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476 年,西罗马灭亡,西欧由古典文化时代迈入中古基督教文化时代.是时,基督教在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医学为宗教信仰所束缚,医学传承举步维艰.然而,基督教的教义延伸了医德的内涵,"仁爱、平等"等观念纳入医德范围,大学的兴起也为医学和医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为现代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一、中世纪医德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世纪始于 5 世纪,至 15 世纪结束,在此期间,中世纪西欧的历史和文化包含着三种因素: 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基督教及其神学、中世纪后期"复兴"起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日耳曼民族是罗马帝国北部所有蛮族部落的总称,从公元 5 世纪开始,他们逐步入侵罗马帝国并最终将其瓦解, 日耳曼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因此被带入罗马世界,成为中古西欧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日耳曼民族重视法律,使其具有普遍约束力,他们尊重罗马法律, 甚至 "喜欢生活在罗马的法律下"[1](298),由此,古罗马的法律得到了传承,古罗马医德在法律的庇佑下得到一定的保存. 其次,日耳曼民族尚武,习惯迁徙掠夺,妇女在其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据《医学史》记载:"古代日耳曼人将受伤的人送到他们的母亲与妻子面前去, 这些妇女敢于治疗他们的伤. "[1](238)日耳曼民族虽拥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且瓦解了罗马帝国, 但他们却为古罗马辉煌的文明所征服,"俯首于罗马文化所灌输给他们的精神力量"[1](288),基督教完全占居了他们的精神领域, 于是欧洲文化在中世纪成为宗教文化, 这也是中世纪欧洲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时,基督教对于欧洲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它使处于分裂状态下的西欧社会拥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体系和精神生活氛围.然而,基督教的统治使知识教育被牢牢掌握在教会手中, 医德虽融入基督教"平等、慈爱"的教义,但医学却为神学所束缚,忏悔和祈祷成为疗救生命的唯一手段, 对医学的学习和研究被视为违背上帝的意旨,追求新知变为罪过.
于是,中世纪所有欧洲人的精神世界为教会所控制,人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求知的意念薄弱,人们关心的是灵魂进入天堂, 人生哲学与信仰同一切科学思想相悖.总体来看,欧洲文化在这千余年间发展相对滞缓.然而文明的进步有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积淀到中古晚期已初见成效.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学术研究逐步展开,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教会对文化教育垄断的松动, 知识逐渐受到普遍重视. 欧洲最早的大学已于11 世纪后期诞生,医学的学习和研究逐渐摆脱教会控制,走入大学教育,实验科学的曙光初露端倪,对动植物的解剖实验产生了解剖学, 古希腊罗马的医学和医德得到了广泛的学习, 为文艺复兴时期医学的飞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医德的内涵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是蛮族文化中的英雄观念和基督教文化崇尚神学信仰的文化集合体. 由于不同的历史因素交融在一起,使得中世纪,不同的文化作用于医学思想和医德精神, 使得中世纪医德呈现多重特征.
(一)基督教教义融入医德中,使医德呈现出宗教性、慈善性、普世性在罗马帝国中晚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被奴役、受压迫、沦为赤农的"人只能找到"这样的出路"---基督教[2](542). 因此,中世纪的西欧"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起来的. 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除了"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就是基督教[1](400). 基督教对于欧洲中世纪的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也在基督教的熏陶下,呈现出宗教的色彩.在战乱纷争的中世纪,"学术性的医学躲在教会和修道院里……几乎完全是在修道院内去寻求安全和发展. "[1](241)宗教的保护赋予了医德浓郁的宗教色彩,医学披上了慈善事业的外衣.基督教保存了与其教义相契合的部分古希腊罗马的医德思想, 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医学著作和医德思想得以传承. 在基督教的教义指导下,医德被赋予新的意义,医德不再仅仅是医务人员应该具有的道德, 而是具有了宗教信仰的普遍性,成为传播基督教教义的载体.信仰基督的人们在疾病的侵袭中互相帮助, 以慈爱和慈善的心理,给予患病之人以极大的帮助,行医具有了社会慈善事业的性质.但同时,在这种宗教情感占据主要地位的时代, 对疾病和身体的研究被认为是有罪的. 因此,在医德思想得到延伸之时,科学医学的发展却受到宗教的禁锢.
(二)阿拉伯医德的非宗教性,重视对病人的临床观察和对医生行业的监督尽管中世纪欧洲医德宗教色彩浓郁, 阿拉伯人却对西方医学及医德的贡献巨大, 影响了西方医德的发展进程.在西方处于战乱的时期,正是阿拉伯人将光辉的希腊罗马文化和科学保存并发展下去,"阿拉伯人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非常丰富, 说明他们在文化史和医学史上曾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1](211)医学是阿拉伯保护的主要的对象之一, 阿拉伯人继承了希腊与罗马的医学遗产, 将这些知识与实用经验及临床观察集合起来, 将病人纳入医学及医德研究的范围,《迈蒙尼提斯祷文》的问世,弘扬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道德传统, 并给中世纪医德注入鲜活的血液.于是,医学道德在阿拉伯重新走上了希波克拉底式研究道路,倡行重视对病人的临床观察精神,促生了医德非宗教性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在阿拉伯时期"曾有一种监督职业与道德的机构,称为 hisba,首先发展于巴格达,其后迅速地扩展到伊斯兰各地"[1](233). 受其监督的行业很多,其中,对医生的监督尤为细致,内科医生、外科医生、调剂师等都在其监督之列,这对于医生的道德无疑有着规范的作用.当医学在西方沦为宗教的附属品时, 阿拉伯文化保持了医学的非宗教性, 传承了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医德思想, 确立了临床观察在科学医学和医德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对后世西方传统医德的发展贡献卓著.
(三)迈蒙尼提斯的医德精神阿拉伯名师迈蒙尼提斯致力于医学研究, 医德高尚,虽深受宗教思想浸润,但其所撰《迈蒙尼提斯祷文》是继《希波克拉底誓言》之后,又一篇震烁天地的医德誓言.迈蒙尼提斯倡行热爱医学, 且以慈爱之心对待病人,还认为,为了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医者应时刻怀有医德之心.同时,迈蒙尼提斯强调对待病患要一视同仁,提出"凡诸疾病者,一视如同仁"[1](233). 医生是人类生命的守护神,无论是谁,在医生面前都只有一个身份---病人, 因此, 医生不能区别地对待病人. 每一个生命都是最宝贵的, 无论病人富贵与贫穷、喜爱与憎恨,医者都应充满关怀和同情,并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个生命.迈蒙尼提斯深谙医德对医者的重要性, 在行医生涯中,秉承古希腊罗马医德精神,医德高尚,竭诚为病患服务, 为中世纪后期古希腊罗马医德的再次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医学教育与医德成为中世纪大学的主要学科与教学内容,推动了西方传统医德教育的正规化中世纪的欧洲, 基督教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取得了支配地位,垄断了欧洲大陆的文化教育.欧洲早期的大学中多设有医学教育,尽管是时世人"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3](231),大学医学教育仅限于对得到教会承认的经典的学习, 而且僵硬的教条式教学培养出来的仅仅是满足宗教需要的医职人员,对于医德也是要求必须满足宗教的需求,医学教育曾一度陷于经院学派的沼泽. 但随着阿拉伯医学的传入,以《迈蒙尼提斯祷文》为代表的阿拉伯医德在欧洲流播,并逐步为西方大学所吸收,这为医学重新走向观察、实践以及医德新的构建准备了条件,另外,"通过希波克拉底和其他希腊人的翻译作品,人文主义的新气氛遂传入欧洲"[1](276),医德走进了大学中的医学教育, 古希腊罗马的医学精神在大学中开始复苏,对疾病的认识不再仅限于是上帝的惩罚,观察、实践的教学理念走入了医学教育中.古希腊罗马医德重焕生机, 中世纪西方医德发展进入另一番天地.
三、中世纪医德的历史地位
中世纪欧洲, 医学科学及医德思想虽受到教会和经院哲学教条的浸润, 宗教色彩浓郁, 但基督教"平等、慈爱"的观念、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以及阿拉伯人对古希腊罗马医学和医德的传承与传播, 影响了西方传统医德发展的进程.
(一)延伸、拓展了西方传统医德思想内涵
中世纪的欧洲, 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在那流血的战争时代, 除了宗教教团之外没有人能安静地照顾病人,惟有教团尚能获得各方面的尊重. "[1](241)因此,医生大多为神职人员担任.这加强了起源于古希腊的、对于医生社会定位的效应,医生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同时,由于宗教的作用,教会医学将医学定义成一种"对于灵魂的神秘的,而不是对于肉体的援助形式"[1](233), 将医学发展为慈善事业的一部分.虽然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只不过是上帝治愈权能的表述者, 人们将疗救的能力归功于上帝, 但是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教义毕竟拓展了西方传统医德的内涵, 在医生职业道德中增添了宗教式的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的有益内容.
(二)确立了正规的医学及医德教育体制
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其中医学教育的逐步发展,对于西方传统医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医学从一开始就是大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医德思想也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希波克拉底、盖伦、阿维森纳的医学著述成为医学生学习的重要教材, 古希腊罗马的医德思想也为广大学子所研习, 这对于培养医务人员的较高医德思想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另外,医学教育学制得到延长,据《医学史》记载:"医科学生至少要有五年的学程,和数月的实习,方许毕业. "[1](279)医学教育体制也不断完善, 使得医学生学习到较为系统扎实的医学知识,培养了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同时,社会对行医者严格控制, 为医者只有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并进行职业道德宣誓,才可合法行医,此举保障了行医者较高的医术和医德水平, 从而促使了中世纪西方医学的发展.
(三)医德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迈蒙尼提斯祷文》的问世无疑是中世纪西方传统医德发展进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施爱世人、一视同仁、绝弃名利、一心致力于医业的高尚情怀,深刻影响了是时广大行医者,被医者奉为圭臬,且付之行医实践, 对病患的临床关怀成为诊治行医的重要内容,医德的重要作用日趋彰显.
参考文献:
[1]阿托罗·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俄罗斯奥莉加改奉基督教原因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