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工群体的概念界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打工群体、农民工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问题的焦点,而蒙古族作为少数民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蒙古族打工群体问题也已跻身到制约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
第一,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虽然很熟悉,但未必了解其深刻内涵.在维基百科上对农民工的定义是这样的:"一般而言,农民工简称为民工,中国内陆地区社会分层中的专有词汇,他们普遍从村落流动到城市,主要依靠给雇主打工来赚取生活所需的一类群体".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对新生代打工群体所下的定义是:"他们多在 25 岁以下,年龄普遍偏小,成长和受教育于八十年代,所受教育水平比其他农村流动人口高,几乎没有务农经历,是介于两代间过渡性的村落流动人口".而学者郑功成则认为:"农民工是拥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在现阶段,其队伍规模庞大、流动性强、身份特殊、未来发展不确定,是需要社会给予高度关注的特殊群体"[1].
第二,蒙古族打工群体.本文所涉及的蒙古族打工群体,虽与汉族式"农民工"一样都是在社会流动范围之内的,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蒙古族地区虽早已出现打工者,但他们普遍是春去冬来,具有传统的、"燕子式"特质的群体.改革开放之后,蒙古族社会流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才真正的开始,民族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可耕地面积逐渐扩大,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使之民族地区呈现一种被迫与无奈的景象.阿思根、赵晓辉、张丽红在蒙汉民族的乡土观念与社会流动中谈到:"在蒙古族与汉族的'乡土'观念比较上可以看出,蒙古族更具永久性和坚固性特点,其群体性打工观念的根基也轻易不会被一般经济利益所诱惑"[2],所以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选择到城镇地区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而在其后的演变中引发了种种问题.蒙古族打工群体在当前社会结构变动中,由于自身处于弱势地位,而且长期流动于城乡之间,居无定所,很容易被划入到社会"双重边缘"阶层,最后导致他们既不属于城镇,也不属于乡村.
二、蒙古族打工群体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在这种环境下直接为蒙古族村落打工群体流向民族城镇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像陆学艺所认为的:"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减小,农业劳动者阶层必然也会逐渐缩小,出现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地在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3].所以随着大环境的不断改变,我们对打工群体固定不变、狭窄的视野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拓宽.近几年,由于民族村落打工群体的增多,他们的职业范畴也随着他们的年龄分层而有所延伸.本文主要从两个层面对民族打工群体进行分析.
第一,蒙古族女性打工群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蒙古族女青年以其进城打工的先锋角色挺进了民族城镇,主要集中在商业、餐饮等城镇一线服务行业.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大,民族村落相对汉族村落经济发展相当滞后,村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语言交流困难等不利因素使他们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当他们看到城市人的生活、消费方式时,自然而然地在内心中会形成极大的落差,此刻一股极强的脱贫思绪占据了她们的大脑,只要能快速致富的工作,她们都乐于从事,最后多数会凭借其年轻女性的优势,从事了让人轻视的--"陪酒小姐"工作."小姐" 〔4〕这一变了味的称呼一度成为进城蒙古族女青年的专有名词,"小姐"在这里多带有贬义色彩,起初在我国是指,尚未出嫁的女子,和现代词汇中的"姑娘"一词相近,有其尊称之意.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社会文明的日益多元化和时代的不断演进,娱乐服务行业渐渐兴起,社会不断进步,同时也滋生了许多腐败的东西,"小姐"这个称呼也跟着变味了.在当我们对进城打工的蒙古族女青年引起非议和嘲讽时,同样也要看到她们身后所背负的艰辛与无奈.在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就业如此严峻,就连大学生找工作都相当困难,更不用提这些初来乍到的打工一族了.有时我们不应一味的把责任归咎在她们身上,也应该深刻的反思一下整个社会环境.其中有部分女性打工者,还会选择在一些技能行业工作,虽然表面上看同样是处于城市岗位的基层上,但和前者却有着本质的差别,她们会不断提高自身社交与应变能力,弥补语言的不足,提高自身素质.近几年蒙古族村落打工群体中从事技能行业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多人都是被其成本低,收益高等方面所吸引,同时还有部分人因为不甘于打零工,立志去创业,她们会尽可能的多掌握一些新技能、新知识,积累足够的个人经验,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为今后能够创建一份事业而努力拼搏着.
第二,蒙古族男性打工群体.对于大部分男性打工群体来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当女青年们进入城镇时,他们会选择继续留在村落里.在我国第二轮土地承包期结束之后,土地分配开始出现紧缺,产生了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在这种环境的催促下,他们又不得已的被推向了城镇,以一个全新的劳动者身份开始了艰难的生活.据有关专家调查,许多蒙古族打工群体都是出自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有时他们连自己的温饱都难以解决,就更谈不上其他的什么个人追求了.再当他们来到城镇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语言和文化又存在很大的障碍,无形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工作上又时常令他们不顺心;还有部分打工青年,由于内部和外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把自己带到人生的下坡路,长时间处于消极腐化、嗜酒如命、毫无人生追求的状态,将自己初来城镇时的兴奋与美好志向彻底地毁灭了;还有甚者,屡次因个人思想浅薄被社会中骗婚者多次诈取钱财,事后又缺乏法律自我保护意识,不擅于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终究是落魄的回到家乡来收场.当回到家乡后,一些嘎查干部却以他们外出打工,自愿放弃土地为由,收取了他们仅有的承包地和一切保障待遇,除了保留农村户口以外,其他的一无所有,最终使这些打工者们成为具有"双重"边缘身份的一类,就这样长期的矗立于城乡之间,以上村干部的行为是违背我国法律法规的,是没有依据的.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没有了土地就等于他们彻底的失去生活来源,所以当前村落中的农民已经达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了.
三、蒙古族打工群体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1.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蒙古族村落的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镇地区时,不仅减轻了流出地的人口负担,同时也解决了打工群体自身的经济困难,而且还提高了蒙古族群众的主体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壮大了劳动人民群众队伍,也为我国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加强思想文化的交流.蒙古族村民这种人口流动,也间接的加强了城乡两族地区语言文化交流,实现互通有无.同时,还可以使外流群体为民族村落带来先进的工农业技术,改变落后状态,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缩小发展差距,打破我国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格局,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城乡社会建设.
(二)消极影响.1.流入地人口压力.对于城镇地区来说,就业困难这一难题依然长期存在着,尽管民族打工群体工作在城市就业的一线上,但只要他们大批的涌进城镇,就会远远超出当地人口的实际容纳能力,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极为不利,给城市打工者们也带来双重的压力.据相关专家估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剩余劳动力已超出一亿人次,也就是说我国将至少要空出一亿个劳动者就业岗位,其中大部分的劳动者是属于已经放弃原来农业生产的非农劳动者,给流入地带来了严重的人口压力.2.人口流出地出现"空心态".对于蒙古族村落流出地来说,年轻力壮者都出去了,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使村落呈现"空心村"景象[5].
村落的中小学医疗机构也不存在了,连大家平时的娱乐聚会也少了,正常的婚姻状态就更不存在了.总之,这一切都不利于未来民族村落社会的恢复与发展.3.流动性频繁.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发展,蒙地村落民众涌向城镇打工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当他们流动到城市时,心里的期望会与现实形成极大的落差,再加上急于求成暴富的迫切心理,很容易对现有工作不满意,还有其他的外在因素,导致频繁的跳槽.就这样长期的穿梭于城乡之间,人数之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尤为明显,难免会暴露出许多弊端,致使餐饮服务行业出现无序混乱局面.长此以往,不仅阻碍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给打工者们也会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四、蒙古族打工群体的社会问题分析
第一,文化教育水平存在差距.由于当前我国蒙古族村落社会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村民文盲半文盲状况比较严重,所以在他们子女教育问题上同样也缺乏经验,致使民族地区的孩子在语言交流和主体文化水平上同汉族地区的同龄者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在同样环境下,这些问题并不明显,只有当他们以外来打工者身份进入到陌生的环境后,这种落差就会像一块绊脚石一样阻挡他们前行.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蒙古族打工群体虽已进入到了城镇地区,收入也有所提高,但他们缺乏社会保障意识,而且维权思想也比较淡薄.他们工作在城市一线上随时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事故与风险,而且雇佣方与被雇佣方一般不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我国在农民工的户籍管理问题上也存在很大的漏洞,有许多打工者即便进入到城市,他们也仍然是农村户口,身份依然没有改变,所以很容易被城市边缘化,以及未来的医疗、养老、子女的上学就业问题都可能成为他们今后发展的隐患.
第三,社会的隐形歧视现象.我们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异己现象屡见不鲜.当乡村民族群体进城后,由于他们是村落中的少数民族,很容易被城市人视为异己人群,最终成为主流社会中的"歧视"元素[6],而且很容易受到主体民族成员在动作和言语交流上隐形的排斥.在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论框架下,虽不可能出现民族矛盾与摩擦,但先天性的民族异己心里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着.尽管我们生活在民族地区,但可以发现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服务行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要远远逊色于主流文化餐饮行业,这就很容易给只会流利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打工者们带来择业的局限性,甚至一些私营老板还会克扣、拖欠员工工资,因而对民族打工者们就更是雪上加霜了,这就为他们在社会层面上融入现代城镇造成困难,终于有些人会因承受不住这种待遇,选择了放弃.在如此紧张的时期,如果在城市维持不下去,回到村落他们也会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很可能又会引发新一轮的社会问题.
第四、民族村落土地问题.近几年,许多蒙古族村落出现解体,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人口流动频繁,村民以种地难、成本高、收益低为由纷纷放弃土地选择到城镇打工,导致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土地一片混乱,形成一种"城市过渡拥挤,村落长期无人"的景象.
结合以上问题,我们要深刻了解到解决好蒙古族打工群体问题,就是解决好我国上亿农民工的问题,也是解决好我国上亿农民的问题,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同时这也是我国当前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必需面对的,我们还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做起,从基础抓起,从社会人文关怀的角度切实地维护好打工群体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困难;加强蒙古族村落的自身建设、生态环境恢复建设,与城镇地区保持双向互动,利用其地缘优势增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向城镇化方向迈进;并且还要切实的学习好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理解其实质含义,为我国建设成为和谐的多民族国家出一份力,真正完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2-13.
[2]阿思根,赵晓辉,张丽红.蒙古族村落社会变迁与民族"双重边缘"阶层的出现--以部分蒙古族村落社会分层现状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国社会阶层研究丛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阿思根,赵晓辉,张丽红.蒙古族村落社会变迁与民族"双重边缘"阶层的出现--以部分蒙古族村落社会分层现状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
[5]阿思根.蒙古族村落社会生态演进历程与过剩人口的出现--以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鲁杰嘎查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5):154-159.
[6]白山丹.蒙古族打工群体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以通辽市蒙古族打工群体为例[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2:12-15.
[7]吴麟.通辽市蒙古族村落社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2.
[8]柯仲甲,桂晓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文献综述[J].学理论,2012,(11).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民族商贸群体的“中间人”角色定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