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和实践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今年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值此,重温孙中山振兴中华伟大思想和实践,发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考察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和实践”的近代史纲要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领悟孙中山振兴中华伟大思想
摘要:“振兴中华”是孙中山一生的奋斗目标。面对积弱不振的清王朝,为了振兴中华,孙中山上书自己的改革纲领《上李鸿章书》。上书失败,孙中山毅然走向革命,创立兴中会,用文字明确“振兴中华”意志;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国。此后制定详尽的《建国方略》,将“振兴中华”具体为阶段性的“建设新中国”.今年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值此,重温孙中山振兴中华伟大思想和实践,发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近代史;孙中山;述评;振兴中华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2016年恰逢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回顾孙中山“振兴中华”伟大思想和实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考察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和实践,本文重点关注 3 个关节点:上书改良社会、发动武装革命、规划建国方略。具体地说:1894 年孙中山递交深怀改革之志的《上李鸿章书》;上书失败,奋而创立“兴中会”,立誓“振兴中华”,采取革命手段,直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1917 年-1919 年规划、编制《建国方略》,对“新中国”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一
1894 年 6 月,孙中山规划并奉上一份国家改革蓝图,即“为生民请命”的《上李鸿章书》。时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未理睬这篇寄托孙中山政治抱负的雄文。
《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献。面临欧美工业革命即机器革命对人类带来的巨大变革和社会进步,孙中山痛感清王朝的衰败和昏庸,立志用机器改造中国社会,在中国掀起一场欧美式的工业革命,是上书的核心思想。
《上书》开宗明义:“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这是孙中山对欧洲社会变革进行透彻分析,向朝廷提出的“富强-治国”社会改革纲领。
1.“人能尽其才”是国富的根基
孙中山提出:“教养有道,则天无枉生之才;鼓励以方,则野无郁抑之士;任使得法,则朝无幸进之徒”“人既尽其才,则百事具举”.孙中山从教养、鼓励、任使三方面提出“人尽其才”的环境,是非常全面、正确的人才观。国家要办教育,使人有受教养之所;要有鼓励政策,使优者有所获益;要有公正的用人法规,使人才公平地各得其所。
2.“地能尽其利”即振兴农业问题
孙中山提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此三者,我国所当仿行以收其地利者也。”孙中山强调“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农业是国家“重中之重”.
“农官既设,农学既兴,则非有巧机无以节其劳,非有灵器无以速其事”是孙中山对我国农业的至理名言,点明了农业机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特征。“机器之于农,其用亦大矣哉”中国农业要跟上世界前进步伐,一定要引进、制造、发展自己的机器工业,在农业领域广泛使用机器劳作。
3. 关于“物能尽其用”
孙中山说:“夫物也者,有天生之物,有地产之物,有人成之物”“人成之物,则系于机器灵笨与人力之勤惰”.孙中山所指物能尽其用,重“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以机器开矿、治河,兴办工业,使大地之宝藏为民造福。他提出“机器巧,则百艺兴”强调机器对物尽其用、对富国的重要性。孙中山告之,要国富民强,必须“推广机器”,走国家工业化的道路。
孙中山提出“物用愈求则人力愈省,将来必至人只用心,不事劳人力而全役物力矣”人类现今的机械化、自动化正在向之迈进。孙中山提出科学设想:“将来亦必有智者究其理,则生五谷,长万物……不待天工而由人事也。”120年后的今天,遍布城乡的智能温室、无土栽培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现实。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原标题:领悟孙中山振兴中华伟大思想
摘要:“振兴中华”是孙中山一生的奋斗目标。面对积弱不振的清王朝,为了振兴中华,孙中山上书自己的改革纲领《上李鸿章书》。上书失败,孙中山毅然走向革命,创立兴中会,用文字明确“振兴中华”意志;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国。此后制定详尽的《建国方略》,将“振兴中华”具体为阶段性的“建设新中国”.今年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值此,重温孙中山振兴中华伟大思想和实践,发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近代史;孙中山;述评;振兴中华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2016年恰逢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回顾孙中山“振兴中华”伟大思想和实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考察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和实践,本文重点关注 3 个关节点:上书改良社会、发动武装革命、规划建国方略。具体地说:1894 年孙中山递交深怀改革之志的《上李鸿章书》;上书失败,奋而创立“兴中会”,立誓“振兴中华”,采取革命手段,直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1917 年-1919 年规划、编制《建国方略》,对“新中国”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一
1894 年 6 月,孙中山规划并奉上一份国家改革蓝图,即“为生民请命”的《上李鸿章书》。时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未理睬这篇寄托孙中山政治抱负的雄文。
《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献。面临欧美工业革命即机器革命对人类带来的巨大变革和社会进步,孙中山痛感清王朝的衰败和昏庸,立志用机器改造中国社会,在中国掀起一场欧美式的工业革命,是上书的核心思想。
《上书》开宗明义:“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这是孙中山对欧洲社会变革进行透彻分析,向朝廷提出的“富强-治国”社会改革纲领。
1.“人能尽其才”是国富的根基
孙中山提出:“教养有道,则天无枉生之才;鼓励以方,则野无郁抑之士;任使得法,则朝无幸进之徒”“人既尽其才,则百事具举”.孙中山从教养、鼓励、任使三方面提出“人尽其才”的环境,是非常全面、正确的人才观。国家要办教育,使人有受教养之所;要有鼓励政策,使优者有所获益;要有公正的用人法规,使人才公平地各得其所。
2.“地能尽其利”即振兴农业问题
孙中山提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此三者,我国所当仿行以收其地利者也。”孙中山强调“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农业是国家“重中之重”.
“农官既设,农学既兴,则非有巧机无以节其劳,非有灵器无以速其事”是孙中山对我国农业的至理名言,点明了农业机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特征。“机器之于农,其用亦大矣哉”中国农业要跟上世界前进步伐,一定要引进、制造、发展自己的机器工业,在农业领域广泛使用机器劳作。
3. 关于“物能尽其用”
孙中山说:“夫物也者,有天生之物,有地产之物,有人成之物”“人成之物,则系于机器灵笨与人力之勤惰”.孙中山所指物能尽其用,重“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以机器开矿、治河,兴办工业,使大地之宝藏为民造福。他提出“机器巧,则百艺兴”强调机器对物尽其用、对富国的重要性。孙中山告之,要国富民强,必须“推广机器”,走国家工业化的道路。
孙中山提出“物用愈求则人力愈省,将来必至人只用心,不事劳人力而全役物力矣”人类现今的机械化、自动化正在向之迈进。孙中山提出科学设想:“将来亦必有智者究其理,则生五谷,长万物……不待天工而由人事也。”120年后的今天,遍布城乡的智能温室、无土栽培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现实。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陕西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意义
相关论文推荐:
孙中山行政伦理主要内涵探究 | 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萌芽与发展探析 |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想探讨 | 孙中山就任典礼的基调——“简单”“仓促” |
孙中山的真正死因探析 | 孙中山金融建设思想探究 |
孙中山面向未来的思想与行动 |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征探析 |
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发展历程、内容及影响 | 孙中山的军法之治及其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