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霄县燕翼宫为例论述古建筑的年代判别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54
古建筑的价值,在于它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佐证,它的始建及历次维修,为我们展示了不同年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信息。因此,文物建筑的价值与其年代属性密切相关,文物建筑的年代属性是文物价值判定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文物建筑的年代又可以有始建年代、重修或改扩建年代、重新鼎建年代、衰败以至毁圯年代等等。通过与建筑相关的文献、碑刻、墨书的记述,我们可以发现相应的创建和修缮时间的记载,但更多时候,还需要通过对古建筑实物进行详细勘察,结合对已有确切年代的建筑以及周边现存历史建筑的排比,进一步析分古建筑中各历史要素之异同,才有可能正确划分出建筑的始建、历代修缮以及现存风格的年代。以下以云霄县燕翼宫为例,粗略讨论文物建筑年代判定的工作。
1 概况
燕翼宫位于漳州市云霄县云陵镇王府社区,原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府邸,后改为奉祀陈元光祖孙四代的宫庙,故又名“开漳祖庙”,俗称王府。燕翼宫作为海内外开漳将士后裔和云霄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开漳陈氏祠堂,又是当地供奉“开漳圣王”的重要庙宇,具有较高的人文纪念价值。同时,云霄燕翼宫作为陈元光在漳州唯一的故居,是牵动海内外“开漳圣王”信众敬祖尊宗、爱国爱乡热忱的历史文化遗产,对进一步打响“开漳圣王”文化品牌,扩大对台文化交流具有深远意义,因而也是福建省最为重要的涉台文物之一。
云霄燕翼宫地处北纬 23°57'33. 3″,东经 117°20'12. 3″,坐西朝东,方向 80°。前院后座,前后三进,原自东而西依次为天院、前殿、中天井( 南、北廊) 、大殿、后天井、后殿,平面呈长方形,通进深 55. 4m,通面阔 16. 7m,总占地面积 925. 18m2。由于历史原因,天院、前殿、中天井( 南、北廊) 等地面建筑早已无存。后院( 后殿) 于 2010 年 3 -8 月间重新翻修,进深约 6. 59m( 大殿后檐墙外皮至后殿前檐墙外皮) ,面积约 110. 05m2。现存文物建筑主要是大殿。
2 历史沿革
燕翼宫由陈元光于唐代垂拱年间始建,据志书记载,燕翼宫于宋末被元兵焚毁。明初重修并改祀陈元光祖孙四代,称“开漳祖庙”。明末及清同治初年,燕翼宫多次被兵火焚毁,屡次维修,最近一次重修为民国二十年( 1931) 。
民国后期,燕翼宫被征用为小学校舍。共和国成立初期被云霄县粮食部门用作储存粮食的仓库; 1953 年 4 月由县财政列入国有固定资产管理; 文革期间拆除天院、前殿等建筑。
1976 年县粮食部门自行改堵分室,成为职工宿舍。后殿则被云陵镇王府社区用作办公活动场所。
2012 年,燕翼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院、前殿、后殿等陆续收回,重新恢复其原有的恢宏规制。
3 现存大殿建筑的年代特征
燕翼宫现存大殿为抬梁式架构、山墙搁檩、十三架悬山顶的土木石混构建筑,左、右、后三面做三合土墙,前檐、厅堂立柱。面阔五间,通面阔 16. 7m( 前檐山墙外皮至外皮) ,通进深约 10. 6m( 前檐柱柱中至后檐墙外皮) ,面积约 177. 02m2。由于采取当地通用的搁檩做法,主要用隔墙、山墙承重,大殿一共才用八柱,即四根前檐柱、四根金柱,均为下长石柱、上短木柱的形式,这通见于当地祠堂建筑。
大殿前出游廊,南北通畅且山墙各设耳门以利出入。前廊三步梁,其三步梁、双步梁看面各施水墨字画,两梁之间铺设木雕伏狮驮墩,其上驮墩、叠斗相续以承廊檩。前廊三步梁直接穿出前檐柱挑檐,与周边莆美堡谷怡堂、世泽堂等祠堂建筑厅堂前挑檐做法一致,当是本地清代祠堂建筑典型的挑檐手法。
大殿厅堂南、北一缝( 本地俗称南、北正路栋) 前后金柱间采取三通五瓜七架梁的抬梁减中柱构架,中三间通畅作厅堂,厅堂与南、北耳房则以土墙相隔,形成主次相对隔绝的空间格局。作为举行重大仪式的主要空间,厅堂在前后金柱间设置梁架,三爪瓜筒、方形大斗、透雕螭虎花板、雀替等层层相叠,大梁( 七架梁,当地俗称大载) 、脊檩外皮通施彩绘,隔墙墙头檩下灰塑镶边,装饰极尽繁复。作为次要空间,耳房四面都是砖墙,内部空间较为阴暗,尽管如此,其前檐墙之门洞上额、墙头檩下仍用白灰分别塑出图案、线条镶边。燕翼宫与莆美堡谷怡堂、世泽堂的厅堂梁架,虽然在架数上有所区别,但基本形式和装饰风格基本一致,且墙头檩下灰塑镶边同样见于莆美堡谷怡堂、世泽堂等处,说明它们建筑年代相近,足资参照、参考。
大殿台明、山墙均是三合土夯筑,厚重坚硬,这是闽南地区明清早期建筑的重要特征。
大殿屋顶一字主脊、双面坡、四垂带。主脊两端为双龙含脊起翘,其龙头浑圆古朴,与闽南地区中晚期常见的古建筑脊部龙头有很大区别,是明清早期建筑特征的遗留( 图 1) 。瓦面为滴水坐中双边分、红瓦底青瓦盖,当地称为粘阴瓦,保持了当地清代祠堂瓦面的传统做法。
4 燕翼宫清初重建的探讨
据当地群众回忆,天院原为三面围墙,前 院 墙 中 筑 照壁,两侧院墙中设随墙门。前殿门额石匾曰“开漳祖庙”,该匾现保存在后院,长 1905、宽 715、厚 125mm。后院还保存一通前殿门面墙裙的石雕麒麟花板,该石花板的麒麟龙头狮尾、圆蹄鳞身、颈鬃背鳍,鳞甲整齐匀密,形体比例得当,形态饱满; 其引项翘首,下颚须毛前飘,鬃毛、尾巴后扬,四足踏云奔腾,整体形象动感强烈; 整幅花板构图完整,线条清晰流畅,雕工堪称精湛,应为较早期的建筑遗存( 图2) 。另外,中天井基址存留有八角形石柱、素面梭形石柱、方形石柱、方形石门楣等石构件,天院、前殿基址范围内还埋存浮雕石板、《重修开漳祖庙》石碑等。 燕翼宫前殿、大殿正路石柱各有行楷柱联,主要内容为歌颂开漳圣王功德,也包含一些建筑的历史信息,依次为:
4. 1 前殿前廊柱
北柱: 地筮龙锺率数十姓偕来安宇
南柱: 宫名燕翼示百千世永念垂庥
北柱上识“庚戍蒲月谷旦”,南柱落款“裔孙天达薰盥百拜题”并两方章。
4. 2 大殿前檐柱
北柱曰: 自巫铃肇基以来七闽百粤伊古共被元勳祖烈
南柱曰: 由清漳袭封而後霞水云山迄今尽望世德春风
北柱上识“□癸巳桂月吉旦”,南柱落款“裔孙云龙薰盥百拜题”并两方章。
4. 3 大殿前金柱
北柱曰: 念祖德宗功土宇版疆万古棠阴漳水地
南柱曰: 着朝恩世泽衣冠钟鼎千秋庙祀故侯家
北柱上识“□辛卯□月谷旦”,南柱落款“裔孙时敬薰盥百拜题”并附两方章。
4. 4 大殿后金柱
北柱曰: 祖烈垂庥平粤闽拓郡邑千年践土食毛群思俎豆世德
南柱曰: 孙谋绳武溯唐宋沿元明一派名臣理学永绍文献家声
北柱上识“□庚寅端月谷旦”,南柱落款“裔孙丹心薰盥百拜题”并两方章。
由于当地陈氏宗族提供的《云霄开漳总谱》比较简略,未能查获大殿三位题联人陈云龙、陈时敬、陈丹心的生卒传略,以直接确定其撰联年代。但前殿前廊柱题联人陈天达有记载,其字可行,开漳第三十三世裔孙,生 于 明 万 历 四 十 年 壬 子( 1612) ,卒于康熙四十六年丁亥( 1707) ,康熙二年癸卯( 1663)李达可榜举人,康熙九年庚戍( 1670) 蔡启傅榜进士,乃云霄历史上着名的“溪美进士”,清乾隆《漳州府志》、嘉庆《云霄厅志》卷十四均有传。题联款识“庚戍蒲月”,即陈天达进士中式的康熙九年( 1670) 五月,是为撰联年代。其联首“地筮龙钟”、“宫名燕翼”,与陈元光《落成会咏》“筮宅龙钟地,承恩燕翼宫”句呼应,是该址为陈元光故居燕翼宫之确证。由此可基本认定,康熙九年( 1670) 燕翼宫重新鼎建。
从时代背景来看,上述推定燕翼宫重建年代与清初云霄战事及迁海、复界过程相符。云霄至明代为云霄驿,时山贼、倭患不断,万历二年( 1574) 增驻海防同知,万历二十年兼驻捕盗通判,御倭防盗。清顺治五年( 1648) 至十一年( 1654) 年间,郑成功军队与清军在云霄境内激战三次,云霄镇数次易手,顺治十二年( 1655) 十二月后云霄为清军掌控。清政府为扼杀郑军,于顺治十三年( 1656) 颁布禁海令,“片板不许下海”,顺治十七年( 1660) 云霄筑城,顺治十八年( 1661) 九月实施迁海令,云霄自河口以外东南划为界外,“出界者斩”,福建“迁居民之内地,离海三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弃”,“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火焚二个月,惨不可言。
兴、泉、漳三府尤甚。”。康熙年间初年又继续内迁,“凡三迁而界始定”,致使沿海百业废置、田园荒芜,居民流离失所。到康熙八年( 1669) 后才逐渐驰禁、复界。经长年战事和严峻的迁海,清初的燕翼宫可能因战火或长期疏于维护而受到严重的损坏,而战后云霄陈氏士大夫的复兴和驰禁复界,为重建燕翼宫创造了客观条件。
5 结论
燕翼宫前殿、大殿的柱联,与大殿以及大脊两端龙头手法等,成为破译、廓清大殿重建、重修年代的有力证据。将这些例证与周边建筑以及文献记载等相与补充,最终形成了我们对燕翼宫年代属性的基本判定。
燕翼宫的始建年代在唐代垂拱年间,据陈元光之《落成会咏》,当时应为陈元光的私人府邸; 陈元光逝世之后,改作陈氏家庙使用,故大殿金柱有“念祖德宗功”之语。据志书记载,燕翼宫于宋末被元兵焚毁,是为毁圯年代。至明初重修并改祀陈元光祖孙四代,称“开漳祖庙”,此为重建年代; 之后,由明末至民国,屡次维修,则为重修年代。目前所见之燕翼宫,据现场实物判断,当是在清康熙九年( 1670) 重新鼎建; 之后,于康熙五十二年( 1713) 前后,对大殿建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修。民国后期,燕翼宫被征用为小学校舍,以及解放后被用作仓库等,由此进入改建、拆建、缩建等阶段,几经风雨,终于涅盘,在2012 年进入重焕旧貌的复建时期。
因此,现存燕翼宫这一重要文物建筑是在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年代判定,成为我中心此次制定燕翼宫维修方案的基本指导。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云霄周边的清初建筑及其营建技艺进行调查,并以此作为修复的依据。方案之中,全面保留当地独特的三合土地面、夯土墙做法,对具有鲜明年代特征的屋面龙脊、彩绘脊檩等原位保存,再按“修旧如旧”的文物准则,对各类构建做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性修复。现在,燕翼宫的保护修复工程已经完工,一座独具清初建筑风格的文物古建筑,终于再一次还原在世人的面前!
参 考 文 献
[1]福建省云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云霄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 年.
[2]阮闻锡: 《海上见闻录定本》卷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年.
[3]海外散人: 《榕城纪闻》,《清代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1980 年.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山陕会馆历史发展与审美路径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