建筑长方形立体外观,装饰简约,线条流畅,如国民大会堂、外交部、子超楼、交通银行、中央医院、首都饭店等建筑。第二,西方古典风格建筑。其建筑与口岸城市的租界建筑风格相同,往往在建筑的外观上突显出西式圆形立柱、穹庐形屋顶或塔楼,建筑造型对称、具有强烈的唯美主义感,细部装饰有人物、曲线、几何图案的雕塑,花式繁多。如总统府大门楼、国防部大礼堂、交通银行南京分行、中央饭店等建筑。此外,在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下,建都南京前后的基督教建筑亦是这类建筑风格的集中展现处。第三,为西式民居式样,以洋楼别墅为主。主要是今鼓楼中心区一带的外交使馆区别墅洋楼(房)建筑,前后共建成近70万平方米的花园式洋房建筑。第四,为中西合璧式建筑。
其建筑由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与欧美建筑风格相结合,往往在主体处理上采用西式造型和布局的同时,在局部或细部的处理上采用能够协调的中式艺术表现。以中央体育场为例,体育场本是舶来品,但政府在修建体育场主场田径场时,于田径场的东、西大门各修建了一座与看台融为一体的门楼。西门楼为指挥赛事司令台,东门楼为贵宾看台。东西门楼均为中国传统牌楼式建筑,门楼内设有办公、接待、休息、盥洗等室,从而将民族风格体现出来。
之所以出现这些多种风格的建筑造型,其原因之一,在于建筑的主要功能是空间场所的效用,而中国古典建筑往往在实用功能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如大会堂本来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修建能够容纳数百、数千人开会的大会堂自然以采用西式技术方法和式样为宜。因而,国民大会堂、国防部大礼堂、中央大学大礼堂等均采用了西式建筑形态。之二,是现代经济发展下建筑所应具有的经营影响力导致建筑风格西化。如银行、饭店建筑需要有一定的高度体现,既满足多人集中办公、住宿的空间需求,又要体现企业自身的实力、地位、信誉和档次,让顾客有安全感,因而,在建筑形式上大多采用西式多层建筑式样。如至今还耸立在新街口广场中山东路1号的原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现为南京工商银行。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为西方罗马古典建筑形式。大楼门口有四根高达九米的爱奥尼亚式巨柱直抵二楼,东西两侧各配有三根式样相同的檐柱。墙面采用水泥斩假石,做工细腻。外部采用豪华滚花钢窗,周边镶以大理石窗套及面饰,屋脊部位有多层线角,水泥塑花,图案华丽。整个建筑造型给人以气势不凡、庄重大方、稳固精细之感,极大地提升了银行金融业务的经营形象。之三,是当时西式建筑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及建都前的南京已经赢得了好评,形成潮流。加之当时国民党要人中亦有不少在海外留过学,了解欧美文化,并不拒斥外来建筑风格。之四,是作为首都,外国使领馆云集南京,建造何种式样的使领馆舍及外国人住宅由其自行决定,各国驻华人员自然要建造彰显本国本民族特色的建筑。
因此,民国南京首都建筑虽然有大力提倡民族文化形式之议,在制定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成为主导性意见,但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复古”性建筑主要在党政、团体、教育、科研、陵墓类建筑上有较多的表现,而工商、金融、服务、使领馆舍、私人别墅等其他建筑则表现为“国际式”的建筑新模样。在党政机关的新建建筑中也有部分因为其功能需要或经费限制而未能采用“民族文化形式”。由此,“无心插柳柳成荫”,反而造就了南京民国时期官方和私人建筑的多种风格,既保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又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不仅实现了南京古城从明清风貌向现代城市新姿的转变,而且为南京赢得了“汉唐建筑看西安,明清建筑看北京,民国建筑看南京”的美誉。其中,在建设指导思想与实际结果的落差中所蕴含的政治历史文化选择与实践之间的困境则更加意味深长。
[参考文献]
[1]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326页。
[2]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3]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建筑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页。
[4][9]中国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宣传部:《新都南京的认识》,1929年印行,第53-54、65页。
[5]《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公报》第一期(宣言),载《金陵全书·丙编档案类》第一册,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6]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之孙科《首都计划》序言,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7][8]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60、60页。
[10]南京特别市政府秘书处:《首都市政》,1929年出版,第124页。
[11][12]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建筑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88页。【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现阶段古城复建工作的体会
下一篇:成都市近代建筑分布、特点及保护
相关论文推荐:
现代城市化建设与古建筑群的保护研究(本科) | 基于历史层面的古建筑复原技术研究 |
新密地区古城寨遗址的发现及学界研究 | 古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意义研究 |
根据三个空间结构研究青岩古镇保护建设 | 图像学视角下徽州古建筑雕刻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