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所使用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比较独特的面貌。回族语言从一开始的多种语言并用,发展到现在的统一使用汉语,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当下回族主要使用汉语,但又与汉语普通话或者当地方言有所区别。关于这些区别,语音和语法上的区别并不是最主要的,即使有,在大部分地区也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或者不是主流,在绝大部分地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些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词汇的运用。
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具有任意性,而这种任意性在能指被语言社团所使用后,就会固定下来,因而,我们应该把语言放在社会背景框架内来考虑,"语言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就是它的一个内在特征"[1](94).因此,对语言的考察,既要考虑社会现实,也要考虑历史背景,前者帮助我们看到语言符号对社会的影响,后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影响语言的社会力量。
当前,对回族语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语言历史的研究、宗教及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区域性语言调查研究,以及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描述性研究,从社会性、历史性的视角对语言符号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在语言接触过程中最容易受影响、变化最明显的是词汇部分; 另一方面,也与回族语言自身的发展历史与社会文化特性不无相关。本文试图透过这种语言符号,从历史与社会发展方面认识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回族语言的历史沿革
回族的形成以东来中国的中亚、西亚穆斯林为开端,在漫漫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逐渐在华夏大地上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族。回族的族群来源在时间和地域上前后不一,而伊斯兰教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将这些外来的或本地的不同族群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早期入华的穆斯林,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对外交流活动频繁,有大量穆斯林商贾来华经商、从业,并就此居留不归。从泉州出土的大量伊斯兰宗教石刻中可以一窥当时的兴盛状况,而这些石刻上的文字以阿拉伯文为主,部分为波斯文和突厥文,有的还混杂着汉语[2].这说明,当时的穆斯林社群所使用的语言以阿拉伯语为主,兼有其他外来语及当地语言。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西征,将中亚河中地区、呼罗珊地区与伊朗高原的大片地区纳入麾下,后来生活于上述地区的大批穆斯林随蒙古军队来到中国。元代统治者将所有穆斯林均划为"色目人".这一时期迁入的穆斯林人数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而被外界作为整体看待的穆斯林,成了中国本土回族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来自伊朗高原的穆斯林大部分使用波斯语,因此,波斯文成了元朝政府的主要外交语言,波斯语也在元代被列为三种官方语言之一[3].从元代开始,就已经有不少穆斯林开始学习儒学,汉语造诣很深,其中翘楚者如萨都剌、丁鹤年等,还有不少人参加了科举考试,登右榜进士,如伯笃鲁丁(Badral-Dīn) 、默黑契沙(Malik Shāh) 、获独步丁(Qutb al-Dīn) 及其兄海鲁丁(Qayil al-Dīn) 等等[4](182 ~195).尽管这一时期已经有很多人汉化程度较深,但是仍保留着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名字,在生活中双语并用。明代中晚期以后,已经很少有人懂得这两种外来语言了,汉语开始被回族使用,且取得了主导地位。不过,回族内部所使用的汉语与他们所在地区的汉语方言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在回族内部所使用的汉语中包括了许多源自波斯语、阿拉伯语的词汇和其他一些专门词汇,除此之外,还有少量语音和语法上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用阿拉伯文字母拼记经堂语和汉语的表音文字,被称作"小经""消经"或"小儿锦",也曾在民间广泛流传。有学者认为,这种文字是伴随明朝中后期的经堂教育产生的,其主要作用在于记录用汉语讲授的宗教经典的内容[5][6][7].用"小经"写成的经籍有《米尔萨德》《塔志尼》等。
这种语言符号的历史变迁背后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些社会现实与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二、语言符号变迁与社会现实建构
(一) 社会系统对语言选择与发展的作用
Giles 等人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提出的言语适应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 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变化中的趋同(convergence) 、趋异(divergence) 和语言保持(language maintenance) 等现象[8](307 ~348).语言趋同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一方有意无意地改变自己原有的语言习惯,以便拉近与交际对象的距离。语言趋异指的是,交际中的一方使自己的语言区别于对方的语言,用以区别和保持自身的社会身份(群体) 特征。言语保持则意为交际双方不做任何改变,Giles 认为它属于言语趋异这一大类[9].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发展,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民族语言身份理论(Ethnolinguistic Identity Theory)[10].该理论认为,说话者的社会身份与个人身份会影响其语言态度,而语言态度又会影响其与另一语言群体交际行为中的言语趋同/趋异。那么,回族语言变化发展背后的理据是什么,有哪些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呢?
1. 移民分布。从唐宋时期的自发经商、交流、定居到元代的被迫大规模战争迁徙,来华穆斯林的生活和居住情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元朝的"壬子籍户"和《户口条画》已明确了回族的户籍。明朝时,徐达、胡大海、蓝玉等高层回族将领率军南征北战,加上边疆屯垦的需要,大批回族迁徙散居于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此时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已现端倪。清朝,回族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采取移民僻地、分而治之等政策,使陕、甘、宁、青的回族人口发生了大规模的流动。流动和移民分布的变化给语言使用带来了直接影响。回族移民要想融入当地群体生活,势必要采取语言趋同的策略,这就表现为放弃阿拉伯语、波斯语等母语,改用当地语言,以便交流。
2. 内部日常交流的需要。从回族内部来说,将汉语作为自己的共同语,其实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如同前文所言,早期入华的穆斯林成分复杂,既有来自中亚、西亚各地区的民族,也有一部分原本世代居于中华本土的民族。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