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近代建筑分布、特点及保护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54
一、 成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段时期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阶段。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势力开始进入中国。沿海地区首当其冲受到了西方文化影响,开始出现不同于中国传统结构的建筑。随着西方势力在中国进一步深入,西南地区也逐渐出现了近代建筑。
二、 成都近代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地位及特殊性
从成都现存的近代建筑看,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代表性的建筑。可以说,成都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一段缩影。但是由于现存近代建筑数量较少,这一体系又是相当脆弱的,可能一两栋建筑的拆除就会破坏整个体系的完整性。如四川机器局仅存的碉楼被拆除,就意味着洋务运动在成都的痕迹荡然无存。
三、 成都保护较好的近代建筑群体——华西坝近代建筑群
从1907年,华西协和大学开始准备建校开始,直到1949年,华西协和大学一直都在不断地建设中。尽管它的许多建筑物建造的年代各不相同,设计师也不同,但整体风格都保持的较为一致,基本以最早期设计的风格一致,在这一点做的较好。
四、 成都四圣祠北街街区教会建筑群保护利用探析
1. 四圣祠北街街区历史沿革
2002年成都市公布的首批22处文物建筑中,四圣祠即占5处。经过实地调查,现四圣祠北街现存基督教会建筑五栋,四处民国民居院落。在这么小的一片区域保存着众多的近代建筑实属不易,但其现状令人堪忧。
2. 宗教的影响
四圣祠医院(又名仁济医院),四层,面积约4000 m2。至50年代初期,仍是成都层数最高的民用建筑,为中国内地带来了砖木结构建造多层建筑的新技术和新建筑形式,但于八十年代被拆除。解放前住有许多牧师,传教活动频繁。四圣祠北街现存的五栋近代建筑都是由教会修建。“基督教恩光堂”以前叫“英美福音堂”,1933年改为“四圣祠礼拜堂”,所以四圣祠的老居民还是习惯叫它“礼拜堂”,剩余四座是原教会神职人员的洋楼。
五、 近代建筑分布及其特点
1. 主要建筑和院落
四圣祠教堂经历了数次浴火重生。1894年,美国和加拿大传教士在四圣祠北街购买菜地修建了教堂,开始在此传教。1895年端午节,成都发生教案,教堂被毁,财产被抢,传教士避住上海,次年得到清政府赔款重建。1900年,义和团起义,教堂再次被毁。1901年,又重建起可容纳300人的教堂,成为成都信徒集中的教堂。1918年,由于传教士赫斐秋在扩建教堂时损坏了邻近民房,教堂第三次被毁。
直到1920年,传教士发起“百万砖”建堂运动,广集资金、大兴土木,才建成现在这座可容纳上千人的教堂。该堂由传教士兼建筑师苏继贤设计监造,占地3000余 m2。堂顶北端建有钟楼,高约18 m,内悬合金巨钟,堪称“第一堂”。据说1945年抗战胜利时,冯玉祥将军还曾登钟楼鸣钟志庆。“文革”中教堂被占,钟楼被毁,教堂成为“四旧”停止一切宗教活动。直到1983年文革结束,才再次进行了整修,于1989年元旦正式复堂。
2. 四圣祠西街四处民国民居院落蕴含的价值
(1)历史史料价值
四圣祠街区的近代建筑是成都近代历史的建筑实物,作为研究成都近代历史的实物,为研究近代宗教传播和近代建筑历史提供了真实的史料依据。
(2)文化情感价值
四圣祠街区的史料价值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其本身,而是它带来的文化上的自明性、情感上的延续性等等文化情感方面。因而,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情感价值比史料价值更重要,在历史建筑遗产价值构成中也最多样化。
(3)物质使用功能价值
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是既是历史建筑基本建筑属性的体现,又是史料价值和文化情感价值的载体。街区的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整,为后续的保护利用提供了保证。
六、 现状问题与保护建议
1. 严峻的现状问题
四圣祠街区的近代建筑的大部分无人看管,人为破坏较为严重,有的产权不明。虽然有五处被列为优秀近代建筑,但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建筑立面被人为的破坏改变,建筑内部空间也被多户住户分割使用。
2. 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区(街区),确立街区整体的评估标准
成都虽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传统历史文化名城风貌逐渐不存。针对这种情况,成都市政府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保护措施,分别采用整体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的模式。
(1)整体保护
一是不仅限于保护近代建筑本身,其存在所以依赖的环境也要加以保护;二是近代建筑保护的各要素要构成一个整体框架,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
(2)动态保护
城市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在保护上要考虑过去的历史、现在的状况、着眼将来。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在保护近代历史建筑的过程中要有历史的眼光,将保护工作重点着眼于城市功能和城市风貌的历史变化,而不要局限于近代建筑的某一时期的风貌,建筑的物质功能也要随着历史的变化随之调整。既不做停滞的静态保护,也不能破坏性的进行改造利用。
由于成都市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的展开是围绕紫线管理办法来展开的,其强调按紫线管理办法来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通过划定各区来规定各个层次展开的建设行为,其结果是消极的保护,使得大量的近代建筑在保护区内迅速衰败,直至消亡。
七、 四圣祠北街街区教会建筑群体保护利用探索
通过成都现有成功的历史街区保护案例,借鉴出一条适合四圣祠北街街区保护利用的方法。位于少城的宽窄巷子,在政府主导、国有企业运营的开发模式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对于少城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还为成都旅游增加了一张亮眼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孙音.成都近代教育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03.
[2]樊华.基督教建筑对近代中国建筑形态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谢文博.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校园及建筑遗产研究[D].湖南大学,2007.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从城市形象的视角研究南京民国建筑
下一篇:重庆仿古建筑的兴起的原因探析
相关论文推荐: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预防措施 | 晋祠古建筑主殿圣母殿的抗震方法 |
北京古建筑中的青白石梁板受弯性能试验分析 | 衡阳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加强对策 |
宁波常见古建筑装饰图案的保护与开发 | 泰山封禅祭祀建筑三类形态的历史演变 |
西安古建筑潜在火灾危险性及消防对策 |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预防措施及扑救对策 |
决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的方法对策 |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