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西北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漫岗中段,新荒泡的东岸,是一处典型的沙岗型遗址。遗址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 4539'27. 5'',东经 12347'15. 1'',海拔约 130-155 米,岗顶高出西侧水面约 6-12 米。遗址面积近 141 万平方米,遗存密集区达 55 万平方米。地表可辨遗物分属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辽金时期。其中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遗存基本分布在遗存密集区范围内,而密集区之外仅断断续续地分布有辽金时期遗存。该遗址于 1957 年调查发现[1],此后李莲[2]、张忠培[3]、陈全家等先生[4]先后做过复查。遗址于 1999 年被确定为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2014 年,为全面推行国家文物局新颁布的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5],在吉林省文物局的直接领导下,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组建 “吉林省田野考古实践与遗址保护研究基地”,采用 “省校联合,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对大安后套木嘎遗址周边地区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及对遗址本身的有计划发掘,努力推进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遗址保护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由于新操作规程虽然对考古勘探、发掘、整理与记录的方法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在发掘方法上主要是提供了一些指导性的理念,故此次工作重点在发掘方法、技术与记录手段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一、借鉴和吸收欧洲平面发掘法的优点改进探方发掘法。
( 一) 平面发掘法的主要特点及操作流程。
平面发掘法 ( 也有人译为全面揭露发掘法) 是由法国考古学家安德雷·勒卢瓦古朗 ( AndréLeroi-Gourhan) 所创制的一套旨在揭示人类活动面及人类行为的发掘方法。这种方法于 20 世纪70 年代初、中期兴起于法国,其后逐渐在欧洲大陆流行开来,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一种主要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6]
该方法的出现,是建立在对之前流行的探方发掘法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之上的。最初主张采用平面发掘法的学者,几无例外地指责探方发掘法只注意纵向上的地层叠压关系,而忽视同一层面上诸多遗存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实际上,这恰恰是适应了聚落考古兴起之后考古学家试图对考古发掘手段作出相应变革的需要。为便于观察和分析同一层面上诸遗存的分布及相互联系,把握同一时期的聚落布局特点,该方法对传统发掘手段所作出的最为重要的变更即是: 整个发掘区无论面积大小,皆不再布设探方网格,不留隔梁与关键柱,统一按照可判断先后顺序的地层单位 ( Stratigraphic Unit) 依次进行发掘,主旨在于尽可能完整地揭露出每一个较大的层面。发掘区四壁可作为控制地层堆积早晚次序的剖面,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在发掘区之内留取判断地层关系的剖面。待具体问题解决,再打掉所留临时剖面,继续整体向下推进。[7]
2001 与 2002 年,中、法合作河南南阳龚营遗址的发掘,部分区域完全采用平面发掘法揭露[8 -9],1999-2001 年,中、美合作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的发掘,也借鉴了平面发掘法的编号与记录等手段。[10 -12]
2012 年夏,在后套木嘎遗址的发掘中,为进一步与欧洲大陆流行的平面发掘与记录方法进行对比,我们在遗址 AⅣ发掘区南部 200 平方米的区域采用平面发掘法发掘,具体工作由时在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留学的博士生文臻和在吉林大学留学的法籍博士生 Pauline Sebil-laud 联合指导,与我们的发掘同时展开。这种方法的操作流程可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 1) 依据土质、土色及相关性状,将发掘区内所辨识出来的每一种堆积及建筑层面均区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
( 2) 依地层单位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流水号。
( 3) 辨识地层单位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并分析诸地层单位之间的相对早晚。
( 4) 按由上至下、由晚及早的顺序对已辨识的地层单位逐个进行发掘。
( 5) 依据发掘结果对不同地层单位的性质进行判断,确认出堆积层、灰沟、墓葬等功能单位。
( 二) 平面发掘法与探方发掘法的联系与区别。
众所周知,中国考古学自 20 世纪 30 年代殷墟发掘的中后期开始,已采用探方法作为主要的发掘方法,此后不断探索并积累了大量处理复杂灰土堆积的经验与方法。迄今所普遍采用的探方发掘法,在区分不同堆积的标准 ( 土质、土色) 、辨识堆积先后顺序的方法 ( 依据叠压、打破) 、考古发掘的操作程序 ( 由上至下、由晚及早) 等方面,都与当今欧洲流行的平面发掘法是基本相同的。而且,自殷墟发掘开始,在历史时期考古遗址的发掘中,就已将揭露大型建筑的布局作为发掘工作的一项主要目标。20 世纪 50 年代,为了解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中国考古还曾学习当时苏联的考古经验,对西安半坡[13]
等遗址采用大规模揭露的发掘形式,以揭示某一阶段的村落布局。此后类似的工作仍陆续开展。这些发掘工作虽然在层位划分、测量和记录等方面仍依赖最初所布设的探方网格,但在到达主要建筑层面时,打掉隔梁乃至关键柱,保证主要建筑布局的完整性,甚至着力找寻遗址内各阶段的 “地面”[14],作法显然与平面发掘法有相通之处。然而,两种发掘方法的区别亦十分明显。
首先,平面发掘法不布设探方,不留隔梁与关键柱,整体逐层揭露的发掘方式不同于探方发掘法。探方发掘法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长期流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既与社会环境的长期封闭有关,也与测绘手段的相对落后以及便于利用隔梁运土等因素有关。中国的田野考古直到很晚才普及全站仪全程测绘,许多地区存在堆积较深的软遗址,如无探方网,既不便于观察、记录和测绘剖面,又不利于向发掘区外运土,主要是客观因素制约的结果。当然,在业务熟练的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采用容易控制的探方法发掘,也可避免过多的操作失误。
其次,判断遗存单位功能的出发点和具体方式不同。中国以往采用的探方发掘法,主要是利用平面辨识地层和遗迹单位,利用剖面确定某一地层和遗迹单位的层位。举例说,当我们在探方平面上画出一长条形的遗迹,且有一定宽度,头脑中多半已凭借经验而判断出这可能是一条灰沟,就按照清理灰沟的方法直接操作即可。而在后套木嘎平面发掘试验区内,当在平面上辨识出这样的长条形堆积时,发掘主持者只将其视为一个地层单位,在其上每隔一段打一剖沟,通过若干剖沟的剖面,确定这一堆积是否真是一条沟以及沟内堆积的分层情况。相比而言,我们以往判断遗存单位功能的方式有更多先入为主的成分。
最后,平面发掘法的编号体系不同于我们采用的探方发掘法。平面发掘法在发掘过程中,先是将遇到的每一种依靠土质、土色辨识出来的堆积以及建筑层面都按顺序编流水号 ( 可以包含年度与发掘区编号) ,待清理进行到一定阶段,再根据实际情况将几个 Stratigraphic Unit ( 地层单位) 归属为某一类遗迹,并给出遗迹号 ( Feature number) .例如在南阳龚营遗址的发掘中,在发掘者依据发现顺序所编出的一系列地层单位流水号中,最终认定第 904 号单位是指一个灰坑的坑腔 ( 包括坑壁、坑底) 本身,而第 905 号、第 925 号单位则分别是该灰坑内先后发现的第一、二层填埋堆积。
而按照我们的编号习惯,假如将这个灰坑识别了出来,就应该直接给它一个灰坑的编号,如 H5,那么,坑内的两层堆积则可分别编为 H5①和 H5②。从编号上即可对每一个堆积单位或建筑层面的性质一目了然。
经过系统地比较,我们认为目前这两种发掘法各有优劣。平面发掘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摆脱隔梁、关键柱等对大范围观察和判断遗迹现象所造成的割裂感和阻隔感①,更便于对主要建筑遗迹平面布局的整体把握。而且,将建筑本身或建筑层面 ( 如灰坑的坑腔) 与建筑内的堆积分别编为不同的地层单位,有利于进一步区分建筑的建造时期、使用时期和废弃时期。而不利之处,最主要仍是面对地层堆积很深、叠压与打破关系复杂的遗址时,假如缺少经验丰富的直接操作者,发掘的难度显然是比较高的。并且,尽管平面发掘法的整体编号体系并不缺乏分层、分级概念,但也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发掘过程中编列大量看不出与地层和遗迹之间内在联系的流水号,琐碎而不易记忆,至少在现阶段是很难让大多数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者所适应的。
( 三) 探方发掘法与平面发掘法相结合的尝试。
在后套木嘎遗址的发掘中,我们尝试采用了探方发掘与平面发掘相结合的发掘方法。
( 1) 针对后套木嘎遗址地层堆积连续且较为简单的实际情况,发掘采用逐层揭露、逐层打掉隔梁的办法,力求揭露出同一层面上各类遗迹的完整分布状态,逐层向下推进。
( 2) 发掘区边缘采用 3 米长的钢管作为高界桩,一半打到地下,一半露于地表上,便于随时根据标高恢复探方和隔梁,以利测量和绘图。
( 3) 对于延展范围较大的遗迹,根据实际需要留取若干剖面,以利掌握遗迹内各部分堆积的存在状况。例如,对半地穴式房址的清理,我们一般采用在房址中留 “十”字形隔梁的办法;清理已辨识出的灰沟,每隔一段距离就留一个小隔梁,便于观察灰沟内不同部位的剖面。小剖沟或剖面的设置,应有助于了解遗迹的开口层位、堆积状态及遗存的性质等。
( 4) 在发掘过程中既按土质、土色区分出最小的堆积单位,按堆积单位记录和全面搜集各类遗物,同时又注意建筑本身或建筑层面的编号和记录。清理过程中保持遗迹内或层面上各类遗物的存在与分布状态,进而研究堆积的形成过程。
三年来的具体实践表明,将探方发掘法与平面发掘法相结合,不仅能够满足 2009 年版新规程在发掘理念、记录方式与记录内容上的要求,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便于操作和掌握,在现阶段的中国田野考古中是值得推广而且有条件、有能力加以全面推广的。但当务之急是加紧新型考古人才的培养和转换传统的工作理念。【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