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现代新文化建设研究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标志的五四新文化运 动,对 建 构 中 国 现 代 新 文 化 起 了 重 要的奠基 作 用。这 种 作 用 主 要 体 现 在 四 个 方 面:一是国人 对 西 方 文 化 认 识 逐 渐 深 化,确 定 了 全面效法西 方 以 建 构 中 国 现 代 新 文 化 的 总 目 标;二是摧毁了以儒家思想 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体系,动摇了中国传统的核心 价值观念,确定了以民主与科学作为中国 现代新文化建构的核心价值;三是倡导个性解放和人 格独立,对个性主义作了精 辟 阐 释,强 调 以 个 性 主 义 为 基 石 来 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四是理 性地处理西洋文化、中国旧学 与 中 国 现 实 之 间 的 关 联,提 出 了 以 研究问题、输入西学、整理国故 来建构中国新文化之基本途径。
一、再造文明:中国现代新文化之建构目标
有着五千年独立发展历史的中国古代文明在鸦片战争后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强力冲击,面临着严峻的重建任务。西方近代文明不仅有着古代文明所无法比拟的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且有着古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它远远高于中国古代文明,引领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对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国文明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有力的 冲击。鸦 片 战争之后西 方列强入侵,不仅使处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的中国人真正感受到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老文明之衰落并陷入了空前未有之危机中。西方近代文明不仅没有被中国文明所同化,反而要来同化中国文明,将古老的中国纳入到世界近代文明的新轨道之中。
西方近代文明的强势冲击,使中国文明内部没有充分时间酝酿并产生自己的现代文化,故中国现代新文化不是从内部自然孕育产生的,而是在西方近代文明冲击下经过中国古代文明之近代转型而逐渐建构起来的。面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强力挑战,中国文明面临着严峻的近代转型的使命。如何吸纳中西文化之长而创造出中国现代新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肩负的重大文化使命。但中国人并非一开始就意识到这种重建现代新文化之历史使命,而是经历了较长的痛苦经验后才逐渐认识到的。中国人对建构新文化之自觉程度,与其对西方文化之认知深化大致是同步的。
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及研习重心,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到精神层面的深化过程,其建构中国新文化之自觉性亦随之逐渐增强。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方有“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方有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之自觉。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是在器物层面“师夷之长技”时期;从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是在制度层面进行变法维新时期;从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从文明深层进行反思的时期。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欧洲输入之文明,与吾华固有之文明,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数百年来,吾国扰扰不安之象,其由此两种文明相触接相冲突者,盖十居八九。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恪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 疑莫决 者,当 为 伦 理 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1]
陈氏对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三个时期及国人认识深化情况所进行的描述,大体符合西方文化输入中国之历史轨迹,揭示了西方文化从器物层次逐渐深化为精神层次之输入进程,也表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飞跃及研习西学内容之深化。陈独秀通过对民初共和制度受到挫折作了冷静观察,认识到在旧伦理、旧教育、旧思想、旧文学充斥的国度里,是难以建立近代民主共和政体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中国旧文化之作祟,故中国问题之根本解决必须从思想文化入手:“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2]只有伦理的觉悟才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只有进行思想启蒙,唤醒被旧伦理禁锢的民众,才能奠定民主共和之思想基础,才能建立真正自由的现代国家。这项思想启蒙工作,就是要重建中国新思想、新道德、新教育、新文学,实际上就是要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这样,陈独秀便将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之历史任务明确地揭示了出来。胡适明确地将这项任务概括为四个字:“再造文明”.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公开提出了中国新文化建设之完整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3]“再造文明”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终目标,而且是近代以来国人建构现代新文化的历史任务。从此,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就自觉化明晰化,并成为五四以后国人在文化方面的追求目标。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怎样认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下一篇:五四时期学生与政府的真实关系研究
相关论文推荐: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 | 五四运动中河南政府与学、商的互动研究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种分化倾向 | 五四时期学生与政府的真实关系研究 |
怎样认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起因与特征 |
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及其评价 | 胡适与五四运动的关联探析 |
五四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