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蒙元丝织品种,首屈一指当属织金锦。蒙元用金风气之盛可谓旷古未有,织金锦风靡程度亦空前繁盛。不过,织金锦是现代的称谓,在元代,与它最接近的词语是金段匹。笔者认为,元人所谓的金段匹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纳石失,另一类是金段子,其中纳石失名声更大,故总有人将织金锦与纳石失混为一谈。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尚刚、赵丰两位专家曾对两者作过比较研究,其中尚刚以文献为基础,从图案、门幅、棉纬、金线四个角度进行推测,主要分析两者的艺术风格; 赵丰则从技术角度出发。本文将通过词源考证、组织结构、纹样风格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清晰、全面地了解上述两类最具蒙元时代特色的织金锦。
1、 词源考证
无论纳石失或金段子,在蒙元有关文献中均有记载。此外,也有其他织金织物名目,本文一并探讨。
1. 1 文献记载
元代文献中屡见“纳石失”一词,如《元史·舆服志一》在“纳石失”下注“金锦也”。《道园学古录·曹南王勋德碑》“纳赤思者缕皮傅金为织文者也”。《草木子·杂制篇》“衣服贵者用浑金线为纳失失”。《马可波罗行纪》“报达城纺织丝绸金锦,种类甚多,是为纳石失”。元代文献中“金段子”一词出现频率也较高,如《事林广记》中载“纳阇赤九匹、金段子四十五匹”; 《原本老乞大》“素段子一百匹、草金段子一百匹”。此外,《元史》中还多次提到“金答子”“间金”织物,如“命妇衣服,一品至三品服浑金,四品、五品服金答子”,“八月,朴伦等还,赐西锦三段,间金熟绫三段”。
1. 2 “纳石失”的词源问题
纳石失是外来词,关于它的词源问题,较常见的两种说法,即“纳石失”是波斯语或阿拉伯语“织金锦”的音译; 《中国历史大辞典》有“纳失失”条,释文中说此词为“波斯语”。笔者曾于 2006 年请教元史专家浙江大学黄时鉴教授,其观点则是: “元人与西亚的伊利汗国( 古波斯) 交往密切,中亚、西亚很多讲伊朗语的人来到中国。纳石失这个词及其物品,应是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进入汉语的。不过,波斯语中的 Nasich( 这是罗马字母的拼写。在阿拉伯人征服波斯以后,波斯语改成了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但现在只能取用英文拼写法) 一词,却是阿拉伯语的借词,即此词的最终词源是阿拉伯语。”因此,笔者认为“纳石失”是对波斯语词的音译,而其语源出自阿拉伯语。至于“纳石失”的拼写,除了黄时鉴提到的“Nasich”,赵丰和尚刚均采用“Nasij”。而音译成中文更有纳失失、纳什失、纳赤思、纳阇赤等异译、异写。本文一律采用“纳石失”这一写法。
1. 3 概念区分
1. 3. 1 “纳石失”与“金段子”显而易见,纳石失与金段子不同,在史料上有独立的称谓,元人已经把它们分开,在叙述段匹名目时会分别列出。
1. 3. 2 “素段子”“草金段子”与“金段子”本文认为“素段子”即“素纳石失”; 而“草金段子”很可能就是地络类织金锦,即金段子,因为《原本老乞大》中有提到“鸦青金胸背段子……这金胸背是草金,江南来的”。从“江南来的”这四字推断“草金段子”应该是当时民间比较流行的具中国特色的金段子。
1. 3. 3 “浑金答子”“金答( 搭) 子”“间金”与“金段子”首先来解释答子或搭子。答、搭同音近形。宋元时“搭”作“块”“处”解。答子或搭子就是一块块面积较小、形状自由的纹样散点排列的图案。本文认为浑金答子和普通金答子的区别,从字面上就能理解: 浑金,即“遍地金”,金线织成的搭子纹样布满整个地部,织物看来更加金碧辉煌。而普通金答子,其纹样只是以散答子的形式点缀在织物地部。
浑金答子”和普通“金答子”更多的只是视觉上的差异,在织金技法上皆可视为地络类插金织物( 这点会在下文组织结构中详说) ,归于金段子。而“间金”即现在所称的“妆金”,属于地络类织物,只是采用挖梭工艺罢了,自然也归入金段子行列。
至此,可以明确: 纳石失和金段子是两种独立的织金织物,金段子包括“浑金答子”和普通“金答子”“间金”,这些只是称谓的区别。从工艺上来说,无论通梭还是挖梭,所有地络类插金织物都归于金段子。
2、 组织结构
赵丰认为纳石失与金段子从技术角度而言,最大区别在于: 纳石失采用双插合的特结锦,即利用一组专门的固结经来固定插入的金线,金线可以是捻金,也可以是片金。而金段子是一种单插合的地络类织物,即在一个基本组织地上插入片金织出图案,这类组织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加金织物。但他同时也指出纳石失有采用暗夹型重组织的实例。本文认同以上观点,且实物表明,特结型是纳石失的典型结构,但不是专有结构。金段子除以地络类为基础的单插合结构外,在实物分析中有发现特殊类型。
2. 1 纳石失的特结型结构
此类纳石失,一般由地经和地纬织出地组织,由特结经固结显花纹纬 。出土或传世的诸多纳石失织物都采用了特结型结构,以致人们认为特结型是纳石失的特有结构,或纳石失的组织结构就只有特结型。但出土实物证明,特结型同样应用于彩丝锦,如隆化鸽子洞出土的鸾凤窜枝牡丹莲纹锦被面和集宁路出土的对格力芬被面。
本文从地组织、接结组织、经纬线和金线情况四方面深入了解纳石失的特结型结构。
2. 1. 1 地组织与接结组织
元代的特结型纳石失,其地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其中平纹占了绝大多数,斜纹地的纳石失十分罕见,在英国私人收藏的一条裤子面料中有见。
特结型纳石失的主要特征就是专门有一根特结经来固结纹纬,其接结组织也有平纹和斜纹两种。因此,可分为地组织和接结组织都是平纹,地组织平纹接结组织斜纹,地组织斜纹接结组织平纹和地组织与接结组织都是斜纹四种情况,但从实物分析来看,以前两种较为常见。
2. 1. 2 经纬线与金线情况
地经一般 Z 捻,有单股和双股之分,也有单股、双股合用的。此外,还有地经无捻或强捻的情况。
特结经分为无捻单股,Z 捻单股这两种常见情况。地纬一般是浅棕色丝线,单股无捻,也有个别使用 Z 向弱捻和有色丝线的情况。金线有片金和捻金之分,且捻金使用频率较高。片金线的背衬有皮衬和纸衬两种。捻金线多为 Z 捻丝线包芯,有单根使用,也见双股一组使用的情况。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收藏的鸟兽纹纳石失在使用捻金线的同时还织入片金线,以增强显金效果。
2. 2 纳石失的暗夹型结构
暗夹型重组织,是将经线或纬线分成两组或更多组,使用夹纬及明纬或夹经及明经将其中一组现于织物正面显花而其余沉于背面的组织。经重组织是中国传统的织锦组织,但纬重组织被认为是北朝至唐代接受西方纺织技术影响的产物。元代的暗夹型织金锦以纬二重较为常见,最为典型的实例为内蒙古明水墓地出土的纳石失织金锦袍及织金锦风帽,它们采用的都是1/3 斜纹和1/1 平纹的纬重组织。
2. 3 金段子的基本组织结构
金段子的基本组织结构,人们称之为地络类结构,即在一个基本组织地上插入片金织出图案,片金依靠地经固结。这类组织自唐出现以来,盛行于辽,在金元时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故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加金织物,虽然也可以称为织金锦,但更为合适的称呼是根据其地组织不同称为织金绢、织金绫、织金缎、织金纱或织金罗等; 地络类妆金织物亦根据其地组织不同分为妆金绢、妆金绫、妆金缎、妆金纱或妆金罗等。
以上只是基础分类,落实到每一类,可以根据花纬与地纬之比,花纬与地经的固结组织,甚至片金有无背衬等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此外,可以推测,所有的花纬在织物背面并不会被固结,尽管有时并不能看到背面。由于黄金昂贵,故织金时若出现断纬,那么笔者认为这时候花纬是被剪断,而不同妆花花纬是回绕的。这点也许可以解释前人提到的“织金区域的大小”是判定纳石失与金段子的标准,因为地络类插金织物由于金材料昂贵,如遇较大间隔则剪断,如此金段子的织金区域自然小于纳石失。
2. 4 特殊组织结构的金段子
在实物分析中,遇到了若干组织结构比较特殊的织金织物,并把它们归为金段子,主要是因为这几件织物都是以地络类织物为基础,再增加特结经进行织造。以下选择一块详细解说: 该织物滴珠窠的纹样清晰可见,二二错排。花地组织都是 2/1S 的斜纹,经线 Z 捻,滴珠部分有明显空隙,而地部的空隙极小。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滴珠部分曾经织有金线,而这些金线已经脱落。这件织物的另一奇特之处是背后有一组固结经在直线部分开始织入,成为特结锦,却在滴珠部分的背面将其剪掉。对于这类组织,赵丰表示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元代百衲织物上发现过相同实例,并推测在当时盛行的纳石失技术影响下,传统的妆金织物也有了改变。
3、 纹样风格
如果说品种是物质与技术的,那么装饰于织物上的图案则是精神与文化的。尚刚认为图案风格是判断纳石失和金段子的重要标准,纳石失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而金段子保留了更多的中国传统特色。但本文认为,相比组织结构,纳石失和金段子在纹样方面,界限更加模糊。尤其是金段子,由于统治集团来自北方,再加上欧亚大陆的一体化和大量织工的迁徙,其纹样会很自然地偏向草原贵族的喜好。
3. 1 异域风情
元代纳石失的纹样题材常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不难理解。纳石失上多见对鸟、对兽及双头鸟造型。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有两件元代纳石失,其中心题材即为双头鸟。这两件织物上的双头鸟有一个共同点,即鸟爪抓龙头,这是十分典型的中亚双头鸟的造型。但金段子上出现西域风格的纹样,只能解释为大背景下的“投其所好”。比如内蒙古明水墓出土的摩羯鱼纹织金绢。这种头如龙头,身亦如龙,两侧长翅膀如凤,但尾部又如鱼的摩羯鱼起源于印度传说,也被称为龙鱼或鱼龙。笔者在实物分析中遇到一件美国私人收藏的妆金绫帽披。纹样是一头奔跑着的兽,作回头状,上有一个圆形的月亮,周围云气腾飞。这个经常和月亮或太阳,以及云气相配合的兽纹的真实名字是Djeiran,来自中亚。纳石失上大量的几何类纹样是其特有的。几何形琐纹的兴盛很可能与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有关,而且元代织金袍料上经常出现的袖襴和肩襴,大多是带有阿拉伯文字风格的图案,以圆圈和线条组成。纹样规整变形,上下左右,处处对称,高度程式化,同中国传统迥然异趣,和伊斯兰装饰十分接近。
3. 2 草原元素
作为“春水秋山”的鹿纹、兔纹常常出现在纳石失中,金段子也不例外,草原统治者对这些的热爱与生俱来。这些纹样大多造型生动,神形兼备,形象也各不相同,鹿纹或漫步缓行,或口衔灵芝; 兔纹或奔腾飞驰,或首尾相间,嬉戏而乐,均富有浓厚的草原气息。
3. 3 中国传统元素
典型的金段子自然保留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元素,表现在具有强烈中国风格的动物、植物纹样的应用。如出自韩国文殊寺的高丽时代( 与蒙元同一时代) 的佛腹藏青色鸳鸯纹织金绫; 青色小花织银纹绫,纹纬在织物背面是以抛梭的形式织造,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织造技术。同样出自文殊寺的朱黄色石榴纹妆金纱。这类鸟纹和花卉纹,尤其是象征夫妻恩爱和多子多福的石榴纹样,带着浓郁的中国风。笔者发现金段子常常只有主题纹样而没有环形轮廓,包括圆形、滴珠形、自由形等,并且二二错排。这种丝绸图案类型称为散搭子。这是否可以印证“金答子”这一名称的来历?
进入中国的纳石失,纵使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也难免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不少纳石失就带有龙、凤、花卉等中国传统题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件凤穿花红地纳石失,其凤如鸾,较为小巧,自由灵活地在牡丹花丛中飞舞穿插。
3. 4 中西合璧
纳石失在东进的过程中,接受了东方的信息,成为了一种交融的产物。而金段子在纳石失的盛行下,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诸多中西合璧的织金锦。比较典型的一块织物当属藏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所藏的摩羯鱼凤纹纳石失,一行摩羯鱼和一行凤,穿插在花丛之中。摩羯鱼是印度神话中的神鱼,而凤向来是中国传统纹样。
另外一块棕叶纹织金绢同样藏于克利夫兰博物馆。
对于中亚、西亚来说,大部分地区干旱炎热,绿色植物被看作是生命的象征。此类树叶纹,它们的造型一般类似扑克牌中的花式造型。此织金绢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纹样明显带有西域风格,而且双根地经为一组的织造技术也继承了传统中亚的纺织特征,但是纹纬在织物背面以抛梭的形式织造,这又是典型的中国织造传统。这种图案风格或织造技术的融合,很可能是因为元代织造局里同时有中亚和中原的织工。
4. 结 语
纳石失和金段子,无法单纯地从组织结构或纹样风格来进行划分或定夺,因为两者虽然差异明显,但在文化交融的特定时期,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中西方的织造技术和纹样风格。从图案结合织造技术的角度来推断属性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若传统金段子的改变是中国自己的特结锦产生的主要途径,那么蒙元时期织金锦的地位显得更为举足轻重,因为流行于明清时期的特结锦的雏形也许就诞生在这一阶段。
参考文献:
[1]尚刚. 元代工艺美术史[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91-92.
[2]赵丰. 蒙元龙袍的类型及地位[J]. 文物,2006( 8) : 85-96.
[3]宋濂. 元史[M]. 北京: 中华书局,1976.
[4]王云五. 道园学古录[M].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7: 400.
[5]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篇[M]. 北京: 中华书局,1959: 61.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