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活动".[1]725其目标是育人,而其首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对于社会生活经验的传递,这样才能使得长期积累的文化代代相传,而这里所指的文化就是人类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然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很多民族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失,所以目前国际国内有关组织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民族文化如何与其他的视角相互结合,在传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基于此,本研究以布朗族为例,对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和节庆的教育功能发展路径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依靠文化的传承来实现的,所以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实际上不利于民族多元化的生存态势,从教育学的角度上看,很多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常优秀的教育功能,因此,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渠道,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通过一定的教育得以实现。
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人类社会文化积累形成的宝贵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手段的表现,带我们走进了那里的生活。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中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节庆文化,这些都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比如布朗族的节日如跳会、赶听、滥地节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布朗族人的智慧和情感,是布朗族精神文明的积淀,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布朗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布朗族节日蕴含着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情感,是民族发展的综合产物,今天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
二、布朗族节庆文化的功能
(一)布朗族简介
布朗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大约有人口 91882 人(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布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展示着布朗族多姿多彩的民族习俗风尚,传承着布朗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布朗族传统节日概述
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2]311"节日是各民族依据传统的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历法等因素而形成的相对凝固的时间、地点及活动方式的社群活动日,它具有全民性、集体性、传统性特征".节日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无论何种表述都说明,丰富多彩的节日,总是集中、充分地展示着民族习俗风尚,折射出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轨迹,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全部文化内容的缩影,是一个不断演进,多种文化元素综合的过程,承载着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维系着地域共同的民族意识。
布朗族传统节日分为几个类别,第一是作为节气区分,是我国历史发展中农业文明发展的缩影,即节日的选择与设定是根据天气、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比如"尝新米",选定农历七月至八月某一天尝新米。
在形式上有宰杀鸡祭祀,由长子到"鬼田"采摘新谷穗接"谷魂"回家敬奉等。没有"尝新米",新谷新米不能下锅,否则,米汤溢出,认为会大不吉利。第二是作为宗教祭祀的日子,布朗族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的同时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文化呈现浓厚宗教色彩。比如跳会是施甸县布朗族贺"观音老母"的盛大节日。全村送素菜到寺里献给佛祖老爷、观音老母。第三是民间习俗的沉淀形成的特色节日,比如赶听,就是全寨性的大赕和私人小赕构成的节日,信徒通过大赕,认为佛会降临幸福,死后能升天堂。第四是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等,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布朗族过春节,要去山泉"抢新水",象征全年吉祥。
(三)布朗族传统节日的功能定位
第一,节日是一种文化,所以文化所具有的功能,节日也一样具备,比如传承等。"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其表现形式就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行为;而仪式则是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他们必定要激发、维持、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4]11对于布朗族宗教信仰的传承,通过仪式活动,祈求平安、幸福、关爱,获得一种生命体验和精神空间,从此可以看出,布朗族基本的宗教信仰内容。对民间习俗的传承,比如布朗族青年男女到十四岁以后,就要组成社交圈并举行成丁礼,这是民族特有的成丁节,从这个节日里可以看出布朗族的成人规范始于十四岁。
第二,民族传统节日表达了民族的共同心理,凝聚了民族向心力的产生。比如布朗族祭竜活动,竜神是布朗族的村寨保护神,竜神崇拜和祭竜仪式是布朗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布朗族群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满足了布朗族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维护村寨的道德秩序,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第三,民族传统节日中蕴含了大量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布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重视子女和晚辈的伦理道德教育。这种教育主要通过家庭中长者平时的言传身教、佛寺的教育和在婚丧、祭祀、节庆等社会活动中的村社教育进行。因此,各种节庆和祭祀活动就成为布朗族青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些场所中往往可以学到社交知识和宗教知识,长者往往通过讲述代代相传的故事、神话、寓言和传说等形式,向小孩进行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和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获得本民族的历史知识,从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青少年还可以从节庆活动中的歌舞、娱乐等活动来获得美育知识,强化民族认同。
第四,民族传统节日中有大量的文化娱乐内容,布朗族传统节日作为民族的文化载体,是一种文化聚会,具有全民的参与性。布朗族的几个重大节日因受宗教影响而与傣族基本相同,每逢重大节日和宗教活动,双方互相邀请和拜访,共同庆祝节日。同时,布朗族还会邀请周围十几个村寨的各个民族来共度泼水节。此外,由于与汉族长期交往,保山、施甸、昌宁、凤庆、云县、永德、镇康等地的布朗族节日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近,每逢年节,布朗族与汉族都要互相往来,送礼请客吃饭,互认亲家,拜干爹、干妈,给小孩取名等。可见,传统节日不仅在于它的娱乐性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调动民众参与的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布朗族与各民族的交流。
三、民族节庆活动的教育功能研究
(一)教育内容的选择决定着文化传承的广度及深度
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传承,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文化来实现教育对文化的传承,"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做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5]17就是文化传承,这一过程所依托的载体就是教育。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活动和每个方面都包含了文化选择的意义,教育对于文化的选择影响着教育的文化价值,教育对于文化的选择使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发挥,那些不被选择的文化,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文化的中断。一般而言,教育过程中那些民族文化,其总量和广度都制约着民族文化的总量和广度,教育内容传承一般都是选择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和积极的部分,这样民族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如果教育无法选择优秀的文化传承,则民族文化也会不断地衰弱,所以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很特殊的意义。
(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效应分析
1.知识习得功能。知识习得对传播、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成才,即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布朗族在节庆活动中逐渐接受以至内化了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从"他律"转为"自律",自觉自愿甚至不知不觉地遵从。通过这种传统节庆活动的教育方式,布朗族的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等得以世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2.立德育人功能。节庆活动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剂,是进行教育的最佳场所,是民族认同的标识,在群体道德的培养方面具有深层的作用,是人文教化的极好时机。布朗族人重视身体力行的道德教育,布朗族节庆活动中表演舞蹈、歌手演唱的《伦路道德歌》等向年轻一代讲述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人生哲理、伦理道德。教育后代诚实勇敢、勤劳俭朴、团结友爱、爱憎分明、明辨是非、刚正不阿、讲道德、讲礼貌、不偷不盗、不奸淫等等。教育社会学将社会化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活动,节庆活动的立德育人功能取代学校教育继续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它在帮助个人正确履行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职责和义务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审美情趣功能。布朗族节庆活动是布朗族民间工艺、民间文艺的天然展示场。节日的服装较平时来说,充满了神圣性、内涵性和审美性。在布朗族的祭竜活动中神职人员的特殊装束打扮仍相沿承袭,成为节日中的特殊景观。
每逢节日才穿的传统服饰经历了从祭神内涵到人类自我审美观、身心愉悦的演变过程。那些装饰记载着本民族迁徙、战争的神话传说,折射着民族精神的各类纹样、图案、色彩总是通过民族节日所具有的传承属性而代代相沿。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民间文艺作为节日中显性的文化因子,鲜活地传承着民族艺术的形式、内容及审美情趣,不仅使人们赏心悦目,而且使生活充满了吉祥和希望。在节日活动中通过诸多节庆活动,人们充分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华,才有了最出色、最集中的审美表现。一切美术的、音乐的、舞蹈的、演艺的、工艺的审美形式在节日期间都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通过和谐审美表现,人们在展示自己心灵的同时也传承了优秀的审美传统与情趣。
4.身体锻炼功能。节日是集中展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大舞台。歌舞是布朗族民族节日的一大亮点,是表达民族仪式与精神的民俗文化载体,它们本身就是文化传承、延续的途径。如布朗族的蜂桶鼓舞源于布朗族创世神话传说和仿照蜂桶制成的蜂桶鼓,寄托了布朗人的愿望。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独有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集中地反映了布朗族的文化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身体锻炼功能,是集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舞蹈。
当学校管理不断发展,其过程也是推动着制度管理、人本管理向着文化管理的进程在不断发展,所以目前很多的教育学研究者都聚焦于教育的真正目的和使命,以及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使命是为了培育"四有"新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而一个人的核心内涵就是文化,所以人的发展要以文化为核心,民族传统文化正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与浓缩,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教育效应可以使得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扬。要不断发挥节庆和习俗的作用,对于当代生活、时代特色不断地进行适应,在与现代观点和现代精神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对于形式进行创新,不断丰富节庆内容,对于民间传统节庆内容和风俗等元素不断地改造和发扬,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民族的节庆活动,通过教育和这些节庆活动的结合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之,布朗族传统节日发挥着凝聚民族情感、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布朗族传统节日的价值和意义更加突出。对巩固边疆,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学校又是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文化传承自然而然成为了学校的主要使命,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只有将文化传承的使命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不断地向学生传授文化,不断地让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3]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4]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布朗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