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与羌,在中国古代是两个族系相近、地域毗邻、文化略同的西部民族,所以在考古学文化上属性接近,在文献中往往氐、羌并称。魏晋南北朝时期,氐、羌民族向东迁徙、发展,以其为主分别建立了前秦、后秦两个政权。隋唐以后,进入中原的氐、羌逐渐融合于汉、藏等族,而地处西南的氐、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顽强地生存下来。时至今日,羌族分布、生活于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而被学术界视为氐人后裔的“白马藏人”也生活于羌族的毗邻地区,即今四川省平武县。
关于氐、羌部落名号与姓氏的研究,可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姚微元先生的《北朝胡姓考》,是研究少数民族姓氏的专门论着,此书对氐、羌的姓氏做了初步的考证。马长寿先生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书,也提到了一些氐、羌的姓氏,但未做专门论述。陈庆连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一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氐、羌姓氏进行了综合研究,但并非专论。综合各家论述来看,对氐、羌姓氏的研究基本还停留在搜罗与考证阶段,而本文把部落名号与姓氏这两个有密切联系的命题结合起来,从氐、羌部落名号和姓氏的来源、命名的途径与演变的特征等重要问题着手,展开讨论,以就教于学界。
一、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氐、羌部落名号
古代氐、羌最初是没有姓氏的,相互之间以所属的部落名或首领名相称呼,作为相互区别的标志。其称呼的方法,可能就是氏族或是部落名加上某人即可,如钟羌、勒姐羌、烧当羌等。而对于氏族或是部落首领,根据文献的多次记载,似乎有自己专属的特别称谓,而这种称谓有时还会演化为部落名称。以下详细考证。
( 一) 羌族的部落名号
秦汉时期羌人的部落名号或首领名号,在《后汉书》等文献中记载很多,据统计有近百种,以下仅列出其中规模较大或影响较大的若干部落名号或首领名号,加以考述。
钟羌
钟羌为古代羌人部落,东汉时期游牧于大小榆谷以南(今青海贵德东河曲一带),北临烧当羌。
《后汉书·西羌传》载阳嘉三年(134 年),钟羌首领“良封”等率众寇陇西、汉阳,朝廷诏拜马贤为“谒者”,前往招抚平息。
勒姐羌
勒姐羌,古代羌人部落,得名于今青海平安县的勒姐溪。永初元年(107 年),当阗羌、勒姐羌等起兵于湟水流域,永初三年攻占破羌县。元初六年(119 年)春,勒姐羌与陇西羌首领“号良”等通谋欲反,马贤率军击之。延熹二年(159 年),“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种羌寇陇西、金城塞,(段)颖将兵及湟中义从羌万二千骑出潢谷,击破之。”
烧当羌
烧当羌,古代羌人部落,《后汉书·西羌传》载“从爰剑种五世至研……十三世至烧当,复豪健,其子孙更以烧当为种号。”
至首领滇良时,居于赐支河曲(今青海门堂至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泽曲河一带广大蒙藏地区,包括今久治、阿坝、若尔盖、玛曲、碌曲、夏河、河南、泽库等县)①北岸。中元二年(57 年),其首领滇岸、滇吾率五千人攻陇西塞,被汉朝军队击败于唐谷、允街等地。
永平元年(58 年),窦固、马武等击滇吾于西邯,滇吾远引去,余部七千多口被移居三辅。永初元年(107 年),烧当羌首领麻奴兄弟率部出塞,活动于令居塞西至武威间。
卑禾羌
卑禾羌,古羌人部落,早期游牧于青海湖地区。汉平帝元始四年(4 年),中郎将平宪等持金币到西海利诱羌人献地,卑禾首领良愿向汉廷献出允谷(今贵德、共和地区)、盐池(今茶卡)②等地。王莽居摄元年(6 年),西羌傅幡等攻打西海郡,太守程永弃城而逃,卑禾羌人重返家园。
白马羌
白马羌源于其居住的白马之地而得名,分布在今四川绵阳北部。东汉建武十三年(37 年),“广汉塞外白马羌豪楼登等率种人五千余户内属,光武帝封楼登为归义君长。”
[2](P. 2898)研种羌古代羌人部落,其首领为研,故号“研种”.研为无弋爰剑五世孙,至其时,该部落居于湟水流域,秦孝公曾遣太子率研等部落觐见周显王。景帝时,研种羌首领“留何”率族人求守陇西塞,于是汉朝将留何等迁徙到狄道(今临洮)、安故(今临洮南)③一带居住。
留何种羌
古羌人部落,为研种羌的一支,世居湟水流域,或得名于其首领“留何”之名。《后汉书·西羌传》有研种“留何”率族人求守陇西塞,于是徙留何等于狄道、安故的记载。
封养种羌
古代羌人部落,为先零种羌的一支,西汉初居于湟水上游。汉武帝时,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种解仇结盟,与匈奴通,合兵十余万,共攻令居、安故。建初二年(77 年),迷吾与封养种豪布桥等五万人共击陇西、汉阳等地,后马防、耿恭讨破之,迷吾等降。
综合来看,秦汉时期羌人部落的得名似乎有这样几种途径:首先是以氏族或部落图腾来称呼的,如参狼羌、黄羝羌、牦牛羌、白狗羌。其次以氏族或是部落首领的名称来称呼,如研种羌就源于其首领“研”,烧当羌因无弋爰剑十三世孙“烧当”而得名。第三是以地得名,像勒姐羌因活动于青海平安县的“勒姐溪”得名,卑湳羌因“湳水”出西河(今陕西府谷县西北,山西离石一带)④而命名,以及分布于白马水流域的白马羌。第四是因为中央王朝赐予封号而始有部落之名,如“义从羌”、“效功羌”.
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的部落名号在文献中还有大量记载,如分布于青海、甘肃、川西北的烧当羌、枹罕羌、漒川羌、宕昌羌、黄牛羌、白马羌、河州羌、秦州羌等,分布于陕晋、川滇等地区的马兰羌、北羌、黑羌、青羌等,因为笔者近期曾撰文讨论,此处不赘述。
( 二) 氐族的部落名号《魏略·西戎传》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
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汧、陇左右。其种非一,称磐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此盖虫之类而处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其自相号曰盖稚,各有王侯,多受中国封拜。”由这则材料来看,氐族根据衣服的颜色而称之为青氐、白氐,或曰蚺氐,相互之间的称呼则曰“盖稚”.青氐为古代少数民族氐族的一支,也称为乌氐。
从《魏略·西戎传》中的“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来看,青氐得名源于氐人中有一部分人因穿着青色的衣服。而更多关于青氐内容的记载,因文献资料的缺乏,我们已无法考究。
白氐古代少数民族氐族的一支。白氐亦见于《北史》,《北史·氐传》言:“自汧、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根据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故和邽同声,所以故氐(即白氐) 可 能 就 是《史 记 · 秦 本 纪》中 的 邽 戎 之后。
[5](P. 8)《汉书·地理志》中就载有故道(今陕西凤县一带)⑤,为故氐道的简称。依此来看,故道似为白氐的聚居地之一。
蚺氐氐人的一支,蚺氐也称为赤氐。《广韵》曰:“蚺,大蛇”.《太平御览》也说“蚺为蛇也”.据此知,蚺氐大致来源于氐人的图腾崇拜,其与上述青氐、白氐因服色而得名是不同的。
从上述分析来看,青氐、白氐的称呼来源于其服饰的颜色,而蚺氐则是因为图腾崇拜所致,这与《魏略·西戎传》中的“此盖虫之类而处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的说法是一致的。笔者认为,青氐、白氐、蚺氐等名称是氐族部落的名号,是区别氐族某部落与另一不同部落时所使用的称呼。
氐人还有称为街戎、冀戎、傆戎者。街戎在上面已经有所论述,冀戎,秦武公十年(前 688 年)攻灭之,在其地设置冀城县(今甘肃甘谷县)⑥.《后汉书·郡国志》汉阳郡冀城条下有“缇群山”,唐作藩先生认为“缇”与“氐”音相近,缇群山可读作氐群山,缇群山因氐人居住而得名。傆戎中的“傆”也被称为豲、獂,傆戎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在秦穆公时被征服。《汉书·地理志》有豲道,应劭注:“豲,戎邑也”,《水经注·渭水》条注有:“渭水又东南经傆道县故城西,昔秦孝公西斩戎之傆王”.
我们现已确切知道“隗”在魏晋时期为氐族大姓,根据隗和豲之间联系的分析,可以认为豲戎亦是氐族的先民之一。依此,早期的氐族部落名号,可能还有街氐(又称故氐)、冀氐、傆氐。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氐、羌的姓氏
姓氏是研究民族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一个民族的姓氏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因此了解姓氏的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这个民族的历史。现将秦汉时期的氐、羌主要姓氏考证如下。
( 一) 羌族的姓氏
无弋氏羌族无弋氏,《后汉书·西羌传》载有西羌始祖“无弋爰剑”;《姓纂》卷二亦载:“秦厉公时,陇西人有羌无弋爰剑”.傅氏《汉书·王莽传》载“是岁,西羌庞恬、傅幡等怨莽夺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太守程永,永奔走。莽诛永,遣护羌校尉窦况击之。”羌族傅氏,文献见此一例。
庞氏《汉书·王莽传》载“是岁,西羌庞恬、傅幡等怨莽夺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太守程永,永奔走。莽诛永,遣护羌校尉窦况击之。”羌族庞氏,见此一例。
巩氏《后汉书·西羌传》载“于是,东西羌遂大合,巩唐种三千余骑寇陇西,又烧园陵。”《东观汉纪》有羌什长“巩便”,可见巩为羌姓。
吕氏《后汉书·西羌传》有零昌羌,吕叔都,羌族吕氏也暂见此一例。
马氏马腾,右扶风郡茂陵县人。马腾母亲为羌人,马腾也是羌人,则马氏亦为羌姓之一。
蒲姑氏《姓解》卷二记:“蒲姑,羌虏复姓。”蒲姑氏较早见于《左传》:“武王克商,蒲姑、商奄,”[6](P. 592)《通典》卷一百八十云:“赤眉樊崇、谢禄等将兵十余万,围莒,数月不能下,又有姑幕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则古蒲姑氏之国。”[7](P. 4774)是知蒲姑氏之国,其 地 望 在 今 山 东 安 丘 市 西 南 的 石 埠 子村。
唐氏汉平帝时,婼羌王“唐兜”屡受赤水羌欺凌,率部千余人降匈奴。是知西汉时羌族有唐氏。
杨氏《后汉书·西羌传》》载,赵充国曾击先零羌杨玉于金城,留屯于此。马援曾遣归附的羌豪杨封劝谕塞外羌人,皆来归附。今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 1954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古代遗址中出土的“汉归义羌长”印,笔者认为此印中的“归义羌长”就是指归附的西羌酋长。按《后汉书·百官志》中的“四夷国王,率众王,归义侯,邑君,邑长,皆有丞,比郡、县”的记载,再参以《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的归义羌侯杨玉,笔者认为可以将印的主人与汉书中记载的此类羌豪联系起来,因为就印的出土地、印上的文字、文献的相关记载来看,具有极大的吻合性。
彡姐氏《汉书·冯奉世传》载:“陇西羌彡姐旁种反”,师古曰:“彡所亷反,又音先亷反。姐音紫,今西羌尚有此姓。而彡音先冉反”.宋祁注:“彡字,下当有音字。”《通志》:“彡音陕,且音子且反,今合二字为 音,陕唐上元中有左金吾大将军、关西节度 复,弟震贲。”《续通志》亦言:“彡姐,陇西羌姓。”那么彡姐为羌姓无疑。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东向进入中原人数增多,故羌族姓氏数量大大增加,据笔者的考证与统计多达数十种,如:傍氏、捌氏、白氏、仇氏、昌氏、狄氏、党氏、董氏、窦氏、东氏、邓若氏、夫蒙氏、巩氏、罕井氏、姜氏、俱氏、金氏、句岂氏、荔非氏、梁氏、莫折氏、吕氏、鲁步氏、敛氏、雷氏、弥姐氏、彭氏、蒲囿氏、蒲城氏、权氏、羌氏、茄罗氏、钳耳氏、屈男氏、宋氏、输报氏、苏农氏、同蹄氏、王氏、西羌氏、擕蒙氏、像氏、杨氏、研氏、姚氏、郅氏、赵氏、昨和氏、钟氏。具体的内容,亦可参考陈连庆所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一书。
但笔者也注意到,除了学术界比较一致认同的以外,尚有一些姓氏有待进一步考证是否为羌族:甲氏陈庆连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一书认为潘岳《关中诗》中的“甲吉”为羌人。[10](P. 266)其诗原文如下:“兵固诡道。先声后实。闻之有司。以万为一。纣之不善。我未之必。虚皛湳德。缪彰甲吉。”
⑦但仅从此诗的文句看,似乎找不出甲姓为羌姓的理由,姑且存疑。
纡氏陈庆连引《广韵》卷十“虞纡”条:“又姓,后秦有肥乡侯纡邈。”遂疑纡氏为羌姓。[10](P. 282 -283)但他没有引出其他直接或是间接的材料做补充,因此只是孤证,还有待探讨。
毛氏羌族毛氏,在文献和实物资料中也找不到任何线索,据《羌族调查材料》所载,今四川理县龙溪乡龙溪寨回龙寺内钟上有毛万龙、毛贵林、毛二林等。
[11](P. 121)四川理县为羌族自治县,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就是羌族的聚居地。按此推测,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这一地区不排除有毛氏羌人居住的可能。但本文讨论的是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羌族姓氏,因此晚近的材料不便作为依据。
总的来看,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羌族姓氏,除了上述所载的以外,因为文献资料缺乏、无法考证等缘故,只能寄于考古新发现,会有更多的羌族姓氏被我们逐渐认识。
( 二) 氐族的姓氏
秦汉时期的氐族姓氏较少,据笔者考证,主要有吕氏、杨氏,现引出如下:齐氏《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氐人大豪齐钟留为种类所敬信,威服诸豪”;同书《孔奋传》称齐钟留是武都氐人。西晋末,关中有“氐帅”齐万年领导各族大起义。
杨氏杨氏为氐族中的大姓,追溯其源流是很早的。
《宋书·氐胡传》记载略阳清水氐杨氏,“秦、汉以来,世居陇右,为豪族。”是知秦、汉之际氐族已有杨氏。除了被称为略阳杨氏之外,还有永阳杨氏、仇池杨氏、百顷杨氏。而仇池杨氏,为汉武都白马之后。《括地志》曰:“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皆氐类也。”前秦《邓太尉祠碑》及《广武将军□产碑》,有军参事北地富平杨洸、建节将军杨□、广威将军杨参、杨山多、建威将军杨咰、录事杨头、寺门杨丑,部大杨小方、杨赤平、杨秀、杨光香、杨洛平,皆为氐人。
⑧吕氏《晋书·吕光载记》:吕光“先祖吕文和,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吕光,吕婆楼之子,“略阳氐人也”.前秦《邓太尉祠碑》有军录事冯翊吕骞,后秦有安定太守吕超,北周《建崇寺造相记》有龙骧将军、都督浙州刺史吕兴进(秦州人),皆为氐人。
窦氏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 年)夏四月,曹操自陈仓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12](P. 45).是知氐人有窦姓。
雷氏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刘备遣张飞、马超从沮道攻下辩,“氐雷定等七部万余落反应之”[13](P. 704).是知氐族有雷氏。
强氏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三月,蜀将张飞、马超败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12](P. 51)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氐族大量向东迁徙的缘故,所以文献记载的氐族姓氏频繁出现,据统计有:仇氏、窦氏、董氏、啖氏、苻氏、樊氏、费氏、苟氏、盖氏、垣氏、焦氏、姜氏、雷氏、梁氏、吕氏、李氏、毛氏、彭氏、齐氏、强氏、苏氏、单氏、石氏、邵氏、屠氏、隗氏、王氏、魏氏、卫氏、徐氏、杨氏、赵氏、张氏。具体内容可参考笔者所着的《氐族史》一书。
此外,据笔者的搜集研究,发现下面诸种姓氏亦有可能为氐族姓氏,现列举如下:伏氏略阳伏氏,《晋书·姚襄载记》载,姚弋仲死后,姚襄率户万余攻阳平、元城等地,屯于碻磝津。
后开始设置官属,其中以略阳伏子为左部帅。由伏子的郡望来看,似为氐人。
令狐氏《宋书·氐胡传》记载:略阳清水氐部落大帅杨驹后杨千万,千万子飞龙无子,养令狐氏子茂搜为子。杨千万养令狐氏子为子,看似令狐氏和杨氏没有血缘关系。但若考虑到氐族部落大帅这么重要的头衔,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应该从本族人中产生。从这一点来看,令狐氏似为氐族。
潘氏《魏书·杨大眼传》,杨大眼妻潘氏,善于骑射,在攻陈游猎之际,大杨让其妻着戎装,潘氏鏖战沙场,其表现为时人叹服,皆谓之“潘将军”.从潘氏善于骑马、着戎装及潘氏与杨氏通婚来看,似乎为氐人。
由氏《史记·秦本纪》载,秦王使由余谋伐戎王,攻伐义渠等十二国,开地千里,于是称霸西戎。李斯的《谏逐客书》载:“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14](P. 6)按由余出于戎,从氐人也被称为戎人的一支来看,由余当为氐人。陈庆连先生也认为由余为氐人[10](P. 289 - 290).
余氏余氏出自西戎,《广韵》及《风俗通》均言:“余氏,为秦由余之后。”由余的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氏,逐渐演为由氏和余氏。按由为氐姓,那么其子孙所命名的余氏也应为氐姓。
鱼氏《晋书·苻生载记》记载前秦有广宁公“鱼遵”,从鱼遵与梁平老、吕婆楼、强平等氐人宗室一起并列来看,其地位显要,当为氐人。
澹氏《十六国春秋》、《晋书》均载啖氏为氐姓。而《通志略》曰,啖氏“亦作噉,前秦有将军啖铁,又啖助,治春秋。大历水部郎中啖彦珍,会昌进士啖鳞,避武宗讳,改为澹,望出河东。”[15](P. 37)依此,由啖氏所改的“澹氏”也应为氐姓。
三、氐、羌族姓氏命名的途径
氐、羌姓氏的命名的途径,目前没有专门的论述,笔者仅就自己所见的文献作以下综述。
( 一) 羌族姓氏命名的途径
1. 以邑为姓《元和姓纂》载:“同蹄,又作同鞮或铜鞮。”
《通志略》中有鞮氏:“亦为铜鞮氏,风俗通云,晋有铜鞮,伯华之后,晋之别邑也,今属威胜军,有故城及铜鞮宫遗址。”此为羌族以邑为氏的一个例证。
2. 以族为姓羌人以族为姓者,可见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所收录的《邓太尉祠碑》,其上有“军主薄和戎西羌骑、世龙”,马先生认为:“此人西羌是姓,骑是名,世龙是他的字,他所以姓西羌者乃是由于此人入居冯翊后,尚无汉译的姓氏,故以西羌为姓。”
3. 以部落名为姓西汉时,羌族以动物名、地名、种名为号的情况较多,以动物名为号的如:牦牛羌、白马羌、黄羝羌、参狼羌、黄牛羌,以地名为号的如:勒姐羌、卑湳羌,以种名为号的有研种羌等。我们可以在这些部落名与姓氏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如巩唐羌与巩姓,马兰羌与马姓,唐牦羌与唐姓,彡姐羌与彡且姓,傅难羌与傅姓,白狗羌、白马羌与白姓,邓若羌与邓若姓,罕幵羌与罕井姓,句岂羌与句岂姓,钟羌与钟姓,这种以部落名为姓是羌族姓氏的一大特点,需要引起着史者的极大注意。
罗新的《中古北族名号研究》一书,为我们也提供了这种例证,他提到:鲜卑的姓氏中,他骆拔氏(骆氏)、柯拔氏(柯氏)、拔拔氏(长孙氏)、俟力伐氏(鲍氏),高车诸部中的斛拔氏(贺拔氏)等,这些北族姓氏来源于部族称号,部族称号来源于部族首领的个人名称,而部族首领的个人名称又来源于他的政治名号。⑨有理由相信,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羌族姓氏与其部落名号之间,也同样存在类似的联系。
4. 复姓简化羌族复姓简化的特点是直接减字,即在原来复姓的基础上,减去一个或是几个复音字,留下一个在汉姓中常用的单音字,如昨和氏改和氏,屈南氏改屈氏,夫蒙氏改蒙氏等。另如累姐种称为雷氏,也属于此种情况。
5. 直接改姓《旧唐书·高仙芝传》、《旧唐书·突厥传》等均称“夫蒙灵詧”为安西都护或是安西节度使,而在《旧唐书·李嗣业传》、《旧唐书·段秀实传》等中则将“夫蒙灵詧”称为“马灵詧”.又如《新唐书·孝友传》载,关中同官有“同蹄智爽”、“同蹄智寿”两兄弟,而这两人在《旧唐书·孝友传》中则记为“周智爽”、“周智寿”.这种直接改姓的依据是什么? 尚有待考证。
6. 音译即用汉字写音或改用字形,字形符号只要同音即可。如钳耳氏,《元和姓纂》作“虔仁氏,音讹为箝耳氏。”“仁”与“人”是同音异译字,虔仁在东汉时也称为虔人。《通志略》载:“梁天监初有钳耳期陵,自河南归化。”
综合来看,羌族姓氏命名的途径并不简单,这里论述羌族的姓氏命名途径时,仅仅谈的是命名的一些方法,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待探讨。
( 二) 氐族姓氏的来源与命名途径
就己见的文献来看,氐族姓氏的来源同羌人一样,源于多种。有从部落名号中演变而来的,有从部落名中截取出来的,此外还有其他来源,如借用其他民族的姓氏等,以下试做论述。
1. 以山、水名为姓氐人仇氏,以陇右武都分布最多,而其来源当与仇池有关。仇池即水池,因山有天泽大池,故名仇池山。对此神奇的自然景观,氐族先民视之如神,对其顶礼膜拜;或引以为氏族部落之名及至人之名,皆有可能。若此,氐族之仇氏,如释其意,则出自“水”之族。
2. 以物为姓少数民族以某些祥瑞之物作为姓氏,见于史籍的有前秦的氐族苻氏。苻氏先为蒲氏,因其家池水生昌蒲,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人遂以为蒲家,因以为氏焉。后在苻洪时期,改蒲氏为苻氏。
3. 以部落为姓氐人啖氏,即以部落名为姓。北魏有“啖提氐”,《宋书》说“又遣文德伐啖提氐,不克。”据此,则“啖提”当为部落名。后有氐人取“啖提”中的“啖”为姓氏,《通志略》记载前秦有“将军啖铁”[15](P. 94 -95),据《晋书·姚兴载记》,啖铁为武都氐人。
4. 以地名为姓《通志略》在“氏族略”中提到强氏,曰:“苻秦录有强永、强帛,姚秦有强起、强斌,西阳侯强京,并略阳氐人”[15](P. 94 -95)氐族强氏,似与地名“漒川”有联系。漒川即今洮河上源,其地在今青海东南、甘 肃 临 潭 以 西。漒 川 左 右,多 氐、羌 部落。[5](P. 110)魏正始元年(240),魏将郭淮徙漒中氐人三千余户于关中。
四、氐、羌姓氏演变的特点
据史籍所载的羌人的姓氏来看,秦汉时期,羌人的部落名号与姓氏同时在使用,而且是部落名号较多,姓氏较少,出现的姓氏有单姓,也有复姓。
具体来讲,如出现的部落名号有勒姐、良封、靡忘、盆句等,出现的姓氏有杨、蒲姑、无弋、彡且、傅、窦、吕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的姓氏众多,而出现的部落名号则逐渐减少。这反映出一种趋势,即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越往后,羌族的姓氏出现越多,而部落名号出现的数量越少。
根据上述情况还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羌族姓氏主要以原始姓氏为主,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羌人的原始姓氏如夫蒙、同蹄、屈南等复姓以及党、姚等单姓开始出现,同时取外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时代越晚,羌人取外姓的频率越大,而且这些姓氏的分布基本集中在河湟地区、关中地区以及中原等地。分析来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至少可以说明由于历史上羌族的主动或是被动的迁徙,导致了羌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以及羌族姓氏的变迁。
氐族姓氏方面,秦汉时出现的氐族姓氏较少,仅有窦、杨、吕、齐、雷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姓氏开始大量出现。在这些姓氏中,除了杨、强、姜、苻、吕、啖、仇为氐人较原始的姓氏外,其余氐人姓氏则多取自汉姓,正如《魏略·西戎传》所言:氐人“各自为姓,姓如中国之姓矣”[4](P. 858).
此外,在氐人的姓氏中,王、窦、杨、吕、雷、梁、董、仇、赵、姜、彭,为氐人和羌人共有之姓。而其中的王、杨等姓,中原早已有之。具体是氐人取自羌人的姓氏,还是氐人取自其他民族的姓氏,现在考证起来难度较大,有待做进一步的讨论。但据此可以看出,自秦、汉以来,氐、羌两族之间以及氐羌与其他民族之间,就已经有了互动往来,正如考古学上所讲的文化圈的重合一样,族群之间是存在经济、文化交流的。
从整体看,氐人姓氏的演变呈现以下特点:其一,时代越晚,取外姓的就越多,而且数量越大。
结合上述分析来看,秦汉时期出现的氐人姓氏只有窦、杨、吕等氐人传统姓氏,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氐族原有的姓氏陆续出现,另一方面随着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融合,氐人取外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二,从氐人姓氏出现的分布区域来看,特别是陇东地区、关中的渭河北岸,氐人取汉姓的相对较多。其中除了两族在地理上的接近之外,还关乎氐人与汉人的融合程度,即融合速度越快,汉姓出现的频率越大;融合进程越慢,汉姓出现的频率就越小。这一点,与羌人和汉族融合进而导致姓氏变化的情况类似。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秦汉至南北朝氐、羌两族的部落名号和主要姓氏,氐、羌族姓氏命名的途径,氐、羌姓氏演变以及融合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的特点,从而更加有助于理解中国少数民族部落名号和姓氏来源、演变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深化了这方面的研究。
当然,关于氐、羌姓氏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分析,如氐人是否像羌人那样也存在大量的复姓? 除了上述所列的姓氏外,还有哪些氐、羌姓氏至今还没有发现等等。这些问题都希翼于新的文献和考古材料的出现,以及更多的学者参与探索。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