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分析官僚士大夫在鸦片战争中的心态转变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1 13:18
摘要:
17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历史进入近代阶段。但整个社会对这场战争的失利,并未痛定思痛。道光帝在战争中忽战忽和,犹豫不定;而以林则徐、琦善、耆英等为代表的封疆大吏则从严禁烟片、剿办英夷,到中后期主和签约,这一系列变化虽有因战事失利而心生忧愤,但是整个官僚集团及其最高决策者的皇帝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把签订合约作为对外夷的羁縻之策。甚至在战争后的几年里,夷夏之辩在社会思潮中占据绝对地位,他们在心态的变化上也鲜有波澜。然而,士大夫们却开启了中国早期的启蒙,介绍西方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知识,并主张学习西方。
关键词:鸦片战争;心态;官僚士大夫。
170多年来,无论官修还是私撰都对鸦片战争进行了持续研究。早在战争结束时就有很多着作问世;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对鸦片战争的研究成果可观。前人的着述从不同角度解读鸦片战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鸦片战争对上层社会心态的影响上着墨,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浅析鸦片战争。
1道光帝的心态变化。
鸦片战争清廷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武器的陈旧?政治的腐败?还是社会的迟滞?许多学者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应该说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社会的迟滞导致政治的腐败,政治的腐败使得武器陈旧。官僚帝国的兴衰罔替、改朝换代几乎无一例外都因积重难返的弊病难以支撑社会的维系。乾嘉时期,这种迹象已经显现。然而,社会矛盾的集聚,除了传统的原因以外,还多了一层外敌因素,首当其冲的便是鸦片。
清朝以前的中国天灾人祸常有发生,但这种因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吸食鸦片而导致天下巨害则史无前例。从当时的资料记载来看,鸦片流入中国的数量是逐年递增的。从19世纪初的前20年平均每年鸦片的输入量约在2818箱左右,而1839年到1840年则达到3.25万箱[1]461.这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史料,扼要的说明鸦片流入中国数量之巨。
社会的糜烂则从侧面反映政治的昏暗腐败。鸦片的流入无疑使本已矛盾丛生的帝国雪上加霜,而处于政治顶端的道光帝对这场战争作如何反应?展现出怎样的心态?清政府在与其他各国交往中,继承并发展明代以来的朝贡体制,把自己视为万国来朝的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仰慕天朝的番邦。一旦番邦不听教化,则拿出以往制夷驭夷的战、守、抚三端。正是这种观念使得道光皇帝在战与和之间左右摇摆,反映在政策上就是恩威并用,剿抚兼施:“若其输诚教化,则怀柔远人;若其桀骜鸱张,则大张挞伐。”
早在道光十七年(1837),道光帝在给邓廷桢的廷寄中说道:“传谕该国坐地夷人,勒令寄泊趸船尽行归国,无许托词逗留。并确查窑口巢穴所在,悉数按治,毋稍姑息,以塞弊源而挽颓风。”[2]201838年,他再次给邓廷桢的廷寄中又说道:“现派林则徐前往专办此事,该督自当益矢勤奋,进抿畛域。应分办者,各尽己责,应商办者,会同奏闻。趁此可乘之机,力救前此之失,总期积习永除,根株断绝,想卿等必能体朕之心,为中国祛此一大患也。”[2]133从这两次廷寄中可以看出道光帝起初是主张禁令鸦片,且态度坚决,很想在禁烟上有一番作为。但在1839年3月他在邓廷桢的《通谕各国夷商人稿》奏折中写下批:“正大周到。”[3]从中却也能窥探此时的道光帝在心态上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尔不过化外蛮夷”.1839年11月,道光帝给林则徐的廷寄中写道:“如果该夷等畏罪输诚,不妨先威后德。倘仍行桀骜,或佯为畏惧,而暗行戈矛,是该夷自外生成,有心寻衅,既已大张挞伐,何难再示兵威?”[4]可以看出道光帝对待外夷是恩威并用,不放弃使用武力剿伐。从1839年3月到1840年四五月份各地督抚的奏折以及廷寄和上谕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禁令烟片、严防各口,还是查拿英夷、惩办汉奸,都进展得很顺利,朝庭官僚集团和封疆大臣对英夷的鬼蜮伎俩、反复无常也有所体会。
然而,风起于青萍之末。林则徐在给道光帝上的片文中写道:“传闻该国有大号兵船,将次到粤等情。臣等思此等传闻,无论虚实,总当于粤洋各要口,加意严防。”[5]50这并没有引起道光帝的重视,他只是在 批中写道:“无论虚实,总当不事张皇,严密防范,主客之势自判,彼何能为也?”[5]50而后,英军北上围攻定海,浙江巡抚乌尔恭额急奏“惟定海县孤悬海外,被围甚急……现在定海情形,日日不同,臣心急如焚”,道光帝在廷寄中批道“何致纵令登岸有三四千人之多?似此偶遇事端,文武大吏即张皇失措,浙江营伍废弛,不问可知”[2]319-320,但仍认为“此等丑类,他何能为”,直到定海被攻陷,道光帝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在回给邓廷桢的廷寄中写道:“探问该夷于城内,张贴招商,销售鸦片等语。逆夷明目张胆,抗违禁令,深切痛恨……朕意分兵两路:一路烧毁船只,断其归路,一路攻复定海,聚而歼旃,庶足伸天讨而靖海氛。”[2]361-362但对英吉利为何启衅的根由仍茫然无所知。在他给伊里布的廷寄中写道:“惟致寇根由,传闻各异,有云绝其贸易,有云烧其鸦片。究竟启衅实情,未能确切。”[2]362.
而当道光帝闻得英吉利是“求讨皇帝昭雪伸冤”而来,则立刻显示天朝上国心态。在回英国照会公文中写道:“大皇帝统驭寰瀛,薄海内外,无不一视同仁……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当。”[6]55并在给林则徐所奏折子的 批中写道:“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6]55当英国得到惩办祸首的承诺而启棹南旋时,道光帝又流露出得意洋洋之气:“好在彼志图贸易,又称诉冤,是我办理得手之机,岂非片言片纸,远胜十万之师耶?”[7]
在处理林则徐一事当中,不仅可以看到官僚帝制中的皇帝本人心态的变化,更深层次的是专制极权制度下的游戏规则。臣下办理得力时,做君的要赏:“览及此,朕心深为感动,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8]一旦遇到危机或是办理不善,则斥为:“该督折内既称不值与海上交锋,何以此次又欲出洋剿办,前后自相矛盾?”[9]从而“重治其罪”.对林则徐如此,对之后的琦善等亦是如此。这种帝王之术,造就了专制帝王对内永远是圣明的,反映在心态上则是偏听偏信且又独断乾纲;对外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皆是王臣”,表现在心态上则是天生的傲慢自大、目中无人。
然而拍着脑袋解决不了问题。当英军船舰逼至江宁之时,道光帝不得不失望地在《耆英等奏连日与英人会议粗定条约并请钤用御宝折》的 批中写道:“可恶可恨之至!”[10]75在《钦差大臣耆英奏为所议条款如不钤盖御宝英必决裂片》的 批中,无奈的写道:“何至受此逼迫?忿恨难言!”[10]76终于在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江宁条约》,标志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自视为天朝上国的最高统治者,被远道而来的区区英吉利大败,其个中体会和心态演变恐怕只有道光帝能说清楚。大底也只能从“羁縻外夷”中寻找一丝安慰,好“不失国体”,继续“抚有万邦”.
2封疆大吏心态的转变。
除了道光帝,中国的官僚集团又是如何反应的?从小接受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的他们是否严守华尊夷卑的观念,是否继承孟子的“用夏变夷,而非以夷变夏”?在这场战争中,处于事件中心的几任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的 林则徐、琦善、耆英又 有何等表现?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17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历史进入近代阶段。但整个社会对这场战争的失利,并未痛定思痛。道光帝在战争中忽战忽和,犹豫不定;而以林则徐、琦善、耆英等为代表的封疆大吏则从严禁烟片、剿办英夷,到中后期主和签约,这一系列变化虽有因战事失利而心生忧愤,但是整个官僚集团及其最高决策者的皇帝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把签订合约作为对外夷的羁縻之策。甚至在战争后的几年里,夷夏之辩在社会思潮中占据绝对地位,他们在心态的变化上也鲜有波澜。然而,士大夫们却开启了中国早期的启蒙,介绍西方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知识,并主张学习西方。
关键词:鸦片战争;心态;官僚士大夫。
170多年来,无论官修还是私撰都对鸦片战争进行了持续研究。早在战争结束时就有很多着作问世;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对鸦片战争的研究成果可观。前人的着述从不同角度解读鸦片战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鸦片战争对上层社会心态的影响上着墨,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浅析鸦片战争。
1道光帝的心态变化。
鸦片战争清廷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武器的陈旧?政治的腐败?还是社会的迟滞?许多学者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应该说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社会的迟滞导致政治的腐败,政治的腐败使得武器陈旧。官僚帝国的兴衰罔替、改朝换代几乎无一例外都因积重难返的弊病难以支撑社会的维系。乾嘉时期,这种迹象已经显现。然而,社会矛盾的集聚,除了传统的原因以外,还多了一层外敌因素,首当其冲的便是鸦片。
清朝以前的中国天灾人祸常有发生,但这种因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吸食鸦片而导致天下巨害则史无前例。从当时的资料记载来看,鸦片流入中国的数量是逐年递增的。从19世纪初的前20年平均每年鸦片的输入量约在2818箱左右,而1839年到1840年则达到3.25万箱[1]461.这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史料,扼要的说明鸦片流入中国数量之巨。
社会的糜烂则从侧面反映政治的昏暗腐败。鸦片的流入无疑使本已矛盾丛生的帝国雪上加霜,而处于政治顶端的道光帝对这场战争作如何反应?展现出怎样的心态?清政府在与其他各国交往中,继承并发展明代以来的朝贡体制,把自己视为万国来朝的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仰慕天朝的番邦。一旦番邦不听教化,则拿出以往制夷驭夷的战、守、抚三端。正是这种观念使得道光皇帝在战与和之间左右摇摆,反映在政策上就是恩威并用,剿抚兼施:“若其输诚教化,则怀柔远人;若其桀骜鸱张,则大张挞伐。”
早在道光十七年(1837),道光帝在给邓廷桢的廷寄中说道:“传谕该国坐地夷人,勒令寄泊趸船尽行归国,无许托词逗留。并确查窑口巢穴所在,悉数按治,毋稍姑息,以塞弊源而挽颓风。”[2]201838年,他再次给邓廷桢的廷寄中又说道:“现派林则徐前往专办此事,该督自当益矢勤奋,进抿畛域。应分办者,各尽己责,应商办者,会同奏闻。趁此可乘之机,力救前此之失,总期积习永除,根株断绝,想卿等必能体朕之心,为中国祛此一大患也。”[2]133从这两次廷寄中可以看出道光帝起初是主张禁令鸦片,且态度坚决,很想在禁烟上有一番作为。但在1839年3月他在邓廷桢的《通谕各国夷商人稿》奏折中写下批:“正大周到。”[3]从中却也能窥探此时的道光帝在心态上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尔不过化外蛮夷”.1839年11月,道光帝给林则徐的廷寄中写道:“如果该夷等畏罪输诚,不妨先威后德。倘仍行桀骜,或佯为畏惧,而暗行戈矛,是该夷自外生成,有心寻衅,既已大张挞伐,何难再示兵威?”[4]可以看出道光帝对待外夷是恩威并用,不放弃使用武力剿伐。从1839年3月到1840年四五月份各地督抚的奏折以及廷寄和上谕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禁令烟片、严防各口,还是查拿英夷、惩办汉奸,都进展得很顺利,朝庭官僚集团和封疆大臣对英夷的鬼蜮伎俩、反复无常也有所体会。
然而,风起于青萍之末。林则徐在给道光帝上的片文中写道:“传闻该国有大号兵船,将次到粤等情。臣等思此等传闻,无论虚实,总当于粤洋各要口,加意严防。”[5]50这并没有引起道光帝的重视,他只是在 批中写道:“无论虚实,总当不事张皇,严密防范,主客之势自判,彼何能为也?”[5]50而后,英军北上围攻定海,浙江巡抚乌尔恭额急奏“惟定海县孤悬海外,被围甚急……现在定海情形,日日不同,臣心急如焚”,道光帝在廷寄中批道“何致纵令登岸有三四千人之多?似此偶遇事端,文武大吏即张皇失措,浙江营伍废弛,不问可知”[2]319-320,但仍认为“此等丑类,他何能为”,直到定海被攻陷,道光帝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在回给邓廷桢的廷寄中写道:“探问该夷于城内,张贴招商,销售鸦片等语。逆夷明目张胆,抗违禁令,深切痛恨……朕意分兵两路:一路烧毁船只,断其归路,一路攻复定海,聚而歼旃,庶足伸天讨而靖海氛。”[2]361-362但对英吉利为何启衅的根由仍茫然无所知。在他给伊里布的廷寄中写道:“惟致寇根由,传闻各异,有云绝其贸易,有云烧其鸦片。究竟启衅实情,未能确切。”[2]362.
而当道光帝闻得英吉利是“求讨皇帝昭雪伸冤”而来,则立刻显示天朝上国心态。在回英国照会公文中写道:“大皇帝统驭寰瀛,薄海内外,无不一视同仁……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当。”[6]55并在给林则徐所奏折子的 批中写道:“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6]55当英国得到惩办祸首的承诺而启棹南旋时,道光帝又流露出得意洋洋之气:“好在彼志图贸易,又称诉冤,是我办理得手之机,岂非片言片纸,远胜十万之师耶?”[7]
在处理林则徐一事当中,不仅可以看到官僚帝制中的皇帝本人心态的变化,更深层次的是专制极权制度下的游戏规则。臣下办理得力时,做君的要赏:“览及此,朕心深为感动,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8]一旦遇到危机或是办理不善,则斥为:“该督折内既称不值与海上交锋,何以此次又欲出洋剿办,前后自相矛盾?”[9]从而“重治其罪”.对林则徐如此,对之后的琦善等亦是如此。这种帝王之术,造就了专制帝王对内永远是圣明的,反映在心态上则是偏听偏信且又独断乾纲;对外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皆是王臣”,表现在心态上则是天生的傲慢自大、目中无人。
然而拍着脑袋解决不了问题。当英军船舰逼至江宁之时,道光帝不得不失望地在《耆英等奏连日与英人会议粗定条约并请钤用御宝折》的 批中写道:“可恶可恨之至!”[10]75在《钦差大臣耆英奏为所议条款如不钤盖御宝英必决裂片》的 批中,无奈的写道:“何至受此逼迫?忿恨难言!”[10]76终于在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江宁条约》,标志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自视为天朝上国的最高统治者,被远道而来的区区英吉利大败,其个中体会和心态演变恐怕只有道光帝能说清楚。大底也只能从“羁縻外夷”中寻找一丝安慰,好“不失国体”,继续“抚有万邦”.
2封疆大吏心态的转变。
除了道光帝,中国的官僚集团又是如何反应的?从小接受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的他们是否严守华尊夷卑的观念,是否继承孟子的“用夏变夷,而非以夷变夏”?在这场战争中,处于事件中心的几任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的 林则徐、琦善、耆英又 有何等表现?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下一篇:天津条约缔结的幕后原因与结果
相关论文推荐:
京官李棠阶对鸦片战争失利的认识 |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对情报的认识差异 |
鸦片战争失败视角下清朝兵制的弊端分析 | 《筹海篇》中对鸦片战争失败的认识 |
探索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 |