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意义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一百多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民主自由的伟大先导,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奋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对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以及失败的意义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了很大的研究成果。陕西辛亥革命,有力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并掀起了北方各省的起义的序幕,树立了起义的榜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但是关于陕西辛亥革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重要意义和地位还需继续深入研究。
一、陕西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况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从而全面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同年,10 月 22 日,陕西革命党人在西安积极响应,自称“秦陇复汉军”,高呼“兴汉灭旗”口号,建立“秦陇复汉军军政府”.西安为了响应恢复中国的伟大武昌起义一举攻占顽抗的西安满洲殖民者据点 - 满城 , 全歼满洲旗兵 ,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整个中国的上空都飘上了伟大的光复中国的共和旗帜。不久,西安、关中、陕北及陕南的安康、商洛等地五六十州、县相继光复,起义后的陕西军政府在军械、粮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清军在省城东部的潼关、华阴等地,与清军进行的顽强斗争,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南方革命军在军事上的压力。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山西革命军,派军队攻打运城,对山西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其革命形势很快波及到了河南、甘肃、山西等地,对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革命形势影响很大。为了扑灭陕西革命,清廷曾派大军由河南、甘肃两路夹攻陕西。陕西民军为保卫革命成果,在军械、粮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东线(潼关、华阴一带)和西线(长武、邠县、乾州一带)两个战场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减轻了武昌革命军的压力。陕西地处冲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为了粉碎清军的反扑,陕西革命党人同时在东西两者战场与清军进行激烈交战,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做出了巨大牺牲。陕西革命运动得到了孙中山和同盟会以及其它省份革命党人的支撑和帮助,孙中兴曾亲笔签署密令,“派大本营出勤委员李自立、赵西山前赴陕西传谕同志各军将、领迅速协同一致讨贼救国此令”.
陕西辛亥革命拉开了北方各省起义的序幕,是全国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吸引和调动了大量清军,极大缓解了南方革命党人的压力,有力支持了北方各省的起义,从政治上、军事上给了清王朝以沉重打击,为民主革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辛亥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陕西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地位
(一)陕西是自主发动最先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
1911 年 3 月,黄花岗烈士殉难,更加速了陕西同盟会在西北发难的步伐。所以当农历八月十九武昌首义后,九月初一(10 月 22 日)西安响应一举成功。武昌起义不久,1911 年 10 月 22 日,陕西革命党人在西安积极响应,自称“秦陇复汉军”,高呼“兴汉灭旗”口号,建立“秦陇复汉军军政府”,成为北方诸省第一个光复的省份。革命军在东西两线同清军鏖战,关中、陕北、陕南各州县纷纷响应,革命火种在三秦大地迅速燎原。
1900 年慈禧、光绪西逃来到陕西。陕西的官员为了讨好主子,不惜搜刮民脂民膏,增加苛捐杂税,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清政府的巧取豪夺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这也陕西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陕西革命党人的起义时间原定于农历九月初八日(公历 10 月 29 日),但由于当时清军有所察觉,临时对新军秘密进行了换防,把新军调往其他地方布防,以此虚弱革命军的力量。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钱鼎提出召开紧急会议作决定。经分别碰头,大家都认为应提前于 10 月 22 日起义,并欲推兼有同盟会和哥老会两重身份的钱鼎为领导。经在新军中任职的同盟会会员钱鼎等人与会党进行秘密会谈,决定提前起义,即公历10月22日发动武装起义,推举张凤翙为大统领、钱鼎、万炳南为副统领,成立陕西军政府。陕西军政府成立后,一方面积极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兵分东西两路,同时组织同盟会和学生等到各地组织起义。同时,为防范东西两路清军的反扑,各县帮会和同盟会积极响应,相继反动起义。不久,关中、陕北、安康、商洛等五六十州县相继举义,宣告光复。与此同时,陕西军政府,1912年3月,陕西军政府派南路安抚招讨使张宝麟来安康,四川援军挺进勉县,江朝宗等仓皇逃走,经与汉中知府谈判,5 月份起义军进军汉中,随之其所属州县宣告起义。
(二)陕西是辛亥革命中战事最为激烈和时间最长的省份
陕西辛亥革命过程,武装斗争最激烈,民从参与程度最高,陕西战事吸引了大量清军,减少了武汉首义地的军事压力,直到南北议和,宣统退位,共和告成,战事才逐渐平息。陕西不仅是北方诸省第一个取得起义成功的省份,而且还是军事斗争最激烈和时间持续最长的省份。直到清廷退位的时候,还坚持与顽固的封建势力升允等做斗争。
危急形势促使起义,刚健秦风支持长期作战。武昌起义后,南方诸省与清军前线的交战曾有数次停战,1911 年 12 月 1 日,主战场武汉、南京前线停止了军事斗争,而转为政治斗争。由于电报不通等因素影响,陕西革命军政府的军事斗争一直在持续,几乎没有停战。从西安新军起义,直到 1912 年 3 月 8 日西线停战,整个武装斗争坚持有 5 个月之久,是辛亥革命中战事最为激烈和时间最长的省份。
(三)陕西辛亥革命有力推动了其他地区的革命
陕西的起义动摇了清王朝在北方的反动统治,粉碎了他们划江而治、徐图恢复的幻想,有力支援了其他省地的革命力量。相比较而言,北方各省是清政府管控比较严的地方,革命党人的活动土壤比较薄弱。而恰恰如此,陕西成为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也是北方各省第一个武装起义获得成功的省份,是北方诸省之楷模,为北方诸省所敬仰。陕西独立,影响辛亥革命的全局,在辛亥革命中有着独特鲜明的历史地位。陕西的光复,使整个西北受到震动。宁夏府城银川的哥老会头目刘华堂与西安革命军取得联系,发动起义,占据银川。
陕西辛亥革命有力推动了其他地区的革命,一方面,吸引了南方等地的反动势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武昌革命前线的军事压力,有效支持了湖北等地,对推动清政府灭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将革命的浪潮扩展至西北地区,牵制了大量西北清军主力,陕西辛亥革命,有力支援了山西的革命,同时,也有利促进了河南、甘肃等地的革命进程,对周边地区的革命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陕西辛亥革命是陕西近代史重要的大事件之一,对推动其他地区革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三、陕西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
(一)陕西辛亥革命对全国的革命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陕西由于地处关中,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素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随着全年革命形势的风起云涌,特别是武昌革命爆发以后,陕西的革命党人逐步走上了历史舞台。
武昌革命爆发后的 12 天,即 10 月 22 日陕西就爆发了革命,成为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成为北方诸省第一个光复的省份,同时,还是军事斗争最激烈和时间持续最长的省份,从西安新军起义,直到 1912 年 3 月 8 日西线停战,整个武装斗争坚持有 5个月之久,革命军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保卫了陕西的东西两大门,歼灭、调动和吸引大批敌人,大大减轻了南方革命党人和起义各省的压力,有力推动了其他地区的革命,将革命的浪潮扩展至西北地区,牵制了大量西北清军主力,吸引了南方等地的反动势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武昌革命前线的军事压力,有效支持了湖北等地,对推动清政府灭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辛亥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时机。
(二)陕西辛亥革命加强了回汉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
辛亥革命后,陕西军政府接受“五族共和”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汉、回、满等各民族团结,使陕西的汉回为主的民族关系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陕西回民参加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仅西安一地就有一两千名回民直接拿起武器,参加了辛亥光复之役,不少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陕西革命党人非常注重民族团结问题,就在西安起义的第二天,起义军临时司令部就发布文告,“各省皆变,排除满人,上征天意,下见人心。宗旨正大,第一保民,第二保商,三保外人,汉回人等,一视同仁。特此晓喻,其各放心。”为了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陕西的汉族和回族人民一道团结在一起,进行革命斗争,其中有很多回族人民参加了革命军,对革命斗争坐出了重大贡献。如马玉贵等一些回族人,还在革命军中担任了一些重要职务,光复后,马玉贵被推举为军政府的总理粮饷兼管军务都督,还兼任秦陇复汉军第二协的协统,为推动革命胜利和革命政权稳固坐出了很大贡献。
(三)陕西辛亥革命启发了陕西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
从辛亥革命开始,陕西逐渐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北方基地。同盟会成立后,井勿幕等人回陕传播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905 年 8 月 20 日加入了孙中山在东京创建的同盟会。回国后,便奔赴渭北各县,宣传同盟会纲领,秘密发展了 30 多名成员,成立了同盟会陕西支部。
辛亥革命前夕,陕西反清浪潮汹涌澎湃,这与井勿幕的精心策划、积极奔走是分不开的。一面研究国际国内形势和思潮,一面筹划陕西籍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夏声》杂志。他以“大无畏”、“侠魔”等笔名发表许多文章,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腐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声援国内反清斗争。这时同盟会陕西分会在学界、军界、刀侠、会党等各方面都迅速得到发展,勿幕往来奔走于山西、河南、甘肃、四川各省,以联络当地同志。陕西革命政权成立后,亦派遣省城革命学生,回各州县宣传革命,促进了陕西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普遍觉醒,把革命推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
[ 参考文献 ]
[1] 梁严冰 . 论同盟会、会党、新军与陕西辛亥革命 [J].延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1(12)。
[2] 李禾俊,建华 . 陕西辛亥革命与周边各省辛亥革命的关系 [J]. 兰台世界,2013(10)。
[3] 孙俊杰 . 辛亥革命与陕西 [J]. 理论导刊,2012(1)。【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孙中山的军法之治及其反思
下一篇:考察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和实践
相关论文推荐: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