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蔡元培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及其对北京大学的成功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同样,在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史上,蔡元培的重要性也是不可替代的。其“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其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诸多奠基性工作促进了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值得指出的是,蔡元培将其大学理念与美育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道的高校艺术教育思想并依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实践,成为近代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奠基人。
一、蔡元培的高校艺术教育思想
蔡元培并非中国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启蒙与开拓者,却是近代艺术教育思想进一步深化、完善并付诸实践的开路先锋,是中国近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奠基人。
1917年,当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后,立即在教育界乃至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反响,以致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美育思潮。蔡元培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既得益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熏陶及梁启超、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启示,亦得益于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
(一)艺术教育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艺术教育即蔡元培本人所言道的美育之核心,亦称美感教育。何为美育,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蔡元培将美感教育界定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 实 体 世 界 之 观 念,不 可 不 用 美 感 之 教育。”[1](P46)这里的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是蔡元培依据康德的二元论哲学将“五育”进行的归属分类,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为现象世界,隶属于政治,世界观教育为实体教育,超乎政治之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教育介于其他四育之间,是连接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重要桥梁。1930年,蔡元培应邀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美育”辞条,给其作出了较为严谨的定义,指明美育应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与智育相辅,共同促成德育的完成。同样,高校艺术教育也是以此为鹄的。
(二)艺术教育的实施方法
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蔡元培指明了实施美育的三种途径:一为家庭教育,二为学校教育,三为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实施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蔡元培认为艺术与科学同等重要,应以科学的方法来改造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即将西方先进的学校艺术教育方式运用到中国艺术教育事业中来。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实施艺术教育呢?蔡元培指出,一是进行学校课堂教学,二是开展艺术课外活动,“于学校中可以实现者,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剧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2](P286-287)其实早在《壬子·癸卯学制》中,蔡元培就专门强调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方法,如小学图画课程由清末的随意科改为必修科,在大学文科科目中,哲学门开设“美学及美术史”、文学门开设“美学”、历史门开设“美术史”等。[3]
至于如何实施高校艺术教育,蔡元培曾有过专门设想,即专门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两头并举。专门艺术教育即开设美术、音乐及戏剧专校;公共艺术教育既可以艺术方面的演讲、演奏、展览、集会及社团等活动方式进行,也可以在非艺术类高校开设音乐、美术及戏剧等艺术类科目。另外,在蔡元培看来,高校之环境布局亦是艺术教育的特殊途径,“于课程外,尚当有种种关于美育之设备。例如,学校所在之环境有山水可赏者,校之周围,设清旷之园林。而校舍之建筑,器具之形式,造象摄影之点缀,学生成绩品之陈列,不但此等物品之本身,美的程度不 同;而 陈 列 之 位 置 与 组 织 之 系 统 亦 大 有 关 系也。”
(三)高校艺术教育的理念
“学为基本、术为枝干”是蔡元培著名的学术观。蔡元培曾就此专门论述:“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求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 借 术 以 应 用,术 必 以 学 为 基 本,两 者 并 进 始可。”[2](P329)那么艺术是“学”还是“术”呢?蔡元培指出,艺术既非单属于“学”,也非单属于“术”.因为艺术包括绘画、雕塑、装饰、音乐、戏剧、文学、书法等诸多门类,其中有涉及“学”的绘画、音乐、文学,也有涉及“术”的装饰、工艺等。更重要的是,“美术(蔡元培在此所提倡的”美术“,实则为艺术---引者注)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沉浸其中,能把占有的冲动逐渐减少,创造的冲动逐渐扩展”.[2](P331)正是因为艺术具有如此效能,所以在蔡元培看来,既要让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还应让专门艺术院校在学制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强调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外,蔡元培还十分注重艺术高校的办学宗旨。众所周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成功改革北大所抱定的办学理念。在其它高等教育领域实践中,蔡元培也始终坚持贯彻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在普通高校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要体现在学术的追求、知识的讲授及教师的聘任上。在艺术类高校,蔡元培所坚持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还体现在“中西融合”上,即在保持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近代西方艺术自传入中国以来,就给中国艺术界提出了难题:如何对待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蔡元培的“中西融合”观在当时是一种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中国艺术发展的难题,“中西美术,自有互换所长之必要。采欧人之所长以加入中国风,岂非吾国美术家之责任耶”,[4](P485)艺术家们要“颇注意于新旧画法之调和,中西画理之沟通,博综究精,以发挥美育”.[5](P347)蔡元培及其他一些受其影响的艺术家正是本着这种理念发展着民国时期的高校艺术教育事业。
二、蔡元培的高校艺术教育实践
如果说蔡元培的艺术教育思想是指导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各类艺术高校或高校各类艺术教育的基本方针的话,其本人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则是中国近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一)开创北大艺教传统
民初教育宗旨和学制制订后不久,蔡元培即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赴法勤工俭学。因此,其关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直至接长北京大学后才得以付诸行动。在北大校长任职期间,蔡元培依据自身的美育思想开辟出多种途径实施艺术教育。途径之一是进行艺术课堂教学,在蔡元培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先后开设了“美学”、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中国古乐学“、”中国雕塑史“、”音乐史“、”和声学“、”乐理“、”作曲法“、”合唱“、”视唱“、”西洋弦乐器“、”中国管弦乐器“等理论和实践课程,还有各种艺术讲座;途径之二是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和研究会,主要有”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戏剧研究会“、剧艺社、提琴社、歌咏团、民间舞蹈社、摄影社等;途径之三是举办音乐会,建设艺术博物馆,营造一个艺术的环境和氛围。 [6]
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本人亲自讲授”美学“一课,并为新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拟定章程,还先后聘请徐悲鸿、陈师曾、萧友梅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艺术活动。正是在蔡元培的艺术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北京大学很快成为全国艺术教育的中心,并逐步形成重视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
(二)创办国立艺术院校
建立国立艺术院校一直是蔡元培的夙愿,也是他美育实践的主要内容。1917年,蔡元培向教育部提出建立一所专业美术学校的建议,为教育部所应允。1918年4月15日,近代中国第一所以”国立“名义开办的艺术院校---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宣告开学,首任校长郑锦。该校成立后,蔡元培每周亲授两个小时的美学课程。由于当时军阀混战,北京艺专在建立之初的八年时间内,数易校长,发展较为缓慢,几乎面临闭校之危机。
1926年,蔡元培向教育部推荐林风眠为北京艺专校长。长校艺专之后,林风眠坚定不移地实践着蔡元培的艺术教育思想,如积极筹设雕塑系,努力推广法国模式,支持筹组美术社团,领衔发起”艺术大会“,[7]为中国近代高校艺术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好景不长。
1927年6月张作霖执政北京时,北京国立九校被令改组为京师大学校,艺专随之降格为美术部,同时校长林风眠因受诋毁后离职而去,蔡元培在国立北京艺专的美育实践活动遂因之中断。”北方不亮,南方亮“.192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了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院,蔡元培任院长。上任伊始,蔡元培即开始着手艺术教育方面的筹划工作。第一项主要工作是在大学院之下专门设立”艺术教育委员会“,以推进”全国艺术教育之普及“;第二项主要工作是筹办”国立艺术大学“,即在杭州西湖设立一国立艺术大学。鉴于当时办学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只好先筹办一国立艺术院。
1928年初春,西湖国立艺术院在杭州孤山罗苑开学,设中国画、西洋画、雕塑、图案四系及预科和研究部。次年春,研究部招生,国立专门美术教育首次实行”大学学制“.考虑到林风眠在北京艺专任职期间所取得的成绩,蔡元培决定将西湖国立艺术院大部分事务交给了林风眠。同在北京艺专一样,林风眠继续矢志不渝地秉承蔡元培的”以西济中“、”短长互补“,”兼容并包、自由发展“的艺术教育思路在国立艺术院开展实践工作,培养了胡善余、赵无极、熊秉明、吴冠中、王熙民等优秀的艺术人才。
与此同时,蔡元培还创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所音乐高等学校---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该校分为本科、师范科及选科三部分,根据不同的专业成立了理论作曲、键盘、声乐、小提琴大提琴、国乐等若干个教学组。
1929年9月,国立音乐学院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蔡元培因公务繁忙,委托在北大时即有深交的音乐教育专家萧友梅出任校长。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或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不仅为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如贺绿汀、钱仁康、周小燕、丁善德等,也为其他高校音乐系的创办提供了成功的办学范本。其中,蔡元培的首创之功不可抹杀。
(三)扶持私立艺术院校
除了创设国立艺术院校以外,蔡元培还极力扶持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私立艺术院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新型私立美术学校,1912年由刘海粟、乌始光、汪亚尘等人创立于上海。蔡元培回国接管北京大学后,一直关注着这所私立艺术院校的发展,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舆论声援及经济支持。1917年,蔡元培为上海美专撰写”诚实“校训及”宏约深美“的治学牌匾,并为美专谱写校歌。
1919年,蔡元培开始担任上海美专学校校董会主席,试图按照自己的北大理念改造上海美专,得到了校长刘海粟的积极回应。与亲自指导并参与其他艺术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同,蔡元培在上海美专的活动主要以扶持中国私立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为主。其主要方式有四:一是精神指导,上述题谱校训、治学牌匾、校歌即属此类;二是学术指导,将改革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精神指导该校;三是想方设法扩大上海美专的社会影响力。任校董会主席后,蔡元培更是热心于此等事务,如提名梁启超、沈恩孚等社会名流担任上海美专校董,增强该校的社会影响力;四是为上海美专在教育部立案和筹措经费极力奔走。在蔡元培的影响下,上海美专逐步走上了正规办学的道路,其办学模式和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为其他同类院校所效仿。
由上可见,蔡元培先生的高校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深刻影响着民国时期的中国高校艺术教育事业。时至今日,中国的高校艺术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作为历史宝贵遗产的蔡元培高校艺术教育思想和实践仍然是发展中国高校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参照。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叶郎。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7]喻琴,林风眠。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坚定实践者[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4)。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近代时期英雄名人辈出的原因探析(本科) | 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概述(本科) |
评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本科) | 对近代历史人物蒋介石的认识(本科) |
清末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简介(本科) | 近代翻译家潘文郁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
赫德与陈季同对中国近代外交的影响 | 近代南社诗人潘飞声柏林任教的经历 |
我国近代历史人物方耀的功过分析 | 分析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的西学科技翻译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