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即传统上所谓的海陆丰地区,是广东东南沿海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区.据考证,距今约 5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
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先民们留存了生动丰富的文物古迹,从而也留下了几千年来我们祖先智慧创造历史的见证.有关汕尾文物古迹的研究,以往较有代表性的有意大利人麦兆汉(Fr Rafael Maglioni)所着的《粤东考古发现》和郑正魁主编的《海丰县文物志》.综观两书,不仅其所述畸重畸轻而缺乏系统,而且其成书年代均在 1980 年代以前,对于其后汕尾文物古迹之发掘与保护不能企及.本地文史爱好者也多次发文报道,但相关的论文却鲜少有见.另一方面,如今正值汕尾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打造粤东滨海旅游园区,建立滨海文化旅游品牌.在此情势下,梳理汕尾现存的重要文物古迹,让业内业外人士广为知悉,有助于推介各乡镇人文地理、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可见,无论从学术角度来看,还是从现实角度来讲,汕尾文物古迹实在有加以系统考察的必要.
一、追远溯源:汕尾古人类文化遗址
汕尾先民留下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是很丰富的,解放前后发现的就有 20 多处.其中,有原始社会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也有晚期的青铜文化遗址.
(一)新石器文化晚期遗址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汕尾地区进行过考古挖掘的英籍神甫芬戴礼、意籍神甫麦兆汉以及中山大学的杨成志教授等人考证,距今 3000-4000 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在现汕尾地区的东坑、埔上屯、下洋、石脚桶、祯祥等村落附近均有先民活动的大量古遗址.
规模较大的人类活动遗址主要有以下几处:
1. 东坑南遗址
捷胜镇东坑村地表散布的遗物相当丰富,有石器和陶器,面积约 3. 5 万平方米.石器主要是弧凹形刮削器、梯形石锛、石镞、石矛等.陶器有夹砂黑陶和夹砂红陶二种,主要器类是敞口罐.该遗址出土的器物经碳 14 测定的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2. 菝仔围文化遗址
菝仔围遗址在施公寮半岛菝仔围村(现名新围村)东北面,是东西相对的两个馒头形沙丘,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面积约 1. 2 万平方米.所有石器都通体磨光,主要是一种横截面呈梯形、刃口多数成弧形的长身锛,还有石制饰物.除了磨光石器外,还有较多的半成品打制石器和石制工具,这里很可能是一处石器制造加工场.陶器,以夹砂红陶和夹砂黑陶为主,也有夹砂灰陶和泥质软陶.其文化特征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3. 沙角尾遗址
沙角尾遗址位于捷胜城东南三公里处临海山坡上,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 4000 多年.在遗址地表采集的多为磨光石器,器物主要有长身石斧、石锛,还有呈柳叶形的石箭镞.陶器主要是一种矮圈足陶罐,饰曲折纹,腹部饰一周附加堆纹.
4. 田尾山遗址
田尾山遗址在碣石镇南面的田尾山上,约 200 平方米.1955 年在此采集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镞和石锛等器物.1985 年又采集到夹沙陶和硬陶残片.据勘查,此山石穴岩洞多处,很适合古人居住.该遗址至今未挖掘.
5. 沙坑北遗址
沙坑北遗址在捷胜镇沙坑村,出土文物有磨光凸面石斧.陶器多数是夹砂粗陶,有陶罐、釜等.器形呈敞口、斜肩、鼓腹,器表加浅褐色陶衣,饰绳纹、刻划纹、篦点纹等.还有制作精良的泥质软陶圈足盘、敞口罐等.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公元前 4000 ~ 3000 多年.现遗址破坏严重.
(二)青铜时代遗址
汕尾古人类文化遗址从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青铜时代.除新石器文化晚期遗址以外,当地青铜时代遗址也很丰富,分布也较广.这反映其地理环境优越,较适人类生存.
1. 宝楼山遗址
1938 年,麦兆汉神甫在东涌宝楼山遗址采集到铸造青铜斧、青铜铃的石范和夔纹陶及少量绳纹陶片等文化遗存.据考证,距今约 2500 多年,约为西周至春秋时代.该遗址附近的羊牯岭山,出产锡矿和钢矿.铸造青铜器石范模的出现,证实了宝楼山先民采矿的历史可追溯到青铜器时代.
2. 鮜门青铜兵器出土点
1984 年 4 月,当地群众在海丰县鮜门镇东南两公里处挖贝壳时发现了 10 多具骨骸,其中三具没有头骨,其肋骨处分别插着三件青铜兵器:短剑、矛和箭镞.这 3 具骨骸或许是部落之间战争时,战胜的部落对被俘的首领进行"割头请功"或"割头示众"而造成的.
3. 马宫石脚桶遗址
该遗址南北长 160 米,东西长 220 米,基本遍布马宫镇埔埕村白沙浮海滩的石脚桶沙丘.其南面向大海,高出周围地表约 2 米,北部边缘有一东西走向的人工沟.从该遗址这条人工取土沟往下挖,可以看到沙土中的各式泥质陶器碎片,有夹砂红褐色绳纹陶片、红或灰色泥质细方格纹陶片等,花色繁多.还发现了双肩石锛等青铜器时代早期的生活用具.经省有关专家鉴定,该遗址为省内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时代早期生活遗址之一,而且保存状况完好,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文化价值.
二、连贯东西:宋以来汕尾古道遗址
古道是交通不发达时期物品流通的重要干道,它承载着时间的年轮,积累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汕尾过去向外水路畅通,陆路相对闭塞.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随着广州至潮州之间的"下路"交通的开辟,在作为必经之地的汕尾境内,一条条连贯东西的干道陆续开通.现存的古道比较有名的是羊蹄峻岭驿道,在海丰县赤石、鮜门、梅陇三镇交界处,始建于南宋时期.古道位于莲花山脉延伸之山岭上,其峰形似杨桃瓣,明代以前称"杨桃岭".因岭高路险,清代又取名"羊蹄峻岭".该岭道是古代粤东各县西通广州的要道,建道之初尚有"盗贼"占岭为巢,故而时通时塞.
明景泰年间(1450 -1456),地方官砌筑驿道,建庵于岭之顶端,旁置小亭,供行人茶水.清康熙九年(1670),藩司粮宪台徐养仁出巡潮州府,路过此岭,捐资修葺庵寺.乾隆五年(1740),海丰县令李光华在岭顶(原庵址)建关城和驻兵营房 23 间,设置防炮 8 座.岭道连绵 20 多公里,前后连接 5 个关城,气势不凡.如今羊蹄岭道,驿道石级仍保留完好,已成为户外爱好者探古寻幽的好去处.
三、多教共融:宋以来汕尾宗教文化遗址
自古迄今,海陆丰民间广泛信奉祖灵和各种神佛.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很宠杂,既受到儒道佛三教的影响,又受图腾、自然、名人崇拜等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明末清初又接受天主、基督等西方宗教的传播.因此,民间普遍存在着多神崇拜现象,建置了很多寺庙庵观和祠堂等民俗活动场所供拜神祭祖驱鬼之用.综而观之,其要者大致有三:
(一)基督教礼拜堂
清末英国神甫从香港前来汕尾传教,在汕尾东社礼拜堂巷(原称新兴街直巷)建礼拜堂一座,传授圣经.为扩大教会影响,发展教徒,神甫还出资在教堂西侧建立"作矶学校"和"福音医院",从香港请来教师、医生.1951 年作矶学校和福音医院被政府接收,改为汕尾第三小学和汕尾人民医院.1988 年国务院宗教局拨专款 5 万元,加上教友捐款,重修了天主堂,1989年政府宗教部门依法批准汕尾天主堂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二)得道庵
得道庵位于捷胜镇西"海岸第一山"的山腰,是一所依山面海、地理和风光独特的寺庙.始建于明崇帧年间,初名"云山寺",1906 年遇缘禅师扩建这座庵寺时,易名为"得道庵"."得道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来题写的诗词不少,可以感受到"有听涛声奏梵乐,远观海天共一色"的美好意境.周围山色秀丽,环境优美,有虹桥捷步、古壁苍松、石船泛陆、仙井盘空等八景.
(三)元山寺
元山寺距今将近千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 年).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碣石建卫城,在玄武山下建"玄武庙".明万历五年(1577 年),潮、惠指挥使、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扩建玄武庙,营造一座由五组四合院组成的格局九十九间的宫殿式庙宇,称"玄武寺",次年于寺后山巅建"福星亭"(文昌祠) 和"一鉴亭"(后称"四美亭").康熙年间,为避帝讳,"玄武山"改为"元山寺".
明清时期,玄武山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留下了帝王、总督、提督、总兵及文人墨客的许多墨迹,有"三台保障"、"山不在高"、"起龙岩"等石刻和同治帝的御赐匾额"威宣岭表"、两江总督林则徐的"水德灵长"、碣石镇总兵刘永福的"灵声满道"等多面匾额,其中"水德灵长"和"灵声满道"被列为中华名匾.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碑记、着名的诗文及宋、明、清代的陶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这些都彰显了玄武山的悠久历史.
四、镇海卫疆:明清汕尾海防遗址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先有倭寇的侵扰,后有反清复明队伍的频繁活动.汕尾的海防重要性凸显起来.明清王朝在东起神泉(今惠来境内),西至平海(今惠东境内)的海岸线上,共筑卫所城 4 座,烟墱 14 座,炮台24 座,古堡 2 座,构筑起以卫城、所城为骨干,以堡、寨、墱和障碍物相结合的军事工程,体现出镇海卫强的军政地位.其中,留存至今且较具代表性的有:
其一,坎下城.坎下城遗址在城区后径村西南侧,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海防城镇和通商口岸.明末,倭寇常到汕尾港一带抢掠,百姓不得安宁.崇祯九年(1636)礼科"都给事"叶高标上奏崇祯皇帝,奏请建城堡炮台,派兵防守,保境安民.崇祯十年竣工.民国初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在该城开设兵工厂,并把城内北侧小山岗开辟为"坎下公园",供人游赏.如今该地遗存的巨石上尚存歌颂公园优美环境的石刻诗句.1925年,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把城内作为赤卫队操练场地.坎下城遗址是目前全国少有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海防城 池,也是广东目前保存最好的明代建筑之一.可惜的是,该遗址在 2011 年遭到地产开发商一定程度的破坏,古城墙竟然有一段被非法拆毁.
其二,长沙古炮台遗址.炮台遗址位于城区马宫镇长沙海口处,东为长沙村,西北临长沙湾,为丽江出海口.炮台扼险而守,威镇长沙海口,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关卡.古炮台依山面海,一道高墙把炮台与兵营围成一个几何感很强的椭圆形,这座炮台有七个通道口,可通七个炮位,一个接一个的火炮口张开着.东墙设有门,门顶匾额刻有"镇海"两大字,古朴苍劲.如今,虽被城区政府颁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断垣残壁,已成荒野之地.
其三,烟墩遗址.明代称烽火台为烟墩或墩台.明末清初,郑成功、苏成、苏利等反清复明队伍在海丰东南沿海一带活动,倭寇也时常袭扰.清政府为了荡平反清队伍,防御倭寇,在临海高地上建置了几座烟墩炮台,加强军事防御.南町山烟墩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 年),位于海拔高 200 米的城仔山顶端.东距南町村 1 公里,北距田墘镇 3 公里,平面近方形,长 5. 3米,宽 5. 1 米,高 2. 8 米.四面墙体为灰沙夯筑,各留有圆形通气孔,墩内为堆放燃放烽火的柴草、硝药的地方.该高地能了望遮浪半岛以外的浩瀚海面,烟墩为敌情报警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康熙十年(1671)还修建了又一座烟墩.大华烟墩位于汕尾市区新港大华管理区西北侧山顶上,海拔 400 米,东北面可了望汕尾港全部海面,西南面可俯视捷胜海面,视野广阔.墩用石块拌红粘土砌筑,平面方形,长、宽各 5 米,高 4 米.周围用花岗岩石块砌筑长 34 米,宽 25 米长方形围墙.现只残存墙基.
五、表忠彰义:明清汕尾石刻冢墓遗址
历史时期尤其是明清以来,海陆丰地区社会发展后来居上,人才之出,呈渐盛之势,从而留下了众多名士的活动遗址.本文择其较有代表性的、保存较完整的名士遗址,以互见此间海陆丰社会与文化发展关系之一端.
首先是方饭亭.方饭亭是方形四柱的石亭,它承载了我国历史从宋代迈向元代的一个痛点.1278 年12 月 21 日,文天祥率领一队疲兵转战到这里,正要开饭时,彪悍的元军铁骑突袭而至,文天祥仓促应战,不幸被俘.明朝正德元年(1506),邑人为了纪念这位抗元英雄修建此亭.当时亭前还建了一座表忠祠,祠前还建了一座刻着"一饭千秋"四个大字的石坊,三者互为映衬,构成庄严的场景.后来只剩下断柱残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重新修建,形貌大体保持原样,外加八角亭覆盖.石亭中央竖着一座高约二米的花岗石碑,刻着文天祥半身画像.像的上方,篆刻着文天祥牺牲前写在衣带上的绝笔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其次是"万世太平"摩崖石刻.明代中叶,粤东沿海备受倭患,陆丰的甲子、碣石两地尤为严重,屡遭破城入府.嘉靖四十三年(1564),都御史吴桂芳调兵六万,由总兵俞大猷挂帅,提兵至碣石卫城,诱逼倭寇入海丰大德港,激战数昼夜,全歼倭寇 2000 余人,凯旋回碣石卫城,于卫城北郊一处巨形大石上镌刻"万世太平"四个大字,以纪念此次驱倭战绩,同时也表达了沿海军民期望太平、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横写阴刻楷书,笔力雄劲,气势磅礴.
再次是壮帝居.海丰"鮜门隧道"出口右侧南山岭"宋存庵"庙的石壁上刻有"壮帝居"三个大字.南山岭"壮帝居"三字,是明代嘉靖年间岭东兵备道佥事雍兰经南山岭时,得知南宋端宗皇帝曾至此的事迹,感慨地在岩壁上直书"壮帝居"三个大字.字径为 0. 9 ×1 米,字体苍劲雄秀.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梅陇、鮜门的绅士为纪念南宋和保护"壮帝居"的历史遗迹,以此石刻为中心,建造一座庵宇,门额横书"宋存"两个大字,示"江山永在,宋室长存"之意.这是"宋存庵"得名的由来.
复次是抗清志士卢百炼墓.卢百炼墓在汕尾市桥冲乡大塘村南面大石母山.卢百炼(1592 - 1665),陆丰大塘人.崇祯七年(1634),当地土匪刘香勾结倭寇围攻碣石城.卢百炼大义捐款,出租赈济孤寒,与碣石人民协力御敌,终使倭寇五攻不克,败走而逃,后人颂其德在碣石建祠祭之.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卢百炼先后随明宗室唐王、福王、桂王等在江南各省转战万里,与清兵浴血奋战十七年.公元 1661 年桂王朱由榔(即永历帝)在缅甸蒙难,队伍被迫疏散.卢百炼潜伏山林,辗转回乡,继续进行抗清复明活动.现墓由邑人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00 多平方米.
最后是抗英名士程恩高墓.程恩高 (1789 -1840),陆丰碣石人.他少年入伍,机智勇猛,胆略过人,曾多次立功受皇帝赏赐.清嘉庆十四、五年先后署碣石中营千总,澄海、香山、龙门协镇.道光 七 年(1872)进京陛见,八年升任福建宁水陆总镇都督.道光十一年(1831),钦命福建全省水提督.1840 年鸦片战争全面爆发,率福建水师抵抗英军,以身殉职.邑人墓而碑之,碑长 0. 7 米,宽 0. 5 米.碑文阴刻墓主诰授姓名、建墓人和建墓时间.
从明中叶至清后期,从方饭亭和表忠祠到程恩高墓及其碑刻,其修建成雕刻之人多为邑人,其纪念或表彰之主题多为忠贞和仁义.应当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间汕尾表忠彰义的社会风尚.
六、革命传统:近现代汕尾红色文化遗址
汕尾堪称红色的山川,英雄的土地.这里曾是全国 13 个革命老区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所在地.因此,近现代数十年间,留下了众多的红色文化遗迹,充分证明汕尾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保护较好的并有场所纪念的有以下几处:
(一)陆丰金厢黄寮村的周恩来旧居
1927 年 8 月,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疏散、转移革命力量.董朗率领叶挺部二十四师南下海陆丰会同农军建立革命根据地.10 月 7 日,在汕头市委书记杨魂的向导下,周恩来、贺龙、叶挺、彭湃等先后到达陆丰甲子镇.周恩来从汤坑撤出后,身患重病,连日高烧不退.叶挺、聂荣臻随周恩来留在陆丰治病,由南塘区委书记黄秀文接回金厢黄厝寮村家里休养治疗.其余领导人乘船赴香港.康复后,周恩来、叶挺、聂荣臻、黄秀文及警卫人员 10 多人从洲渚乘船赴香港,踏上新的革命征途.旧居建于 1924 年,为砖木结构平房,面积 46平方米.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建国后重修,1987 年再次重修,居址被陆丰人民政府颁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二)海丰红宫红场
红宫原是明代学宫,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民国初年,改为海丰通俗图书馆.1927 年 10 月,海陆丰人民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于同年 11 月 18 日至 21 日在这里召开了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会场四周和街道墙壁都粉刷红色,会场内用红布覆盖墙壁,贴上标语.大会决定把学宫改称为红宫.以后,革命政权的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成了革命的摇篮.红场原为明代"社仓",清代时称"东仓",清末倒塌成为草埔,因此当时称该地为"东仓埔".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前,彭湃同志指示在该地兴建"红场",作为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会场.
1927 年 12 月 1 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彭湃同志和红二师等领导在这里召开 5 万多人参加的"海丰人民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1961 年国务院颁布"红宫红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红二师碣石作战指挥部旧址
旧址位于玄武山元山寺的自得居,原系砖泥结构的古典式建筑物,1931 年改建为水泥结构的西式楼房建筑.1927 年 11 月初,海陆丰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后,开始筹建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此时盘踞在碣石镇的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戴可雄、陈子和部及海丰马思逵保安队,严重威胁着即将诞生的红色政权.11 月11 日,彭湃、林铁史、张威、董朗等率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和陆丰各地赤卫队一万多人围攻碣石城,经过激烈战斗,一举荡平在太平石、望海楼等地敌人的城外工事.但因城墙坚固,敌方死守,一时难以攻克.后彭湃采取步步为营的围攻战术.12 月12 日,敌军孤立无援,弃城逃窜.碣石城被攻下,时红二师的攻城指挥部就在自得居内,自得居由此扬名,现被中央军委颁布为全国国防教育基地.
(四)抗日合作军旧址红楼
始建于一九一五年的仿西洋建筑,原是同盟会员、紫金县长游子干倡议、筹款建造的田墘学校.1927年,中共海丰县委第七区委员会在此设立,当时为了革命的需要,就将整幢占地 600 多平方米的三间二层的楼房外墙,全粉刷为红色,喻意着红色的革命,故人们便把这幢校舍改称为"红楼".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组成一支"抗日合作军".1940 年至 1942年,抗日合作军一个营的部队常驻扎在这里,部队由该营营长朱金铭带领.1942 年农历八月初一日凌晨,由于汉奸告密,驻扎红楼的合作军官兵突遭日军包围袭击,在突围中,营长朱金铭等 81 位指挥员中弹牺牲,只有部分官兵冲出重围,安全转移.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震惊东江地区的"红楼事件".旧址由"红楼"及后面天主教堂二座建筑组成.
结 语
文物古迹对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一方面,文物古迹的形成和积淀,与地方文化存在密切的关联.综观先秦以来汕尾的主要文物古迹,可知它们体现出当地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连贯东西的交通环境、镇海卫疆的军政地位、多教共融的宗教文化、表忠彰义与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文物古迹保存的程度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汕尾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丰富.文化财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对科学研究、历史教育、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理念、制度等方面的因素,汕尾的文物古迹遗址及周边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对文物古迹环境价值的贬损,也是对我们生存空间、生活环境的破坏.因此,汕尾文物古迹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工作迫在眉睫.在此,也呼吁政府和各界人士广泛重视,共同保护我们祖先留下的文明见证.
参考文献:
[1] 郑正魁. 海丰县文物志[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2]麦兆汉. 粤东考古发现[M]. 刘丽君,译.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3]汕尾市民网. 汕尾陆丰碣石田尾山遗址[EB/OL]. [2012 - 04 - 15].
[4] 南方网. 汕尾发现商代早期生活遗址[EB / OL]. [2005 - 08 - 16].
[5]《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方法 | 731考古发掘中对罪证文物的保护 |
木质文物的受损原因与保护措施 | “四有档案”文物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
国际法视角下我国文物保护的创新路径(本科) | 刑法保护流失文物的建议(本科) |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调和(本科) | 出土文物的包装与文物的运输研究(本科) |
保护文物古迹加速城市建设和发展 | 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阻碍及其解决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