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初期,游牧民族阿拉伯人对航海和造船事业知之甚少,其赖以生存的阿拉伯半岛三面环海,但却一直未发展航海业,这并非因为阿拉伯人不够勤奋和努力,而是航海业的发展受自然条件所限:气候方面,阿拉伯半岛炎热干燥,沙漠众多,木材和树脂等造船必备物资稀缺,造船业难以发展;地理环境方面,阿拉伯半岛周围遍布珊瑚礁石,缺少天然良港,而且阿拉伯半岛内陆没有可供航行的、与海相通的河流。
尽管如此,自公元632年开始,这个习惯于游牧生活的沙漠民族不仅克服了对海的畏惧,冲出了沙漠,在地中海西部地区建立了海上霸权,而且发展出了本民族的海商法,使其在地中海西部地区通行长达200余年。本文简要介绍了阿拉伯人从无到有的海上霸权,并以此为背景,从学习与创新的角度着重论述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和发展。
一、从初识航海到争夺霸权
(一)阿拉伯人眼中的航海
长达数个世纪以来,阿拉伯人一直习惯于半岛的沙漠生活,居住在半岛北部的阿拉伯人对海上生活尤其感到陌生,畏惧航海。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早有记载:“难道你们不怕主使你们再去航海,而使狂风袭击你们,使你们因孤恩而沉溺,然后,你们不能为自己找到任何对主报仇者吗?”可见,航海被当作了一种惩罚手段。
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欧麦尔一世(Umar ibn al-Khattab,581-644年)就曾经率领阿拉伯军队从陆上大举扩张,一直到波斯与埃及,但对海洋的态度却很谨慎。他手下的一位叙利亚总督向欧麦尔一世请求获准去攻打塞浦路斯岛时,欧麦尔心存顾虑,踟蹰不前。阿拉伯人所了解的非洲东海岸,位于马达加斯加岛对面,从好望角向北一千英里,直到索法拉。
他们到达莫桑比克海峡,找到博哈多尔角,就不敢贸然前进了。按照《古兰经》的启示,真主是用界线分隔“两海”的,人们不能越过“两海”之间的界线。学者们解释道,“这两个被陆地包围的海域就是地中海与印度洋,包括红海”.从词源学角度讲,“阿拉伯”一词的初始含义是“沙漠”.阿拉伯半岛农产品稀缺,沙漠面积广大,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有限,各部族间不得不展开争夺,仇杀和劫掠时有发生。“好战的心理,是一种常在的意识形态,他们的人口不至于过剩。”部族只有劫掠牲畜、夺取牧场和控制水源才能够繁衍生息,否则,整个部落面临的就是饥饿,乃至灭绝。所以,“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但是,阿拉伯半岛上的土地毕竟有限,当人口增加到超负荷状态,人们就开始被迫寻找新的活动范围。这一时期,恰逢伊斯兰教兴起,先知穆罕默德把以往散漫的阿拉伯人团结在自己周围,并号召信徒“为安拉而战”,在这一旗帜的感召之下,阿拉伯人打破禁忌,冲出沙漠,奔向文明发达的近东,直逼美丽富饶的地中海。
(二)帝国造船业的发展
公元632年左右,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开始对外扩张。次年秋天,阿拉伯军队开始剑指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到651年终于占领波斯全境。阿拉伯军队的战果不断扩大,拜占庭帝国在亚洲和非洲全部领地的三分之二落入阿拉伯军队之手。阿拉伯帝国的领土向东逼近印度边境,向西控制了非洲北部的部分地区,向北占领亚美尼亚以北,近东的原拜占庭帝国领土大部分已被阿拉伯帝国控制,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新帝国由此形成。
阿拉伯军队征服的诸多地区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阿拉伯人向当地人学习造船工艺,努力发展造船工业,使得造船业在阿拉伯世界逐渐发展成为支柱工业之一。“在波斯湾沿海,在红海两岸,在利凡特各港口,在入海的各条大河两岸,遍布着官方和私家的造船坞。”位于波斯湾出口处的忽鲁谟斯造船工艺先进,这在马可·波罗笔下有过描述:“船板的两头,必须小心地用螺旋钻打孔,然后再用大木钉楔入,造成船只的雏形。”阿拉伯人除了向征服地西亚和北非学习造船技术外,还间接地从中国学到了大船制造技术。阿拉伯商人经常选择乘坐中国造的大船,认为这些船只安全可靠,常常用来装载自己的货物。久而久之,中国的大船制造工艺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这些阿拉伯人,他们也开始建造一些载重量千吨以上的大商船。在不断的军事需求刺激下,能承载1500人以上的大战舰陆续被建造了出来。阿拉伯人还仿照印度人的做法,就地取材建造船只,印度洋的诸多岛屿上盛产椰子,椰树是很好的造船材料,阿拉伯人将其砍伐下来之后,主干部分被锯成大小不一的椰木板,作为船板使用,椰子的外皮纤维被搓成绳索,作为船缆使用,较为细些的椰树用来做船上的桅杆,椰树的叶子则被织成船帆,可谓物尽其用。
在频繁的地中海贸易和战事中,船只的作用不言而喻,阿拉伯人船只的特点是横梁宽,船头尖,吃水浅,桅杆可以移动,悬挂方形船帆。
后来阿拉伯人发现使用方形船帆的船只较为笨拙,转弯不灵活,多走弯路,于是在反复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三角帆技术,克服了方形帆的种种局限,更加充分地利用风力,船只灵活得多,尤其逆风航行时,三角帆的优点更加明显,能够做到曲线前进,航速提高很多。尝到甜头的阿拉伯人推广了单桅、双桅三角帆的应用,对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使阿拉伯人的航海能力日渐提高。在航行过程中,阿拉伯人善于观测星象以指导航行,船员们还掌握了较多的海洋地理资料,详细记录了印度洋的季风环流情况,常常在航行中利用季风风向等规律缩短航程。阿拉伯船只出海时,都有潜水员随行,以便船只在海上遇到意外情况时随时修理。
(三)发展海上贸易,争夺地中海霸权
随着造船业的发展与航海技术的掌握,在征服地区沿海居民的帮助下,原本习惯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开启了海上贸易。为了获取财富,阿拉伯人开始热衷于东西方之间的远途中介贸易。从北印度洋到阿拉伯半岛周边的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从地中海东部到西部,阿拉伯商船随处可见。“阿拉伯人在推进宗教的同时,亦把商业推进到所有被征服的地区。”年深日久,阿拉伯人将其商业范围扩大,东至印度和中国,北至俄罗斯和北欧,南至非洲东海岸,唯独向西进展不大。
于是,阿拉伯人开始将视野扩大到西方的地中海地区,这是一个重要贸易航线纵横交错的地方,“同时,叙利亚、亚历山大里亚一直是地中海的重要贸易城市,载有东方货物的叙利亚商船在地中海各港口城市之间常年来回穿梭,当时的西方也有叙利亚商人的众多聚居地”.位于叙利亚海岸港口城市里的居民大多为希腊人,信仰东正教,在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向拜占庭寻求海上援助。作为阿拉伯人的新占领地区,埃及和叙利亚等地在与地中海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中赚取了巨额财富,为了巩固这一战果,保住在埃及和叙利亚的商业利益,同时开辟新的商业范围以获取更多财富,阿拉伯人意识到必须争夺地中海,不久即开始了向地中海扩张的进程。
阿拉伯军队对小亚细亚的进攻开始于8世纪30年代,起初进展并不顺利,屡受重创。8世纪后期,阿拉伯帝国的局势稍稍稳定,又重新发动与拜占庭军队的战争,经过多次征讨并取得胜利,迫使拜占庭摄政皇后以纳贡的方式求和。后来的阿拉伯军队实力不断壮大,先后占领克里特岛、马扎拉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马耳他岛,直至9世纪末期占领西西里岛。随后,阿拉伯军队把西西里岛和周边其他岛屿作为新的军事基地,向位于意大利卡阿普利亚等地的拜占庭领地陆续发起攻击。阿拉伯海盗也以克里特岛为据点,不断袭击爱琴海诸岛屿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城镇。至此,阿拉伯人在地中海西部地区确立了海上霸权。【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