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保管区域,室外的空气质量影响着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无论是文物库房还是文物展厅,都需要透过通风口或者门窗的缝隙与室外进行空气交换,因此室外的空气污染物会无可避免地进入室内,室外的污染物浓度越高,室内的污染物浓度也会相应升高。值得注意的是,气象因素会对室外的污染物浓度产生影响,比如雨水、风力、风向、季节等。所以归根结底,实现对室外的空气污染治理才是降低空气污染物对文物危害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选址
博物馆的附近要确保没有污染源,因此周围绝对不可以有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会产生大量污染物的设施。固定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往往受风向、烟囱高度等因素影响,通常来讲,大气污染物会被集中到大气流动的下风处,污染源所放出的污染物越多,下风处的污染物浓度越高,而风速越快,相应的污染物浓度越低。不过,以上状况只出现在大气稳定的情况下,当大气的流动状况不稳定时,污染物浓度最高的位置通常是烟囱的附近,与大气稳定时相同的是,污染物浓度同样会因为风速的加快而降低。
综上,博物馆之类的文物保护机构,尤其是库房这类重要设施,选址时一定要避开城市或者工业区的下风位置,并且选址的地点要具有很好的空气流通性。
二、减少空气流动
文物保护设施的合理构造有有效降低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的作用,科学的建筑结构能为众多珍贵的文物提供一个理想的保护空间。具体来说,要在建筑结构上尽可能降低室内外的空气流通,比如增强门窗的密封性以防止污染物的渗透;用旋转门代替单门,使空气污染物难以从门口处渗入等。
三、合理通风
虽然对空气的自由流动应该尽量避免,但不能完全根绝空气的流动,适当合理的通风还是相当有必要的。通风不仅能控制室内空气的清洁程度,还能对室内的温度湿度进行有效调节,但通风也会造成污染物进入室内,因此应严格进行控制。
(一)合理选择通风时间
空气污染物浓度具有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其规律分两种:一是污染物以煤烟、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为主的伦敦型;二是污染物以光化学烟雾为主的洛杉矶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依循伦敦型的规律进行变化,即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秋居中。因此为应对这种规律可以采取冬季少通风,夏季多通风的通风方式。
(二)使用空气过滤设备
上述通风措施只能针对库房中保管的文物发挥作用,对展厅中展出的文物则很难起到效果,这时就需要借助空气过滤装置了。经济条件许可的文物保管单位可以使用带有过滤装置的机械通风设备,经济条件较差的单位也可以通过在纱窗上涂抹油脂之类的原始手段来对空气进行过滤。
在空气过滤装置的选择上,常见的有纤维过滤器和泡沫塑料过滤器两种。其中纤维过滤器的除尘效果更好,其过滤层的构成物质是玻璃纤维丝,直径在 18 微米以下,滤层厚度 18 毫米,过滤速度为每秒 14 厘米,滤尘效率可以达到 60%之高。而泡沫塑料过滤器的滤层材质是聚酯型泡沫,厚度仅有 10 毫米,滤尘效率也不如纤维过滤器,但好处是价格相对较低。
四、排除污染物
对已经侵入文物保管设施内的空气污染物要进行及时排除,这一步骤同样是靠空气过滤器来完成的,但其过滤原理和过滤装置都不同于通风措施,主要是利用喷水器与活性碳过滤器来排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有害气体。
(一)喷水器过滤机制
通过对文物保护设施的空调系统添加喷水器,利用空气与水的温度差异令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溶于水,这样空调释放出的空气就是基本不含酸性有害气体的洁净空气了。
(二)活性碳过滤器过滤机制
活性碳过滤器是通过放置于气流中,利用吸附机能来排除有害物质的。活性碳的构造中存在多不胜数的细小空隙,与空气的接触面极大,因此可以吸附各种易压缩气体。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该设备的安装位置,文物尽量不要露天放置或者直接接触空气,因此活性碳过滤器安装在密封的玻璃柜或橱柜内效果较好。
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陈列柜的密封性能不达标,令活性碳过滤器很难发挥应有的功效,这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有效除尘
除了有害气体外,空气中对文物产生威胁的另一大污染物是粉尘。因此,不仅要在文物入库前先进行除尘,避免将粉尘之类的固体污染物带入库房,而且对已入库的文物也要定期取出进行粉尘的清理。而且,为了尽可能减少粉尘入侵库房,对库房需要密封处理,对库房内的文物也需要尽可能密封保管。特别是书画、丝绸等易腐蚀损毁的文物,以各种密封柜、密封袋、密封盒层层保护是很有必要的。
六、合理选择措施
错误选择保管措施很可能加重污染物对文物的损害,以下举出三种常见的错误保管例子,希望相关人员引以为戒。
(一)木材产生的有机酸
酸性物质对文物的损害巨大,但以栎木为代表的许多家具用木材都会产生有机酸的蒸气,如果文物保护单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这类木材制作保管柜来保管含有铅元素的文物,则木材产生的酸性蒸气会迅速与铅反应生成盐,对文物造成根本性的破坏。
(二)灭火器物质中的污染物
文物保护单位应尽量少用或慎用灭火器,因为灭火器中的水、二氧化碳、氯代甲烷都会对文物产生很严重的破坏。
(三)共振破坏
共振破坏是一种来自于声音的无形破坏。一旦文物的固有振动频率和外界某设备的振动频率相一致,二者就会产生共振,当文物因共振吸收的能量过大时,甚至有被直接震碎的可能。因此,共振破坏虽然发生几率不高,但危害极大,必须注意调整外部设施振动频率,避免共振现象的产生。
结语
空气污染物中对文物破坏较大的物质主要包括有害气体、粉尘和声音这三类,只要针对可能的破坏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相信不难做到对文物的有效保管,令我国的国之瑰宝更久远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保护法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2]卢相霖,龙世国,徐恩强.浅析大气污染物的预防与治理[J].科技创业家,2014(2).
[3]朱莉.《武汉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价报告》结论分析及其思考[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2).
[4]于群力.空气污染对文物的危害[J].陕西环境,2003(12).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