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套木嘎遗址的年代可能不晚于距今8000 年,应当是松嫩平原乃至东北亚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这类遗存的发现填补了松嫩平原西部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中的一个重要缺环。为了有效地解决后套木嘎遗址保护问题,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扩大后套木嘎遗址在国内外的影响。遗址保护规划将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保护理念,贯彻国家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和要求,结合后套木嘎遗址的实际情况,从遗址的整体保护入手、强调遗址价值的“整体保护”目标,应对遗址保护面临的各种挑战。就后套木嘎遗址的保护规划问题谈几点粗略的设想。
一、后套木嘎遗址本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西北 1.5 公里处的漫岗中段,新荒泡的东南岸,岗顶高出西北侧新荒泡水面约 6-12 米。东南距红岗子乡政府所在地 9 公里,南距安广镇 7 公里。1999 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现存范围南北长 2150 米,东西宽 1190 米,面积近 141 万平方米,遗存重点分布区 55 万平方米[1].遗址地表现多已被开辟为农田或杨树林带。这是一片极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破坏的沙坨型遗址,所在区域荒漠化严重,植被稀疏,尤其是被开垦后,剥蚀得很严重,遍地黄沙。而且,遗址所在的西部,是高出现今水平面近 12米的陡峭断崖,黄沙与悬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坍塌,正在规划的月亮泡水库蓄洪工程,假如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遗址也许会遭受更大程度的破坏。
2.经调研遗址主要存在以下 5 种病害类型。崩塌和坍塌、表面风化、土体开裂剥落、河流冲刷、人为破坏。造成自然破坏因素:遗址已经受到了现代水渠、树坑、风沙剥蚀、冻融、河流冲刷、坟墓和取土坑的严重破坏。遗址北、西部紧临新荒泡,湖水和雨水冲刷,形成高低不等的断崖,对遗址西北部文化堆积有一定程度冲刷损坏。人为破坏因素:耕作扰土。因长年暴露在风中,加之人为耕种,都对遗址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给遗址的整体保护产生愈来愈严重的影响和沉重压力,不及时治理和保护,必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缺乏对保护区整体规划和有效开发。遗址处于原始状态,周边没有展示的空间。规划范围内道路以村道为主,多为土路,交通条件较差。遗址展示应在文物保护与展示效果之间寻求平衡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必须具备可逆性。因此,应尽早做好后套木嘎遗址保护规划考古展示工作。
二、后套木嘎遗址考古成果
后套木嘎遗址中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墓葬,出土大量可复原陶器,首次证明松嫩平原文化上溯到 8000 年前或更早。以遗址中部一条东西向的大沟为界,可将遗址分为南(B)、北(A)两区。
从地表调查看,A 区的北部多见辽金时期遗物,有大量的砖瓦残块,可能属于辽代春捺钵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附近的月亮泡应该就是辽史记载的鱼儿泺,是辽皇帝春天时吃开江鱼的地方,而 A 区的中南部和 B 区则以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存为主。该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时代、青铜-铁器时代和契丹-辽金时代等六个时期。一期遗存的出土,是松嫩平原乃至东北亚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距今至少有 8000 年。第一期遗存的陶器特点,具有东北亚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一般特征。此期遗存从层位上看是叠压于第二期即昂昂溪文化的地层之下的,年代不应晚于昂昂溪文化。二期昂昂溪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三期遗存应与近年发掘的白城双塔二期和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遗存属于同一种考古学文化,年代与辽西地区红山文化大体相当。四期遗存应属于白金宝文化遗存,年代大体相当于西周和春秋时期。五期属汉书二期文化遗存,年代大体相当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六期属辽金时期遗存[2].考古发掘工作主要位于 A 区,发掘墓葬,灰坑,房址,灰沟。发掘出的房址最大的达到 80 多平方米。出土大量的陶、石、玉、骨、蚌、铜器等。通过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建立起嫩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其中后套木嘎一期遗存的发现填补了松嫩平原西部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中的一个重要缺环,对于研究嫩江流域新石器时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构想
在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西北的漫岗中段,新荒泡东南岸的悬崖之巅,漫漫黄沙之下,沉睡着一片神秘的土地。后套木嘎遗址位于新荒泡台地,西北部为断崖紧邻新荒泡,东北为后套木嘎屯,南为沙丘,遗址内有林带和耕地。后套木嘎蒙语意为水边的高地。遗址附近有大片水域和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色十分优美。
后套木嘎遗址不仅具有如此遥远的历史,还西临新荒泡,东望月亮泡,加之附近还有从新石器时期到近现代各个时期遗址 40 多处, 如大安汉书遗址、新荒古城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这片水草丰美的地域吸引了东北地区不同时期的先人聚居在此,靠渔猎为生,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开展合理的保护与规划。
根据后套木嘎遗址价值、保存现状和国家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要求和发展趋势,可考虑在保护展示和考古工作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建设“后套木嘎遗址公园”,实现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共赢的和谐关系。遗址公园建设,是能够较好地调整遗址保护、考古科研、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和生活条件提高等诸方面的关系,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遗址保护模式。通过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效带动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参与者必须牢记的责任目标。
1. 遗址的展示性保护。
原状展示,对于遗址地上可见部分在实施必要保护与整治工程后的直接展示。标识展示,对于地下遗存,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在确保遗存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地面标识展示,标识遗址存在的空间范围和形制。模拟复原展示,对近期损毁的地上重要遗存,根据记录档案,用可识别的材料在原址模拟复原展示。考古发掘现场互动展示,通过公众参与的公共考古活动,展示考古发掘工作现场、普及考古学知识。
可移动文物及相关资料综合展陈,在遗址博物馆,设立若干小型陈列室、资料室,采用可移动文物陈列及图文和多媒体综合展陈等方式展示、说明遗址的历史环境及历史文化信息。
2. 建设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兼具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站及研究综合基地的功能。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将遗址保护工作置于社会的支持与监督之下。在深化遗址研究,丰富遗址展示的基础上,加强遗址的宣传,充分发挥遗址的社会效益,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后套木嘎遗址对旅游开发的作用
后套木嘎遗址的旅游开发是发挥遗址潜在价值的有效途径,建成遗址展示和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良性保护机制,从而达到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遗址实际情况的需要,要对后套木嘎遗址保护和周边地区的旅游项目开发进行详细的科学的总体规划,提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发展文化旅游的新的思路。
一是规划要以扩展后套木嘎遗址文化内涵为设计目标,以形象、生动的原始生态环境设计,凸现遗址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增强可看性和参与性,最终达到遗址保护和开发的目地和要求;旅游开发规划要切实可行。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强调保持文物遗址真实性、历史性、完整性和周边的遗址的历史沧桑感,保持自然郊野景象,以及少干预、可还原、可持续发展和弹性的建设原则。因地制宜的制定长期的旅游开发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实施,明确第一阶段的具体建设任务和目标。
二是规划可在遗址中心区域建设后套木嘎遗址文化原始生态园区。遗址位临嫩江和洮儿河交汇处,水域宽阔,风景优美,河床平坦,是一处理想浴场;鱼类资源丰富,可为游人提供丰富鲜活的美味佳肴。原始生态园区可模拟、恢复新石器时期的生态环境。游人可在园区内进行舟游、游泳、鱼猎、野炊等活动。
三是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后套木嘎遗址为前提,必须在文物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开展开发工作。后套木嘎遗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实物例证,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不仅要很好的保护,还要发挥其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旅游开发不仅让更多的人来参观、研究,了解东北的远古历史,更扩大了保护和维护后套木嘎遗址的长期健康资金保障。
意义:保护遗址是为了展示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合理利用遗址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延伸,也是对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后套木嘎遗址不仅在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甚至能与一些历史渊远的中原地区着名遗址相媲美。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就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发展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后套木嘎遗址公园建设将成为学习研究白城历史,了解家乡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陶冶思想情操,提高文化内涵的重要场所,融教育与旅游为一体,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研究、了解东北的远古历史。
总之,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积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与宏观综合治理相结合,切实保护白城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后套木嘎遗址的合理利用保护与白城历史文化遗产相适应的良好生态旅游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