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想探讨
导言:孙中山政治伦理思想及价值研究导言
第一章:孙中山政治伦理观念的形成
2.1:核心思想:天下为公
2.2:为官之道:公仆服务意识
2.3:良能政府与良善政治
3.1:道德政治与民主政治
3.2:善治与服务型政府
3.3:天下为公的价值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孙中山公仆思想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摘 要
孙中山政治伦理思想是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对近代中国局势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而成,有着强烈的实践指向。
孙中山政治伦理思想以三民主义为基础,以"天下为公"和"天下大同"为终极理想,旨在实现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永远之幸福"的社会。
为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为官做人的伦理思想。"替众人来服务"、"人民为主、官吏为仆"的公仆思想是孙中山政治伦理思想中对如何处理官民关系的精辟回答。孙中山公仆思想在当时没能得到真正落实。而在人民当家做主的今日中国,"为人民服务"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宗旨,具有了民众公仆为民众服务的社会基础。同时,随着中国政治改革涉入深水区,在严峻的政治现实面前重新阐释孙中山公仆思想有着重大的正面价值。
"天下为公"的理想体现在政治上是使政权"公之天下",使"政权公之天下"则需要建成一种"良善政治",也就是"组织一良好之政府",并在社会上创造一个公序良俗的政治环境。良善政治和良好政府是孙中山设定的理想政治目标;当今中国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府,就是要建设一个好的政府、善治的政府,为此,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
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道德昌明、文化昌盛,不仅是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也是当前中国政治伦理构建的旨趣所在。
关键词:三民主义 天下为公 为官之道 良好政府
目 录
摘 要
导 言
第 1 章 孙中山政治伦理思想的形成
1.1 思想土壤
1.1.1 道德危机与伦理嬗变
1.1.2 救亡运动与社会思潮
1.1.3 开放进取的成长环境
1.2 理论渊源
1.2.1 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
1.2.2 西方思潮的影响
1.2.3 既不盲目泥古,也不照搬西洋
1.3 理论基础:三民主义
1.3.1 民族主义
1.3.2 民权主义
1.3.3 民生主义
第 2 章 孙中山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容
2.1 核心思想:天下为公
2.1.1 大同理想:从三民主义到世界大同
2.1.2 立国立人理论:造就高尚人格
2.1.3 人生目的与政治追求:替众人服务
2.2 为官之道:公仆服务意识
2.2.1 公仆论:平等的服务道德观
2.2.2 政党道德
2.2.3 官吏道德建设
2.3 良能政府与良善政治
2.3.1 人民与政府的关系
2.3.2 民主政治:有能政府的追求
2.3.3 良善政治:服务道德的价值
第 3 章 孙中山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
3.1 道德政治与民主政治
3.1.1 政府公务人员道德建设
3.1.2 以德立党与新时期共产党的建设
3.1.3 廉洁政府
3.2 善治与服务型政府
3.2.1 服务:善治的伦理诉求
3.2.2 "公仆"意识、"替众人服务"与服务型政府
3.2.3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3 天下为公的价值启示
3.3.1 天下为公的价值旨趣与民族复兴的政治理想
3.3.2 政治伦理的现代构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孙中山行政伦理主要内涵探究 | 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萌芽与发展探析 |
孙中山就任典礼的基调——“简单”“仓促” | 孙中山的真正死因探析 |
孙中山金融建设思想探究 | 孙中山面向未来的思想与行动 |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征探析 | 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发展历程、内容及影响 |
考察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和实践 | 孙中山的军法之治及其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